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doc_第1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doc_第2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doc_第3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doc_第4页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继新:教师不读书是没活出教育的滋味读书和教师的思维方式,话语系统,生命状态,幸福指数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经常说,老师是读书人,文化人,那什么是文化人?我认为,文化能够改变你。如果老师们能够把经典文化内化到生命中,那你的生命将会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我想从这个视角与大家进行交流。1教师读书,成长必需 老师和其他人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食物等,没有这些就没有办法生存。但作为老师,还要有一个生存的必需,即读书。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老师是智慧的传递者,精神的锻造者,有着特殊的历史担当。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周游列国14年,经受了很多的磨难,甚至有生命的危险。他曾经到匡这个地方被当地人围困了,为什么会被围困呢?因为孔子长得很像阳虎。孔子带着弟子来到这个地方后,当地人以为阳虎又来了,所以他们把孔子围起来,想杀之。很多人很担心,特别是他的弟子。孔子不仅不担心,还说了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大概意思是这样的,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难道不在我孔子这里吗?如果上天要毁灭这文化的话,文化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上天不想毁灭这文化,匡人想毁灭我是没有办法的。孔子是何等的气魄啊! 这里面有一个“文不在兹乎”,意为“文化难道不在我这里吗?”因为孔子也是老师,老师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就是文化的拥有者和代言人。然而,老师们要想有资格说出“文不在兹乎”这句话,那就要不断地读书,来丰富自己的智慧。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 很多老师看简爱,简爱这个女主人公的真诚、善良、自尊、自爱、自强等形象就会润物细无声的走入你的心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思想境界的提升,心灵的升华。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好书都可以锻造我们的人格。那老师呢?恰恰需要一种高尚的人格,从这个视角讲,读书也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2读书走向,取法乎上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我们阅读大师的作品很难达到大师的水平,但是我们可以达到中层,但是我们读中层的书,就只能在下层徘徊了。 陆游有一句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我认为老师们除了读教育类的书,还要读教育之外更高层次的书。在这种情况下读书的话,你就会像苏东坡说的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达到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有人会问,读教育之外的书跟我们的教学有关系吗?太有关系了,它和你的生命、人生有关,而教学过程也是生命的过程。经典,都是向大师学习的。我认为,如果“取法乎上”,你的生命状态肯定不一样。 现在的书有优有劣,有上有下,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读书,如果你不关注它的走向,不关注它的规则,只是一味的读书,那你可能感到很有兴趣,但是若干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跟读经典书籍的老师是有天壤之别的。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读最高层次的书,你就是一直在向大师看齐,向他学习,听他上课。所以,我认为读好书相当于拉长你的生命。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还主张老师们做一个生命成长规划书。3读书内容,古今经典 什么是经典?所谓的经典就是大浪淘沙,时光流逝之后,仍然能留存在思想和文化品德里那一道一道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完全可以把你改变。当然有中国经典,也有外国经典。中国经典怎么读?诵读结合,有读也有背诵。古代的经典很难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果能把它背诵下来,那意思基本上就明白了。在这上面,我有好多的教训和经验。我系统地读了两遍论语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只能读懂字面上的一点意思,甚至有的连字面上的意思也读不懂。后来到了山东教育报刊社,我又读了两遍,字面上的表意了解稍微多一些了,但是我觉得孔子的思想依然离我很遥远。在我49岁这一年,我突发奇想,把它背诵了怎么样?我就把论语里面的80%打印下来,每天上班、下班就在车上背,这一年连续背了三遍,背完以后老师们可能想也想不到,我感觉到我的心灵能安顿下来了,以前是比较急躁的,现在没有那个感觉了。原来我写一万字的文章,大概需要5天。但是现在我最多需要三天,两天基本完事,而且写的质量也比以前好了。我从这个地方受到教育以后,就开始陆续的背书,从1965年到1966年这一年,我把大学中庸和周易背得滚瓜烂熟。记忆力不行,怎么办?我就每天早上上山锻炼时,在上山的路上开始背,背了一遍再背一遍,我反复地背,然后再转到另一个视野。既要读又要背,这是针对古代经典。 现当代经典不一定这样,比如鲁迅全集,我是1982年读完的。有一些近似于经典的也可以阅读,比如台湾李敖的法源寺,我建议老师们看一看,他从一个纵向的现实写一个经典的事件,荡气回肠、大气磅礴,很有味道。当读了这些书以后,很多的老师就能解决自己一个很困惑的问题写作,那就太简单了。 “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个我觉得很有意义。为什么呢?有的时候这一本书一旦读透之后,其他好多书都打通了。论语,我到现在还不能说读通,但我读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再看大学中庸周易的时候,很多东西一下子就通了。 当今这个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功利之心蔓延,本应当有一个宁静的校园,但也受到浮躁和功利之心的侵染,好多老师的心灵也喧嚣了,当心灵喧嚣之后你就不可能真正的走进文化,走进经典文化当中去。4疏离浮躁,淡泊名利 老子说,“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如果我们浮躁,那我们的根本就会失掉。淡薄名利,我不是主张老师不要名利,但是不要看得太重,特别是不是自己的不要争。 曾经有一个老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他说,“陶老师,我现在要评职称了,没有文章,你能替我写一篇吗?”我立刻给他打了一个电话,把他批评的很厉害。我说,“我给你写一篇,可以写,但是你把我的人格给侮辱了”。老师们如果这样的话,那他平时教学生的时候会是怎么样?真正有大师情怀的人,对名利都是看得很轻的。 我采访过很多人,从我采访的陈寅格,到一般的老师,甚至到学生,再到杜维明世界大师,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人得把心静下来”。所以,我经常说“安顿心灵”,如果心灵不安顿,你想做好就太难了。5读书教学,相得益彰 读书和教学是互相促进的,所以我就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换了一下,“读书破万卷,教学如有神”。我尽管教学的时间只有三年半,但是给我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如果一个老师不读书,你就是把教材背得滚瓜烂熟,你只会是一个传声筒。而且你会很痛苦,学生听着也会毫无味道。但是当你有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之后,你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话语系统,你再看教材的时候,不正确的地方就可以纠正,你再谈起来时那就是属于你的了。我1989年采访了于漪,我认为于漪老师太了不起了。第一次采访,是在她家里,第二次是在学校里。我在那里停了一周的时间,不管我问于老师任何问题,她都可以回答的不迟不慢,恰到好处。而且她的语言特别美,就好像润色过一样,像山间流水一样叮咚作响,怦然而出,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她做报告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课件,但是她可以讲得神采飞扬,还有内在的逻辑链条。如果我们听于老师的课,那绝对是一种美的享受,甚至一个小的提问都能美轮美奂。 比如讲孔乙己时,她提问,“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了悲剧,使人泪下。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可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孔乙己的悲剧是在笑声中进行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6经典诵读的生命能量 矛盾,文学大家。他的子夜横空出世以后,在中国现代史上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星,它的语言太美了。再往深处探讨一下,他把红楼梦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了。红楼梦是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个性化的语言,勾勒出了中国小说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他背了以后就融化进了自己的血液。 巴金也是,巴金老师在世的时候,曾经有记者采访他,“巴老你的语法是怎么学的,给我讲讲,因为我看了你的书后,觉得它太符合语法规范了。”谁也没有想到巴老是这样说的,“我没有学过语法,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是语法。”这个记者说,“不可能,你那个家我都看了,太符合语法规范了,不可能没有学。”巴金老师说,“我就是没有学。”“那你的作品怎么写出来的?”他说,“我把古文观止连续背诵了几遍之后,再加上生活我就写出来了。” 古文观止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散文集大成。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包括先秦散文郑伯克段于鄢都收录其中,王阳明的也收了一些。这些背了以后,他才写出了好的文章,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为什么他没有学语法,反而符合语法规范?优质语感太重要了。 每个老师都要形成自己的优质语系,就是你以后不用考虑语法动宾搭配当不当,逻辑关系是并列关系还是交叉关系。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你形成优质语系,然后你再任何话的时候就都符合语法了。孔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要达到这种程度才行。7终生幸福的精神之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考一个公务员,没有学历肯定不行。习近平、李克强都是博士,以前不上学当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读书不只是为了做官,也是为了一种心灵的滋养,它是会造就我们终生幸福的。所以我认为,经典为伴,幸福一生。 读书能够让你的心灵宁静致远,而且使你宠辱不惊。大自然有风和日丽,也有雷鸣电闪,这就是大自然的内在和谐。人一生当中也是这样,有成功肯定也有失败,有顺境肯定也有逆境,有得就有失,成功失败顺逆得失,恰恰就成就了你一生的链条,谁也打不断。所以当我们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因为它本该如此。当你遭受巨大挫折失败的时候,也要照单收下,悦纳它。这时候,我们的心灵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读书既然如此好,咱们就开始读书吧,但是千万记住,读书需要坚持。好多人坚持不下来,都知道读书好,知道读好书好,但是往往有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