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升级和转移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以浙江省为例本文是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浙江经济持续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陆根尧,教授,博士,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 应用经济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孙乐燕,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陆根尧 孙乐燕 (浙江理工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杭州,310018)摘要:产业升级和转移是经济发展中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现象。本文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产业升级和转移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浙江通过以下四条路径,即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着力促进传统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加快发展都市现代服务业,着力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周边腹地转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发挥创新和文化的驱动力效应;超前发展高铁沿线新兴产业,着力发挥新型交通带动效应,可以促进浙江经济在新阶段里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并以两个案例分析进行了验证。最后,本文简要归纳了结论和启示。关键词:产业升级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浙江省产业升级和转移是经济发展中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一些不适合继续发展的落后产业转移出去,使资源、要素进入一些新兴产业部门,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而转移出去的产业及与此相伴随的大量资金、技术乃至无形资产进入落后地区,却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更快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区域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拉大,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向落后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正在不断加快。就浙江省来说,目前浙江省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如何加快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和落后产业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也已成为新的发展阶段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因此,本文以浙江省为例,以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新型交通和都市区建设等为切入点,从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视角,对促进浙江省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所得结论对其他地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文献述评随着国际、国内区域产业转移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产业升级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学术界对产业升级和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关注。从现有文献来看,产业升级和转移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的影响尚存在不同的看法。郑鑫(2005)通过对我国的梯度与产业分布的成因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认为产业梯度转移可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胡俊超(2006)认为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产业转移通过生产要素注入和区域优势提升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效应。庞娟(2000),陈栋生(2008),覃成林、梁夏瑜(2010)等也分别对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都认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但也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可以让个体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却不能保证区域利益最大化。石奇,张继良(2007)通过考察东部地区产业的分布变化,得出产业转移远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度和效果,并认为区际产业转移存在转入地环境恶化的风险。易鸣(2009)认为,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承接地增加了就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相对的则是移出地面临着失业增加和产业空心化的危机。魏后凯(2003)则认为,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竞争力有不同的影响。如果转出区能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会有利于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避免产业空心化;对转入区而言,产业转移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带来环境的破环。因此,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以尽可能减少各种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影响,从而实现企业、转入区和转出区“三赢”的结果。从上述多数学者的分析可见,产业升级和转移总体来说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协调发展的,但在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既要推进转出地的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也要引导转入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产业无序转移所造成的各种弊端,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二、产业升级与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协调发展,需要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规划和地区实际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结合、经济持续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具有以下几条路径:路径之一: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着力促进传统产业从沿海向内陆转移近年来,浙江海洋经济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以港航物流服务为重点的海洋服务业,以及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等在内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积极做强海洋服务业,尤其要突出港航物流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发展港口物流、大宗商品交易及船舶交易、船舶管理、航运经纪、航运咨询、船舶技术、海洋培训等港航服务业;着力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引导发展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等增值服务,带动物流金融、现货即期交易、期货合约交易等业务发展;优化完善集疏运网络,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数据共享、无缝对接,加快建成“集散并重”的综合性国际枢纽港;强化金融和信息支撑,加强航运金融服务创新,扩大投融资业务和渠道,提升电子口岸信息系统。二是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尤其要突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浙江省在船舶制造、海水综合利用、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服务等方面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海洋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以大型化、深水化、总装化、标准化为导向,提升海洋装备工业技术集成和设备成套化水平,重点发展石化成套设备、潮汐能设备、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港口机械设备、自升式转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装置等海洋工程装备,打造国家级海洋先进装备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发挥沿海地区船舶工业特色优势,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船、液化天然气船、豪华游艇油轮及大型船用柴油机及齿轮箱等传动推进装置、船用导航及自动化装置制造等海洋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现代船舶产业链协作体系;积极突破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洋生物医药技术,延伸海水、海洋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浙江内陆地区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随着浙江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迫切需要把以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内地转移、扩散,引导和推动失去竞争优势或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约束的产业转移出去,可以为发展新兴产业置换出空间,促进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同时,由于浙江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以及浙江省和中西部省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沿海传统产业向浙江内陆和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也符合浙江内陆和我国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随着沿海传统产业及与之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转移到内陆地区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制约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路径之二:加快发展都市现代服务业,着力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周边腹地转移都市区是一个区域的创新源,是集聚人口和产业最重要的空间组织形态,是实现区域各方互利共赢的有效平台。浙江正在加快建设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这对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浙江四大都市区内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并不显著,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中心城市经济集聚和辐射能力偏弱,都市区内中心城市与腹地之间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因此,加快推进都市区建设,发挥大都市集聚辐射效应,重点要大力发展都市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周边腹地转移,以此促进都市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都市现代服务业。杭州都市区的中心城市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应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现代商贸服务业,努力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波都市区应依托宁波、舟山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以港航物流为重点的海洋服务业,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发挥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中的核心地位。温州都市区的金融产业现已成为具备专业化生产的优势,应着力强化金融产业的地位,充分发挥都市区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积极探索金融改革发展新模式,努力建设有效服务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省级金融集聚区。金义都市区的特色优势产业是商贸服务业,随着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借助先发的市场优势及产业优势和后发的政策优势,应强化自身的商贸文化特色,并将商贸文化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努力打造世界级商贸服务业基地。 二是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周边腹地转移。中心城市与周边腹地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浙江都市区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极化作用、集聚效应占主导地位,扩散效应还不显著。因此,在加快发展都市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积极引导传统制造业及资金、技术从中心城市向周边腹地转移,这样既可以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置换出空间,又可以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腹地发展。同时,外围地区也应积极抓住这一有利机遇,优化软硬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经济更快发展。路径之三: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发挥创新和文化的驱动力效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针对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状况,浙江正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特点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浙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创新驱动力效应。根据浙江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新和技术,因此,要突出创新驱动,把掌控技术源和增强产业核心技术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加强研发机构、创新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强化协同创新能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各种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及应用,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创新支持和技术支撑。二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文化驱动力效应。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等优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一方面要加快发展艺术创作、艺术设计、咨询服务和文化科技,重点培育杭州、宁波和温州三大创意能力突出、辐射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创意城市;同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咨询服务创新,规范和扩大艺术品经营,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通过产品研发、工业设计、品牌推广和广告策划等,促进创意要素向传统产业的衍生渗透,发展新型农业和新型工业,同时融合信息产业,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催生新兴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路径之四:超前发展高铁沿线新兴产业,着力发挥新型交通带动效应交通可达性及其变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动起着重要作用。浙江省通过沪杭城际高铁、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金温铁路等的通车和杭广、杭长、宁杭高铁的建设,将使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成为区域性的铁路枢纽,使其与长三角、珠三角乃至中国的客货交流运输更便捷、更经济,空间距离更“短”,城市辐射能力增强,范围扩大;并将使长三角外围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一是增强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功能。杭州作为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明显,高铁的建设运营提高了空间可达性,促进了生产力、技术和产品的流动,有助于其建设成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宁波的优势在于沿海港口资源,可达性的提高减少运输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能够促进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同时,沪杭甬高铁的开通使上海、杭州、宁波形成“1小时经济圈”,强化了杭州、宁波与上海之间的同城效应,还可将杭州和宁波打造成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后花园。温州民营经济优势显著,制造业发展迅速,高铁开通后,温州将成为连接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桥梁,为温州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金华义乌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具有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小商品贸易和物流中心,高铁的开通增强了商品贸易的辐射效应,并将带动浙西南以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是根据高铁沿线地区各自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原有产业发展基础,拟定与高铁建设相辅相成、错位发展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比如,嘉兴可以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依托高铁带来的人力、资本、信息、技术要素的流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运河沿岸相关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衢州、丽水可以发挥生态优势,依托空间可达性对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和绿色农产品,加快发展成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业和高附加值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基地。三、案例分析案例一:港航物流业发展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宁波-舟山港作为浙江省港航强省建设的主阵地,在长三角区域大宗散货水水中转基地和沿海中部国家大宗战略物资储备中转基地的地位已经初步确立,为浙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2008-201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及浙江工业增加值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然后以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表征港航物流业的发展、以浙江工业增加值表征浙江区域经济发展,设立“”、 “”两个变量,通过协整回归,分析港航物流业发展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及浙江工业增加值分析图1 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单位:万吨,200801-201212)图2 浙江工业增加值2008-2012年发展趋势图(单位:亿元)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8年至2012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起伏较大,但总体增长趋势明显。图2显示了2008年至2012浙江工业增加值的发展态势,三年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但是很明显,每年的2、3月都是工业增加值的低谷期。2、港航物流业发展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协整回归(1)单位根检验实证检验宁波-舟山港口港航物流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应当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定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从表1中可以看到,对浙江工业增加值进行一阶差分后,结果通过了单位根检验。和一样,均为一阶差分变量,可以进行协整回归。表1 浙江工业增加值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差分次数(C,T,L)ADF值P值结论log(zjgyzjz)0(1,0,10)-0.7819830.8153log(zjgyzjz)1(1,0,9)-6.2198970.0000I(1)通过JJ协整检验,得到二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如下: 上式表明log(zjgyzjz)与log(prot)之间存在长期变动趋势,当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增加1%时,浙江工业增加值增加1.034341%,即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对浙江工业增加值具有正向效应。(2)VAR分析在进行VAR分析之前,首先分析VAR模型的滞后结构,在对60个样本点组成的数据进行多种检验后,其检验结果如下:表3 VAR分析LagLogLLRFPEAICSCHQ060.16176NA0.000414-2.114973-2.041979-2.086746198.9124973.274110.000117-3.378636-3.159654-3.2939542107.104714.89493*0.000100*-3.531080*-3.166111*-3.389943*3110.82296.4899080.000102-3.520832-3.009875-3.3232414112.19162.2895590.000112-3.425151-2.768205-3.1711045113.28631.7514790.000125-3.319502-2.516569-3.009002从分析结果来看,采用AIC和SC标准等都显示,应当采用滞后2阶的VAR模型。其模型的具体形态和主要检验形式见表4:表4 VAR分析LOG(PROT)LOG(ZJGYZJZ)LOG(PROT(-1)0.5130090.040978(0.14084)(0.19406) 3.64244 0.21116LOG(PROT(-2)0.3451080.667205(0.14125)(0.19463) 2.44320 3.42809LOG(ZJGYZJZ(-1)0.1401010.490177(0.09327)(0.12852) 1.50203 3.81400LOG(ZJGYZJZ(-2)-0.147955-0.229543(0.09248)(0.12743)-1.59986-1.80137C1.272694-1.106421(0.67544)(0.93068) 1.88423-1.18883R20.7200090.674613 (3) 脉冲响应函数 VAR方程可以用于生成脉冲响应函数,从而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直观的分析。在做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之前,要先对VAR模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从图3中AR根的分布可以看出,所有单位根均落于单位圆内,VAR模型满足稳定性条件,即可以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 图3 VAR模型中AR根图4显示了浙江工业增加值对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的脉冲响应。从图中可以看到,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能够对浙江工业增长值产生正效应,并且在测定期(30)内收敛,说明港航物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图4 脉冲响应函数图综上,可以得出结论,宁波-舟山港港航物流业的发展对浙江区域经济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即大力发展浙江海洋经济,培育壮大以港口物流为代表的海洋服务业,能为浙江乃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基础,发挥极大的作用。案例二:高铁对都市区产业集聚能力的影响高铁通过加速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在都市区的集聚。本文以杭州为例,选取2010年作为高铁发挥作用的年份(因为截至2010年末,沪杭高铁、甬台温高铁、温福高铁均已开通运行)进行分析。受限于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工业总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指标作为分子来表征高铁对各城市间工业、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效应;然后分析在具体的第三产业中高铁对城市产业集聚能力的作用,分别采用专利受理量、互联网用户数、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国际旅游收入、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来计算高铁对各城市间第三产业中的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产业、房地产产业、旅游产业、金融服务业的影响。表5和表6是以杭州为核心城市计算的各城市之间产业的吸引力大小值,其中表5是杭州与其他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吸引力大小值,表6是各个城市与杭州间在具体第三产业的吸引力大小值。表5:高铁开通前后杭州对其他城市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吸引系数比较(2010年)工业第三产业高技术产业开通前开通后开通前开通后开通前开通后杭州市-宁波市0.01480.02870.01020.01990.01400.0272嘉兴市0.00600.01640.00360.00990.00440.0121湖州市0.00470.01020.00310.00670.00460.0100绍兴市0.01330.02790.00890.01860.01050.0220舟山市0.00090.00150.00100.00170.00010.0002温州市0.00260.00370.00210.00300.00190.0027金华市0.00390.01250.00330.01040.00400.0128义乌0.00110.00360.00140.00460.00110.0035衢州市0.00080.00280.00060.00190.00030.0010台州市0.00260.00530.00200.00410.00230.0046丽水市0.00040.00110.00030.00090.00020.0006注:工业计算以杭州市工业总产值作为基准进行核算,第三产业计算以杭州市第三产业产值作为基准进行核算,高技术产业以杭州市专利受理量为基准进行核算。表5显示,高铁开通后,杭州对各城市的工业、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吸引系数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如杭州对嘉兴市工业的吸引系数由0.0060提高到了0.0164。一方面由于高铁客运速度的加快,增加了劳动力供给的流通性以及增强了信息技术等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原有铁路货运能力的释放,使得原材料、产品等运输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杭州对各城市工业的引力系数有所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都市集聚力的增强与一定的协调作用。表6:高铁开通前后杭州对其他城市在第三产业中各行业的吸引系数比较(2010年)电子商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开通前开通后开通前开通后开通前开通后开通前开通后杭州市-宁波市0.01130.02190.00830.01620.00500.00970.00890.0173嘉兴市0.00450.01230.00350.00980.00170.00460.00230.0063湖州市0.00430.00930.00280.00600.00140.00300.00180.0039绍兴市0.00940.01980.00740.01560.00260.00550.00620.0130舟山市0.00100.00170.00060.00100.00080.00130.00070.0011温州市0.00380.00530.00130.00190.00060.00080.00170.0024金华市0.00440.01400.00180.00570.00230.00740.00220.0068义乌0.00170.00550.00070.00220.00240.00750.00090.0028衢州市0.00060.00220.00040.00130.00020.00060.00030.0010台州市0.00250.00510.00120.00240.00020.00040.00120.0024丽水市0.00040.00110.00020.00050.00060.00170.00020.0005注:电子商务等物流业计算以杭州市互联网用户算作为基准进行替代计算,房地产业以杭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作为基准进行替代核算,旅游业以杭州市国际旅游收入为基准进行替代核算,金融服务业以杭州市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为替代进行计算。从表6的数据分析可知,高铁的开通促进了各中心城市对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吸引力。如电子商务业,在高铁开通后,杭州对嘉兴的吸引力系数从原来的0.0045提高到0.0123,引力提高了近2倍,其他金融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引力也均有所提高。表明高铁开通后,杭州都市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得到了提升。四、结论与启示根据前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以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交通新格局、都市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切入点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浙江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具体结论和启示如下:1、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以港航物流服务为重点的海洋现代服务业,以及包括海洋工程装备及高端船舶等在内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本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宁波-舟山港港航物流业的发展对浙江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验证了港航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要积极引导沿海传统产业向浙江内陆地区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2、加快推进都市区建设,发挥大都市集聚辐射效应,重点在于根据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的资源禀赋和原有优势,大力发展都市区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并促进传统制造业向周边腹地转移。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是要突出创新驱动和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渗透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4、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增强了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功能。以杭州为例,通过比较高铁开通前后都市区对其他城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吸引力,发现高铁通过加速人力、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可以促进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等在都市区的集聚。高铁沿线地区则应该根据各自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依托“交通可达性效应”错位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5、产业升级和转移可以促进浙江经济在新阶段里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在产业升级和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加快产业升级,发挥科技和创意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政府要积极引导并提供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科学地运用产业转移的规律,引导传统产业有序地从沿海向内陆转移、从中心城市向周边腹地转移,避免转出区的产业空心化和转入区的产业结构紊乱以及污染转移等问题,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与协调发展。参考文献:1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2003(04) .2陈栋生.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金融,2008(04).3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02).4邢焕峰,谷国锋.东北地区产业协调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07(02).5张峰.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2010(01).6胡俊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依赖J.特区经济,2006(06).7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04).8陈刚,陈红儿.区域产业转移理论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2001(04).9余慧倩.长三角需审慎对待国际产业转移J.江南论坛,2004(06).10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机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 2006(06).11易鸣,张伟.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和政府的工作定位=J.科技管理研究,2009(04).12郑鑫.我国产业的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05).13汪彩君,金广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浙江产业转移J.经济纵横,2007(04).14庞娟.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理论与改革,2003(03).15覃成林,梁夏瑜.广东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与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10(07).16郝洁.产业转移效应的理论探析J.商业研究,2013(03).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ransfer illustrated by the 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LU Gen-yao SUN Le-yan (Institute of Regional and City Economics,Zhe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西省九江市国家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题(附答案)
- 2025年贵州省教育系统校级后备干部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在学生体质健康中的作用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学生实验能力培养与科学教育
- 2025年叉车作业人员上岗证理论考试练习题(附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工程师专业知识考核试卷:人工智能在智能语音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中的应用试题
- 2025年大学华文教育专业题库- 教育专业实习导师评价研究
- 2025年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模拟试卷:建筑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行业资讯试题
- 2025年大学科学教育专业题库- 科学教育教学视频制作
- 2025年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题库-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指导
- 2024年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考试试题及答案
- 心力衰竭内科教学
- 房屋翻新改造培训课件
- 禁用物质认证管理办法
- 电仪安全培训课件
- 经典诵读主题班会课件
- 2025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考核试卷及答案
- 土壤隐患排查培训课件
- 鱼苗配送服务方案(3篇)
- 用血重点科室管理制度
- 小学生音乐绘本课件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