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1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2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3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4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献综述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 我国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政策建议 姓名与学号 门朝阳 3080104181 指导教师 姚婕 年级与专业 2008级 财政学 所在学院 经济学院 文献综述一、 引 言财政支农是我国调控农业生产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而西部地区的“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因此,深入研究西部地区财政支农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重大意义。鉴于此,学界对于这一问题也有较多的研究,所持观点与研究角度以及研究方法较为多样。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由于论题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国外的文献很少有专门就我国西部地区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大多都是从经济学原理上对财政支持农村发展来进行探讨。虽然我国的“三农”问题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但国外的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还是很有借鉴意义。(一)各国对于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最早对于财政支农问题的探讨源于政府的政策规制。如美国1933年的农业调整法(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of 1933),该法规定农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农业收入。在加入WTO以后,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规定各国要运用综合支持量(AMS)来衡量”黄箱政策”补贴支持,我国在多边谈判中争取到了“黄箱”政策8.5%的综合支持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学者对于其本国财政支持农业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开始进行研究,得到了许多值得我国学习的结论。Fatma Dogruel, A.Suut Dogruel & Erinc Yeldan(2002) 运用可计算的跨时期全面平衡分析法对土耳其的农业改革做宏观经济学分析,他们认为:运用有针对性的直接收益转移支付来代替农产品价格补贴,预期想得到的是消费者跨时期效益的适度社会福利收益,但此项政策对于农村经济与累积的GDP的影响将会导致通货紧缩。Bekzod Shamsiev, Iain Shuker & Vera Matusevich(2006)在他们给世界银行的报告中,详细的评述了俄国如何提高公共财政投资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影响,其中就农业和农村地区公共支出问题的探讨所得出的结论是:俄国关于农业与农村地区的公共支出大体上与OECD的水平与趋势保持一致,所以中期的重点应该放在政策干预的性质与结构,而不是公共支出的水平。此外,国外学者也有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投入做研究。Larry Karp(2007)通过构建一个现代与传统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就公共投资分别投资给现代农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做了分析,其结果得到了一个均衡分析点。他认为,当现代农业部接近一个规模报酬的临界点时,增加对现代经济部门的投资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穷。(二)国外学者对于中国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农村的公共财政,在这一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世界银行的Martin Ravallion(2002)基于Rosenstain-Rodan(1943)的理论:“在发展着的经济中,一个机构的投资决策会影响其他机构的效益情况”,对于农村发展投资的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论证实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的对于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是有较高效益的。同年,IFPRI(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两位学者Shenggen Fan和Xiaobo Zhang(2004)运用经济学研究方法将不同种类的政府投资对于区域不平等的贡献分解开来,得到的结论是:政府投资对于农业与非农业部分的产出增长都有贡献,但对于区域不平等性的贡献则取决于不同的区域,其中对于西部地区的投资,不论类型,都对减小区域不平等有着显著的作用。此外,他们在芝加哥大学发表的相关文章中的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支农支出对于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减少农村的贫困都有重要贡献。除了从农业增长这一角度来阐述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Linxiu Zhang和Scott Rozelle(2007)等学者在比较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主要运用调查问卷等形式,系统的论证了直接选举村干部和减免农业税对于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投资的影响。其得到的结论是直选对于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有正效应,而减免农业税则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有负效应。此后,Linxiu Zhang和Richard Bird(2008)等学者在剑桥大学的林肯土地政策研究所的会议上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1世纪初期中国的一揽子财政改革中,最优效益措施就是相对将更多的资金直接投资到中国的贫困地区,然而这些投资随后将需要更多的资金直接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中。总体来看,国外关于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分析较少,但其文章研究问题的角度与观点以及所运用的方法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有助于本文更好的分析所涉及的问题。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国内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研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前进的。基于我国一直以来的农业大国国情,财政支农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关注财政投资与农业发展的关系问题。因而,在衡量任何一个财政支农政策的效益时,一般将农业发展相关指标作为考察对象。在1991年农业部财务司编写的中国农业资金问题研究中,对新中国成立以来40年的农业投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此后的学者对于财政支农问题的理论探讨较多,而对财政支农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一)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理论探讨关于财政支农问题,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几个基本观点。著名农业经济问题专家温铁军博士(2000)的观点得到学界的广泛共识,他认为:由于我国农业的特殊性,农业本身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而财政投资主要是公共产品领域,因此财政投资公共产品就应投入农业。而对于财政以补贴方式支农,学界却没有达成共识。邓子基(2004)对学界的基本观点做了总结,一种观点是我国现阶段不能、也不应该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的方式来解决“三农”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农工部门间交易条件恶化,中国农村经济逐渐衰退,政府的财政补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因而应当合法化农村“地下金融”,通过农村自主融资解决三农问题。匡导球、施威(2008)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与农民收入增速缓慢的现状,认为现阶段我国对农业财政补贴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还应当在财政支农机制的创新与改革中,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农业发展有巨大潜力,许多学者都认为西部应当得到更多的财政补贴。关于财政支农的理论探讨,有一些文章是从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来讲的。苏明(2009)将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分为四个部分:1953-1978,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财政支农;1979-1993,轻工业优先发展的财政支农;1994-2002,新工业化道路的财政支农;2003至今,工业反哺农业的财政支农。在上述提及的2003年至今的部分中,有学者就这一时期的财政支农问题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论探讨。一个角度是工业反哺农业,另一个角度是农业税的减免。贾康和张立承(2007)就工业反哺农业多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财政支农政策,根据经典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指出在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应由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著名经济学刘易斯提出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随后的发展经济学学者都强调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工业的均衡发展。此外,在工业反哺农业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则要谨防“拉美现象”的发生,并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决定公共财政支持农业的政策取向。刘强,戚迪明和黎飞(2004)就农业税的减免对我国农民的影响问题做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农业税的减免将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这一举措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农业税的减免有可能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等。此外,王福全(2008)在对于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研究中指出,农业税的减免将会致使县乡财政雪上加霜。对于欠发达地区的支农政策研究,学界则着重强调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到位。张琦(2006)在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发展的财政支持问题研究中指出,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农民、多予与少取、重建与保护、外表形象与生活质量、集体经济与发家致富五个与财政相关的关系。认为国家财政政策中,需要有一揽子政策,从各个角度上向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利益倾斜。(二)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对于西部地区的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分析较少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描述性分析,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不尽相同。本文的重点放在实证分析的部分,因此较多关注实证分析的相关文献。在对西部地区财政支农政策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康清恋(2010)运用恩格尔系数等指标,分析我国各个地区的生活状况,得出我国在城镇与农村及各省份之间的贫富差距存在显著差异,地区收入分配不公。所得到的结论显示,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与财政性投资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引导产业转移。对于西部地区则需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的发展,采取有力的措施拉动经济增长。涉及到宏观财政支农支出的描述性分析中,普遍采用的指标是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农业财政支出与农业GDP的比值等。这一类指标能够很好的刻画宏观大环境下的政府对于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以及变换趋势。在对财政支农支出的绩效评价发面,孙红霞(2008)就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以农村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来刻画支农资金的效果。文章选取农业GDP为考量指标,基于多变量协整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以及预测方差分解,对1989-2005年的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农业GDP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影响农业GDP的变量中,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高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GDP的增长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农业GDP是财政支农支出的格兰杰原因,受自身影响的响应较稳定,而受财政支农支出响应的强度逐渐增加。总体来书,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不足,公共财政应当加大对于农业的投资,调整支农的方式,创新我国财政支农的机制。除了采取农村经济增长作为一项考察指标以外,杨世柳和温涛(2011)考察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关系。文章依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运用协整检验、单位根检验及误差修正模型等,对1978-2008年的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村居民纯收入和消费刚性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效应,而财政支农投入对于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并不显著;从短期来看,财政支农、农村居民纯收入和消费刚性对于农村居民均具有“挤入效应”,但是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系数显著小于收入的系数,这表明从短期来看财政支农对农村消费的拉动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这使得许多学者在考察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问题时,开始关注农民增收问题,以期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目标。刘耀森(2011)以及刘振彪(2011)都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对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的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利因素,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救济费支出也未产生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预期效果。依据分析结果,他认为要发挥财政支农支出积极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应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坚持对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实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总体来看,国内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实证研究中,指标的选取较为多样,每篇文章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除此以外,研究中所采用的模型与方法比较有借鉴意义,实证分析角度的切入点对我比较有启发。四、 当前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方向从以上对于国内外研究的简单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农业支持的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认识到加大财政农业支持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以往的研究对于本文有着重要的参考与支撑作用。但是,学界对于财政农业支持问题的研究仍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目前的大多数研究内容停留在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论探讨和支农方式的简单介绍,大都从现象得出问题,缺乏对财政支农资金效益的实证研究;二是较多的研究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的,缺乏对财政支农资金区域性投入的分析,忽略了支农支出对于农业均衡发展的影响;第三是现阶段的研究大多数都在关注中央财政对农业的整个投入,而忽视了地方财政在财政支农中的作用,而实际上地方财政是财政支农中的“大头”,其份额往往占到80%左右,当前的问题也主要在地方;第四,新形势下的的农村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新的农村经济增长路径,衍生出了很多促进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组织和合作模式,现阶段的学者很少就这一新的趋势进行研究,缺乏政策建议的创新。基于以上研究的不足,本人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首先,将所研究的地域性定义在西部地区,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我国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实证分析,使本文得到的结论更加符合现阶段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政策建议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避免空洞和脱离实际。其次,为了能够更好的得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效果,使效益与支农资金的关联度更高,本文在选用刻画财政支农资金规模的数据时,采用各个地方政府的支农投入数据。最后,在针对分析结果,结合当下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关政策建议时,比较注重现代农村中新出现的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组织和措施,考虑在新农村建设下的新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路径。五、 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我国财政支农所涉及到的不同问题。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展开,新的挑战需要面对,旧的问题亟待解决。上述研究中所提到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等,都对论文的撰写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良好的运用先前学者的研究成果,针对目前我国西部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在把握新政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支农资金的效益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政策走向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参考文献1 Bekzod Shamsiev, Iain Shuker, Vera Matusevich, Russian FederationEnhanc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Support to Agriculture and Rural SectorsR. Document of the World Bank, 2006, NO.392132 Fatma Dogruel, A.Suut Dogruel, Erinc Yeldan, Macroeconomics of Turkeys Agricultural Reforms: an Intertemporal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2, Vol.25: pp. 6176373 Larry Karp,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Public Agricultural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Background for 2007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7, NO.413654 Linxiu Zhang, Elections, Fiscal Reform and Public Goods Provision in Rural Chin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7, Vol.35: pp. 5836115 Martin Ravallion, Externalities in Rur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or ChinaR. The World Bank, 20026 Richard Bird, Fiscal Reform and Rural Public Finance in China R.Lincoln Institute of Land Policy of Cambridge , 2008 7 Shenggen Fan, Reforms,Investment,and Poverty in Rural Chin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Vol.52,No.2,pp. 395-4218 William Morgan, 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M.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33.9 Xiaobo Zhang, Public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 Vol. 30: pp. 89-10010 贾康,“十二五”期间财税改革的重点问题与制度建设展望J,财政监督,2011年,第21期:pp: 15-1811 匡导球、施威,财政支持农业的路径选择、制度困境及其突破J,财政研究,2008年,第4期:pp: 25-2712 王艺明、蔡翔,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经科学,2010年,第269期:pp: 49-5713 刘耀森,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pp: 61-6414 张健,构建新型农业投资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pp: 87,12815 贾康、张立承,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分析与政策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7年,第6期:pp: 5-616 邓子基,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福建论坛,2004年,第7期:pp: 4-917 黄念兵,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公平效应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2期:pp: 6018 张琦,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构想J,理论与改革,2006年,第6期:pp: 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