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1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2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3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4页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化课堂教学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泗泾小学青年教师优秀案例反思集松江区泗泾小学2009年5月运用课堂评价如何达成三维目标松江区泗泾小学 陈宗明 在上海市推行的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三维目标”的推行。在新的课改理念下,语文被视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偏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维”,演变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并重的“三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三维目标与课堂评价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关联性。课堂评价可以以“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为指向,即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开展评价,进一步可分成许多小的类型,大大丰富评价的内容,可以说是基本包含了评价的绝大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我们优化我们的课堂评价,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以促进学生在三个维度上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那该如何去操作呢?下面的表格就列出了操作的要点。三维目标与课堂评价对照表三维目标课堂评价操作要点知识与能力1、对回答的对与错做出辨证的分析,及时抓住回答中的闪光点与谬误。2、评价抓住“差错”资源,处理好生成问题。3、很多学习的技能应进入教师评价的视野,如:朗读的能力、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写字技能、提问能力、动作迅速与否、会听话与否等。方法与过程1、 评价学习习惯,如:坐姿是否端正、注意力是否集中、2、 评价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如:你是怎么思考的?方法是什么?3、指导后给学生再次尝试的机会,再做前后对比评价。4、运用多重评价方法:师对生、生对生、生对师。情感、态度、价值观1、 表扬要“言之有物”,有针对性,不要泛泛表扬。2、 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对学生少一点直接打击,重视榜样的力量。3、 力求评价的幽默性、艺术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观课的内容,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谈一谈。例一: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问学生“聒”是什么意思,一位学生说是“在别人耳边不停地说话,让人很烦。”王老师马上问了:“你怎么知道的?”学生说:“聒是由一个耳和一个舌组成,有人在你耳边说个不停就是很烦的。”王老师说:“你很会动脑筋,原来从一个字的字形上也可以分析出一个字的意思,别的同学都学会了吗?”这个评价把一种理解字词的重要方法给凸显出来了。例二:上拥抱大树这一课,老师问:“丹尼尔在别人的眼中可能就是怪物,可他拥抱大树的态度怎么样?”学生纷纷说“真诚”“真心”等答案,其中有一位同学说出了“认认真真”,老师马上把他叫起来,问:“你这答案是怎么来的?”他说课文第四节中有这个词,并读出了那句话,老师马上给予表扬:“聪明的同学生就是这样学习的,能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这就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例三:上看不见的爱,教师最后设计了一个写话的环节:听到瓶子的碎裂声,我震撼了, 。交流中有位学生是这么说的:“儿子在母亲的精心帮助下,打碎了瓶子。我相信,儿子以后再也不会为看不见而苦恼了。”这个答案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儿子以后再也不会为看不见而苦恼了”这句话有绝对化思维的倾向,老师此时恰当给予拨正:“儿子的苦恼肯定还会有的,但重要的是”学生接过话茬:“重要的他有了面对生活的勇气。”这不但拨正了学生的思维,还把对文章的理解推进一步。例四:教师这么评价孩子:“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将来可以当作家。”“你的想象力真丰富。”这只是泛泛的表扬,如果教师能一语道破学生的想象力奇特在哪里,学生就会从心底佩服你。对于极少数真正富有奇异想象能力的同学,教师若不吝啬加一句“你将来可以当作家。”那可以想象,这样的激励所具有的能量有多么的不同寻常。我们常说“不要吝啬表扬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到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表扬得体而又富有鼓动性,让学生认识自身力量的强大,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例五:或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的表现让老师觉得给予任何的表扬都是违心的“乱表扬”,那是不是就干巴巴地让他坐下了呢?其实,这种情况是对老师耐心的考验。比如一个学生课文朗读得不好,你可以对他说:“你太随意了,再给你一次机会,认真点。”看到了他的进步,就可以表扬他:“进步不小呀。你看,认真了,就是不一样。”例六:上看不见的爱这一课,有个孩子是这么说的:“那位盲童打碎了瓶子,知道自己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区别,树立了生活的勇气,我在这里祝愿他以后的生活越来越精彩。”教师这样评价道:“你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个评价就是指向学生的价值观,在班级中倡导向善的风气。如果老师换一种评价:“你说的真好”,就是指向知识的,是评价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这两种评价显然是有区别的。正因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关注不多,才更显其可贵。对学生价值观,教师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学生发言时,无意识当中会透露出真、善、美的一面,或者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或者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这些,教师需要及时应对。例七: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师: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在哪里?生1: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师:恩,正确,但不够准确。茎上的什么位置没讲准确。生2: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师:很好,很好,你的答案又向正确的答案迈进了一步。最好的答案还等着你们聪慧的眼睛去发现。(同学继续思考,很快有一些同学找到答案,骄傲地举起了小手。越来越多的同学举手。)生3: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叶柄的反面。师:你太棒了。当然很多的小朋友都很棒,都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这个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辨证的分析,如“正确,但不够准确。茎上的什么位置没讲准确。”也有激励性的引导,如“你的答案又向正确的答案迈进了一步。最好的答案还等着你们聪慧的眼睛去发现。”“你太棒了。当然很多的小朋友都很棒,都有一双会发现的慧眼。”例八: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师:课文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大家读了第二节有什么疑问吗?生1:有。第二节描写爬山虎美丽的叶,写得那么多,跟题目没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偏题了?师:这个问题很有水平,要想解答这个问题更需要水平。很难的,我们班恐怕没有人会的。生2:我会。师:哦,是吗?那我们到要听听你的高见。(同学们都把目光集中到生2的身上,充满期待;还有同学在坏笑。)生2:无论是“爬山虎的脚”还是“爬山虎的叶”,都是写爬山虎,不算偏题。生3:错。题目叫“爬山虎的脚”,那课文就应该围绕“脚”来写,写叶子只能写一点,否则就不对了。生4:如果“脚”也写得很多,“叶”也写得很多,那课题就应该叫“爬山虎”了,而不能叫“爬山虎的脚”。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太有道理了,把老师教的写作文的知识都用上了。那课文的第二节到底算不算偏题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你们课后思考,可以互相讨论,可以请教高年级的小朋友或者身边的长辈。(在练习课中,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第二节没有偏题,写爬山虎叶子的美丽更加说明了“脚”的作用。)教师的评价是带有幽默感的,如,“哦,是吗?那我们到要听听你的高见。”教师还运用了激将法调动学生去思考,“很难的,我们班恐怕没有人会的。”例九:斯霞老师教学我们爱老师(一年级)一课中,是这样引导儿童读懂“祖国”一词的:师:你们可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呢?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南京。(好多学生笑了,知道祖国不是南京。)师:不要笑。祖国就是南京吗?不对!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叫祖国?生: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师:噢!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对吗?生:不对!(答声中也有说对的。)师: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生:不能!师:那么什么叫祖国呢?谁能再说一说?生: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经一再启发,学生逐渐理解了。)师:施尉宁讲得对,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国家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生: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师: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故意停顿一下,让学生接下去。)生:(齐声答)祖国。教师评价不是学习过程的终结,而往往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与引导、点拨往往融为一体,成为师生围绕文本对话的动态过程。斯老师的评价、引导、点拨丝丝入扣,炉火纯青;斯老师抓住“差错”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运用教学机智,及时生成;斯老师在教语文(建立词的准确概念),在教思维(层层深入,十分严密),也是在教做人(渗透爱国的情感),真正做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训练、情感熏陶的融合。谨慎开发文本资源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松江区泗泾小学 叶俊刚 新型课程体系的创建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教材为教学凭借的状况,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阅读积极性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开发文本和使用文本的效率,提高其利用价值,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思考。根据阅读教学理论,在阅读教学中,广义的“文本”包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所有口头或书面的言语材料;狭义的“文本”则是指一篇篇的课文,即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供师生学习和研究用的教科书。语文课堂上,开发文本,即是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发掘丰富的语文课堂教学文本。“文本开发”,一方面是教师和学生基于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本(课文)产生的个性化理解;一方面是指为更好地解读作为教材的文本,师生通过各种方法,自主发掘的除课文以外的文本材料。在课堂上,文本开发原是教师的精心预设,他期待在文字视觉的冲击和课内外两种文本资源的碰撞下,课堂能有精彩的生成,学生对课文的认识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能收获多少,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一、课例一: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南极风光本课描写了南极多处美丽的风光,教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到“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南极光,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知识,结果学生起来照着查找的资料读了一大堆文字,教师之后又出示了以下资料:极光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这美丽的景色是太阳与大气层合作表演出来的作品。在太阳创造的诸如光和热等形式的能量中,有一种能量被称为“太阳风”。太阳风是太阳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是一束可以覆盖地球的强大的带电亚原子颗粒流。在南极地区形成的叫南极光。在北极地区形成的叫北极光。该课例明显表现出来的就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开发都未曾进行整合和提炼。双方在课前都收集了大量有关南极光的资料,然而在课堂使用时却纠缠于文本资料的朗读和难懂词句理解上,课堂教学时间流失,效率低下。与此同时,双方所搜集到的资料都有一个共同点:专业术语极多。当“语文”遭遇“非语文”时,我们是否有必要将“非语文”无限放大?在名为“扫清阅读障碍”的旗帜下,语文不知不觉成了自然课。二、课例二:小学语文沪教版三年级第二学期全神贯注上课伊始,教师出示罗丹名作:“思想者”和“加莱义民”,学生为雕刻之逼真所倾倒。之后,教师介绍“加莱义民”创作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加莱市本要求罗丹制作义民中的一个,但罗丹了解到历史后,答应只收一个雕像的报酬而塑造六个雕像。学生接触到课文时,会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如面对童话故事,希望从中读到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预期出现惩恶扬善的美好结局。面对美丽的雕塑时,面对全神贯注这个课题,学生也存在对课文写什么、如何写等这样一些期待。教师在雕塑出现后的讲解则是不符合学生的阅读期待的,也远离学生的实际。同时,作为课堂导入而开发的文本,激趣是必要的,但更应为下一步深入教学服务,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三、课例三:小学语文沪教版四年级第二学期父亲的谜语本课围绕父亲的谜语展开,通过多处描写父亲的眼睛,来体现父爱。最终是要帮助学生理顺“谜语”与“眼睛”的关系。试教时,教师穿插了“感恩”教育的环节,为让学生对“艰辛”、对“父亲的白发”有更深的体会,教师出示了作者创作用意的一大段文字,学生用了将近五分钟才看完这段话。 教材中有很多是原文的节选。教师在这时阅读原作,对比之中,既对选文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揣摩编者用意,也有利于深化文本解读。然而,完整出示原文在一定程度上则是不可取的行为。它增加了学生的阅读负担,也挤占了原有课堂阅读空间。教师原本是为让学生理解“饱经忧患而早白了的头发”这句话所包含的意义,尝试感恩教育,但是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本文的教学目标:“秘密”的理解关系不大,也偏离原有教学重难点。将开发的文本运用到课堂上,不应偏离教学目标和忽视课文语句的赏析。以上三个课例,只是反映在“开发文本”时的几个误区。文本资源是丰富的,选择适切的文本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究竟哪些能进入我们的课堂,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文本开发”这一微观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尤其是实践后的反思。一、文本开发需注意适时性 我们所开发的文本,除需考虑本课教学目标,课文重难点,自己所教的学生实际之外,如何在恰当的时候将开发的文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时,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队员们所处的困境,及时出示“第二台阶”的详细资料,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之后,对“不可逾越”、“又陡又滑”有了更深地理解。这样既加深了对困难的印象,也是一次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机会。二、文本开发需注意资源整合学生对参与文本开发往往有很高的积极性,尤其是遇到他们所喜欢的内容时。教师为使上课更有吸引力,往往也会通过补充文本的形式来设计教学环节。然而,文本开发不是简单的课外资料的罗列和出示。对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在文本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之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不光是教会学生如何开发和通过哪些途径开发文本,更应教会学生将所开发的文本进行整合,并使之“内化”,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这样的文本开发,这样的文本利用,正是高效的课堂所需要的。如上述课例一南极风光,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明确地让学生搜集除课文外有关“描写南极光景象的句子”,而不是漫无边际地搜集一大堆数字、术语。同时,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南极光,这样,在上课交流时,和文中的具体描写一对比,学生会有更美的体验。至于南极光的形成因素,出于时间考虑,则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当然,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应该尽量避免再出现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术语,这里,要有一个通俗语言转化的过程。三、文本开发,要正确处理“教什么”和“如何教”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三类:认知类、动作技能类与情感价值类。前两类知识我想更多的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教”,而如果知识是情感价值类的,则无疑更应侧重于考虑“教什么”的问题。文本开发所应考虑的,正和后者所考虑的一样。这一点,更多地是体现在教师在发掘文本之后,对文本的有效整合过程中。课例三父亲的谜语一课,进行感恩教育也未尝不可,这样其实也是一个父女之间相互关心的体现。教师完全可以只出示女儿回忆父亲对她所说的一段话,再巧妙地过渡到“父亲老了,需要我们来照顾”,渗透“索取也是爱”,将背景材料这样出示也许效果会比较好。课例三全神贯注中教师渗透的也是背景知识,而三年级学生对诸如社会背景之类的知识理解乏力,因而,这里的创作背景介绍属于无效文本开发。结合本课教学重点,教师只需出示两幅杰作,让学生有美的感悟即可。假如,教师在将开发的文本拿到课堂上之前能想清楚了这些值不值得教,学生是否能接受,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否有效等一些问题,也许在我们课堂实践的过程中,会少走不少的弯路。“滑”出来的精彩 也谈课堂细节松江区泗泾小学 林夏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实行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理念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课堂教学逐渐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新课程给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自我发挥的空间。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孩子的朋友,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协作者。角色的转变使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师问生答,而是注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传授语文知识,而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颐和园教学片段:多媒体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平时都说划船,为什么这里作者不用“划”却用的是“滑”?师:这个问题提的真不错!老师也有这样的疑问。刚才,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与“绿”。这儿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划”。)(课堂上出现片刻沉默,学生们在思考。)生:我认为不行。如果用“划”字,就表示用桨来划,那样湖面就会产生许多波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在湖面驶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如果用“划”的话,就显得自相矛盾了。所以我认为不能改用“划”字。(教师赞赏地点了点头,一时间,学生纷纷举手。)生:我还有一个理由。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面镜子,我们都知道,镜子表面很光滑,这儿用“滑”字就显得很准确,而用“划”字就没有这样的好处了。生:我还有一点补充。文中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跟镜子一样,玉的表面也很光滑,这里应该用“滑”字。生:我觉得这儿应该用“滑”字,只有用“滑”,才能写出昆明湖的“静”的特点。用“划”不但写不出“静”,反而破坏了“静”。师:(将“划”划去,写“滑”)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一个“滑”字中,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学生再次朗读上面两句话。)这一段内容是作者描写昆明湖景色优美的句子,作者为了表达对昆明湖的赞美之情,第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昆明湖比作是一面可以照人的镜子;把昆明湖的水比作是碧玉,用碧玉来比喻昆明湖中的水。在作者眼里,这昆明湖已不是一般的湖了,它就是一面可以照人的镜子,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运用这样的比喻旨在将昆明湖的静和色表现出来。第二,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一个超乎寻常的“滑”字,按照常理来说,游船、画舫在水面上应该是“划过”,而作者的一个“滑”字,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通过仔细揣摩,本人认为这个 “滑”,滑得好,滑得妙,滑出了昆明湖的美丽,滑出了颐和园的伟大,用的令人赞不绝口!“滑过”一般是指人或器具在硬面物体上运动,如人在冰面上滑过,物体在玻璃上滑过等等,而“划过”除了器具在硬面物体上运动外,还可以在水面上运动,如划船,划桨等等。前面已经谈到,这昆明湖非常美丽,在作者的眼里分明已经成了“镜子”、“碧玉”。既然游船在“镜子”、“碧玉”上运动,那还能用“划过”吗?如果用了“划过”,正如学生所说的,湖面上就要激起波纹,则“镜子”不成镜子,“碧玉”不成碧玉,也就没有了昆明湖神奇的美丽。用上“滑过”,给人有一种轻轻的感觉,一种悠闲的感觉,使人觉得这游船,这画舫与湖面融会一体。用上“滑过”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既与“镜子”、“碧玉”相照应,又真切地呈现出昆明湖那“静静”的美。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亦是思维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凭借学生质疑这一契机,抓住这一细节,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也得到了训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但如此,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将作文教学无痕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曹冲称象”称错了么?松江区泗泾小学 陆艳华那一天,上到称象这课,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来向孩子们解释曹冲是如何巧妙地运用“以船为秤,以石代象”的方法来称出大象的重量的。讲到大部分小朋友的脸上都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时,矮矮个子的小萱站起来说:“老师,曹冲称象称错了!”全班小朋友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她,她的脸由于紧张一下子红了,这个孩子平时不常发言,这次她一定时鼓了很大的勇气的,我微笑着问她:“为什么这么说呢?”她见我没有生气,慢慢把理由说了出来,“因为课文讲到,当把大象赶到船上时,看船下沉到那个地方需要有人在那里画一根线,那么这个重量里不是还有那个人的重量吗?”我仔细想了一下,确实是这样呢!于是,我马上对小萱的见解表示了肯定。对于称象的细节,课文中也没有描写得那么详细,几千年前的称象究竟事如何进行的,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怎么办呢?忽然想起他们现在正在学习用天平称重,一个办法转眼间生成。我话锋一转,问正在等待我给出答案的孩子们:“现在,请你们当一当聪明的曹冲,怎样称才能把大象的重量称正确呢?”孩子们一听,都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能和曹冲一样聪明,绞尽脑汁地开始思考!不一会儿,小杰第一个举手:“往船上装石头的时候还是让那个人站在船上,第一次是大象的重量加人的重量,第二次是石头的重量加人的重量,那么称出的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真正的重量了!”小磊也不甘示弱,马上举手说:“老师,我也有办法,第一次把大象赶上船的时候,让画线的人乘一艘小船去看船下沉的位置,这样就不会有刚才小萱提出的问题了!”我及时地对他们地回答给与表扬,同学们都投以钦佩的目光。当然,对于这个小细节也有其他处理方式,比如当小萱提出问题后,我对她说,我们下课后再进行讨论!而如果这样处理,同学们不会反对,课后我会用想办法让小萱解开疑惑,但同学们心中的疑问就会一直在心里,并对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巧妙而打上问号!而我对同学提出的问题,用他们已学的知识来自己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不但让孩子敢于质疑,也明白了数学的知识语文上也能用,而且对于曹冲称象的方法有了更好的了解,那几个想出办法,敢于挑战曹冲的同学,也得到大家的肯定。这样不是多赢么?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个小细节,让课堂精彩纷呈!课堂上,请微笑着给学生回应松江区泗泾小学 张永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每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都会给我们一个回应。同样,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反应和处理又是如何的呢,即是如何理答呢?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认为理答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教学行为,更是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做出的及时评价的行为。这种评价行为不仅可以引起的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下一步的学习进程,甚至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既然教师的理答对学生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教师如何进行理答才能更好开启学生的思维呢?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积极的回应。不管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都应该给与积极的回应。这里所说积极的回应指的是在学生回答完之后,正确的请教师给与表扬,错误的也请教师微笑着给予鼓励。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的回应可以激发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来。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回应容易形成了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互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的展开奠定心理基础。二、教师要注意回应语言要有情感性、针对性强、富于变化。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是口头上的表扬,也可以奖励他物品。但在表扬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变化性,还有富有情感,要带着微笑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他给予的充分肯定,容易在学生的心理形成一种积极回应的内驱力。教师的回应要有针对性,这样才可以清清楚楚地让学生明白自己好在什么地方,有助于他在以后回应教师的时候,也能有针对性的回应,而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回应语言要富有变化,这既是对学生个性独特的一种尊重,也能让学生体会教师也在用心的回应他的行为,形成课堂上师生间的心理共融。三、教师的回应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答案不是教师所预期的,是错误的,也请教师不要训斥、批评。也不要用生冷的言语硬生生地回应学生“你的想法不对。”更不要脸上的表情突然晴转多云。教师这样的回应无疑在告诉学生“你不行”。这样的回应不仅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或者是学上有困难的学生。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很难再有勇气来回应老师的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失败,更害怕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教师要多一份耐心,微笑着鼓励他,微笑着期待他下一次能有良好的表现。如果能微笑着,给学生以提示,告诉学生“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或者,微笑着耐心地循循善诱,将问题一个个的细化,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到问题上来,最终让学生寻到问题的根本。当学生寻着问题根本的时候,他的心里定是如获珍宝,该是多么得欢欣。久而久之,相信学生,定会有硕果回报于教师的积极耐心的回应。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每一个细节都会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声训斥,一句挖苦的话,一个不屑的眼神可能会彻底地摧毁一个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的心里留下永远的阴影。但反过来,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甚至,学生会为此兴奋一天,也可能他的一生就因此而得到改变。课堂教学中,请微笑着给学生回应。让微笑灿烂在教学的每个细节之中。错误也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泗泾小学 孙进修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发生意外的情况。这种非预设性生成无论是由学生造成的还是由老师自身引起的,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遇到这种所谓的“错误”时,教师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利用它,因为课堂中的错误往往也能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学片段】:记得复习课时,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表示人高兴的词语,他们说出了许多的答案。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积累的词语写下来。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笑逐颜开的颜怎么写?”我对她说:“笑逐颜开的颜当然是语言的言。”说完,我怕有的学生还是不会写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词语“笑逐言开”。就在我写完词语,转头的那一刹那,一个学生立即大声的纠正我说:“老师写错了!笑逐颜开的颜应该是颜色的颜。”同学们听了他的话,都感到很吃惊,有的同学在小声地议论着:“老师怎么可能错,我看是他自己记错了吧。”但也有一些同学是支持他的。我一听他们的议论,心想:我明明记得是“语言”的“言”,怎么可能是“颜色”的“颜”呢?为了能说服他们,我便对他们说:“你们查一查字典,肯定是语言的言。”说完便满怀信心地等待他们的答案。可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查出来告诉我说“笑逐颜开”的“颜”应该是“颜色”的“颜”。这时的学生又开始议论起来:“原来老师的答案是错的。”我当时非常尴尬,我似乎看到了学生们用不信任的眼神在打量我。“怎么办?”我心里一阵慌乱。如果掩饰或回避的话,虽然学生不会去追究,但是我想这时的我已经在他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了。那我何不抓住我的错误来加以利用呢?于是,我理了理自己的情绪,谦虚地说:“看来这个词语比较难记,老师也混淆了。哪位同学能想个好办法来帮助老师记住这个词语呢?”学生们先是一愣,然后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人高兴了,脸部就容光焕发,看起来就像颜色变了,所以用颜色的颜。”有的说:“我们组词只有笑颜而没有笑言,所以应该是颜色的颜。”同学们畅所欲言,想到了很多记牢这个词语的方法。这样不仅帮助了我以及其他一些学生记住了这个词语,而且也是在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巩固。我想,这个词语一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比老师不断地强调更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次错误显然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是这次的效果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想:我们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个问题、一个错误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需要掩饰、不需要回避。我们要知道,正确地利用课堂中的错误也会为你的课堂增色。语文课姓“语”林夏语文课姓“语”,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种理念。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学习语文。听别人朗读,听别人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去评价;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听说”实践中锻炼听说能力;在默读、朗读中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词语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学生无形中学会了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安排了简单的写的练习,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留给学生直抒胸臆的空间,使学生可以“我手写我心”。教学片段:师: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咱们先来读一读课文的5、6小节。生自由读师:你能结合这节的内容说说“女人代替了男人”是怎么回事吗?生答,略师: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是“弥留之际”,什么叫“弥留之际”啊?生答,略师引读队长的话师:所以前来吃馄饨的人会“女人代替了男人”,那么“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想象一下,也来写一写。出示练习“有一天,老矿工 ,他 。这样,馄饨摊前又多了一个 。”生自由写,约5分钟。生1:一天,老矿工即将死去,他对他的儿子说:“在我以前工作的矿上,有一个馄饨摊,以后,你每天都要去馄饨摊吃一碗馄饨。”说完这话,老矿工闭上了眼睛。这样,馄饨摊前又多了一位年轻人的身影。生2:老矿工得了重病,他知道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便把儿子和亲人们叫到自己的床前,对他们说:“我曾经和12个兄弟有一个约定,要帮死去矿工的妻子维持生计,我死之后,你们一定要每天到她的馄饨摊上吃一碗馄饨。”说完这句话,他就微笑着走向了天堂。这样,馄饨摊前又多了一位年轻人的身影。生3:有一天,老矿工在刨煤时不小心被一块巨石砸中了,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声音对自己的儿子说:“儿啊!我死后你不用急着为我埋葬,你必须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最重要的遗嘱,希望你能办到!”说完,老矿工便睡下了,这样,馄饨摊前又多了一个年轻人的身影。”这一部分的处理,让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本,感受矿工队长对自己兄弟老婆的帮助,本单元的一个目标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所以,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女人代替了男人是怎么一回事,如此一来,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理解“弥留之际”的同时,引导学生领会词语背后的含义,也即队长将帮助死去矿工的妻子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即使自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他也会让自己的家人接替自己完成任务,让学生无形中学会斟词酌句,有利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此环节的学习,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写作情景想象“年轻的代替年老的”是怎么回事?有了前面对“女人代替了男人”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矿工们的无私帮助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再来模仿着写一段,下笔成文时,便让学生有了一个思考的过程:我该写什么呢?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学生走进任务的内心深处,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让学生想象“年老的”会怎么说怎么做,对学生而言,既是一次精神之旅,又拥有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问法不同,反应不同松江区泗泾小学 王建萍在教学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简单的问题问下去,能回答的人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进行了一番思索。“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句话是我们老师经常挂在嘴边上的。我也曾经这样问过,我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可以根据文字回答出很多很多的内容,可以是自己在文字中读到的直接信息,也可以是经过思索后了解到的文字背后的内容可是,当我这个问题问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即使举手了,回答的内容也是那样干巴巴和空洞,而且我发现孩子们都不是严格根据所给文字来答题,而是在文字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想象,回答的内容离我要讲的主题越来越远,浪费了很多宝贵的课堂时间。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大多老师都会跟我一样陷入两难的境地:阻止他们自由发挥吧,怕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可是让他们讲吧,教学的任务又不能按时完成。这种情况出现在家常课上就已经让人烦躁不已,如果出现在公开课上,更是让人沮丧。多次遭遇这种状况,我就奇怪了:学生怎么总不按照我的思路进行的呢?于是我私底下找了几个学生问了问。结果学生告诉我,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下意识地就把老师的这个问题转化成另外一个意思: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了主人公具有怎样的精神或品质?这样一来他们回答问题的面就变得很狭窄,回答的内容也就比较雷同,所以一旦有人说过这类似的答案了,其他人就不会再举手,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冷场面。换位思考,假如别人问我们老师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自己能准确把握住这个问题的意思吗?估计我们绝大多数人也会把这个问题理解成学生那样的意思,更何况是学习和理解能力还处于低水平的学生呢!因此,我就在想,咱们上课的时候出现冷场面,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学生笨,理解能力不好,而是问题提得不合学生的口味,或者是提得不明确,导致学生理解不当。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呢?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课堂提问要准确,没有任何歧义产生。比如“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说法:“从这段文字中你了解了那些信息?”这样学生就既可以说他们了解到的字面信息,也可以回答经过思考后的文本背后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讲,而且讲的面也会很广,达到老师提问的目的。教师提问的方法不同,学生的反应也会不一样。教师要想学生能积极学习,并且能在自己课前预设的范围内,那就得特别注意提问的方式,让自己的提问简洁明确,通俗易懂。二期课改中的感想松江区泗泾小学 彭黎丽在教学新课程二期课改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特作反思如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新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课改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孩子成功、成才之门。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交流、探讨。课改,当前来说,缺少成功的经验、样板。课改途中困惑多,疑难多,教具少,信息少。面对共同的处境,老师们应该群策群力,加强课改经验的交流。例如:多组织研讨和现场听课、评课等活动,这些使得课改理念真正体现在课堂教学,扎根于课堂教学中,作用于每一个学生。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交流对话中大家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思路被打开了,思路又指引着出路,出路又决定课改教育的前途。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家长不理解,常常反应“孩子回家怎么不做作业了?”“这样的教学,孩子能学到啥?”。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课改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三是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我在语文教学中不光努力抓住教育契机,我还特别重视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使学生在教育情景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在学习第十九课熊猫妈妈听电话时,如能让学生观看熊猫的专题片,让学生感受熊猫活泼可爱的场面,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学习第二十九课一群光头男孩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从中体会布莱恩的可怜以及小男孩的善良,从而进一步树立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它们有些是教材中出现的,有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些是因为我们条件所限在教学中我也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改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已逐渐成为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多技能和广泛的知识面成为了课改后一名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未来的教师,都将会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面对课改带来的机遇,我为一名年轻教师,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感受到了新的挑战。课改恰如一阵春风,带来新的希望。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也谈生成性资源处理策略探问松江区泗泾小学 沈君最近,看了08年第4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其中有关智慧理答的话题使我深受启发。特别是“探问”一词让我获益颇多。探问,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理答方式。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问题时,教师采用探问的理答方式。做法为就同一问题改变提问角度,把原来的问题化解为几个小问题逐一发问,提供回答线索,或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新问题等。它往往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整的情况下运用得比较多。现以卢雷教师的起死回生一课为例来谈。一 、反复追问法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18节,看看扁鹊得到了哪些虢国太子死的信息。生:太子只说胸口闷,后来就死了。师:这是死亡的?生:这是死亡的原因。师:这是死亡的原因。死亡的原因是?生:太子只说胸口闷,后来就死了。师:死亡的原因是?生:(同上答)师:对了。死亡的原因是?生:(同上答。)师:对了。还有什么死的信息?生:太子是早上鸡叫的时候死的。师:这是死亡的?生:时间。师:这是死亡的时间。死亡的时间是?生:死亡的时间是早上鸡叫的时候。师:死亡的时间是?生:早上鸡叫的时候。在这片段中,教师注重创造类似的条件,让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运用语言、练习表达的机会,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二、峰回路转法在学习了扁鹊了解了有关太子死的三个信息后,老师让学生读扁鹊和侍卫官的对话,先是自由读,然后是师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扁鹊的话,学生读侍卫官的话。但读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语气十分平淡。卢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而是立刻与学生对换角色进行第二轮朗读对话。并且这样探问:师:换一换后,你要思考,我们朗读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分角色读。老师读扁鹊的话,学生读侍卫官的话。师:一样吗?生:老师读得很有趣,很逼真,我们读得好象干巴巴,一点不紧张,好象人死了,侍卫官一点也不着急的。师:要把侍卫官的不耐烦表现出来,是这样吗?你是要说这个意思吗?还有谁要说?生:我们问到后面,侍卫官有点不耐烦。师:对,我们朗读时一定要把侍卫官的不耐烦给?生:给读出来。师:给读出来。再来一次,怎么样?好,现在女同学读扁鹊,男同学读侍卫官。听听看,能不能读好。生分角色读。在这教学片段中老师让学生读扁鹊和侍卫官的对话,先是自由读,然后是师生分角色读,老师读扁鹊的话,学生读侍卫官的话,读下来的效果并不理想,语气十分平淡。卢老师没有马上评价,而是立刻与学生对换角色进行第二轮朗读对话,这下,学生听明白了,在老师“是否有不一样”的追问下,寻找文本的语言材料,理解了侍卫官不耐烦说话的原因,随后再朗读,效果明显提高了。三、循序渐进法师:谁能说一句话,这句话中要有这四个内容(扁鹊、虢国太子、起死回生、死而复生。)生:大家都说扁鹊起死回生的本领,是因为他能使太子死而复生。师:恩,很好!用因果关系讲了这四方面的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主要 内容。还有谁能说?生:因为扁鹊使太子死而复生,所以人们说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师:她是因果倒装,你是因为、所以,还有谁能说?不用因为、所以,和他不一样的?生:扁鹊使太子死而复生,国王称赞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师:国王称赞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还有和他们不一样的吗?生:虢国太子死而复生,虢国太子称赞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师:谁称赞扁鹊?生:国王!(齐答)师:国王称赞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好,同学们,你们看,把这四个内容合在一起,我们就发现,它是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另外刚才同学们在讲的时候,我们又发现,“起死回生”的后面必须要用上“的本领”,“起死回生”是说医生医术的高超,技能的出色,它是本领,而“死而复生”它是结果,用的时候不能用差了。刚才同学们就用得非常正确,也说明同学们自习课文学得非常认真,这样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本片段中,卢老师运用探问,引领着同学们根据所给的四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在概括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区分两个近义词“起死回生”与“死而复生”两词的不同之处。这样处理不光注重对课题的理解,而注重透过语感的表达来理解文章,可谓“一石多鸟”:一明确了文中人物的身份和关系,二从题眼入手,理清了课文脉络,三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语境组织的表达方式(因果句和倒装因果句的转换)。两个关键词“起死回生”(课题)、“死而复生”(课文中人物语言)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