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 针灸推拿 中医骨伤 护理等专业用 绪论 1 中医基础理论 供中医学 针灸推拿 中医骨伤 护理等专业用 徐财神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绪论 2 目录 一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二 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四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五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七 中医药文化八 中医基础理论 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3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中医药文化难点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及医学模式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4 一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 研究人体生命运动 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 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 5 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 是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养生方法 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你觉得这个中医学的定义跟上一个中医学的定义有什么区别 那个更好 6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 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7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 人们观察 分析和处理有关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是人类对生命 健康 疾病 死亡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况中医学以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以人为中心 从人与自然 社会三者的关系去探讨人的生命过程及防治疾病的规律 形成了 生物 心理 社会 环境 整体医学模式 8 二 中医学的学术特色 中医学理论是系统的生命科学理论 其生命观 健康观 疾病观 医学模式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学术特色中医学所具备的整体医学特征 重视大生态的 天人合一 思想 治未病 思想 个体化诊疗和应用自然药物 自然疗法等特点 不仅符合当今人类医疗保健的要求 更显示着自身的科学价值 9 理论特色 融会了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等哲学概念 以临床实践为基础 吸收了古代自然 社会 生物 心理等多学科的重要成就 从整体 联系 运动的观念出发综合地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重视自然 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在其理论形成之初 就确定了 生物 心理 社会 环境 的整体医学模式雏形 10 治疗优势 辨证论治 因人 因时 因地制宜及个体化诊疗 以及整体调节的思想 符合人体多样性的特点 更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对诸多疾病 如免疫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功能性疾病 肿瘤以及老年病等 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具有 简 便 廉 验 的特点 在农村 社区等卫生保健事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1 方药优势 我国有中药材12800多种 历代医籍记载方剂10万多首目前我国生产的中成药有5000多种 是新药筛选开发的巨大资源 这些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的有效方药 具有开发投资少 风险小 周期短的特点 12 保健优势 中医学以 重预防 治未病 为指导思想中医药学在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方面拥有系统的理论和许多有效的办法 其中根据 药食同源 理论研制开发具有延缓衰老 调节免疫 抗疲劳等多种功能的食品 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天然中药及自然疗法具有毒副作用小 医疗成本低 易应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突出优势 13 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专著的成书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体体现在中医学研究对象的确立 自身特点的确立 以及理论体系内容的形成和完善三个方面 14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因素 古代解剖及生理现象的观察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的渗透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15 长期医疗经验的反复验证从甲骨文上就有疾病名称 象疾首 疾耳等 燧人氏始钻木取火 炮生而熟 令人无腹疾 16 四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奠基阶段 先秦 秦 汉时期成长阶段 魏 晋 隋 唐时期创新与争鸣阶段 宋 金 元时期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发展与提高阶段 近代和现代 17 先秦 秦 汉时期 奠基阶段 这一时期 在前代的基础上 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在人体结构 生理 病因 病机 诊法 辨证 治则 治法 方剂和中药等各个领域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为后世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四部经典著作中 18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包括 素问 灵枢 两部分 黄帝内经 的成书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结构 生理 病因 病理 以及疾病的诊断 预防 治疗等 黄帝内经 食管与肠的比例是1 35 跟现代解剖学1 37非常接近 在血液循环方面 已认识到血液在脉中是 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还有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这是最早的 治未病 的论点 19 总之 黄帝内经 涉及到阴阳 五行 五运六气 摄生 脉象 经络 病机 诊法 辩证 治则 预防以及人体的结构 生理 病理等诸多方面处于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所以说 黄帝内经 是搏大精深的医学百科全书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20 难经 原名 黄帝八十一难经 大约成书于西汉时期 相传系秦越人 扁鹊 所撰用假设问答 解释疑难的方式 阐述了人体的结构 生理 病因 病机 诊断 治则和治法等 尤其在脉诊 经络 命门和三焦等的论述方面 在 黄帝内经 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难经 是继 黄帝内经 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经典著作 21 伤寒杂病论 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 分为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两书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他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 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 法 方 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 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为中医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工治未病 方书之祖 23 神农本草经 简称 本草经 或 本经 大约成书于汉代 托名神农所著 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中药学内容 载药365种 根据其功效和有毒无毒 分为上 中 下三品 并论述了四气 五味等中药学理论 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四气 五味 还有黄连治痢 常山截疟 麻黄治喘等 24 魏 晋 隋 唐时期 成长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 经济 文化的进步 医学理论与技术也得以不断地发展与提高 出现了众多的名医名著 中医基础理论进一步的充实与系统化此时期随着中医临床理论的发展 分支学科逐渐形成并日益细化 形成临床分科 魏晋六朝以后 外科 妇产科 小儿科 五官科等先后建立起来 有利于临床学术的发展 25 皇甫谧 晋代 著 针灸甲乙经 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总结了秦汉三国以来的针灸成就 26 王叔和 晋代 著 脉经 为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深入地阐明了脉理 确立了寸口诊脉法 首创 三部九候 及脏腑分配原则 27 巢元方 隋代 著 诸病源候论 是我国第一部病因 病机和证候学专书论述了内 外 妇 儿 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源和症状 28 孙思邈 唐代 著 备急千金要方 和 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要方 一书载方5300首 系统地总结和反映了自 黄帝内经 以后至唐代初期的医学成就 尤其是在脏腑辨证方面有了较大的发挥 29 宋 金 元时期 创新与争鸣阶段 宋金元时期 哲学流派的学术争鸣 经济和科技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思想家的革新精神 为中医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医学家们在前代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 大胆创新 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在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的学术争鸣中 中医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30 陈无择 宋代 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阐述了 三因致病说 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 外因 不内外因三大类 发展了张仲景的病因学说 使中医病因学说进一步系统化 理论化 六淫 天之常气 冒之则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 为外所因 七情 人之常性 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 外形于肢体 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 叫呼伤气 金疮折 畏溺压 有悖常理 为不内外因 31 钱乙 宋代 著 小儿药证直诀 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 病理特点 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 32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河间 治病多用寒凉方药 后世称他为 寒凉派 李杲 东垣 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 被称之为 补土派 张从正 子和 善用汗 吐 下三法 后世称之为 攻邪派 朱丹溪 震亨 治病时善用养阴方药 被后世称为 滋阴派 33 刘完素主火论 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 故善用寒凉药物 有 主火学派 和 寒凉学派 之称 为后世的温病学说开创了先河 李东垣则着重研究脾胃元气的理论 提倡 人以元气为本 内伤脾胃 百病由生 善用益气升阳之方法去治疗疾病 故被称为 补土派 34 张从正则精研仲景的 伤寒论 认为人之患病 多由邪生 其治病善以汗 吐 下三法以攻逐邪实 邪去则正安 故后人称为 攻下学派 朱丹溪则善治杂病 认为湿热相火为病十之八九 提出 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 和 相火论 善用养阴方药治疗疾病 故后人称为 养阴学派 35 金元时期 学术争鸣气氛活跃 虽各有不同 但均各有发明 各有创见 都从不同的侧面充实和发展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 36 明清时期 成熟阶段 明清时期 是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编辑了大量的医学全书 丛书和类书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藏象理论得到不断丰富 临床各科的辨证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出现了许多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 尤其是温病学说发展迅速 37 张景岳 明代 编著 类经 及 景岳全书 类经 将 黄帝内经 的内容按门类整理注释 条理井然 便于查阅 景岳全书 在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等方面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代李中梓在总结前人对脏腑认识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38 王清任 清代 著 医林改错 医林改错 改正了一些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 并发展了瘀血理论 并创立了一系列活血化瘀的方剂 39 温病学派 明 吴又可著 温疫论 创立了戾气学说 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清 叶天士著 温热论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为温病学派的创始人清 吴鞠通著 温病条辨 创三焦辨证 40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说 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 发展规律及其辩证论治的一门独立的新兴临床学科 吴又可著 温疫论 提出戾气学说 非风 非寒 非暑 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 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 总之 温病学说发展了 伤寒论 的有关内容 填补了中医理论体系的空白 是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到封建后期最重大的进展和成就 41 近代和现代 发展与提高阶段 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 中西文化发生了大碰撞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继承与创新并存的趋势在经典理论继承方面 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就 二是加强中医教育在学术创新方面 出现了中西汇通的学术思潮 42 五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 注重宏观观察重视整体研究强调功能联系擅长哲学思维 中和思维 类比思维 43 六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44 整体观念 45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生理上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 形神一体观病理上的整体性脏腑的病变 可反映于体表 组织或官窍 体表 组织 官窍有病 也可影响脏腑 脏腑之间相互影响 形与神相互影响诊断上的整体性通过观察五官 形体 舌脉等外在变化 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治疗上的整体性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46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47 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48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一年四季有春温 夏热 秋凉 冬寒的气候变化 人体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 人体亦与之相应不同的地域气候 地质 水质 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脏腑功能 从而形成不同区域人的体质差异 49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不同的季节 多发病及流行病也不同 而一些慢性疾病 往往在气候剧变或季节交替时候容易发作或增剧昼夜的变化也影响到疾病的过程 一般病证大多是白天病情较轻 傍晚加重 夜间最重地域环境的不同 对疾病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域不同 人的体质不同 所患疾病亦有差异 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疾病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50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顺应自然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是中医养生学的最重要原则之一 强调人的生命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主动采取各种养生措施 以适应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 达到避邪防病 保健延年的目的 因时制宜 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要求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治疗疾病时还要考虑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地制宜 51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社会安定 天下太平 人们丰衣足食 生活有规律 抗病力强 患病较少 故寿命也较长 反之 则人们的抗病能力下降 各种疾病皆易发生 常瘟疫流行 故平均寿命短社会地位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个人的社会地位改变 会带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 甚至可影响健康 导致疾病 52 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 用运动的 变化的 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 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运动是绝对的 永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和局部的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 而精 气 血 津液也处于恒动变化之中疾病的过程和病理改变同样是不断变化的 53 辨证论治 病 证 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54 病 症 证的基本概念 病 即疾病 指有特定病因 发病形式 病机 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症 包括症状与体征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体征是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 症仅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 孤立的症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证 即证候 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证候能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55 症 病 证的区别和联系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 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构成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 即构成了证候 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 便是疾病的全过程每一个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 可以出现多个不同的证 同一个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中病的重点是全过程 而证的重点是现阶段 56 病 证 症三者之间既有严格的区别 又有密切的联系 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 而证的重点就是现阶段 所以证比病更具体 更贴切 证上病理本质的反映 而症仅仅是疾病的个别表面现象 因而证比症更能深刻和准确地揭开疾病的本质 所以说 证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核心 57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 辨别 确立证候 将四诊 望 闻 问 切 所收集的资料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和发展趋向 然后概括 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过程论治 在通过辨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 58 辨证 辨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辨病位病证的部位 有在表在里之分 有在气在血之别 或在五脏 或在六腑辨病性疾病有寒热与虚实的病理变化辨病势伤寒病多按六经传变 温病常为卫气营血或上中下三焦传变 内伤杂病常常出现脏腑之间的相互传变 59 论治 因证立法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随法选方因证立法之后 依据治法选择对应的治疗方剂 或选择适应的治疗手段与措施遣方用药选方之后 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 并确定每味药物的用量 炮制方法 服药方法和服药时间等 60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与论治 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通过论治的效果 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6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诊断疾病既以辨证为重点 也十分重视辨病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 以确定证候为目的 而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 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证的重点是认识现阶段疾病的本质 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全过程的本质 因此 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 使诊断更全面 准确 治疗更有针对性 全局性 62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区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以表现的证不同 因而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 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 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63 64 七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 65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 概念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步前进 66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 古代哲学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理论中刚柔相济的和合思想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 汲取了儒教文化中的 仁 礼 观念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学术精华都为中医药理论体系提供过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67 68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步前进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在百家争鸣的文化进步中 内经 神农本草经 等医学巨著的问世 标志着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形成唐宋时期 中医学临床分科大发展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 为中医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明清时期 温病学派的创立以及多部伟大的科学著作的诞生 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每一次中医药重大发展高潮都是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结果 69 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 物质文化是中医文化中的有形部分 有物质的特征 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 形神合一 理念中 形 属于物质范畴 神 则属于精神范畴价值文化是中医药文化中非实体性的人群体所要表述的思想倾向及其人伦理念的反映 属文化构成的无形部分 具有明确的思想意识特征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 医乃仁术 天人合一 调和致中 大医精诚等理念 可以用仁 和 精 诚四个字来概括 70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途径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71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途径 语言文字是中医药文化表达的符号载体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学术链带民俗艺术是中医药文化活动的大众媒介政治制度是中医药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经济贸易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手段 72 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医医院是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领域中医药高校培养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 他们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要力量中药产业的现代化进程迅速 一批优秀中成药企业是强化中医药文化宣传的成功范例各类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 使其在走进农村 社区 家庭 扩大了社会对中医药的认知度中医药文化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硕果累累 73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医药文化是自身发展需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需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是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74 八 中医基础理论 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主要内容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脏象 精气血津液 经络 体质 病因 病机 养生与防治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方法充分认识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明确学习目的 讲究学习方法 善于思考 在理解中增强记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 正确认识中医学的学术特点与优势 75 76 学习小结 77 谢谢 78 病 症 证的基本概念 病 即疾病 指有特定病因 发病形式 病机 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病理过程 反映了某一疾病全过程的总体属性症 包括症状与体征 是疾病的临床表现 体征是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 症仅仅是疾病的个别现象 孤立的症不能反映疾病或证候的本质证 即证候 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证候能反映出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79 症 病 证的区别和联系 症是构成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 疾病和证候都是由症状和体征所构成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 即构成了证候 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 便是疾病的全过程每一个病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 可以出现多个不同的证 同一个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中病的重点是全过程 而证的重点是现阶段 80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 辨别 确立证候 将四诊 望 闻 问 切 所收集的资料 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 综合 辨清疾病的原因 性质 部位和发展趋向 然后概括 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过程论治 在通过辨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 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的过程 81 辨证 辨病因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推导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辨病位病证的部位 有在表在里之分 有在气在血之别 或在五脏 或在六腑辨病性疾病有寒热与虚实的病理变化辨病势伤寒病多按六经传变 温病常为卫气营血或上中下三焦传变 内伤杂病常常出现脏腑之间的相互传变 82 论治 因证立法根据辨证的结果 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随法选方因证立法之后 依据治法选择对应的治疗方剂 或选择适应的治疗手段与措施遣方用药选方之后 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 并确定每味药物的用量 炮制方法 服药方法和服药时间等 83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 辨证与论治 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是辨证的延续和目的通过论治的效果 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 84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诊断疾病既以辨证为重点 也十分重视辨病辨证是对证候的辨析 以确定证候为目的 而辨病是对疾病的辨析 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辨证的重点是认识现阶段疾病的本质 辨病的重点是认识疾病全过程的本质 因此 辨证与辨病的结合 从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 使诊断更全面 准确 治疗更有针对性 全局性 85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间 地区以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所以表现的证不同 因而用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 在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化 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 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 86 七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中医药文化的表现形式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现实意义 87 中医药文化的形成 概念广义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的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 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形成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步前进 88 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医药文化 古代哲学对中医药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理论中刚柔相济的和合思想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 汲取了儒教文化中的 仁 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中国益母草颗粒产业销售态势及消费趋势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疲劳管理软件行业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报告
- 《护理文书》考核试卷(附答案)
- 采陶方法培训课件
- 教育技术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案例
- 智慧课堂教育心理学引领的教学模式创新
- 教育政策与人才培养的关联性研究
- 抖音商户直播销售额达成通报制度
- 公交优先政策与城市交通拥堵治理:2025年交通拥堵治理的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实施路径研究
- Benzoyl-coenzyme-A-sodium-Benzoyl-CoA-sodium-生命科学试剂-MCE
-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人教版
- 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剧配音》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辽宁沈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体检中心接待规范流程
- 夏季食堂食品安全注意事项
- 2025年全国水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解读
- JJF(陕) 035-2020 雨滴谱式降水现象仪现场校准规范
- 阿细跳月课件
- 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研究生)期末试题
- 2024年网格员考试题库完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