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大赛质量张金龙(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机械工程系,陕西 西安 710077)摘要:大学生技能竞赛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分析了高校教学中阻碍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方式和方法。关键词:技能竞赛 创新 人才 培养模式Innovative Training Mode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kills CompetitionZhang Jin-l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 710077, Xian, Shaanxi, China)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Skills Competition is the key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ypes of barriers to innovation in teaching status and problems of personnel training, Points out th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to establish the ways and means.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 查看字典详细内容Keywords: skill competition, innovation, talent,training model0 引言随着国际间的竞争加剧,人才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科技、经济和社会变革。大学的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大学生技能竞赛就是适应时代要求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其目的是推动高校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协作精神、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工作作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加快高校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新时代大学生,本文以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实践为例,从目前教育理念、培养机制和实践性环节三个方面对普通高校的机械类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看法和意见。希望能为喜爱机械创新设计和参与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的参赛学校和指导教师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方法。1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1.1 教育理念陈旧从整体上看,我国高等学校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采用传习性、因袭式的教育方法,忽视教学这个共同体中学的主体地位,从而把本应是互动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完全被动的过程。学生往往成为知识的存储器,创新思维和个性被压抑了,阻碍了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欲望,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挥,由此造成了群体性创新精神的缺失1。作者简介:张金龙(1976),男,汉族,黑龙江宾县人,硕士,主要从事材料加工教学与研究E-mail:,电话址: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 邮编:710077机械创新设计具有难度大、涉及面广、形式灵活,对教师、学生要求高等特点。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校在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的教学上更多的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开设相关独立课程来完成专业学习。总地说来开设的课程有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造、工程材料与热加工、电工电子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优化设计等十几门课程。由于这些课程各自的独立性和相互之间的跨度大,使得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不能让学生把创新设计的思想灵活应用,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合理利用创新设计来解决问题,这必然会大大降低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创新性。1.2 培养机制单一人才培养过程比较封闭,学生与外界联系少,很少接触科学研究、高科技产业,因而科技视野不够开阔,科技思维不够活跃;发现自己潜能、表现自己优势的机会也少,没有现实的激励,没有开放式生活的冲击,只是机械式地接受书本知识,被动地为考试成绩而忙碌,自理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薄弱。高校普遍缺乏培养学生个性、潜力和爱好的环境,学生课程负担较重,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整齐划一的教学培养机制,强调的是同一和统一,抹煞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兴趣爱好,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科技成果、专利者寥寥无几2。另外,现有的评价制度较多地重视成绩的高低而相对忽视能力和品德的培养,他们普遍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过分计较个人得失,生活能力、心理调适能力较差。设想在这样的校园学习环境下如何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来。1.3 实践性环节能力培养不够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基本上属于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由于学生缺乏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很难形成创新实验研究能力。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相对滞后。由于人多设备少,好多实验不是学生在做实验而是在听实验。实习环节基本上属于参观性质的活动,学生实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建设相对薄弱,实习单位的功利性很强,学生很难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一方面学生层次确实有差异;另一方面教师投入的精力和人员配备存在许多弊端,设计环节的实际收效不大,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种积木式的技术拼凑和模仿,很少有创新2。2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2.1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但要有利于大多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而且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广阔的空间。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并经久不衰,就在于近140多年来其7任校长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二是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于教学制度我以为有如下两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大力推行完全学分制,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数量,给学生更大、更多的自由度来选择课程;加强大学间的合作,允许学生到外校选修课程,建立互相承认学分的制度,进一步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延展学生携取知识的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二是建立假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2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教育成败是在教育设计阶段决定的,教育设计不仅是培养目标、教学制度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也极为重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从而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影响他们的情感和素质结构。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如下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其一,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作用。其二,十分重视创业课程的作用。关于教学方法,要重视小型讨论班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思维批判性、创造性习惯和精神的养成3。2.3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人文环境大学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大学创设的教育环境。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定的土壤和环境,只有在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中,优秀人才才能发挥潜能,创造重大成果,开创卓越的事业。为此,要把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氛围作为一项历史性任务来抓。首先,营造 “追求科学、崇尚真理”和“对国家负责”的大学使命和大学精神文化氛围。没有崇尚科学、追求科学并以此为人类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使命文化,大学能有几人安于做真正的学问和科学研究?又如何能期待我们能做出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并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其次,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氛围。一所期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学首先应该有一种能容忍并鼓励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人文环境。大学正是有了有不同学术思想的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锋,学术才获得发展的条件,学生才能从大学及教师中获得学术应有的精神。大学的包容性体现了“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的博大胸怀和学术自由的大学原则。只有改革目前在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上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文化障碍,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我们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4。2.4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情,除了来自社会的要求和压力外,最主要的便是来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激情的影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他们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培养的学生的创新素养。学校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身体力行地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去引导学生,使他们热爱创新。一是要引导教师进行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在讲课中兼顾文科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理科的精确性、简约性,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指导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的创新能力。使教师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发展的新趋势,消化吸收本学科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并融入到课堂讲授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自身水平的直接途径是从事科学研究。只有在科研中接触到科学前沿、新的设计思想、新的思维,教师的学术水平、业务水平和全面素质才得以提高。这样的教师指导的学生才会更具创新性和开拓性5。2.5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环节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广博的基础知识之上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所以,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和思考,而学习和思考都离不开实践。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实践是创新的根本,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践教学时数;改善实践教学的条件,切实转变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的做法,要下决心、花大气力将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思想活跃起来,多一点在实践中提高的欲望,多一点在创新中发展的精神,少一点书呆子气6,7。建立开放式实验室,促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竞赛考验的是参赛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切的说是考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应该配备相应的设备,并且全天候面向学生开放,使得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为学生提供训练的良好条件与环境,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科学发现、发明的浓厚兴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5。3小结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培训和课程建设为机械类教学改革找到了强有力的突破口。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技能竞赛培训中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会提升竞赛水平,提高竞赛的影响力,在校内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参考文献1. 石耀焜.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911.2. 张陈,肖楠,郭维城.应用技能竞赛反哺创新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340-4-7:2025 EN-FR Electrostatics - Part 4-7: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Ionization
- GB/T 46011.2-2025道路车辆温室气体管理通用要求第2部分:产品碳足迹标识
- 新解读《GB-T 30718-2014压缩氢气车辆加注连接装置》
- 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上册期末必考作文范文归纳
-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课件-低碳工地生态文明-浅谈如何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与文明施工管理
- 重卡配件知识入门培训班课件
- 《英语听力1》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课件 第五章 抽样
- 老年人用品课件
- 护士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
- 六年级家长会课件
- 2025年党建党史知识竞赛测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GB/T 45859-2025耐磨铸铁分类
- 临床基于ERAS理念下医护患一体化疼痛管理实践探索
- 2025年河北交警三力测试题及答案
- 2025贵州贵阳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2024)新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1.2 观察物体(2)课件
- 颈椎骨折脊髓损伤的护理
- 华为海外税务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