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给孩子鼓掌与喝彩.doc_第1页
多给孩子鼓掌与喝彩.doc_第2页
多给孩子鼓掌与喝彩.doc_第3页
多给孩子鼓掌与喝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给孩子鼓掌与喝彩孩子的心,是颗年轻的心,敏感而脆弱,多么需要鼓励、喝彩与掌声。孩子最渴望的是得到父母亲人的重视、关心。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切的眼神,有时也会给他(她)带来莫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美国有为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三组,对第一组表示信任并予以赞美与鼓励;对第二组采取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表明,被经常鼓励的第一组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有些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则在原地踏步。 另一位心理学家为了教会他的学生重视他人,信任他人,经常要求孩子们站起来在课堂上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某一个同学。这种练习不仅使全班学生感到愉快,而且使他们在人格上健康成长,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拥有了自信。 生活中也常常这样。有时一个人的自信往往是通过别人或是一些小小的表扬而来的。最亲爱的人的一声赞美,立即会令你信心百倍。而一句轻蔑的嘲讽,足以叫人信心全无,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寻找和重建。 所以说,最残酷的伤害是对一个人的自信心的伤害,最大的帮助是给人以能支撑起人生自信的信任、掌声和喝彩。 已经到来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因此,现代家长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鼓励孩子去创新求艺,努力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鼓掌与喝彩是开发孩子创造力的催化剂。孩子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家长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满意的点头、会意的微笑、热烈的掌声,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家长的鼓掌与喝彩是打开孩子创造心灵的钥匙。优秀称职的家长要有一颗真诚、热爱、赏识孩子的心。在你年年月月、朝朝暮暮和孩子相处时,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生命的进程。鼓掌与喝彩是一种随时随地都可取用又永远用不完的“动力资源”。在一定的场合,家长的一句话可以产生巨大的“现场效应”,有时甚至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有一个幼儿,用黑色的画笔把一整张白纸涂得漆黑一片,谁也不知道他画得是什么。家长面对那“不知所云”的作品,没有训斥、没有责骂,而是非常诚恳、耐心地问道:“孩子,你画得这是什么啊?”幼儿非常认真一本正经地说道:“在一片大树林中,有许多小动物,它们聚在一起,非常高兴,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它们唱累了,跳累了,太阳下山了,天黑了,它们就睡觉了”家长由衷地赞叹:“好!我的孩子,你真不简单!” 有谁能想到,幼儿那“漆黑一片的作品”中,竟然有那么精彩的内涵!让人庆幸的是,这位家长没有简单斥责和否定孩子的作品,而是引导、鼓励、真心实意地赞美与喝彩,从而保护了孩子的想象力。要知道,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核心,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幼儿常常喜欢把自己所看到的或想像到的事物,通过画画儿表达出来。但是,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还不成熟,有时候他们“图画”的内容和主题,我们成年人往往用“肉眼”看不见,需要用欣赏的“心”去发现他们作品中的内涵! 而另一位家长的做法,则令我们感到痛心和遗憾。一次,孩子照家长的范画画好了一个少年之后,旁边又加了一团黑色。画完后,家长问:“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回答:“少年的影子。”“谁叫你画的,你没看见我就画了一个少年吗?”孩子看看范画,再看看家长严肃的脸,呆呆地点了点头,并顺从地用涂改液把“少年的影子”涂抹掉了。 上述现象,表面看来是要求孩子学习范画,遵循常规,实际上却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其结果只能是养成孩子墨守成规的习惯。多可惜啊,这位家长错过了一次鼓励孩子创造性表现的机会。而且令人忧虑的是,这并非个别现象。不少家长在孩子刚有一些超乎寻常的想法时,便“一棍子打死”。对孩子“异想天开”的出轨做法,家长常常是不赏识的。 日本的一位幼儿教师的做法和前述的第一位家长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值得我们家长深思和学习。一堂小学美术课上,日本的教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教师发现有位孩子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孩子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呀!”教师露出欣赏的微笑并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而那位日本幼儿教师却循循善诱,引导孩子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用欣赏的语气鼓励孩子“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这种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显然,孩子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孩子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家长不给予这类机会,轻易地包办代替,甚至粗暴否定,不但剥夺了孩子探索的乐趣,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懶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锁闭,天性泯灭。事实上,往往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 因此,现代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创新求异,多给孩子创造“犯错”的条件和机会。尽管孩子的创新求异是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