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让语文课灵动起来.doc_第1页
咬文嚼字让语文课灵动起来.doc_第2页
咬文嚼字让语文课灵动起来.doc_第3页
咬文嚼字让语文课灵动起来.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咬文嚼字”让语文课灵动起来丹徒区支显宗中学 王秀兰一、困惑:语文课,“咬文嚼字”能少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渐渐地,“体验感悟”成了一种时尚。那么,在语文课上,是应该追寻“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体验感悟”的境界呢?还是应该追寻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一些重点、关键字词“咬文嚼字”的“体验感悟”,读懂文本,积累词汇呢?曾一度地让我困惑。笔者认为,感悟需要一定的依恃,朗读是其中的一种,它要求朗读者对语言所描绘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把握,脱离了这种把握,朗读就成了浅层次的东西,无法深入到文本中去,而要获得这种把握,咬文嚼字就是最好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它可以使朗读、感悟从浅层次的状态转入到对文本的真正的体悟中去。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课鼎湖山听泉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泉声的文字:此时却能分出许多的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溪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同样是对一段文字的教学,在去年、今年的不同时期,却分明看到了我的理念在转变。 案例一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感受到了“柔曼”。 生:我从“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感到了“清脆”。 生:我还能从“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溪流汇于空谷。”感受到“厚重”。 生:我还能从“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感受到“雄浑”。 师:让我们把感情投入到文中,好好地感受一下。 生:齐读这一段。 前段时间,有幸再次执教,我如下教学: 案例二 师: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读的时候,总能听到特别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这段文字)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这段文字。 生:我从“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感受到了“柔曼”。 师:小溪是“柔曼”的。(在“柔曼”两个字的下面加圆点) 生:我从“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感到了“清脆”。 (在“清脆”两个字的下面加圆点) 师:这两个声音一样吗? 生:两个声音的感受不一样。“柔曼”听起来比较清新、舒服,声音比较温柔和顺,“清脆”比较清楚悦耳。 师:声音越来越有层次。同学们,让我们深深地吸口气,用心地来听一听,走进鼎湖山,隐隐飘来的是淡淡的泉声,侧耳倾听这如美妙的交响乐的泉声,细细品味大自然之歌。生齐读这段文字。 生:我从“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流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中的“泉水汩汩滤过心田、任我品味,引我遐想、陶醉”感受到鼎湖山到处都是泉声,泉声好象流进了我的心田。(在“滤过心田、任我品味,引我遐想;陶醉”的下面加圆点。) 师:这里有一个字最能说明泉水的魅力? 生:滤 师:“滤”什么意思? 生:我在预习中,通过查字典,我知道了“浸”指使液体通过纱布、木炭或沙子等,除去杂质,变为纯净。(在“滤浸”的下面加点。) 师:在这指把心田泡在(生齐说:泉水)里,泉水把(生齐说:心田)的杂质去除,变为纯净了。鼎湖山的天上地下、四面八方到处弥漫着泉声。作者的心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让我们再次把这段话读读,感受一下。 生:有感情地齐读这段。 反思 反思一下,在第一则案例中,我从整体入手,片面追求以感悟为主的“不求甚解”。效果呢?学生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启动思维,没有用心体悟,对文中“柔曼”、“清脆”、“厚重”、“雄浑”等精彩的词语只作蜻蜓点水般的解读,学生的阅读活动只是进行着水平的推移,并没有质的提升。让阅读教学变得浮躁、浅薄,想想这真是我的语文教学的悲哀!事过一年,我在实践的不断学习、探索、反思中,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认识,为此,在第二则案例中,对文本中的“柔曼”、“清脆”、“厚重”、“雄浑”、“滤”等精彩的词语,特别是对“滤”进行了品析,先让学生说说“滤”的意思,教师再通过引导:在这指把心田泡在(生齐说:泉水)里,泉水把(生齐说:心田)的杂质去除,变为纯净了来加深理解、感悟“浸”字的精确和精美。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更大了,感悟体验更深了,语感增强了,积淀增多了。二、定位:语文课,“咬文嚼字”不能少!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蕴含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可见,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即抓重点、关键词句比较、咀嚼就能品出语气神韵,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意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品味文中的精彩之处或者抓住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品出作品的美妙之处,悟出深邃之意,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在这里,我要特别申明、提醒的是:这里的“咬文嚼字”并不是死抠一字一词。传统的逐字逐句的包办分析或脱离了教材文本的“脚踩西瓜皮”似的悟到什么就是什么的放任自流的教学现象,那是语文教学的极端,是绝对的错误,是万万不可行的。三、探寻:语文课,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了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在理解的探究过程中,我们要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作为教师,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呢?下面,浅谈我的几点粗浅做法:1、欲擒故纵法 当学生对句子中的某些重点词语或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视而不见的时候,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采取这种欲擒故纵法,正题反问。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13课白鹭一文的通过对白鹭的赞颂,讴歌那些因为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课文最后一句话: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其中“韵”一词乃点睛之笔,即点出了白鹭之美是自然而成,平凡不易人发现。在教学中,我如下教学: 师:老师也想来读这段(故意把“韵”一词丢掉) (我刚读完,一些学生立即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把“韵”一词丢掉了。 师:可是,我觉得把“韵”删掉了,读起来也通呀!那么,这个词能不能删掉呢? 生:不能,从“韵”,可以看出白鹭之美是自然而成,平凡不易人发现。 师:那么,从“韵”一词,可以看出作者会想些什么呢? 思考:从“韵”一词突破,弄清白鹭之美是自然而成,平凡不易人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枝不蔓。 2、单刀直入法 这是一种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再读一读,这段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或“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第6课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第38自然段是一个浓墨重彩的特写镜头,讲述了母亲发现衣衫褴褛的水手是叔叔于勒时,暴跳如雷、歇斯底里、怒不可遏。我是如下教学的: 师:母亲发现衣衫褴褛的水手是叔叔于勒时,她会作何感想?请同学们再去好好地读读课文第38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通过朗读,在书中圈点勾画赐予,感受母亲的性格。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读懂了暴跳如雷、歇斯底里、怒不可遏,读懂了母亲的泼辣、自私、有心计、冷酷。让我们来好好地用心朗读体会吧! (生抓住相关词语,朗读感悟母亲的泼辣、自私、有心计、冷酷。)思考:我紧紧抓住这一自然段,步步启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抓住“贼”、“拖累”、“倒霉、“讨饭的”、“注意”等关键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用心体会,训练扎实到位,学生的感悟自然深刻。无疑,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3、旁敲侧击法 为帮助学生对文中某些重点词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老师对这些词句进行比较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体会到用词要准确。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七颗钻石一文中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是: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一想起病中的妈妈,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去。这里的一个“抱”字写出了小女孩对这罐水的珍爱。教学中,我如下教学: 师:我觉得这句话中的“抱”字太平常了,可以换成“端”、“拎”、“提”、“捧”,你们同意吗? 生:不同意。 生:不能改,坚决不能改! 师:为什么? 生:用“端”字的话,手指头就要碰到水罐的口上,手指头就要弄脏水罐里清凉的水了。 生:用“拎”或者“提”的话,水罐上就应该有“拎”或者“提”的把子,而插图告诉我们,水罐上没有把子,所以,不好“拎”或者“提”。 生:我还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拎”或者“提”的话,水罐容易碰到地面上的石块。如果碰到,水罐里的水就容易泼掉。 生:我觉得用“抱”最好!一是水罐抱着不容易滑落,二是不会弄脏水罐里的水,三是可以看出小姑娘爱水如命。 师:是呀!这句话虽然语言并不华丽,但逼真地表现了小姑娘真实的心理活动,突出地表现了她关心妈妈胜过关心自己。让我们来好好地朗读体会吧! 生:(抓住“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赶紧”、“抱”等词语,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思考: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辨析“抱”与“端”、“拎”、“提”、“捧”的细微差别,更深入地感悟出“抱”字的贴切,从而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对重点、关键词句进行反复体味、推想、质疑、揣摩,思考文章中字词的含义,分析、品味字词运用的妙处;善于用激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