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doc_第1页
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doc_第2页
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doc_第3页
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doc_第4页
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资料 目目 录录 1 项项目概况目概况 4 1 1 调查区域简介 4 1 2 调查区域范围和工作量 4 1 2 1 调查区域范围 4 1 2 2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5 1 3 分阶段实施计划 5 2 技技术术路路线线 6 2 1 已有资料分析利用 8 2 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8 2 2 1 成图比例尺 图幅规格等高距 8 2 2 2 测量基准 8 2 3 测量精度与方法 9 2 4 采用的主要技术 9 2 4 1 GPS 技术 9 2 4 2 数字测绘技术 9 2 4 3 数字地籍技术 9 2 4 4 完整的图属一体化技术 9 2 5 成果数据要求 10 3 引用技引用技术标术标准准 10 3 1 法律与法规 10 3 2 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0 3 3 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1 4 控制控制测测量量 11 4 1 平面控制测量 11 4 1 1 控制网布设方案 11 4 1 2 GPS E 级网设计 12 4 1 3 GPS E 级点选埋 13 4 1 4 GPS 控制网测算 13 4 1 4 1 GPS 控制网外业观测 13 4 2 高程控制测量 15 4 2 1 高程控制网设计 15 4 2 2 高程基准 15 4 3 图根控制测量 15 4 3 1 图根控制点的布设 15 4 3 2 图根控制点埋设 15 4 3 3 图根控制点编号 16 4 3 4 图根控制网观测 16 5 数字地籍 地形数字地籍 地形测测量量 18 5 1 地籍 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18 5 2 地形要素测绘内容及取舍 19 5 2 1 控制地的表示及高程注记取位规定 19 5 2 2 居民点和垣栅的测绘 19 5 2 3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20 精品资料 5 2 4 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20 5 2 5 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20 5 2 6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 20 5 2 7 植被的测绘 20 5 2 8 注记要求 20 5 3 界址点测量 21 5 4 地籍图编制的方法 21 5 4 1 农村宅基地地籍图的内容 21 5 4 2 宅基地地籍图的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 21 5 4 3 地籍图分幅编号 图式 图廓格网 注记及整饰 22 5 5 地籍编号 22 5 5 1 地籍登记区编号 22 5 5 2 宗地编号 22 5 5 3 界址点编号 23 5 6 宗地图编制要求 23 5 6 1 宗地图内容 23 5 6 2 宗地图绘制 23 6 权权属属调查调查 24 6 1 权属调查的任务 24 6 2 调查要求 24 6 3 调查步骤 26 6 4 有关问题的处理 27 6 5 注意事项 27 7 农农村宅基地地籍村宅基地地籍调查调查数据数据库库建建设设 28 7 1 内业数据处理技术路线 30 7 2 图形数据建库的要求 30 7 3 图像数据的建库要求 31 7 4 坐标系投影变换 32 7 5 属性数据要求 32 7 6 图层要求 32 7 7 质量检查与控制 33 8 质质量保量保证证措施措施 36 8 1 生产设备保障 36 8 2 作业技术力量保证 36 8 3 加强过程检查 36 8 4 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36 8 5 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37 8 6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 37 9 安全生安全生产产与文明与文明测绘测绘 37 9 1 安全生产措施 37 9 1 1 人员安全措施 37 9 1 2 仪器设备安全措施 38 9 1 3 成果资料保密措施 39 9 2 文明测绘 39 10 成果成果资资料提交料提交 40 精品资料 11 附件附件 41 附件 1 土地登记申请书 41 附件 2 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43 附件 3 委 托 书 44 附件 4 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45 附件 5 地 籍 调 查 表 46 附件 6 土 地 登 记 审 批 表 52 附件 7 GPS 外业观测记录手簿 58 精品资料 1 项目概况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落实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 和国土资源部 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认真做好 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明晰产权 规范管理 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 使用者的合 法权益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确保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 证工作顺利进行 国土资源厅联合财政厅共同制定了 西藏自治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 证工作实施方案 并于 2010 年 8 月通过公开招标形式 确定由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 公司中标第 6 标段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根据招标文件和其他有关要求 结合西藏自治区实际情 况 为确保地籍调查数据的实用性和本项目各工序的衔接 保证成果质量 统一技术标准 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1 1 调查区域简介 林芝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内与昌都 那曲 拉萨 山南等地区相邻 外 与印度缅甸接壤 平均海拔 3100 米 南北长 353 2 公里 东西宽约 646 7 公里 林芝地区 幅员面积 11 7 万平方公里 所有山脉都成东西走向 北高南低 海拔高低悬殊 林芝独 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 这里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 温度湿润 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 林芝地区现辖 7 个县 54 个乡 镇 总人口为 16 5 万 全地区住着藏族 门巴族 珞巴族 怒族 等个兄弟民族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 藏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开拓了辽阔的疆土 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文化 1 2 调查区域范围和工作量 1 2 1 调查区域范围 本次调查区域主要为林芝县 墨脱县 波密县 工布江达县 朗县 米林县 察隅县 八宿县等 8 个县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 合计面积约为 54 5 平方公里 精品资料 1 2 2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1 测区范围内基础控制测量 2 数字地籍 地形测量约 54 5 平方公里 建立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 3 权属调查 6 标段林芝地区等 8 个县内 约 54 5 平方公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 行分宗 户 地调查 调查成果达到登记发证的目的 4 地类调查 对宗地外的范围进行划块 调查其地类 5 实测界址点 实地权属调查中确定的所有宗地界址点 地籍要素等必须进行 100 测量采集 6 农村宅基地调查数据库建设 严格按照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TD T 1015 2007 等技术标准要求 对测量成果 包括本次调查成果和历史成果 进行数据的转换 编 辑 建库 包括地形 权属 地类等信息 数据库内容 数据的分层与编码 库体结构等均 应符合西藏自治区相关规定和用户指定的地籍信息系统的需求 以地形数据库为基础 利用苍穹公司定制模板 设计地籍数据库结构 录入界址点 线 录入调查区域内所有土 地登记资料 建立地籍调查权属及数据库等 7 成果整理与三级检查 8 协助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 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基本农田证书的 发放 1 3 分阶段实施计划 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开展 第一阶段 2011 年 12 月底前完成林芝县 米林县 察隅县 工布江达县 的所有工作 第二阶段 2012 年 10 月底前完成朗县 墨脱县 八宿县 波密县 的所有工作 并完成 本标段内 8 个县的验收工作 2 技术路线 一 技术路线 1 采用 GPS 卫星定位系统 GIS 地理信息系统 RS 遥感资料 3S 等高新技术 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及新的作业方法 开展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为内容的农村宅基地地 精品资料 籍调查工作 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 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对农村 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 健全 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权属调查工作 对调查区范围内的每宗地实地进行权属调查 确定宗地的坐落 权属 面积 界址 用途等 地类调查工作 按照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T21010 2007 体系对测区范围内的地 类开展调查 宗地用途以土地登记实际用途为准 宗地外范围只划地类块 进行地类调查 不进行权属核查 调查范围内必须实现全剖分和无缝拼接 3 地籍测量工作 在调查控制的基础上布设适当密度的图根点 作为测图的基础 采 用全解析法数字测绘技术 以图根点为基础 采集地籍要素点坐标 利用专业测图软件 结合权属调查信息 绘制地籍图 宗地图 4 根据调查 测量成果 依照 土地登记办法 规定的土地登记程序 进行农村宅基地 登记发证 5 数据库建设工作 通过对地籍图数据的格式转化和处理 录入权属信息 实现图属 挂接 完成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6 进行数据汇总统计 编写文字报告 二 技术流程 精品资料 地籍调查的基本技术流程如图所示 合 格 互 查 西藏自治区全解析法数字化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 准备工作 制定计划 资料整理与收集 编写技 术设计书 表册与器材准备 人员培训 权属调查 收集调查资料 准备调查底图 标绘调查范围 划分街道街坊 发放调查指界通知书 实 地进行调查 指界 签名 绘制宗地草图 宗地编号 填写地籍调查表 调查资料整理并建立数据 库 控制测量 平面首级加密控 制测量 平面图根控制 街坊地籍图 宗地图地籍分幅图 块图接边与拼接 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链接 簿册与地籍资料 整理 界址点坐标册 宗地面积汇总表 土地分类面积 汇总表 生成统一格式数据 数据入库 地籍要素测量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 格 合格 合格 合 格 地形要素测量 图 1 地籍调查技术流程图 精品资料 2 1 已有资料分析利用 1 已有平面控制网资料 位于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有 2008 年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 土地调查项目 作业队伍所施测的 D 级 GPS 控制网点 这些控制点经检验合限后方可作 为本项目首级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2 已有高程控制网资料 008 年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项目 作业队伍所施测的四等水准 点 这些控制点经检验合限后方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3 地名资料与地形图资料 调查区域内已有 1 1 万正摄影像图 DOM 可作为项目设计底图 已有地名办编制 的最新地名志 可作为地理名称调注的依据 2 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2 2 1 成图比例尺 图幅规格等高距 成图比例尺为 1 1000 图幅的分幅规格 采用 50cm 50cm 正方形规格 图幅编号按 图幅西南角的坐标 X 在前 Y 在后 与图式一致 统一编号 例如 DJ324275 49825 为地 籍图 DX324275 49825 为地形图 土地分类编绘综合整图 基本等高距要求 平坦地区的基本等高距采用 0 5 米 其他地区基本等高距采用 1 米 图名以村庄名 学校 桥名 山名 企业名称等依次录用 2 2 2 测量基准 地图投影 采用高斯 克吕格投影 平面坐标系统 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平面坐标系统采用 1980 西安坐标系 中央子午线 按三线边长投影变形最小分别选取 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 2 5 时 可分区域采用任意 带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或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 但尽可能不影响县 级行政管辖区划 精品资料 2 3 测量精度与方法 1 地籍图基本精度要求 a 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 5cm 隐蔽地区不大于 7 5cm b 界址点 主要地物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 5cm 隐蔽和特殊困难地 区不大于 7 5cm c 界址点与地物点 地物点与地物点之间中误差不大于 10cm 隐蔽地区不大于 15cm 2 测量方法 基础地形 权属界线 地类界均采用全解析法测量 全野外一体化成图 2 4 采用的主要技术 2 4 1 GPS 技术 GPS 技术主要用于地籍调查 GPS 基础控制网的施测 2 4 2 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测绘采用 南方 CASS 软件 该软件为 GIS 前端数据采集工具 具有外业数字化 测量 内业图形属性编辑 数据处理 数据检查 制图制表 数据交换等功能 特别注重对 数据质量的要求 其生产的数据可以完全达到 GIS 直接入库标准 是一个同时具备 CAD 和 GIS 数据加工能力的测绘专业工具 2 4 3 数字地籍技术 数字地籍数据库建设使用苍穹软件 该软件为土地专业数据加工工具 利用地籍测量 数据 建设初始地籍数据库 提供了地籍数据加工 属性编辑 拓扑编辑 变更编辑 数据 模式检查 统计查询 制图和制表等功能 2 4 4 完整的图属一体化技术 在本项目中 我公司采用完整的图属一体化技术使地籍成果数据库完全做到图属一 体化 在数据库中 图形与主要属性用同一张表中的同一条记录来描述 其他相关的属性 精品资料 通过图属关联实现图属一体化 2 5 成果数据要求 1 一类界址点和主要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 5cm 村庄 内部的隐蔽界址点和隐蔽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 7 5cm 2 地籍数据库 地类数据库的数据结构符合用户指定的地籍信息系统数据格式标 准 所有数据应满足面向对象和标准化要求 能够不经过中间数据加工直接转入到苍穹 建库软件中 3 本项目权属调查采取的是全覆盖调查 除宗地权属调查外 还需要进行宗地外的 土地用地类别调查 需要满足完全剖分 不能有重叠也不能有碎片剖分要求 3 引用技术标准 3 1 法律与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4 土地调查条例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518 号 5 西藏自治区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办法 3 2 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 土地登记办法 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 1995 国土 籍 字第 26 号 3 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 2003 国土资源部 17 号令 4 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 2004 国土资发 2004 234 号 5 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2008 国土资发 2008 146 号 6 西藏自治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规定 暂行 7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藏政 精品资料 办发 2010 15 号 8 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 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宅基地使用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 藏国土资办发 2008 100 号 3 3 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GB T 18314 2009 2 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 RTK 技术规范 CH T 2009 2010 3 城市测量规范 1999 CJJ 8 99 4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1993 TD1001 93 5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 1 部分 1 1000 地形图图式 GB T 20257 1 2007 6 1 500 1 1000 1 2000 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 GB T 14912 2005 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T 21010 2007 8 西藏自治区有关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与登记发证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9 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TD T 1015 2007 10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 CH T 1004 2005 1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 T 1001 2005 12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 1002 95 13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3 95 14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 T 18316 2008 15 经审批后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4 控制测量 4 1 平面控制测量 4 1 1 控制网布设方案 一是根据 西藏自治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 要求 每个行政村任 意埋设 2 3 个 GPS 点 使用静态 GPS 进行观测 测出所埋设各 GPS 点的 WGS 84 坐标值 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解算出 1980 西安坐标值 以此为控制基础 再根据测区面 精品资料 积的大小 布设导线点 面积小于 0 5km2的不加密导线点 大于 0 5km2小于 1 个 km2的 导线点和 GPS 点不得少于 4 个 大于 1 个 km2的按每平方公里 4 个导线点加密 二是采用与国家高等级点连测 进行常规 GPS 测量 4 1 2 GPS E 级网设计 GPS E 级控制网的设计 选埋 测算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 各级控制网中 采用的起算点应分布均匀 有足够的精度控制范围 GPS E 级控制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 度 选埋 观测的具体技术指标见表 4 1 表 4 1 GPS 控制网基本技术要求 GPS网等级 项目 指标 E 级 闭合环或符合路线的边数10 相邻点最大距离 km2 相邻点最小距离 km0 1 相邻点平均距离 km0 2 0 5 GPS网设计 GPS网点布设平均密度点 km2 8 固定误差a mmGPS 接收机标称 标准差 参数 比例误差b ppmGPS 接收机标称 GPS测量模式 静态 卫星高度角 15 数据采样间隔 s5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4 观测时段长度 min 40 GPS 观测 平均重复设站数 1 6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ppm9 0 精度评定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ppm15 0 平差基线最弱边平面分量相对中误差 1 20000 1 相邻点空间距离观测精度用公式 4 1 表示 4 1 a2 b d 2 式中 标准差 mm a 固定误差 mm b 比例误差 ppm 精品资料 d 相邻点间距离 km a b 取值为所用 GPS 接收机的标称精度 计算时边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2 GPS 点编号与命名 GPS E 级点命名规则 冠以 E 后跟自然数流水编号作为相 应点名 3 GPS 网应由非同步观测边构成闭合环 每个闭合环边数的要求按表 4 1 执行 各 级网组成闭合环应相对独立 4 1 3 GPS E 级点选埋 1 E 级 GPS 点位密度应满足表 4 1 的基本要求 2 GPS 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 便于作业观测及其它测量手段利用 3 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 便于操作 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 15 的成片障碍物 点位应远离有整片幕墙玻璃的高大建筑物 远离大片平静水面 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 GPS 卫星信号的影响 4 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离高压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50m 而 与无线电发射源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200m 5 选点时每平方公里布设 8 个 GPS E 级点 包含 GPS 四等控制点 每个 GPS E 级 点需两两通视 即每个 GPS E 级点需有相邻的二个同级或高级点作为通视方向 当个别 点地处复杂地区 通视困难时允许只有一个相邻点通视 6 GPS E 级控制点的标石制作规格 标石埋设均按 城市测量规范 的要求执行 选 点须综合考虑其点位的稳定 坚固 尽量考虑不受建设规划 交通发展等因素干扰 并且 应便于水准观测作业 7 GPS E 级点应尽量布设在平地或小山包上 便于水准联测 4 1 4 GPS 控制网测算 4 1 4 1 GPS 控制网外业观测 1 外业 GPS 观测采用双频 或单频 接收机 接收机应在使用前一年内进行检定 并提交检定合格证明资料 精品资料 2 GPS 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 观测要求应满足表 7 1 规定 观测时 应视 卫星信号情况 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 观测过程中 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 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 使 用对讲机应离天线 10 米以上 4 雷雨天气应停测 并卸下天线 5 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 并要求测前 测后量取两次 取平均值为天线高 两次 量取差值不得超过 3mm 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 天线高记录不得划改 6 在 GPS 观测时 每个测站均要求用观测手簿进行记录 记录内容为 点名 点号 观测者 记录者 天气 日期 时间 时段 天线高 接收机编号 天线编号等 并将特殊情 况记录在备注栏内 不要求记录气象元素 4 1 4 2 GPS 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1 GPS 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 存贮及格式转换 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 GPS 观测数据应转换成 RINEX 标准格式数据 然后采用严密 可靠的 GPS 基线处理软 件 如 TRIMBLE 公司的 TGO 软件 解算和检核 GPS 基线向量 2 由若干条非同步边组成的异步环 其坐标差分量闭合差按公式 4 2 进行计算并执 行 Wx 3 Wy 3 Wz 3 4 2 n n n 式中 n 为闭合环边数 为 GPS 基线空间距离标准差 其数值计算参见公式 4 1 及表 4 1 3 同一条基线边任何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 即重复基线互差 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 度的 2倍 其中接收机标称精度按公式 计算 2 d 1ppm10 22 4 1 4 3 GPS 网平差计算 1 GPS 网平差计算应使用严密 可靠的 GPS 测量基线平差计算软件进行 以非同步 观测的 GPS 基线向量作为观测值 并兼顾地面起始坐标 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方法进行平 差计算 2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 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 统计计算 精度统计包括 以下内容 精品资料 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 最大距离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 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改正数绝对值及限差 约束平差与无约束平差同名基线改正数较差及限差 4 2 高程控制测量 4 2 1 高程控制网设计 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 高程采用 拟合方式 4 2 2 高程基准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4 3 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全站仪图根导线测量或 GPS RTK 图根测量 图根埋石点数量不 应小于全部图根控制点数的 30 并保证埋石点两两通视 4 3 1 图根控制点的布设 1 图根控制网采用一级图根 或以上 导线形式 测角中误差为 12 测距中误差为 15mm 图根控制点宜布设成多结点网形或附合线路形式 附合线路长度不超过 1200 米 多结点导线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 联测足够数量且分布均匀的高等级控制点 以保证 图根控制点的点位精度均匀分布 2 图根控制点应保证足够的密度 按照数字地形测绘的要求 结合地籍要素测量需 要 图根控制点加密至每平方公里不少于 64 个点 建筑密集区域需适当增加密度 4 3 2 图根控制点埋设 埋设图根控制点时 每幅图至少应埋设 1 个固定点 如大铆钉 水泥桩 并且每个固 定点要和一个相近 GPS E 级点通视 以保证每幅图不少于 2 个埋石点 其它图根控制点 精品资料 采用临时标志 以铁钉 木桩为主 若调查区域内有比较稳固的老点应尽量加以利用 4 3 3 图根控制点编号 图根控制点编号采用 英文字母 阿拉伯数字 表示 第一位用大写英文字母 A B C 代表作业组号 后用阿拉伯数字流水编号 从 1 至 999 为不影响图面美观 编号不得大于 999 流水编号允许缺号或跳号 但不得重复 为避免同其它等级控制点混 淆 图根控制点编号中的英文字母不使用 E I O 等字母 4 3 4 图根控制网观测 1 图根控制网观测采用全站仪常规导线测量或 GPS RTK 方法施测 2 图根控制网观测要求及限差如下 图根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测回数 等级 附合导 线长度 km 平均边 长 m DJ2DJ6 测角中 误差 方位角 闭合差 导线全 长相对 闭合差 坐标闭合 差 一级1 212012 12 24 1 50000 22 二级0 7101 20 40 1 30000 22 注 n 为测站数 导线总长度少于 500m 时 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 1 3000 和 1 2000 但 坐标闭合差不变 3 图根导线边长使用全站仪单程观测一测回 对边长观测值的加常数 乘常数 气 象改正可直接预置入全站仪进行改正 4 观测数据记录宜采用电子记簿 5 RTK 图根控制测量 本次 RTK 图根测量采用单参考站 RTK 测量方法 一个镇统一使用一个坐标系统转 换参数 a 选埋点要求 图根点点位的选定应参考等级 GPS 点的点位要求进行 b RTK 测量时其卫星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精品资料 表 10 RTK 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截止高度角 15 以上的卫星 个数 PDOP 值 良好 6 4 可用5 6 不可用 5 6 c RTK 图根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 11 RTK 图根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点间 距离 m 点位中误 差 cm 边长相对 中误差 与参考站的 距离 km 观测次数 起算点 等级 图根 50 5 1 5000 5 4二级及以上 注 1 点位中误差指图根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 采用单参考站 RTK 测量控制点需更换参考站进行观测 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 3 次 d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应采用不少于 3 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 所 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 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 对起算点 进行可靠性检验 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 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e RTK 图根控制点测量参考站的技术要求 iii 参考站应设在首级控制点上 iv 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 参考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 用移动通信进行 数据传输时 参考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v 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 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 以避免串频 vi 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 电台类型 电台频率 天线类型 数据端 口 蓝牙端口等 f RTK 图根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 i 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 平面的收敛精度 设置与参考站 精品资料 的通讯 ii RTK 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 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iii 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 并得到固定解 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 宜 断开通信链路 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iv 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作业过程中 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 应重新初 始化 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 方能继续作业 v 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 均应进行一个以上已知点的检核 vi RTK 图根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 2cm vii 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 2cm viii RTK 图根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 整平 每次观测历元数应 大于 20 个 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 3cm 的要求 同一控制点不同参考站测量 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 5cm 的要求 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g 数据整理 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按同名点进行观测成果的分类汇总 对每一个点的同参考站和不 同参考站多次测量的成果进行计算比较 若测量成果符合限差要求 取其中数作为该点 的最终成果 否则重测 5 数字地籍 地形测量 5 1 地籍 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1 各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各级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 5cm 2 界址点 主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 5cm 隐蔽和特殊困难 地区不大于 7 5cm 3 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 5cm 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 7 5cm 4 界址点与地物点 地物点与地物点之间距离中误差不大于 10cm 隐蔽和特殊困 难地区不大于 15cm 5 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精度按相应规范或规定要求执行 6 地籍 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精度相对于邻近界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 精品资料 15cm 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大于 1 3 等高距 丘陵地不大于 1 2 等高距 山 地不大于 2 3 等高距 高山地不大于 1 倍等高距 5 2 地形要素测绘内容及取舍 5 2 1 控制地的表示及高程注记取位规定 1 各级控制地以相应图式符号表示 2 不进行高程测量 在图上只注记点号不注记高程 5 2 2 居民点和垣栅的测绘 1 居民点的各类建筑物 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 映建筑结构特征 2 建筑物 构筑物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 按材质性质类型主要分为混 砖 石 土 木等 房屋应逐栋表示 临时性棚房可舍去 老旧房屋凸凹小于 0 5 米时以外墙角为准连线 有支柱的檐廊要测出支柱并表示 新建房屋及装饰较好的房屋 平顶 一般注混 4 层以上注砼 3 房顶上楼梯间不表示 4 房屋内部天井应区分表示 5 吊 飘 楼按阳台表示 其廊柱应逐个表示 平顶房屋的檐廊宽度大于 0 5 米的要 表示 6 地基及在建房屋用建筑中房屋表示 7 围墙 垣栅 篱笆 铁丝网均要测绘 高 0 5 米以上的有护墩的栅栏均绘围墙 围 墙上的门 门顶要准确测绘 8 用石头垒起的矮墙用石垄表示 9 房屋的门牌号要表示 注记在房屋 或院落 朝内 5 2 3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1 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图上应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 附属设施的结 构和关系 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精品资料 2 公路与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 公路应在图幅内注出公路 等级代码 国道应注出国道路线编号 如 G207 公路 街道按其铺面材料分为水泥 沥青 砾石 条石或石板 硬砖 碎石和沙 土路等 应分别以水泥 沥 砾 石 砖 碴 沙 土等 注记于图中路面上 铺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 3 大车路 乡村路 主要小路应按实宽位置绘出 4 双线水泥 沥青道路依比例尺用等外公路表示 5 路边行树不表示 5 2 4 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1 一般的电力线 电信线均不表示 高压铁塔要测 2 地下管线检修井不表示 5 2 5 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村庄内的池塘 沟渠 泉 井等及其他水利设施 均应表示 5 2 6 地貌和土质的测绘 房屋周围的加固坎及比高大于 1 5 米的土坎要表示 5 2 7 植被的测绘 1 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出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 对耕地 园地应按实测范围 配置相应的符号表示 2 宗地内部的花圃 绿化地 水塘 喷水池均不表示 5 2 8 注记要求 要求对各种名称 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准确注出 图上所有居民地 道路等自然地理名称 以及主要单位等名称 均应进行调查核实 有法定名称的应以法定名称为准 并应正确注记 注记方法参见 GB T 20257 1 2007 第 4 9 章节 精品资料 5 3 界址点测量 地籍要素测量以地籍调查表为基础 采用全站仪实地全解析法采集界址点及其它地 籍要素点坐标数据 无法采用全站仪直接采集坐标的点 可用边长交会法 截距法等解算 方法求其坐标 但必须有检核数据 5 4 地籍图编制的方法 地籍图根据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数据结果 采用计算机辅助成图 5 4 1 农村宅基地地籍图的内容 1 自然村庄范围轮廓线 居民点名称 居民所在的乡镇 村名称 居民地所在农村地 籍图的图号 2 宗地权属界线和宗地号 房屋建筑结构和层数 宗地权利人名称 利用类别和宗 地面积 3 作为权属界线的围墙 垣栅 篱笆 铁丝网等线状物 4 自然村庄内公共设施 道路 球场 水塘 晒谷场和地类界等 5 测量员 指北针 比例尺 绘图员 检查员 绘制日期 5 4 2 宅基地地籍图的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 地籍图表示的内容由地籍要素和必要的地形要素部分组成 要以地籍要素为主 地 形要素为辅 1 地籍要素如下 i 各级行政界线 宅基地界线 宗地编号 土地等级 已完成分等定级完成后 土地利 用类别 宅基地面积 ii 宗地界址点与界址线 界址线严格位于界址点中心连线上 界址点用 1mm 直径的 圆圈表示 界址线用 0 3mm 粗的 10 号红色线表示 界址线严格位于界址点中心连线上 界址线等于或短于图上 0 8mm 时 不绘界址线 短于 0 3mm 时可用一个界址点表示 2 地形要素包括水系 道路 构筑物 建筑物等 精品资料 i 房屋位置以墙基角为准 悬空建筑物按其水平投影位置表示 界址线从围墙中间线 通过 围墙用不同于界址线的颜色来表示 界址线用红线表示 ii 道路依比例尺双实线表示 河流 水渠 湖泊 水源以岸边线表示 水系如已确权 则用已确权的界址线表示 5 4 3 地籍图分幅编号 图式 图廓格网 注记及整饰 1 地籍图采用正方形分幅 规格为 50cm 50cm 编号按图幅西南角坐标 X 在前 Y 在后 统一编号 2 地籍图的图式 图廓格网 注记及整饰见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以及有关的地籍测 绘软件 5 5 地籍编号 5 5 1 地籍登记区编号 地籍登记分区以村委会为基本单元划分 其地籍登记分区的编号方法和编号格式分 别如下 编号格式 县 市 区 名称拼音字母各取第一个大写字母 缩写 乡 镇 编号 村委 会编号 其中乡 镇 编号和村委会编号都分别取两位 ASC 码 范围为 01 99 这些编 号由县 市 区 国土资源局事先编制 5 5 2 宗地编号 宗地编号是在每个地籍登记分区编号的基础上 在其范围内对所有宗地进行统一编 号 宗地具体的编号方法和编号格式如下 编号格式 地籍登记分区编号 宗地编号 即县 市 区名称字母缩写 乡 镇 编号 村委会编号 宗地编号 其中宗地编号取三 位 ASC 码 范围为 1 999 精品资料 5 5 3 界址点编号 界址点编号以每宗地的权属界线为单位 在本权属界线上对所有标定的界址点以西 北角的一个界址点开始 按顺时针顺序进行流水编号 必须以最小号 J1 作为开始号 编 号一定要连续 不能间断或跳号 也不能有重号 其格式为 Ji i 1 2 n J 是大写字母 表示界址点 界址点编号只在宗地图上标绘 在地籍图上不作标绘 5 6 宗地图编制要求 5 6 1 宗地图内容 1 地籍要素 本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名称 地籍区 行政村或自然村 号 宗地号 界址线及其长度 界址点号 土地利用分类 面积和相邻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名称 宗地号 界址线等 2 地形要素 本宗地内的建筑物 构筑物等附着物和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及其相应的注 记 本宗地图图幅范围内包含的重要的地形要素等 3 图廓外要素 本宗地的宗地编号 权利人名称 图廓 指北针 比例尺 绘图员 审核员 制图日期 等 5 6 2 宗地图绘制 1 宗地图绘制要求 界址线走向清楚 坐标正确无误 面积准确 四至关系明确 各项注记正确齐全 比 例适当 2 农村宅基地宗地图的内容 i 本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名称及相邻宗地的土地权利人名称 ii 所在图幅号 地籍区 行政村或自然村 号 宗地号 界址点号 土地利用分类 iii 本宗地用地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批准面积和实测界址点边长或反算的界址点边 长 精品资料 iv 邻宗地的宗地号 v 紧靠宗地的地理名称 vi 宗地内的建筑物 构筑物等附着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附着物 Vii 本宗地界址点位置 界址线 地形地物现状 界址点坐标成果表 用地性质 用地 面积 制图日期 界址点用 1mm 直径的圆圈表示 界址线用 0 3mm 粗的 10 号红色线或 黑色线表示 viii 图名 图廓线 指北针和比例尺 ix 宗地图图幅规格根据宗地的大小选取 一般为 32 开 16 开 8 开等 x 单宗地的宗地图 土地证书附图 可采用大比例尺 1 500 或 1 2000 xi 为保证宗地的法律性和严谨性 宗地图要有检查审核 宗地图的制图者 测量员 审核者均在图上署名 3 宗地图绘制方法 原则上从地籍图上裁切而成 利用地籍成图软件自动生成并适当编辑整饰而成 6 权属调查 6 1 权属调查的任务 宅基地权属调查的任务是按权利人 使用人和他项权利人 申请及其提供的权源资料 对宅基地范围 界线 界址 权属性质 用途 建筑物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记录并经相邻 各方认定 填写 地籍调查表 为地籍测量打下基础 为发放土地证书提供具有法律效力 的调查文件和凭证 6 2 调查要求 6 2 1 宅基地土地的所有权按照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结果确认 6 2 2 农村居民点调查范围 按最新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划定的农村居民点范围 进行调查 农村居民点范围外的不作调查 6 2 3 农村居民使用的宅基地宗地范围 原则上按居民实际建造房屋及附属生活设施 的现状范围调查 在不涉及公共利益和相关权利人权益的前提下 可以房屋滴水线作为 精品资料 宗地的界址线 6 2 4 村庄内已有道路 规划道路和排水沟等公共设施用地 不划入宗地调查范围 6 2 5 一处宅基地中有几户共用 且难以划分使用范围的 可作为共有土地使用权宗 地处理 各户可先自行协议分摊使用面积 无法分摊面积的按共用共有处理 6 2 6 一处宅基地中有多人共用 符合多户分宗条件的 分户分宗调查 6 2 7 宅基地未封闭的庭院不作调查 6 2 8 只建围墙未建房或打好基础未建房 能够明确土地使用者的 应按明确的宅基 地使用者进行调查 6 2 9 村内老房子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部分倒塌 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调查的 应 予调查 6 2 10 庭院经济用地只能用于种植庭院经济作物 不得用于建造住房等永久性建筑 物 构筑物 不属于宅基地 不按宅基地确权登记 应按现状地类调查 6 2 11 居民点范围内的学校 寺庙 村委会 经济社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活动场所 等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 应按现状调查 6 2 12 宅基地以户为单位申请登记 户的确定 原则上以公安部门户籍登记为准 在 户籍登记中没有单独立户 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 也可按户申请宅基地确权登记 1 第二轮土地承包时 已经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了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单独承包土地 的 2 已婚且已分家单独居住生活的 3 未婚 但年龄已到法定结婚年龄以上且已分家单独居住生活的 4 依法继承宅基地使用权的未成年人可以独立作为特殊 户 6 2 13 因婚嫁关系居住在外村 但户籍仍在本村的 夫妻双方只能选择在其中一方拥 有宅基地 并按规定申请确权登记 6 3 调查步骤 6 3 1 测绘工作底图 按照调查范围首先完成大比例尺数字化现状图测量 1 1000 测绘主要地形要素 精品资料 以此作为权属调查的工作底图 6 3 2 接受申请文件 土地登记申请书及权源证明文件是进行权属调查的依据 宅基地权源证明是指合法 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没有合法宅基地权源证明的 由土地所有权人按户出具 宅基地权属来源证明 并经村委会 乡 镇 人民政府审核确认 调查组应对申请文件核对 清点 6 3 3 预编地籍号 在工作底图上划分调查范围 预编地籍号和宗地号 6 3 4 指界通知 调查人员按照调查计划 工作进度 时间安排 根据宗地申请材料由村委会干部通过 送达指界通知书或电话 口头方式通知有关当事人 且一并到场指界 指界通知应准确可 靠 送达指界通知书应有签名备查 并收取回执 6 3 5 调查人员对照工作底图 逐宗进行调查 具体做法是 1 核实权利人或受委托人身份 包括本宗地土地使用者和相邻宗地土地使用者 2 本宗地土地使用者和相邻宗地土地使用者现场共同指界 指界人应现场出示身份 证明 委托书等证明其资格 3 核实指界人共同认定的宗地之间共用的界线界址 有明显界标物的可直接在界标 物上标明界址点 界址点注记统一采用 符号标明 没有界标物的可埋设木桩等作为界 标物 4 在指界双方确认宗地之间共用的界线界址的前提下 调查人员参照实地位置在工 作底图上标绘界线和界址点 从左到右 自上而下编界址点号 在 地籍调查表 上按顺时 针方向当场填写界址点号和界线位置 由双方指界人签名盖章予以确认 界址间距以实 际测量数据为准 然后依据调查情况在数字化现状图上绘制宗地图 并现场绘制宗地草 图 5 按照农村宅基地 地籍调查表 中的调查内容逐项进行调查并认真记录调查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街坊及宗地编号 户主 单位 名称 界址点位置 编号及权属界线和宗地面 积 建筑占地面积 相邻单位及户籍情况调查 对涉及多户共用的宗地 还要调查各户共 精品资料 用面积和各户独自使用面积 6 4 有关问题的处理 6 4 1 权属争议的处理 在宗地调查过程中有权属争议的 可当场进行调解处理 调解不成的 由调查人员将 双方权利人姓名 争议范围 面积以及相关原因在 地籍调查表 争议情况 栏中作说明 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6 4 2 委托指界的宗地涉及多条界线委托书的处理 委托书可以只填写一份 原件放在该宗地档案中 涉及的宗地以复印件存入档案 并 注明原件存放档案用户名称及门牌号或宗地号 6 4 3 指界违约缺席的处理 按下列办法处理 1 如一方违约缺席 其权属界线以另一方指界确定 2 双方违约缺席 其权属界线由调查人员按使用现状及地方习惯确定 3 将界线核定结果 以书面形式送达违约缺席者 并收取回执单 权利人若有异议 应自收到通知书之日起 15 天内向土地管理机关提出重新指界确权书面申请 并负担重新 指界的全部费用 逾期不申请的 按 1 2 两条所核定的界线自行生效 指界人在指界后 若无正当理由未在农村宅基地 地籍调查表 上签字盖章的 参照 上款规定处理 用于签章归档的 地籍调查表 为地籍测量完成后利用软件生成打印的地籍调查表 6 5 注意事项 6 5 1 法律程序要完备 调查单元 宗地 应是已提交登记申请书且其权属证明材料经过审核合格的 6 5 2 表图填制要齐全 地籍调查的成果主要由表册和图件组成 表册的填写 图件的绘制须按统一表格和 精品资料 图例填制 内容应齐全 清楚 6 5 3 调查记录要清楚整齐 地籍调查的资料是具有法律性的土地档案 必须做到事实记述清楚 记录内容不得随 意涂改 划改处须加盖划改人印章 在事实记录或结论意见的文字中结论明确 不得出现 推断性词语 6 5 4 数据要准确可靠 调查记录及成果中抄录的各项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6 5 5 档案材料要齐全 应对地籍调查资料进行核对整理 做到调查材料完整和调查内容全面准确 7 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西藏自治区农村宅基地数据库建设由厅 农调办 统一定制的苍穹数码农村宅基地软 件完成 根据其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要求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包括测量控制点 行政区划 等高线等 土地权属数据 包括宅基地 界址线 界址点等 土地利用数据 包括地类图斑 地类界线 线状地物等 栅格数据 包括 DEM DOM DRG 和其他栅格数据 元数据 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 DOM 元数据 DEM 元数据等 表格 报告文本 扫描文件等其他数据 精品资料 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数据库 基础地理要素基础地理要素 按要素分类 土地利用专题要素土地利用专题要素 按要素分类 影像栅格数据影像栅格数据 专专 题题 应应 用用 要要 素素 数数 据据 类类 宅基地数据宅基地数据 精品资料 7 1 内业数据处理技术路线 7 2 图形数据建库的要求 1 编辑处编辑处理原理原则则 图形编辑处理应严格以数据源为依据 数据编辑处理精度须在限差规定范围内 数据 采集完成后必须经过共点 相交 空洞等错误检查处理 并建立拓扑关系 2 图图形形编辑编辑 精品资料 在格式转换成 shp 初步完成后 应对矢量图形进行检查和编辑 如图形要素移动 缩 放 修改 复制 补注记等 以保证图形矢量化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坐坐标标系系变换变换 对所采坐标系不符合要求的图件数据 要进行坐标变换 平面坐标系统采用 1980 西安坐标 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标准分幅图采用高斯 克吕格投影 4 拓扑关系建立拓扑关系建立 对宅基地 行政村 乡镇 行政区界线等应建立图形点 线 面间拓扑关系 7 3 图像数据的建库要求 图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