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Word 文档.doc_第1页
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Word 文档.doc_第2页
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Word 文档.doc_第3页
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Word 文档.doc_第4页
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史证Word 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集会锤定 李自成殉难于通山九宫山无可置疑来源:本站原创 时间:08-12-18稿件上传:陈凯全国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集会锤定李自成殉难于通山九宫山无可置疑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纪要由湖北省社联、湖北省文化厅、湖北大学、湖北省通山县政府联合发起的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通山县凤池山庄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明清史专家、学者及新闻出版界共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就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李自成殉难于何年、葬于何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得出了基本结论:李自成殉难于湖北通山九宫山无可置疑。 李自成归宿问题,曾引起过几次大的争论。1956年历史研究发表考证文章,判明李自成牺牲于通山九宫山。郭沫若同志也发表文章,更正了通城九宫山之误。1977年,武汉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同志依据实地调查,更进一步明确了李自成是由武昌东下,在九江被截击挫败,折回而入通山,于五月初八左右被乡勇程九伯戕害于九宫山之西的牛迹岭,肯定高湖李自成墓确为这位农民英雄的埋骨之所。1981年夏以来,有的报刊发表了对“通山说”质疑的文章。这些作者重申迄未为史学界首肯的清乾隆时澧州知州何璘所谓李自成“禅隐夹山,寿至七十一而终”之说,且以为清初在湖南石门夹山灵泉寺“餐风饮水二十年”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而其徒野禅师即李自成的部属,甚至竟是李自成之侄李过(即李锦)。“夹山说”的一时勃兴,激起了史学界的热烈争鸣。自1981年9月开始,报刊出现了一系列的支持“通山说”和反驳“夹山说”的文章。 鉴于李自成是死于通山九宫山,还是出家当了和尚这一归宿问题的异议,影响到对这位杰出人物的全面评价和对他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后期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从而引起了学术界的特别关注。参加这一次学术讨论会的专家、学者们,本着摆事实、讲道理的科学态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在过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展示了新的研究成果。 在10月30日的开幕式上,会议主席团由十三人组成,他们是:姚雪垠、栾星、许大龄、刘重日、郝孚逸、胡美洲、张子秀、孙式礼、王陆才、李梅吾、冯天瑜、王明海、康来鸣。 开幕式由主席团成员、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胡美洲主持,主席团主席、湖北省社联副主席郝孚逸致开幕词。通山县委书记刘绍熙、副书记董宜谦,咸宁地区文化局副局长王明海,陕西省米脂县代表赵学勇,湖南省石门县代表覃道荣分别在开幕式上讲了话。 十七位专家学者先后在会上发了言。 郝孚逸在开幕词中说:“现在,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一极为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建设的事业中,如何正确地、有分别地对待我们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一件不可忽视而又必须做好的事情。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科学分析。关于李自成的归宿问题,过去已存在着异议,近年来,更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这是一项富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正如有的同志讲的,这不单是李自成本人的归宿问题,而是和研究大顺军后期的军事行动及其历史教训有直接的关系。” 著名老作家、湖北省文联主席姚雪垠在会上作了两次发言。姚老根据他数十年为写好历史小说李自成而进行的明清史研究,肯定了李自成牺牲于通山的可靠性。他认为,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李自成归宿问题已基本上作结论,可以给全国的历史教师、学生以正面回答。这就为正确评价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一生奠定基础。他还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说到李自成战略行军路线,认为“王船山的永历实录所载,是可信的材料”,“李自成走死通山确实有据”。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许大龄在大会发言中说:“我希望赞成通山说的人,在占有大量材料,包括文物、方志、家谱、口碑的基础上,对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通山说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就更具有说服力。也希望坚持石门说的人减少一些怀疑和推理。有的时候怀疑太多了,感到不大恰当。多找一些过硬的资料,这可以对我们研究明史的人以更多参考和启发。这次会议时间短,效果却很明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重日两次在大会上发言。他说:“关于李自成归宿问题,虽说有很多说法,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是说他死了呢,还是活着?是死在这里,还是死在那里?现在,我基本上同意通山说。起码,我认为,现在各派是无法推倒它的。因为各派到现在还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资料,通山说无可辩驳。我赞成石门说的人继续研究,揭开奉天玉这个谜总是有好处的。但我觉得目前这个说法,讲了多少理由,最多只能证明那时的确有农民起义军在那里活动,或者说确有个李自成的部下在那里出家了。但要把奉天玉和李自成划等号,那是不科学的,现在根本没有依据。你不管用多少文章、多少理由,我们一层一层地剥,最后剩下的实质的东西,才是主要的东西。”刘重日参观闯王陵后,在李自成陈列馆题词说:“牛迹逢难,饮恨千古。”充分表现了他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切悼念。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栾星从史料分析、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李自成的归宿问题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阐述了“通山说”的材料之可靠性、研究方法之科学性。 湖北大学教授王陆才、冯天瑜、钱远熔、副教授李悔吾、黄德馨在发言中一致认为从当时清廷和南明王朝臣僚的奏折之间的“兄弟证”,从国史、当时的私人著述、府县志到家谱的“母子证”,从地上的史料和地下出土的文物互相印证来看,李自成1645年走死通山九宫山是完全可信的。湖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国光以丰富的资料证述了“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之说无可置疑,夹山为僧说断难成立”的观点;湖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童恩翼以宏观分析、微观印证,充分说明了李自成牺牲于通山九宫山的可靠性,对持“夹山说”者关于李自成出家为僧,幕后指挥余部联明抗清的说法予以有力否定;湖北大学学报副主编戴易山从佛教教职、称谓的角度来说明奉天玉和尚的名号全称是奉天明玉。夹山碑文中所说的奉老人、奉天大和尚、奉天玉,都是对奉天明玉和尚的尊称,而明玉的“明”字,又是李自成祖先的名字。由此,可以断定,奉天玉绝非李自成。在大会上发言的还有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廖心一、宜昌地委党校教师谢源远、通山县政协副主席王致远等。他们以翔实的资料论证了李自成在西安与清军决战后,由襄阳撤至武昌,沿江东下,辗转至通山,由九宫山西走牛迹岭,被乡勇程九伯及族人程可开、程可选等所杀害的史实无可否认。来自李自成的家乡、陕西米脂县文化局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的代表赵学勇,向大会赠送了两面锦旗,题词是:“千古人物,自成风流”,“洪钟长鸣,丰碑永竖”。并代表英雄的家乡米脂县十六万人民,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这次大会,研究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专家云集一起,探讨李自成归宿问题的学者聚集一堂,肯定会对研究明末农民革命战争、对研究李自成的一生和探讨英雄的归宿问题发表不少宏论和高见,我们热情地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使我们对李自成和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升华性的提高。”湖南石门县代表覃道荣在讲话中阐述了李自成兵败后出家为僧之说,并对李自成走死通山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我们虽然学术观点各异,但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听听全国各地学者的宏论高见,对我们研究李自成归宿问题,将获益甚著。”他申言:“我们研究的宗旨,是在弄清历史悬案,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而不是一定要证实李自成石门为僧说。”会议期间,大会收到了因事未能参加学术讨论会的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的贺电、贺信和祝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王春瑜在贺电中说:“祝大会成功。我倾向于李自成殉难于通山九宫山之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史专家顾诚,在贺信中说:“请柬早已收到,你们的厚意使我深为感动。对于这次盛会,我原拟积极参加,向到会的同志学习,并且实地参观,增加一些感性知识。正如你们所知道的,在李自成的归宿问题上,我一直是支持1645年旧历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县境的观点,在拙著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拙文李自成牺牲的前前后后一文中,都明确地表达了我的看法。正因为我拥护通山说,自然很想来贵县进行一番学习访问,这是我的宿愿。我赞成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县境的论点,因为现存各种材料以通山说最可信。所以,我由衷地希望这次盛会开得好,使更多的人重视通山说的立论根据,同时客观地和其它说法作比较,借以发扬历史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因健康原因未能出席盛会,想到我们的观点一致,虽在千里之外,却是心心相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文治从南京写来了贺信,信中驳斥了李自成出家为僧之说:“所传到湖南为僧之说,主要根据为奉天玉和尚墓及以后发现之野拂碑文。李自成殉难之时,诸将健在,高夫人健在,农民军尚不下二三十万。如果自成不死,在此情况下,加上他坚强的斗争性格,很难设想会采取出家的消极态度。我之所以不采出家为僧之说,关键在此。”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炎巨给大会的贺电中说:“承蒙邀请,理应参加,因近日事繁,难以抽身,谨复并谢。对归宿学术问题,我仍持九宫山说。”与会代表对他的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坚持真理的精神,深表钦佩。中国史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孙祚民发来了贺电,并寄来了题词:“失燕都功亏一篑;殉九宫遗恨千秋。”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谢承仁从北京寄来题诗一首:“当年血战傲长空,一代人雄饮恨终。莫问自成功竟未,闯陵松柏郁葱葱。”给大会发来贺电的还有: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唐奇甜;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刘序琦;省林业厅顾问古博等。湖北省委对这次学术讨论会甚为重视,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韩宁夫主任“特致电贺李自成学术问题讨论会召开,并祝愿取得好成果。”11月1日,会议闭幕。胡美洲致闭幕词。他充分肯定了这次会议的成就,并代表主席团向这次大会的主办者,中共通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负责具体工作的尹定佑、李国祥等同志表示谢意。讨论会恰逢李自成牺牲三百四十周年,代表们到九宫山牛迹岭瞻仰了闯王陵,参观了李自成陈列馆。一些代表还在陈列馆挥笔题诗,抒发激情。陈列馆匾额系茅盾先生题字。馆前的两幅长联引起了参观者的注目。其一是姚雪垠先生撰稿并书,上联是:“纵横半中国,锐意北伐,渡河入晋,过太原、取燕京,何其盛也!终因人谋不臧,山海关大军喋血,前功尽毁,黄尘万里无归处,唯有英勇殉社稷”;下联是:“苦战十七载,铩羽南来,离陕奔楚,弃襄阳、败武昌,亦云惨矣!毕竟图谶难凭,牛迹岭巨星落地,宏愿皆空,青史千秋悲壮志,何曾怕死遁空门?”另一幅楹联为中共通山县委书记刘绍熙所撰:“吊民伐罪,兴义师,横扫中原,直捣燕京,图乾坤再造,堪称一代豪杰;运筹迭失,拥骄兵,忽视外侮,弃置吴越,致江山易手,实为千古悲歌。”代表们在陈列室内瞻仰了李自成的半身塑像,观看了鎏金马镫等遗物,并查阅了陈列室里的有关史志谱谍等资料图片。三百四十年前这位农民领袖的悲剧结局历历在目。(1985年11月写1986年11月修订)【作者感言】:1985年10月召开“李自成归宿问题学术讨论会”时,我在通山县任广播站长。当时县级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