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三新课改文科综合调测地理试题分析.doc_第1页
2009年高三新课改文科综合调测地理试题分析.doc_第2页
2009年高三新课改文科综合调测地理试题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9年高三新课改文科综合调测地理试题分析一、湖州市参考对象 2008年11月1920日测试,湖州二中、长兴中学、德清三中,文科考生约930人。二、文综地理部分分析 1试题基本情况 文综卷分选择题(卷一)和综合题(卷二)两部分,总分300分,政史地分值比为1:1:1,基本保持稳定。涉及地理的题目是选择题11题共44分,综合题2题共56分,不再设政史地综合题。 地理部分难度约为0.65,选择题稍难,综合题稍易。 试题以稳为主,重视基础(其中36题部分内容直接出自教材),没有偏、怪题,能够基本体现对现阶段高三考生学习的考查。对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体现以内容渗透为主,如试题内容、背景材料的选取、地理能力的考查等;直接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较少,如开放性题、研究性题等都没有涉及,最明显的内容就是第36题第(3)(4)问“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哪一些?”、“该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现已出现“民工荒”等问题。你认为该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路在哪里?”属于有限度开放的设问题。 2学生答题情况(1)选择题部分题序得分率(%)易错选项分析137.46B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分析有误,没能从年龄分布、年龄变化与时间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考查。277.53/ 整体判断正确率较高,约有15%的考生误选B,可能是没有理清劳动力总人口与劳动力比重的差异。365.04D 没有进一步看“废渣”的来源。489.18/ /580.02/ /661.00D 反映的问题是读图能力(提取图中信息、对比分析信息能力等)较弱。731.51C 得分率较低,其实题目较为朴实,但有“陷井”选项C(地面反射率高),沙漠地区地面反射率确是高的,但本题所涉的是“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855.29D 本题有一定难度,但答题情况较好。误选D的主要原因是对两类岩浆岩的判断失误所致。986.09/ /1061.47A 得分率虽然不太低,但有较大的“猜测”成分。1127.71B/C/D 正因为上题的“猜测”使本题的回答找不到方向,由于四个选项的选择率接近,说明对该题大部分同学是不理解的。(2)综合题部分本卷地理综合题共二题,即36和37题,共56分。第36题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第37题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难度在0.68左右。从考生答题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36题:地形特征的叙述通常要讲出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两个方面,但失分较多的是只回答一个方面;同时由于只顾及一些闭合的等高线而忽略了具体的数值,将平原说成丘陵的也不在少数。至于第(2)问的“说出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特征”则出现较多的失分,主要原因是不熟悉教材,因为这一问完全取之于教材。第(3)第(4)问属于有限度的开放题,由于答案设置较为局限导致失分较多。当然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较多。第37题:该题总体得分优于第36题,一方面是因为题目比较基础,另一方面题中的“限定”因素使答题目标比较明确,如第(3)明确从“风向、地形和洋流等角度分析”。本大题失分较多的地方在第(3)问中的回答不全面,只答出“因”不说“果”,或只说“果”不说“因”,如答风向:完整的回答应是“东南风来自海上,非常湿润”,但不少考生只答出半句。而第(4)问主要失分出在表达上,将“铁路沿海岸线分布”答成“沿海分布”、“沿平原分布”等;另一个方面就是由于题指向不明确而导致的失分,分析原因时没有明确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经济的,或是综合的,而答案只顾及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3试题评价(1)自然、人文、区域内容比例适中,侧重基础,稳中求新,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2)题目比较新颖,较好地体现了地理学科以图为主图文结合的特点,也比较重视能力和学习过程方法的考查。(3)由于各种原因,试题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些题目比较粗糙:如第6题题干与选项不吻合;第1011题图与题干的偏差。第36题材第(2)问直接问之教材,不太新颖。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如第37题第(4)问没有明确说明“影响铁路分布原因的具体方面”,考生较难把握。有些答案设置太过局限,与题目设问本义不符。如第36题的第(3)(4)问属于有限度开放题,应当是“回答合理可以酌情给分的”。三、自选模块部分分析从本次考试情况看,绝大多数文科考生都选择两道地理试题作为选做试题。甚至许多理科考生都来选择地理,这种现象在理科成绩不太理想学生中较普遍,从试题总体上分析,注重了对学生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同时试题的设置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从考生错误分析看,第11题是考查旅游地理方面的试题,命题导向是对现实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考生不能很好对比两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对旅游资源如何评价的内涵掌握不够,如基础设施方面评价考生写出来的,比较少,而写出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可欣赏性更是少,导致失分;第二,学生的答题也明显反映了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如材料图中A、B两地的旅游资源都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在开发中势必会出现两地旅游景观雷同的问题,但学生在回答时答出本得分点的较少,导致失分;第三,由于各高中学校还没有进行选修B的课堂教学,学生对教材知识不清楚,使学生在回答旅游资源的试题时得分总体不高。第12题是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试题,命题导向是关注自然灾害的如何防治,本题总体得分较好,约67分,分析原因,虽说选修教材也还没有正式开设,但由于在高一必修教材中对此内容有涉及,因此,相比于第11题,试题得分较好。但从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还是存在着缺陷的,如自然灾害的分类情况等,在本次考试中就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将洪涝(属气象灾害)归入到地质灾害。另外,对台风一分为二的观点看有利方面,考生只注意到降水缓解夏季旱情,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