世界旅游地理论文.doc_第1页
世界旅游地理论文.doc_第2页
世界旅游地理论文.doc_第3页
世界旅游地理论文.doc_第4页
世界旅游地理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圣人之地老子故里 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有人说又称老聃。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一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故里老子故里目前有两个版本:一说“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此说获得了绝大多数中外权威机构支持;一说“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此说系1990年新提之说,亦有人支持。作为一个周口的常客和旅客,我可要对我们的老子故里好好介绍一下了。首先让我们对它的景点先一睹为快吧!老君台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为明道宫的一部分,位于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内东北隅,老君台后街路南。相传老子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台上有大殿、东西偏殿和山门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犹龙遗迹”、“道德真源”、“孔子问礼处”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殿内原有老子紫铜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铁柱一根,传为老子“赶山鞭”。大殿后原有老君炼丹房。台上还有古柏十三株,山门下有石阶三十三级,应老子飞升三十三层青天之说。 老君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游览胜地,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文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明道宫明道宫,是为纪念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聚徒讲学、传播天下大道而修建的。明道宫以紫气大道为界,分为两部分。紫气大道南为弘道苑,北为明道宫。主要有众妙之门牌坊、迎禧殿、玄元殿、文昌阁、享殿、升仙台等建筑构成。明道宫内,亭台楼阁,皆有曲径回廊相连;绿柳翠柏,奇花异草相互映衬。游览明道宫,将是一次探幽访道、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 三圣母殿 三圣母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代硬山造,灰筒瓦盖顶,灰大脊,正脊为南龙北凤,两端饰龙头形大吻,现存无宝瓶,有檐柱无斗拱,覆盆式青石柱础,板门,木棂窗,位置在太极殿北一里处。供奉的是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三位圣人的母亲。 玄元殿 玄元殿以鹿邑是天下李姓的发源地,李姓之根在鹿邑,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拜老子为始祖,尊老子生地鹿邑为其祖庭,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而得名。玄,是深奥之意。元,是始、初始之意。“玄元”亦寓意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是从这里孕育产生并发扬光大的。玄元殿两侧为两个配殿,东侧为紫极殿。唐时明道宫建筑群名为紫极宫,为纪念曾有的宫名,东配殿命名为紫极殿。西侧为混元殿,宋代皇帝加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为纪念老子曾有的封号,西配殿命名为混元殿。太清宫庙产碑碑高1.55米,宽0.50米,圆首,首身一石,首镌鹿鹤图案,碑座已佚,字迹已全部磨平。碑文楷书16行,满行47字,内容为鹿邑县知事王光第清理庙产、整顿财务、兴学立祀之事。王光第立石并撰文,贺进德书丹。立于中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九月。上有中华民国二年九月的碑文 武平城故址武平城故址位于鹿邑县城西20公里邱集乡武平城村内。该村原名庙王庄,城南0.5公里为草王庄,东1公里为刘福元, 西0.5公里为丁庄,北1.5公里为白庄。白沟河东南向从城中穿过。1978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武平城地上仅存东北角一段遗迹,高2.5米,长62米,宽8米,东西走向。 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即黉学堂,位于鹿邑县城内紫气大道北县委院内,大殿座北朝南。大殿面阔五间23.50米,进深三间14米,单檐歇山顶,顶覆绿色琉璃瓦,琉璃大脊饰滚龙,中置兽驼葫芦宝瓶。两端饰鸱尾形龙头大吻。该殿结构合理,古朴凝重,金碧辉煌,是我县仅存的几处古建筑之一,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为研究清代的建筑史、教育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陇西夫人墓 墓主陇西夫人为陇西人氏,唐代宗室李氏之女。陇西夫人墓位于鹿邑县城东南4公里的堌堆洼村南300米处。封土堆今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13米,高5米,顶部平坦。北部紧靠一长30米,宽10米,深2.50米的小水坑。陈抟庵陈抟庵又名白云庵,位于鹿邑城区东南隅,与老君台南北相望。建于明嘉靖年间。始建为道院,有大殿和翼室三楹;大殿有希夷睡像,翼室有希夷门徒塑像,神色各异,栩栩如生。 大郭庄古柏 大郭庄古柏位于鹿邑县城西23公里的试量镇大郭庄村东南300米处的大路东侧。古柏共两株,东西相照。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郭庄古柏时代不详,群众传说为唐代之物。今古柏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枝叶与主干形成了强烈反差,颇为美观,是参观旅游者的一个极好去处。老君台弹痕遗迹老君台上大殿东山墙及东偏殿后墙留下的弹痕,是一九三八年鹿邑第一次沦陷时,日本帝国主义留下的侵略罪证。一九三八年农历五月初四日上午九时许,日军从城东八里的营子寨向西开进。因当时县城内并无高大建筑,加之老君台上的古柏森森,非常引人瞩目。日军以为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所以就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山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其中两发炮弹穿过大殿山墙,一发卡在西边的树杈上。梁架和树杈上的炮弹,都保存了很久,其中树杈上的一颗炮弹,直到文革时才取下来。值得庆幸的是,十三发炮弹全部打瞎,一发未响。若有一炮打响,其后果不堪设想。因为当时大殿后的炼丹房尚在,房中满满的全是黑色炸药,若被燃爆,不但老君台立刻化为废墟,周围也会遭受严重破坏。至于炮弹不响的原因,当时群众纷纷传说,是老君显灵,保佑人民。万教之祖牌坊 万教之祖牌坊位于老君台神道南端,原县城东大街东段路北。牌坊正面(南)额题为“万教之祖”,两边对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背面(北)额题为“众妙之门”两边对联为“北望仙台访犹龙遗迹,南眺睡庵瞻白云道范”。过了东西大路南行,可直抵陈抟先生的庙宇白云庵。“众妙之门”为道德经中语,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节选。然而用到牌坊上,则一语双关,妙趣横生。考“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对联,应是从太清宫石阙或山门移植而来。因其与牌坊的名称与位置毫无联系,反而与太清宫的联系十分紧密。具体该联为何人所撰,已无从考证。该牌坊的主体原为青砖砌成,下有四个青石雕成的骑马座。其始建年代无考,毁于五十年代初期。太清宫 李母墓 李母墓又名先天太后墓,此墓建于乾封元年二月,唐高宗李治偕武则天朝谒老君庙,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追封老子母亲为先天太后,并诏令对李母墓进行整修,更名为先天太后墓,墓碑文字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所题。先天太后之赞碑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该碑形体高大,气势恢弘,碑冠刻成盘龙状,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太清宫圣旨碑 该碑为矩形,高0.60米,宽0.96米,青石刻成。碑文楷书18行,满行12字,是元朝中央政丨府为保护太清宫颁布的旨令。旨令颁于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四月二十七日。此碑现在保存完好,嵌于 太清宫太极殿前右侧槛墙内。 好了,下面再让我们了解了解它的文化吧!“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1) 河南省鹿邑县 鹿邑县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属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东邻安徽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相连,得名于一个关于老子青牛私下凡间的传说。鹿邑县位于豫皖交界的河南省东部,属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东邻安徽亳州市,北与商丘市柘城县相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43至3451,东经11525至11537之间。鹿邑东西长54.6公里,南北宽40.5公里,总面积186万亩(124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万亩。鹿邑地质构造属周口盆地的一部分,北临太康隆起,与华北盆地开封凹陷相近,南界亳州-郸城大断裂,与郸城隆起相接,东连鲁西隆起,西接豫西隆起,鹿邑凹陷形似“萁状”,呈北东走向。以新生界地层为主,底部为中生界和上古生界地层。鹿邑属于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过境河流均注入淮河,又称黄淮平原。境内地势平坦、低缓倾斜,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度为1/4500-6000。海拔37.4-46.5米。最高点在玄武镇崔庄,海拔46.3米;最低点在郑家集乡王竹园,海拔37.4米。高差8.9米。鹿邑县土壤有潮土、砂礓黑土两个土类,3个亚类(含黄潮土、褐土化潮土、砂礓黑土),6个土属(淤土属、两合土属、褐土化两合土属、黑底淤土属、黑老土属、褐土化淤土属),23个土种。鹿邑地表土壤养分含量是:有机质含量不高,富钾贫磷,氮素不足。PH值6-8,绝大部分6.7-7.2。 “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的证据老子故里在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既有古代文献为证,又有出土文物为据,验之地理位置也完全密合无间。同时也证明了,今人所谓老子故里在涡阳的说法不足为凭。关于老子故里所在地,古今学者提出了诸多说法。其中,证据确凿、流传最广的是鹿邑说(刘庞生1998),而最能迷惑世人、最为谬误的是涡阳说。本文从四方面对鹿邑说进行重新论证,涡阳说则不攻自破。 1、 文献信而有征 关于老子故里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其中写道:“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汉属淮阳国。后汉苦县属陈国。晋属梁郡,成帝更名谷阳,高齐省入武平县。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名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卷25:“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二、当地遗迹犹存 括地志、太康地记、太平寰宇记、濑乡记、舆地志、元和郡县图志、历代地理沿革表等均记载苦县境内有供奉老子的庙宇及旧宅,至今鹿邑境内还有三处。 一处即县城东门内北侧的升仙台,民间名之为老君台。唐玄宗天宝2年所建,台高13米,是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山门下青石台阶32级,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33层,正合老子升33层天之说。进入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硬山式建筑,殿内西偏殿各一间。台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是“天高近接太清宫”,横幅为“万教之祖”。升仙台因老子道德高崇,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高宋李治、玄宋李隆基、宋真宋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不朽华章。现仅存一座高达数丈的台观,上有一座正殿两间配殿,正殿内供奉有老子铜像。鼎盛时期,台前有房宇百数,曾设有“鸣鹿书院”,现为老君台中学所在地。 另两处,一是太清宫镇东门内北侧太清宫,民间俗称“前宫”;二是镇北与前宫呈南北方向的“洞霄宫”,民间俗称“后宫”。历代所建老子宫殿庙宇多集中于此。自西汉始,老子地位不断提高,帝王奉祀不绝,至唐达到顶峰。东汉时,老子被道教奉为教祖,汉桓帝延熹间遣中常侍左悺赴该地祀老子。隋开皇年间,文帝命亳州刺史杨元胄,营建宫宇。唐太宗贞观元年修老子宫;乾封中,高宗亲诣道宫,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号,并修建“紫微宫”。开元三年玄宗亲书道德经刻石立于宫内;天宝二年,改“紫微宫”曰“太清宫”,后有“洞霄宫”,两宫相距一里,中有河流,上有会仙桥;总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三、地下证据确凿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太清宫镇出土了很多周、唐、宋、元时期的文物、碑刻,发现了宋代殿堂遗址,整个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其中一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两倍。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并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在隐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春秋至商代的夯土建筑、祭祀坑、马坑、大型墓葬等。马坑发现三处四坑,一般为四匹埋在一起(所谓一驷),马骨架排列有序,以四马架车的姿势摆放,马头上有铜饰件及革带痕迹,每匹马都随葬有罐、盆等陶器。 大型墓葬为两个墓道的“中”字形大墓,南北47.5米,宽7.5米。墓室内共清出随葬人骨架13具,狗骨架1具。墓内有大批精美文物,其中青铜容器68件,兵器及工具类20余件、玉器80余件、陶瓷器100余件,大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