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1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2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3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4页
陶艺欣赏与制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艺制作与欣赏 学 院:*学院 姓 名:* 学 号: * 陶艺学号:* 时 间:2011.11摘要: 陶艺制作与欣赏是使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欣赏与艺术创作紧密结合的课程,内容为两方面:一是介绍陶艺起源发展、陶艺欣赏等。二是安排泥条盘筑、手捏、拉坯、修坯、上釉等陶艺制作实践。我们再短短的几周时间里,感受着陶土带来的艺术魅力,这也许就是陶艺能迅速发展和被学生喜爱的原因所在吧。我们挥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陶艺课堂,这里是培养我们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地方,是了解中华乃至世界艺术的绝好契机;我们同样带着好奇在陶艺工作室里做着自己的作品,有的在手捏成型,有的在泥条盘筑成形。还有的在拉坯机上一显身手,在陶艺工作室,通过形象思维的训练来促进智力全面发展。一、陶艺欣赏(一)陶艺的起源 众所周知!中国陶瓷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为世界所瞩目,陶艺是中国的传统古老文化,在古代,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直到现在,英语中的“china”一词的另一个含义就是“瓷器”。 第一次上课,老师为我们详细解说了陶艺一个大多数学者较为认可的起源,古时候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即使发现和会利用火种之后,人们想要吃到熟食依然只有烧烤,不会有现在的厨房里的那些煮、炖等丰富的做法,这归根结底也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导体又不怕水的物质来作为介质制作的炊具,古时候有石盆,但不导热;而且在制作一个石盆所需要的体力是很巨大的,很不容易,人们生活必然离不开水,慢慢的在水边生活发现泥巴又很强的可塑性,晾干只有也有一定的硬度,所以就出现了用泥巴晾干后制作而成的盛放物品的器皿,可是这种器皿只可盛放干物品,对水确实不行,更别提在用泥巴做成的器皿来煮东西作为饮食了,也是一次不只是天灾还是人祸的偶然,由于一个庄子的起火,起火结束后,人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意外地发现,那些干泥巴具有的更强的硬度,更重要的是“它们不怕水了”-陶艺也就由此产生,人们逐渐可以丰富自己饮食,慢慢的陶艺也就带上了艺术的色彩,成为反映当时文化政治经济的一个重要事物了,成为一种重要的思维的表现形式。 “陶瓷”在人类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功范例之一。然而人类在物质创造的同时,也无时不在进行着艺术审美的创造。这说明,人类有着对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的基本需求,人类祖先在制作第一件陶器之始,也是陶瓷艺术创造的开始。 (二)陶艺的发展1、 陶艺历史演变 我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烧制工艺虽原始,但彩陶纹饰却极富艺术创造,纹饰的变化单纯而色彩艳丽。稚拙、淳朴、豪放的彩陶其基本构成是点、线、面的符号组合。如在黄河流域的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波纹、旋涡纹的组织与色彩,看到它们,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卷着泥沙旋涡的黄河水,让人激动感怀。其它如;方格纹、编织纹、谷叶纹及鱼纹、蛙纹、人纹等纹饰,这些题材,全是从生活中来,又用于生活,创造性地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为瑰丽优美的图案,给装饰艺术奠定了第一个里程碑。 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商代,出现了白陶,白陶花纹繁缛,形制美观,青釉硬陶具有瓷器的特征,从造型和装饰看,这时期的陶器吸收了青铜工艺的特点,烧制了刻纹白陶,使陶器装饰与当时的青铜艺术互相辉映。汉代是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从陶到瓷的孕育成熟阶段。秦汉时期,国力开始强盛,经济初现繁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精神与物质方面的有利基础。 汉代的釉陶中的低温铅釉和薄釉硬陶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南北朝的青瓷器,其釉色装饰典雅秀丽,温润柔和,器皿造型独具特色,既饱满深厚,又端庄挺秀,装饰手法上常见有压印花、附加堆纹和划花等;由于当时佛教的影响,青瓷纹饰上出现了佛像、飞天、忍冬纹和莲瓣纹等新的题材,这些外来文化被吸取到瓷器的装饰上来,并予以融化与发展。隋代的白瓷烧成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它给后来的彩绘瓷器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唐代,形成了著名的邢、越二窑,北方邢窑的白瓷,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南方越窑的青瓷,胎质坚硬,釉色莹润,纯净如翠。除釉色装饰外,还有印花、划花、堆贴、捏塑等装饰手法。图案内容较以前大为发展,花鸟题材不断增多。而且还出现了低温、色彩鲜丽的“三彩”釉,它运用黄、绿、褐等釉色,烧做成色彩绚丽、缭绕变幻的艺术品。还有淋漓豪放的花釉和精巧别致的纹胎、纹釉瓷器,大大丰富了陶瓷制品的装饰。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一直到唐代的瓷器,可以说陶瓷艺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艺和材质的提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间虽受到某些工艺的影响,但不同的时期都反映了不同的装饰风貌与特色。 宋以后,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文人、士大夫对美术的热爱形成了艺术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对瓷业提出了新的审美要求,走向了立足于观赏角度的审美境界。宋瓷的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表现为含蓄而不外露,自然而不雕琢,这主要在于宋瓷重装饰的釉色之美,更追求釉的质地之美。如景德镇青白瓷的釉色晶莹如玉,龙泉青瓷釉色的青翠晶润,这些釉色装饰,正说明了当时人们对美追求及审美意念的提高,以及从尚新的审美意识与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髓。宋瓷的装饰美不光体现于釉色的装饰,还包含刻、划、剔或镂空装饰、化妆土的装饰及彩绘装饰。彩绘装饰是中国陶瓷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装饰方法,宋代瓷的彩绘装饰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元代青花瓷的烧制成功,瓷器上的刻、划花和印花装饰技法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让位于彩绘。元青花瓷装饰十分讲究布局、构图,讲究青白相映、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尽管其装饰层次多、画面满,有的装饰圈达十几层之多,然而却层层有别,主次分明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丰富而不繁杂,饱满而又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与形式美感,深受人们的珍视与喜爱。 明、清两代除了生产青花瓷外,还大量生产了彩绘瓷和各种颜色釉瓷。出现了明前期釉上红彩、黄彩和金、银的彩瓷,成化斗彩瓷、正德素三彩,浓艳的嘉靖青花五彩瓷、清宫廷御制的珐琅彩瓷等等,真是灿烂辉煌,至精至美。其陶瓷制品的产量之多,工艺之精,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多样是前代所无法可及的。 纵观历史长河,陶瓷艺术的发展,在各个不同的朝代都有一定的进步、发展与提高,在各个历史时期也都显示了那个时代的装饰风格与艺术特色。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相一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七千多年的陶瓷工业的发展壮大,陶瓷装饰艺术的丰富与提高,形成了我国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2、 五大名窑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A、汝窑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汝窑在接受宫廷的任务fRe”5D:Kc”4LG5, 烧造汝官窑器”FS;ZLiMerpcK, 使北方青瓷的技术成为全国之冠dS:iTd7LfW”F0。 在制瓷工艺上开创了香灰色胎_gZQ;emX2qc_3c, 超过了以前南方所有的青瓷WkAghfL2U7WRdW_U, 在烧成工艺上le5cmAk_0oObj, 采用满釉支烧的方法烧成的支钉痕mJ;QYQqSU2,ZIB, 其细小而规整的程度绝无仅有oMA2lORlGYXCop, 汝窑主要依靠釉中所含少量铁份Y_1eSZ6SCW”8t, 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纯正的天青色QfANeDRZJOa7eOc, 使汝窑釉面开裂纹片成为一种装饰_paUQBTK4SWS0R“, 使在烧成过程中无意识的缺陷(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缺陷)变成了有意识的装饰。_UV。KdL;c;Z4_mYHrS104X2g,。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被人们推举为五窑之首,名副其实。 B官窑宋官窑青釉方花盆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官窑 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 C、哥窑哥窑鼎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属于青瓷系的哥窑器,以釉色取胜。鉴定哥窑瓷主要从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着眼。哥窑器在胎骨、瓷釉、造型等方面均似宋官窑,胎质呈黑色,细腻、坚实。哥窑瓷器的特点是里外披釉,均匀光洁,晶莹滋润,不仅扣之瓷音清亮,而且造型挺拨大方,轮廓亦柔和流畅。传世哥窑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为主。如鱼耳炉、乳钉五足炉、胆式瓶、八方穿带瓶、弦纹瓶等,也有盘、碗、洗之类。它的胎骨较厚、胎质细腻,胎色呈黑灰、深灰或土黄不一。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米黄等。釉面滋润,多有缩釉小坑,开有不规则的细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等。 D、钧窑 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E、定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份到了景德镇,一部份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3、 景德镇陶器 景德镇地区的制陶业“始于汉世”,东汉约公元25220年,此时的陶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而糙”,“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因此,影响所及,极为有限。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从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和“南青北白”的格局,对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对于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4、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5,、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6、 紫砂陶 全世界皆有产陶土的地方,但是没有紫砂,因为此陶非彼陶。可以说紫砂是陶土的一个种类,只有在宜兴才有的。为什么称这里的陶土为紫砂呢?那是因为紫砂陶土制成的紫砂器,无论是黄、红、棕、黑、绿的本色,在其表面皆隐含着若有似无的紫光,使其具有质朴高雅的质感,故称为紫砂。紫砂之所以称为砂,是因为紫砂的成品,具有特殊的粒子感。即使土质练得很细,在细腻的外表下,仍然看得见漂亮立体的粒子感。紫砂质地坚细、色泽沉静、制作精美。根据调配方 法及烧成温度气氛的变化,制品分别呈天青、栗色、暗肝、梨皮、米黄、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等色。 紫砂的特色清明古雅,制品外部不施釉,经11001180氧化气氛烧成,烧炼出自然平和的质感。缤纷的色彩可变化出几十种的颜色,大致可分成紫、褐、红、黑、黄、绿的基本色系。它的颜色烧成之后,不会褪色。经过泡茶滋养后可呈现温润光和不炫的质感,与其它陶土混浊不清的色泽有很大的分野。 2、 陶艺制作(1) 第一次上陶艺制作课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好奇,以前看到制窑都是在电视上,这次不但会亲手摸一下那与众不同的泥巴-陶泥,而且还会亲自制作,让心中很激动,我们明白陶艺与欣赏课程是实践与欣赏为一体的,所以认真的倾听老师课前的要求,比如,第一次时间课程是让我们用双手自己捏出自己想象中的造型,不仅让我们这些初次接触到陶泥的同学过足了瘾,而且还让我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老师告诉我们,此次不需要和泥,因为陶泥已经恰到好处,而且可以进行盘条、手捏等,我经过深思熟虑,先用特制的木棒弄出了一个月字形底盘,然后用小的木条把预备好陶泥切成一小块一笑块的(类似于小砖头样子)然后一点一点的往上垒,垒成长城状的水井,想做一个井状的笔筒,然后在井的旁边做了一个小桌子,四个小椅子,并且在小桌子上面画上了棋盘,弄上了黑白棋子(不过被同学看成了那是茶壶和茶杯,哈哈),最后在小石桌旁边种了两棵大蘑菇(也被同学笑称为凉亭),制作完毕后已差不多是最后留下的同学了,但是一想到金币君侯会被上色并烧制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做的作品的时候,心情超级好(却没想到这第一件作品还没经过上色,仅仅是修裂纹的时候就被“四分五裂”了,现在想想都觉得心痛啊),不过虽然这件作品最后夭折了,但是我从中学会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耐心以及严格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的操作等。(二)第二次陶艺课的时候为拉坯,这是陶艺制作的一项重要做法,首先是和陶泥,拿到陶泥后我和同学先在案板上大概揉搓了5分钟,然后用力像拉坯机的正中央砸去,接着就是细心地把陶泥扶正,这其中用力的力道和部位很重要,开始上课的时候看着老师做示范的时候感觉陶泥很听话似的,不一会就由不正到正,由一堆陶泥到一个完美的小陶罐,看得我们跃跃欲试,等真正该我们拉坯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件多么需要技巧的事情。我用手心慢慢的有外而内的一点一点移动手掌扶正陶泥,可是扶了很久总是达不到那种正正的效果,也许是心急最后直接开始拉坯了(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这节课一件拉坯作品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主要原因吧)。拉坯是先下后上,为了清楚起见,下面把步骤和要领作如下记录。揉泥:把陶泥放在特制案板上揉泥5分钟左右,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使黏土中的水分均匀起来,增加黏土的可塑性和柔韧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揉泥不可胡乱揉搓,也是有规则的。定位:把陶泥放在拉坯机的转盘中心位置。扶正:用手掌发力,由外而内的慢慢扶正陶泥。增高:使陶泥有一堆变成易于做作品的那样的高度,主要用拉伸的办法。 分泥开孔:双手握着泥坯,用大拇指插入泥的中心点,轻轻一按,形成一个空间,为造型做准备。造型:左手靠住泥坯保持同心圆转动,右手的拇指与四指分开卡住泥坯颈口,两手一里一外慢慢拔高泥坯,随着拉坯机的转动,陶泥会在均匀用力下慢慢增高成形,我们可以把它塑造成自己喜爱的器皿形状。取作品:作品保持转动,用用剪刀手轻轻插入作品的底部半径处,是我们的作品由拉坯机上取下来,放在特定的凉坯的木架上。(3) 这次制作可=课程同样是拉坯,由于上次课程作品不少可没一件能拿得出手的,所以这次拉坯特别小心、耐心、用心,心里还是有点小怕,担心最终一件拉坯作品都不能烧制,挥着忐忑的心情我进入了这次陶艺制作课程,这次的步骤和第二堂课的一样,这里就不重复记录了,我担心自己和上次一样做不好,就先请辅导的老师用我刚刚扶正的陶泥演示了一遍,看着老师那样轻松的就搞定了,心里好是羡慕,我按照老师的样子也开始了我第二次的拉坯,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看着自己制作的收口小陶罐,虽然仍然有点歪歪的,但是也是很高兴啊。等到拉坯拉了几件作品之后,我就用陶手捏了两盘蘑菇,想象着等到上彩釉的时候把蘑菇头上成五颜六色的,心里美美的(虽然最后除了上透明有外可以绘画多种色彩外,其他彩釉只能上一种颜色,心里还是有点小失落)。(4) 第四次陶艺制作课程为修坯,修坯,瓷器生产的一道工序,拉坯阴干之后用车刀进行修整。主要是修理上两节制作课制作的那些拉坯作品,主要为修薄,其中还包括把一些干坯上的那些洞洞那个修理掉,这时候制作的作品开始减少了,看着第一件作品修了好半天,最终却因力道不合适而破了洞,心里一点也不敢马虎大意,更加小心翼翼,更加耐心,先把陶坯的底部多余的干泥巴去掉一部分之后,再修了杯子或者是小陶罐的壁,然后就开始慢慢的修理它的底部,想弄成一个底座,就像平时所见到的碗的那样,里面有凹陷的部分,一点一点的开始弄,为了记录的详细起见,我把步骤做以下总结:1、 先削去底部的多余的泥,用修坯刀,顺着重心将底部修出底足。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坯体的重心非常关键。2、 反过来,修坯体的内部,这是要用的刀头需是弯曲的,刀口锋利,顺着底下修至器型口部,左手按住或扶住坯体。3、 口部的修理,顺着口部,用平快的刀修的平整。我明白修坯的好坏决定坯体的命运,所以很细心很耐心的修着(5) 这次课程和第四次一样,都为修坯课程,上节课修坯一节课,只弄好了一件作品,又听老师说这是最后一节修坯课程了,下节课该上彩釉了,没有修好坯的同学抓进时间后,我看着那大大小小的五件作品,心理面很是着急,但又明白耐心的重要性,有时候着急智只会前功尽弃,所以更加认真了,过程和上次制作课一样,在这里就不重复描写,果然不出所料,和以前一样,我和我同伴又是差不多最后的同学结束的这次课程,不过看着这节课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