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文化考察 王海鹏作者简介:王海鹏(1989),男,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内容摘要:驳谥是指古代礼官或官员对于某一谥号因持不同意见而提出的一种反驳现象。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出现以及普遍化是政治因素、道德因素、价值观因素等多种文化因素影响的结果。唐代官员驳谥不仅起着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且对澄清唐代吏治也有积极。 关键词:唐代官员、驳谥、文化思考 我国古代帝王后妃、王公显宦死后,人们须避讳其生前之名,另立新号以相称,这种称号叫做谥号。最初的谥号并没有褒贬善恶之意,完全是出于周王室、贵族“卒哭而讳,将葬而谥。有讳则有谥,无讳则谥不立”参考文献:1(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785的避讳需要,借此来表达自己“尊宗敬祖”的观念。但是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谥号逐渐被赋予了辩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含义。逸周书谥法解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是一个人一生功劳行为的高度概括。一个人如果对社会具有重大贡献,便会被赐予美谥予以褒扬;一个人如果作恶多端,便会被赐予恶谥予以贬斥。正因为谥号具有“褒贬善恶”的特殊含义,所以周王朝的统治者便加以利用,通过赐谥的褒扬和贬斥,使之成为统隶臣下、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历代统治者鉴于谥号的巨大作用,也都加以效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官员谥号的确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使谥号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引起一部分礼官和官员对某些谥号提出不同意见,这便产生了驳谥。唐代规定:“太常博士掌谥,职事三品以上薨者,故吏录行状,申尚书省考功校勘,下太常博士拟谥迄,申省,省司议定,然后闻奏。”2(唐)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306这就是唐代谥法的基本运行程序。三品以上官员去世后,太常博士便根据尚书省考功司的行状拟定谥号,然后交由尚书省审核,尚书省有关官员如果对某一谥号持有不同意见,便在朝廷上提出“谥议”或与太常博士进行争论,最后由皇帝裁决。尚书省官员提出的“谥议”与太常博士的“答谥议”便是驳谥的范畴。唐代官员驳谥现象非常普遍,是唐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唐代官员驳谥的四种类型唐代官员驳谥主要有四种类型:谥字是否恰当、单复谥、是否追谥、避讳。谥字是否恰当是驳谥最主要的类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逝者的谥号往往与本人生前的行迹不相符合,一些官员出于维护谥法褒贬善恶的目的,便对某些谥号提出了驳议。如宇文士及死后,太常博士拟谥为“恭”,黄门侍郎刘洎根据宇文士及生前奢侈、骄纵的生活状况提出驳议,认为“士及居家侈纵,不宜为恭。”3 12 14 15 16 20 21 22 27 28(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411最后确定了“纵”的恶谥,这是将美谥改为恶谥的一例。有的驳谥则是将极美之谥改为一般美谥。如唐肃宗时期的宰相杨绾去世后,太常博士拟谥为“文贞”。唐肃宗鉴于他“质性贞廉”德行也予以认可。但是比部郎中苏端却提出不同意见,在所奏的谥议中认为:“昔公叔文子有死卫之节,修班制之勤,社稷不辱,方居此谥。爰及太宗初,魏征有匡救公直之忠。中宗末,苏环有保安不夺之节。所以诸贤甚众,谥文贞者不过数公。”杨绾“焉可比德”,不配谥为“文贞”,只有另谥,才能使“黄泉之魂,免惭于苏、魏”4(宋)李昉等撰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4445。虽然苏端的驳议,违背了唐肃宗的意愿,肃宗借故将苏端贬为广州员外司马。但肃宗却碍于公议,还是将杨绾的谥号由极美之谥的“文贞”改为一般美谥的“文简”。还有的驳谥不在于谥字的美恶,如左仆射韦陟去世后,太常博士程皓议谥为“忠孝”,刑部尚书颜真卿出于中国传统文化“忠孝不能两全”的观念,提出驳议,认为“议行称谥,固多美名,何必忠孝两施。”5 6 7 8 10 11 17 18 24 25 26(宋)王钦若等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2962颜真卿并不反对韦舍谥“忠”或“孝”,只是反对两字同施而已。单复谥是驳谥的第二种类型。唐代以前就有过单复谥之争,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唐代。如关于宰相吕諲的谥号问题。宰相吕諲去世后,太常博士拟谥为“肃”,度支员外郎严珵提出驳议,认为“国家故事,宰臣之谥,皆有二字,”这样便可以更加彰显宰相的德行和功绩,宰相吕公“文能禁暴,贞则干事,忠则利人,盛烈弘规不可备举,”应该给予吕公忠肃”9 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12朱华唐代官员谥号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年 13 (唐)封演撰,赵贞信校注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9(清)董诰等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2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29 (宋)程颐性理大全M山东: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30汪受宽谥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6840复谥。太常博士独孤及则答驳议,认为“谥法在惩恶劝善,不在字多”,唐初那么多“赫赫以功名居宰相者,谥之不过一字,不闻子孙佐吏有以字少称屈者。此言二字不必为褒,一字不必为贬。若褒贬果存乎字数,则是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不如周威烈王、静慎王也。齐桓、晋文不如赵武灵、魏安釐、秦庄襄、楚孝烈也。杜如晦、王珪以下或成或明或懿或宪,不如萧瑀之贞褊也。历考古训及贞观以来制度,似皆不然。” 6840独孤及的意见站到了上方,最后吕諲的谥号被确定为“肃”。是否追谥是驳谥的第三种类型。追谥是指给死去很久的人颁给谥号。历代都有很多官员,虽然符合赐谥的条件,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及时赐谥的。封建王朝为了显示自己的优容,便对一些死去很久的官员进行追谥。然而在是否应该追谥的问题上,一些官员彼此间因为看法不同也会产生不同意见。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去世五十多年后,其子向朝廷请求追谥。右员外郎崔厚认为郭知运已经去世五十多年了“过时不为礼”,也不符合礼经“礼,时为大”的原则,反对追谥。太常博士独孤及则举苗晋卿、吕諲、卢奕、颜杲卿的例子反驳崔厚:“苗太师一年矣,吕諲四年矣,卢奕五年矣,颜杲卿八年矣,并荷褒宠,无异同之论。独知运不幸。遂以过时见抑。苟必以已葬未葬为节。则八年与五年,其缓一也。” 6840反对追谥的时间限制,主张应该给郭知运追谥。最终,郭知运被追谥为“威”。由于避讳的原因,同样会引起驳谥的出现。陈垣先生指出:“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 The Tang Dynasty official posthumous title of bargeWang Hai peng(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062) 避讳在谥法上的表现主要是避君讳或避家讳。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司徒马燧葬,有司谥曰景武,上曰:景,太宗皇帝谥,改莊武可也。” 3689这便是避君讳的一个例子。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太子少保李愬去世,太常博士元从质根据李愬当年平淮西之乱的战功,拟谥为“武”。尚书省官员以李愬与其父李晟(谥忠武)的谥号有一字相同,希望太常博士更改李愬的谥号,以避其父李晟的讳。太常博士则坚持己意,认为:“愬无他行,以功定谥,不可改也。” 6855其实在唐代,家讳在谥法上并没有被严格的执行。如韦肇、韦贯之、韦澳祖孙三人,同谥为“贞”Abstract: Barge Shi refers to the ancient officials or officials for a writings. Finally proposedb by dissident a rebuttal phenomenon.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barge Shi phenomenon is politics, moral factors, values and other cultural factors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product.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feudal rule by Shi not only plays a role, but also to clarify management has a positive influence in tang dynasty. 22。唐人封演便认为“苟有令德,不嫌同谥” 33,支持太常博士的主张。唐代与前代相比,官员驳谥现象更加普遍化。这种普遍化是政治因素、道德因素、价值观因素等多种文化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二、影响唐代官员驳谥现象普遍化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唐代官员驳谥现象普遍化的决定性因素。唐代政治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允许官员对皇帝、权臣和一些枉法、武断行为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批评,唐代皇帝鉴于隋亡的教训也鼓励这种行为。这种政治上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就决定了驳谥在唐代的普遍化。特别是针对皇权和权臣干预谥法正常运行程序的问题,唐代政治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意义便显得更加重大。皇权和权臣在政治上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官员谥号的拟定中,经常会对谥法程序进行干预。如宋国公萧瑀生前因为耿直多次劝谏李世民,被李世民赐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然而也因为这种耿直“寻坐与侍中陈叔达于上前忿诤,声色慎厉,以不敬免”Key words: Officials in the tang dynasty Barge Shi Cultural ponder 2398,并由此受到李世民的嫉恨。萧瑀去世后,太常博士拟谥为“肃”,李世民因为嫉恨的缘故,便通过口头对礼官的拟谥提出驳斥“易名之典,必考其行。瑀生性多猜贰,此谥失于不直,更宜摭实” 2390,礼官便据此将萧瑀的谥号由美谥改为恶谥“贞褊”。一些权臣为了“酬劳抱怨”往往也会干预正常的谥法程序。唐代宗时,太保苗晋卿去世,太常博士根据其生前的功业、行迹拟谥为“懿献”,当时的权臣元载“怀旧恩,讽有司,改谥曰文贞” 3352,权臣元载感于苗晋卿当年的知遇之恩,便鼓吹太常博士将苗晋卿的谥号改为人臣至美之谥“文贞”。皇权和权臣经常对谥法程序的不正当干预,影响了谥号本身的严肃性。在唐代政治开放性和民主性的氛围中,唐代官员往往会对皇帝和权臣的干预提出反对意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谥法的严肃性,杨绾的谥号变更便是官员反对皇权干预谥法典型的一例。这种针对强权的驳谥行为,对于维护封建礼制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唐代政治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为官员驳谥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这就促使官员可以大胆的向一些武断、枉法的行为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种政治上的开放性和民主性决定了驳谥在唐代的普遍化。道德因素是影响唐代官员驳谥现象普遍化的重要因素。大戴礼云:“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乐记云:“闻其谥,知其行。”一个人的谥号,只有根据其生前的功业来确定,才能体现出谥法的真正目的。然而谥法的正常运行程序由于受到道德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这便会引起了一部分官员的不满,从而发出驳议。首先是礼官的问题。某些逝者官员的家属为了给祖先溢美便贿赂礼官,希望得到一个美谥。一些礼官也借拟谥的机会贪赃枉法。唐会昌年间的礼部侍郎陈商就曾指责一些太常博士拟谥时“贸其一二字,视緍金之重轻。以緍金重轻,贻后之庞微,偷忠盗贞,罔世间人,为尽善加于行路。”王海鹏(1989),男,山西运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地址: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邮编710062。邮箱;571266328。电话 6855太常博士通过接受逝者家属的贿赂,往往不根据逝者生前的功业表现,而是根据逝者家属贿赂的多少来决定逝者的谥号,从而让一些品行低劣的人也得到美谥。一些礼官则 “惟顾其势望,恐为子孙所嫌,归于苟且” 6855,碍于逝者的势力和其子孙的面子,有意徇私。其次是逝者家属、故吏的问题。在太常博士拟谥前,故吏要根据逝者生前的行迹写一份形状以供太常博士参考。故吏在行状中“莫不虚加仁义礼智,妄言忠肃惠和,或言盛德大业,远而愈光,或云直道正言,殁而不朽”对座主夸美隐恶,致使形状“善恶混然不可明” 2834。这就影响了太常博士对一个人的正确判断。逝者家属为了宗族的面子,希望逝者能得到一个美谥或更美的谥号,这种意愿经常会与太常博士所拟定的谥号出现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逝者家属就会上书喊冤,希望通过皇权对逝者的谥号加以干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行为称为论枉。这种论枉行为虽然和官员的驳议有区别,但是也属于驳谥的范畴。如高阳郡公许敬宗去世后,太常博士袁思古根据许敬宗“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夷落。闻诗学礼,事绝于趋庭。纳采问名,惟闻于黩货”的所作所为,拟谥为缪 2765。,并得到太常博士王福畤和户部尚书戴至德的支持。许敬宗的孙子太子舍人许彦伯因为祖父得到恶谥“不胜其耻” 2766,借口袁思古与许氏有嫌怨,故意借拟谥的机会进行报复,就上书皇帝希望改谥。唐高宗李治感于许敬宗当年在立武则天为后的问题上的大力支持,便“诏令尚书省集五品以上重议” 2766,以皇帝的权威,最终给了他“恭”的谥号。价值观因素是影响唐代官员驳谥现象普遍化的基本因素。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是很难用一二字来概括的。由于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便会导致人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出现差异。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前,因为自己在鄢陵之战中大败,有愧于社稷“请为灵或厉”。共王死后,令尹子囊却认为“君命以共,何其毁之?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 1002子囊认为楚共王在世时,统率南方的蛮夷小国,向南征伐到了南海,楚共王在去世时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为什么还要谥之以恶谥呢?便主张给楚王以“共”的谥号。这便是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导致给谥差异的一个例子。后世的礼官因为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在给谥的依据上分歧越来越多,有的主张“德虽以百行相成,谥乃取一善为定” 6841,主张谥号应该根据一个人的优点来确定;有的认为拟谥依据要“考录其所长,舍其所短,志其大行,则遗其小节” 6847,认为谥号的确定要取其大节;还有的认为“古人盖棺之日然后诔之,不以前善没后恶也” 6845,强调晚节在定谥中的作用。由于官员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在定谥标准上的差异,往往会导致驳谥的出现。如御史中丞宋庆礼在开元七年去世,太常博士张星拟谥时认为:“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4815,太常博士张星在拟谥时片面看待宋庆礼一生的功业,认为他为人刚强,易受挫折,对属下又严苛,在主持东北事务的时候,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便给宋庆礼定了一个“专”的恶谥。礼部员外郎张九龄不同意这个谥号,便对张星的主张提出了驳议:“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以数千之役徒,无甲兵之强卫,指期遂往,禀命而行。于是量畚筑,执沴鼓,亲总其役,不愆所虑。俾柳城为金汤之险,林胡生腹心之疾,盖为此也。寻而罢海运,收岁储,边亭晏然,河朔无扰。与夫兴师之费,转输之劳,较其优劣,孰为利害?而云“所亡万计”,一何谬!及契丹背诞之日,惧我掎角之势,虽鼠穴自固,而驹牧无侵,盖张皇彼都系赖之力也!” 4815张九龄驳议中认为宋庆礼为了国家不辞辛苦,通过屯田,不仅解决了粮食问题,还通过营建军事要塞,对契丹势力形成了犄角之势,使其不敢南下侵扰。因此他要求“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希望朝廷能根据他的意见,重新为宋庆礼议定谥号。皇帝根据张九龄的意见,最后改谥为“敬”。由此可见,礼官和尚书省官员在定谥时的不同价值观,是导致驳谥现象普遍化的一个基本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普遍化是政治因素、道德因素、价值观因素等多种文化因素作用下的产物,政治因素在其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唐代官员驳谥现象作为唐代政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面,在它的普遍性之后又隐藏着哪些文化内涵呢?三、唐代驳谥现象的文化思考首先,唐代官员驳谥现象的普遍化反映了谥法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性。谥法的重要性体现在谥法具有教化臣民、维护统治秩序的功能。封建统治者和一些礼官特别强调谥法“惩恶劝善”的教化作用。宋人程颐说:“古之君子之相其君,而能致天下于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劝得其道,而天下乐为善,惩得其道,而天下惧为恶,二者为政之大权也。然行之必始于朝廷,至要莫先于谥法,何则?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故历代圣君贤相,莫不持此以励世风也。” 程颐在此明确指出了谥法与刑法、爵赏的差异,点出了谥法维护封建秩序、教化臣民的独特功能。他认为严刑峻法虽然可以起一时的警戒作用,但是当刑法宽松的时候,人们还是不免犯罪;爵位和赏赐虽然可以激励臣民,但是因为它们具有时效性,不能对后世子孙产生深远影响。只有谥法这种独特的文化制度,给人以褒贬评价“使一字之褒,赏逾紱冕;一言之贬,辱过朝市”,通过树立榜样“惩恶劝善”,才能起到教化臣民、维护封建秩序的作用。唐代官员激烈的驳谥现象,正是想通过还原一个人的本来面目,通过谥法的褒贬,树立榜样,以达到教化臣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趣味参观指南课件
- 临水电安全培训
- 课件模板使用
- 神奇的眼镜课件
- 物理统计方法
- 产科异位妊娠课件
- 课件最后一次
- 凉山支教考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能力提升试题打印含答案详解(预热题)
- 客店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课件】角的平分线+课时1+角平分线的性质+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课件】轴对称及其性质+课件2025-2026学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 2024年司法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
- 2025年贵州省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护理人员同理心
- 肿瘤科常见药物及注意事项
- 2025-2030水务工程行业并购重组机会及投融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象棋入门教学课件
- 风雨操场调研报告
- 2025年重庆市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