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doc_第1页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doc_第2页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doc_第3页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doc_第4页
史学概论 期末考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解释1.新科学新科学是意大利历史学家、法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美学家维柯的历史著作,初版于1725年全名是关于各民族的共同性的新科学的一些原则,是一部阐述古代文化史、诗歌和美学的理论著作,全书分5卷:(1)原则的奠定,(2)诗性的智慧,(3)发现真正的荷马,(4)世界各民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5)各民族复兴时人类各种典章制度的复现,附全书结论。全书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如何从野蛮的动物状态逐渐发展成为过着社会生活的文明人。 对近代西方史学和当代西方美学产生重要影响。2.实证哲学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孔德,主要代表有英国密尔和斯宾塞。其形成标志为1830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的特点:(1)首先是确定事实。(2)其次是构成规律。(3)认为所谓规律仅仅是研究者从现象之间的“相继和相似的自然关系”归纳出来的“恒定趋势”或“定律”,而不是客观存在的因果必然性规律,因为它认为根本不存在客观的因果必然性规律。 实证主义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3.复线历史复线历史是后现代思潮下的历史研究产物,由印度裔美籍中国史专家杜赞奇提出,来反思现有的历史叙述和历史话语。所谓复线历史,即认为“过去并非仅仅沿着一条直线向前延伸,而是扩散于时间与空间之中,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在表述过去的过程中,根据现在的需要来收集摄取业已扩散的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有利于己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新的历史叙述与历史话语一旦形成,又会对现实形成制约,从而揭示出现实与历史的互动关系。”复线的历史,是一种试图既把握过去的散失,又把握其传播的历史。4.“密尔五法” 19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约翰密尔所提出的归纳方法。他在逻辑体系一书中,对培根的 “三表法”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所阐述的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是: 求同法、察异法 、求同察异共用法 、剩余法和共变法。密尔求因果方法的提出,促进了对归纳法的深入探索,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逻辑书都称密尔求因果方法为“密尔五法”。5. 元叙事元叙论通常被叫做大叙事。“元叙事”是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总体化的思想,这一术语在批判理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中,指的是完整解释,即对历史的意义、经历和知识的叙述。它通过预期实现,对一个主导思想赋予社会合法性。这一术语是由法国哲学家李欧塔利奥塔在1979年首次提出的。他说,社会现代性的最主要部分是大叙事构成的。但后现代主义却是以怀疑大叙事(进步、启蒙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为特征的。6. 年鉴学派20世纪法国史学流派。得名于该派早期代表人物法国历史学家费弗尔和布洛克1929年创办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杂志(1946年更名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年鉴)。二战以后以布罗代尔最为著名。该派先后提出“总体历史理论”、“深层历史理论”和“历史时间三时段”说。50年代后尤重社会史研究,提倡跨学科研究,还开创了现代比较史学。自创建以来一直主宰法国史学界,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二、辨析题1.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1917)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的名言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然这句话也常常引起误解。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认为,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域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从本体论来看,其含义是说,不仅我们的思想是当前的,我们所谓的历史也只存在于我们的当前;没有当前的生命,就没有过去的历史可言。所谓“当代”,是指它构成我们当前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永远是当前的,决不是死去了的过去。对克罗齐来说,时间本身不是独立的存在,也不是事物存在的外在条件;他只是精神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既不能把时间、也不能把过去看成是精神以外的事物。正是这种极端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一元论的立场构成了克罗齐的历史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真正的思想既是哲学又是历史,思想的概念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具体性,使历史学完全垄断了全部知识的领域,正如实证主义要使由自然科学的方法所获取的知识垄断全部知识领域一样,个体性、个别性或个性化的原则是历史主义思想传统的一个根本原则。正确的观点应该是,每一个行动、每一个时代的价值不仅要与它自身,而且也要与别的行动和时代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此而论,它们既是自足的,又是以后行动和时代的垫脚石。可以说,克罗齐是在哲学上既肯定了个体性又肯定了历史的发展、变化。2.“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这是法国年鉴学派马克布洛赫的名言,是一种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重在从历史的横向发展看待历史。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马克布洛赫的观点虽然以其强调研究历史必须符合人类社会历史的本来状态,而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受到目前的历史研究水平的限制,这一命题仅仅含有理论的意义,无法在研究实践中获得最终的实现,由此可见,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历史,显然是十分严峻的课题。它不仅要求研究方法的创新,更需要研究方法的突破,毫无疑问,只有排除了认识上的障碍,我们才有理由理直气壮地说:“唯有总体史才是真历史”。3、 “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这是19世纪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史学观点。在他看来,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事实构成的,历史根本无规律可循。任何人都可以从历史资料库里抽取对自己有用的材料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从这个意义上说,“事实只不过是历史的渣滓”,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你可以把她装扮成你喜欢的任何样子。这是一种唯心史观的表现,忽视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缺乏考据的情况下就肆意发挥,没有做到对客观历史的真正尊重,违背了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即历史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所以,此观点是不科学的。麦考莱的观点其实是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认为历史仅是一门艺术,当历史以过多的文字形式和样本出现的时候,为了艺术吸引的需要,它的真实性往往未能凸显。麦考莱的观点是将历史艺术化,而不用过多地考虑历史的真实性,这样其实就是混淆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将两者等同起来,否认了历史的客观性。这样的史观会容易导致史料没有客观的标准,甚至走向随心所欲地伪造历史的路线。4、“史学便是史料学”。傅斯年及史料学派的代表性话语之一。傅斯年否定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探寻,甚至为了建立科学的史学不惜对史学的内在分类进行任意删减,将史论、著史、历史哲学等史学门类逐出史学的范畴。以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注重史料的考证,反对在整理史料时进行疏通、推论。认为个人的史才、史识有限,人人都对材料作出疏通、推论,则不仅对史学的发展无益甚至有害。这种研究取向最大的缺陷在于它使史学研究者在历史认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历史研究成果体现不出其应有的价值。由此可见,“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本身就是长短互见的。虽然它的提出己然成为历史,但它以自己的价值与局限在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迹却不可磨灭。5、 布洛赫宠爱的儿子曾好奇地问他:“历史学有什么用?”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结合材料,辨析历史学的“有用”和“无用”。历史不是无用之学是确凿无疑的。那种将历史当成“无用”的作法,显然是对过去与现在采取了二元对立的态度,看不到两者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实践性过程展演。就像人们常说的,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现实,而现实则是延伸至当前的历史,进而以此来表达历史内在于现实中的合法性问题。我们可以说,历史的魅力恰恰就表现在它看似“无用”而实际上颇为“有用”的状态之中。说其“有用”,因为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一种历史性存在,由此也才有了传统文化和文明类型的积淀、传承与再造。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有用”还体现在它可以不断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知识的渴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何以会发展成至今这个样子提供重要的发展经验与实践参照。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过一个著名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思是说凡是真正的历史一定是与现实生活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在与现时的思想活动关联中,过去的那种死的历史才能成为活的历史,为当下生活需要所用。这一具有历史哲学意味的命题事实上也是在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统一进行辩护。所以,从是否“无用”还是“有用”的角度对历史的存在产生质疑,本身就是对人类社会文明进程割裂的典型表现。三、简答题1 简述圣奥古斯丁的历史哲学观念。(1)发展了进步的历史观念 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将历史视为上帝信徒与魔鬼“撒旦”的信徒、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之间的斗争史,而最终胜利的是上帝之城。上帝之城又是依照一定的阶段和时期逐渐演进的。尽管一切属于天意安排,但“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理解为进步。”(2) 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根据属灵的特性,上帝之城的进步历程是根据上帝创造世界的时间分为七个时期。因为在他看来,历史是一种拯救史。他重视的是上帝的创造业绩,而不是人类的历史成就,所以他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之城的代表以色列的民族史。(3)标志着历史哲学的发端奥古斯丁认为人类有两种:一种爱自己和爱这个世界,另一种爱上帝。由于双城的冲突,奥古斯丁看到了历史中的哲学,古人只看到王朝兴衰,周而复始;奥古斯丁认为,人类历史是世上最大的一场戏,这个编导就是上帝。推动这场戏的发展的动机则是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之间的冲突。(4)形成了普遍统一的整体史观与大一统的世界史意识 “基督教为了以宗教的基础把全人类联系到一起,竭力要超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界限,因此,它是世界史理论继续发展的沃土。”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的西欧史学。2 简评维科的史学思想。评价:维科试图建立人类“理想永恒的历史”,因而要考察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共同性。但问题是,在世界交通和沟通还未完全发展成熟时,这种想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危险的。危险在于,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特性和差异被阉割,然后将其条缕清楚地置于在某种模式或框架之中,使其黯然无生气。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类历史行程的普遍主义或绝对主义的解说模式,从一开始就必然陷入到困境和悖论之中。而这种困境和悖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突出地表现为历史学到底是否是科学的长期争论上面。维科的三个时代的人类文明史解说模式,即使对于西方的断裂时续的文明史而言,也有不妥之处。3.简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并分析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1) 主要理论观点A 对“后设叙述”和“大写历史”的否定。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的传统历史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构成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观念规律、客观、科学、理性,全被加以否定,而代之以解构、虚拟、系谱学、知识考古学等等观念与话语。B作者已死与读者的诞生,海德格尔重新解释诠释的意义,认为诠释应视为读者对作者的一种认识。因为在他看来,读者在阅读构成中往往寄托于阅读的作品中。(2)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研究的影响1取消了对真实和事实的追求,历史知识只是一种解释或解读,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言;2没有必要求所谓原始材料、档案材料,因为没有一手、二手材料之分,它们都只是文本而已;3没有必要尊重古人,或历史的当事人,因为他们的作品或回忆并不一定与事实更接近,古人和今人一样,都只是提供了一种有关过去的解释。4.何为历史“三调”?柯文是如何解读义和团运动的?(1)三调:1)、事件:历史学家的首要目的在于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然后向读者进行解释。历史事件在当时的意义是不明确的,只有事后经过历史学家的总结和阐释才会被显现出来。2)、经历:事件的经历者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将如何,不知道事件将如何发展,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看法与事后重塑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3)、神话:历史神话制造者的目的不在于扩大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在于从中发掘有用的信息,使之为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为自我修饰和情感等方面的现实需要服务。(2) 解读义和团:1) 作为事件的义和团,柯文以历史学家德身份来书写关于义和团的故事,以此来实现对过去的解读,但是在他的三调中,“事件”并非重点,因此只是简略地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高速发展阶段、经历的国际化。其中所用资料亦多是来自他人的研究性著作,并无特别之处2) 作为经历的义和团,柯文力图从事件的经历者的角度来再现他们经历之事:干旱、降身附体、法术、谣言和死亡等,书写历史参与者的经历,注重研究义和团拳民、中国教民、中国百姓等人的感情、心理、思想,从人性、民间宗教的角度来考察义和团成员的思想情感以及此次事件的其他参与者的各种行为表现3) 对于神话的义和团,主要研究义和团在20世纪中国怎样不断被神话化的过程,但更像是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学术思想梳理,认为义和团的神话更多地时候是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5 简述范式的概念及特点。(1)范式的概念: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一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2)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6. 简述历史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唯物史观从历史全过程上肯定了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自身的实践能力和自己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然性,而且肯定这个必然性最终都会变为现实,但这个必然性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由于任何一个历史进程在推进过程中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消长总是瞬息万变,而且难以预料,特别是某些关键性人物和事态的出现,往往对结局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必然性在每一个具体历史进程中总是以偶然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能说其中只有某一种结局才是必然的,其他结局都是偶然的。(2)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从马克思的时间唯物论来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演变,都是有因果必然性的规律的,因而在理论上是可以预测的,人们只是由于受到自己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许多事件的存在及其发展、演变的因果必然性的规律至今还没有被认识清楚,或者对促成他们的存在和发展、演变的初始条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因此对他们的未来变化也不能做出准确的预测。7 简述计量史学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1)作用:1)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计量史学一个显著作用是促使历史研究走向精密化。2)检验和修正传统看法:另外,计量史学也使许多传统的看法得到检验和修正。3)计量史学还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由于采用了计量分析,历史学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下层人民群众,转向了物质生活和生产领域,转向了下层专门史(2)局限1)计量史学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只涉及历史现象中量的方面,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并不能代替全部历史研究。对人的心理和思想研究,计量史学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因为精神的东西很难用数量关系来精确地加以概括。2)计量方法不能单独应用,必须同其他的历史研究方法相结合。如果单纯依靠计量方法,就会把丰富和生动的历史变成一堆枯燥无味的公式,妨碍历史学家表现才华,降低历史著作的可读性。3)计量史学不可能完全排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以不同理论作指导的历史学家会从不同角度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史料。4)计量史学还存在大量尚未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比较突出的技术问题是研究成果的不可检验性。8.简述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历程,并说明比较史学的价值和意义。(1)西方比较史学的发展1)19世纪后半叶进行了有关社会和文明的宏观比较研究。19世纪后半叶期间,西方历史学家们热衷于比较研究在不同时空中的文化整体,他们把各国历史的比较研究作为发现不同社会的共同发展规律和历史演化模式的手段。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发表后,19世纪起流行的宏观历史比较方法及其出版物进一步受到批评。3)两次大战期间也出现了几位影响颇大的比较史学家,如布林顿和布洛赫。研究中世纪历史的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1928年发表题为向欧洲社会的比较历史学迈进一文, 为晚近的比较史学研究提供了概念和方法论基础。4)1945年以后,比较史学的主流趋势是转向更为实证性的比较研究,研究者们通常选取欲比较的社会的某一特定的领域,并对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围加以准确的界定,而且历史比较的目的主要是发现不同社会间历史发展的差异性而不是相同性。价值和意义:1) 可以使我们看到单一结构中不太明朗的问题2) 为需要探讨的历史问题下更精确的定义3) 确定适合于某一历史问题的史料和方法4) 对某一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关系作出说明。5) 运用比较史学方法的基本价值在于帮助研究者察同察异求规律6) 也有助于促进各个民族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民族偏见四、论述题1 结合近代西方的史学实践,评述历史学的学科性质。19世纪是历史学走向科学化的关键时期。所谓史学的科学与艺术之争,也正是在这个世纪提出的。(1) 艺术说,以麦考莱、卡莱尔、弗莱德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史学家,强调历史是一门艺术,以艺术来要求史学。(2)科学说,以兰克、布瑞为代表的兰克主义学派和以孔德、泰恩、巴克尔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学派,它们不但把史学当作科学来研究,而且明确地宣称史学是一门科学。(3)“哲学说”,克罗齐认为历史学是一门艺术,但又不止于艺术,因为史学只限于对已经发生的事加以描述。所以,史学是一门研究过去真实的艺术,历史即哲学。(4)“非科学说”,屈维廉认为“在历史业务的最重要的方面,历史(学)并不是一种科学的演绎,而是一种对于最可能的概括的想象的猜测”。(5)“一半艺术一半科学说”,罗素认为历史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6)“解构说”,以海登怀特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家认为艺术的和科学的陈述有着共同的建构主义特征,历史学已经成为更新了自身观念的科学与艺术的共同敌人。综上所述,历史学的内容是科学的,其表现形式是讲求表达艺术的,历史学离不开文字的表述,而文字的表述方式即是一门艺术。史学研究对个别事物的描述离不开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方式。 6、 为什么说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为什么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1)根本规律:1)人类世世代代从事劳动生产,就必然要在不断改善生存的客观条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物质和精神素质:从而也就必然要促进人性越来越多地脱离动物的野蛮性,具有越来越多的文明性;从而也就必然要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就是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根本的普遍规律。2)唯物史观发现的决定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终极原因或终极动力,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物质生产实践能力;它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类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和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也就是从原始社会经过阶级社会到无阶级的“自由人联合体”的规律.(2)原因:1)马克思虽然对社会形态演进序列作过多次论述,但从未把任何一种演进序列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他所作的演进序列的阐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针对性。事实上,马恩承认的所谓“历史普遍发展规律”是:人们为了吃、喝、住、穿,必须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世代相继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必然推动物质生产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2)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误解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进程遵循某种统一的演进序列的规律,既不符合历史实际,也有悖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在实践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实践能力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能力推动着人们自身从“未成熟的个人”发展到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具有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的“完全的个人”的规律,同时也就是人们自己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并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3. 试分析海登怀特的历史话语理论,并对其历史话语本质进行评判。(1)对“历史”的重新定义。他认为历史学家真正关心的是某种“能够有意义地加以讨论”的“过去”;“过去性”并不一定是历史的属性,或不是历史的全部属性。“历史”应该是“被写下来的”、“供人阅读的”历史话语,(2)每一部历史文本都呈现为叙述话语的形式。历史文本包括一定数量的“素材”和 对这些素材作出的理论概念,同时还必须具备表现这一切的一个叙述结构,也就是用语言把一系列的历史事实贯穿起来,以形成与所叙述的历史事实相对应的一个文字符号结构,叙述结构的作用则是让这些历史事实看上去像自然有序地发生在过去。(3)探讨历史话语在进行自我解释时所采用的具体策略。指出:历史话语是通过“形式论证”、“情节设置”以及“意识形态的暗示”这三种策略进行自我解释的。评判:(1) 怀特所持的立场是一种典型的“语言决定论”的立场,站在这一立场上,他就只能看见他的语言所允许他加以概念化的东西。 (2) 怀特还不仅仅是混淆了语言的本义用法和语言的比喻用法,而且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现实”的存在,把实实在在的“现实”,幻化为曾受到罗兰巴特严厉讥讽的一种“现实-效应”。(3) 以怀特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的史学理论家把历史仅仅归结为文本,他们把那个实实在在发生、并产生影响的事件彻底地放逐了。4.试分析年鉴学派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史学观念,并阐释年鉴学派对历史研究的影响。(1)发展历程:创建阶段(1929-1945):马克布洛克和吕西安费弗尔是主要代表人物。 史学观念:1)提倡总体历史学,把研究的触角伸入到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细节;2)提倡对历史学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广泛应用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计量方法和比较方法;3)对经济史、社会史和心理史给予足够的重视,;4)强调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历史学家不断进取的精神;5)用问题史学代替传统的叙述史学,史学家带着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发展阶段(1946-195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其标志是原来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改名为经济、社会与文明年鉴。主要代表人物是费尔南德布罗代尔,史学观念:以整体史为主,主张跨学科的研究,超越专题研究的限制;提倡从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和观察历史现象,尽量将时间、空间拉大,以便进行比较研究;强调透过时间和空间的整合,来探究历史的多重复杂性。转型阶段(1968后),1968年,雅克勒高夫和勒瓦拉杜里接任年鉴杂志主编的职务标志着年鉴学派进人了第三个阶段。史学观念:借鉴总体史的方法,但具有明显的区域史研究的特点;重新反思和研究政治史,出现了新政治史,;与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历史研究领域的“碎化”现象,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如书籍史、心态史、计量史、历史人类学等等。 (2) 影响:1) 年鉴学派出现取代了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2) 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要反映出这个整体,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3) 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一、填空1. 弗劳德 认为历史事实不过是“孩子们的一匣子字母片,我们爱把它们拼成什么字就能拼成什么字”,在他看来历史事实不重要。2.通常所说的“历史”包含三层义:人类过去的经历 、述说过去经历的历史书 、把人类过去经历作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学 。3今天“历史”一词引入自日本(歷史 ),而日本翻译自欧洲。福泽谕吉 写西航记,遂用“历史”对译英文history。1889年,黄遵宪 在日本国志将“历史”一词用于中文史学著作中。4.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到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 天命神学史观 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发展到人性理性史观 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到唯物史观 主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5.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史家巴克尔 所著的英国文明史以很大的篇幅讨论史学理论和方法问题,他指出对人类历史起决定作用的规律主要有两类:自然规律 和精神规律 。6. 神学家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奠定了中世纪西欧基督教神学历史思想基础。7. 史学理论包括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三个部分。8.康德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 反思判断力 。9. 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韦伯 是倡言群体精神决定论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西方那种激励人们勤奋赚钱牟利的新教伦理 激发了西方人的资本主义精神。10. 十九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在前期的西方史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浪漫主义自由主义史学,中后期是兰克学派 ,下半叶是实证主义史学 。11.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切的认同, 他的著作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两书都有专章论述中国历史文化,推崇中国伦理道德与理性。12.世纪以艺术来要求史学的当首推英国史家马考莱 ;最先从艺术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学发难的是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 。13. 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上自罗马安东尼时代,下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时期,约一千三百余年,文笔优美,重原始资料,富于批判精神。14. 兰克对西方史学界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但从其实质而言,不外乎史料收集和史料辩论这两个方面。11. 兰克史学得以在英国传播,形成兰克学派在英国的分支剑桥学派,该学派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阿克顿。12.汤因比认为挑战和应战 是文明起源的规律。13.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是鲁滨逊, 中国传播美国“新史学”派的两大期刊是史地学报 、 史地丛刊 。14.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围绕着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核心问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便开展起来了。其中,代表中共观点的一派,史称新思潮派 ,代表自由马克思主义者观点的,被称为读书杂志派 。从社会史大论战中产生出来的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就是郭沫若,其代表著作是1930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15. 维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 三个时期,与此一划分相适应,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色。16. 1845-1846年,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创立。17. 弗莱堡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是由文德尔班 首先提出的,李凯尔特作了进一步发挥,他们把哲学主要当作一种价值论 。18.汤因比认为挑战和应战 是文明起源的规律; 斯宾格勒的代表作是西方的没落 。 19. 中国古代纪年法有 太岁纪年法 、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今人编纂史书多用公元纪年法。20历史比较研究在专业学科里形成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并得到承认,是从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 开始的,他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比较史学之父”。 美国现代口述史学方法的第一个倡导者是 阿兰内文斯 。21. 后现代主义把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学说,统统贬称为 “大讲述 ”,倡言“主体虚化 ”、“真理退场 ”、“客观丧失 ”等主张。22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 ,他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 、价值知识。23. 陈垣在校勘学释例中,在历代学说的基础上概括和归纳出“校法四例”,即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 。24. 波普尔的代表作是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历史是没有规律的 所以预言是不可能的。25. 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指的是以地下之新材料 补正纸上之材料 。26. 1958年,布罗代尔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题为 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 ,全面阐述了他的三个时段论的历史观。27. 后现代主义史学思潮的本体论是 反对历史进步论和所谓“大叙事”。28. 所谓“内证”,主要是指依据著作内部的相关情况,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性格、心理以及所处的立场等,来鉴别史料的真伪,其中著作者的立场和意图是“内证”方法的关键和主要辨别方式。29. 历史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历史认识的中介是 史料 。30. 麦考莱认为历史著作应当是诗意 和哲学 的合成品,要把1、 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2、 修昔底德试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在他那里,命运或神意只是偶然现象的代名词,并没有神灵事先和事后对人事的任何干预。他认识经济因素的重要性,试图从经济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历史发展的成因。3、 基督教史学使用基督教纪年方法,简化了纪年方法4、 赫尔德,德国历史学家。出版当代德国文学之片稿、评论文集和我在1769年的游记。“基本的历史规律”就是在我们地球上的任何地点任何地方随着地域的形势和需要,随着时代的环境和势态,以及随着人民本来的或生而有之的特质,任何情况都可能出现。 “活动着的人的力量是人类历史的原动力”。 关于人类历史哲学要义是历史哲学的权威之作。历史哲学体系:首先,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自己的演进规律和不断趋向人道理想的进步过程,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从中找出规律,看出统一。其次,他将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诗的时代(童年)、散文时代(青年)和哲学时代(成熟期)。第三,他认为历史中有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外部自然力量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环境,一是内部力量即人类精神或民族的精神特性,而后者更为基本的东西。他认为民族精神与地理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千差万别的各民族历史的基本原因。最后,他反对“欧洲中心论”学说。他认为文明真正产生于亚洲,各民族权力应当平等。赫尔德之后出现了以孔德为首的重科学实证派和黑格尔为首的重精神力量派。5、 孔德(17981857)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1817年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和合作者,后因观点分歧而分手。他是第一个使用Sociolo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