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doc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doc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doc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doc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1图中“单于”是 族最高首领的称号。该民族在 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之际,其杰出首领 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1匈奴 蒙古草原 秦汉 冒顿2汉武帝时,经济繁荣, 强盛,开始对匈奴大规模反击,夺取了 地区和 地区。 年,汉武帝又派卫青、 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他们分道北上。在 大败匈奴,使其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 。2国力 河套 河西走廊 公元前119 霍去病 漠北 西迁3 时, 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这就是历史上称颂的昭君出塞。这件事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 做出了重大贡献。3汉元帝 呼韩邪 文化交流例1下面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汉对匈奴的反击都经过了几次重大的战役B反击匈奴后,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C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联系D与匈奴的和战,友好交往是主流C点拨: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一个否定用语“不正确”。C项认为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加强同西域的联系”。其实,两汉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都是为了解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而加强同西域的联系也是为了达到与西域一起抵御匈奴的目的。1秦汉时期反击匈奴的战争性质是(C)A争夺土地人口的争霸战争 B维护中国领土主权的战争C保护中原经济文化的正义战争 D反抗外族侵略的战争例2阅读下列材料: 汉武雄图载史篇, 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 鸣镝无声五十年。请回答:(1)这首诗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时候的事?(2)后两句指什么时候的什么事?(3)作者对后一种事持何态度?为什么?点拨:第(1)问着重注意诗中“汉武”二字,就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了;第(2)问可由诗中的“琵琶”联想到课本中有一宫女怀抱琵琶出塞的插图,即可找到答案;第(3)问作者的态度,就要看到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了。答案:(1)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2)汉元帝时昭君出塞。(3)赞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2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符合下列情况的是(D )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B和亲对汉朝而言是屈辱的C和亲是汉朝为了暂时避免匈奴骚扰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例3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有一位年轻名将,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英勇善战。皇帝奖励他的战功,为他建造了精致的住宅。他说:“匈奴末灭,无以为家。”这位名将死时年仅20多岁,皇帝为他建造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墓,象征他的赫赫战功。请回答:(1)材料中提到的皇帝和年轻的名将分别是谁?(2)“匈奴未灭,无以为家这句话,表明他具有什么品质?(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反击匈奴并取得胜术u的原因。点拨:分析汉武帝反击匈奴取胜的原因是此题的难点,可先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汉武帝时国力的强盛,再指出汉武帝取胜的主观因素即可。答案:()汉武帝、霍去病。(2)为国忘私的高尚品质。(3)原因:从经济方面看:自汉高租经文帝、景帝以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从政治方面看:西汉初年分封制导致的诸侯权力过大、危及中央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促成政治上的统一,大一统的西汉形成。从个人方面看:汉武帝雄才大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出击匈奴,并取得最终胜利。3使匈奴不再与西汉抗衡的历史事件是( C )A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B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C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D汉明帝时窦固出击匈奴练习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老上单于 D郅支单于2下列关于冒顿单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 B首次统一蒙古草原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3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引文指的是( B )A蒙恬率军反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C窦固率军反击匈奴 D窦宪大败北匈奴4(2006年,湖北荆州)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A )A漠北地区B蒙古草原 C河西走廊D河套地区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B )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其“胡”是指( B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东胡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C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元帝 D汉和帝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 C )A汉武帝 B冒顿单于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9简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的条件、目的和结果。9(1)条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2)目的:解除匈奴则汉朝的威胁。(3)结果: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汉军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10(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2)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匈奴人民过上了多年安定生活。(3)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11(探究题)你知道吗?汉朝有一个重要制度叫做官马制度。文帝、景帝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马政的机构,中央任命太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官马制度使西汉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请你想一想,西汉时期为什么这么重视养马?11点拨:西汉面临的威胁来自哪个民族?这个民族最大的特长是什么?思考这些问题后自然会理解西汉官马制度是当时军事的需要。答案:为了对抗擅长骑射的匈奴,发展骑兵。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12(创新题)你喜欢诗歌吗?历史与诗歌往往是分不开的。关于昭君出塞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赞扬的诗作,这里仅摘录几首如下,请先欣赏: 仙娥令下嫁,骄子自同和。剑乾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唐)张仲素王昭君 关月夜悬青 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唐)苏郁咏和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或星咏史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 胸臆满,舞文弄墨总徒劳。 董必武 综合上述引诗,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说说你对古代“和亲”政策的看法。12点拨:题中诗歌反映的是西汉和亲政策的有关史实,关键是要了解和亲政策实施的背景和目的,特别是和亲后产生的影响,再选一角度谈谈对此政策的主观看法。答案:从赞同或反对任一角度谈出自己的观点均可。(提示: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在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也存在和平友好的关系。它们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在形式上有极大的相似,但二者却又不完全相同,这与当时的统治政策和国家实力有巨大的关系。汉初和亲与昭君和亲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和亲政策换取汉匈两族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但它们又是不同的:汉初和亲是在军事大败情况下进行的,统治者采取了纳贡求利之策,具有屈辱性,这种和条政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上匈奴的骚扰问题。而昭君出塞时,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请求和亲,目昭君也是自愿前往的,双方是平等互利的结合。昭君出塞和亲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半个多世纪,西汉与匈奴保持了和平友好的局面。)13(开放题)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 ”。 读了这些关于王昭君的传说,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13王昭君作为一个年轻弱女,远嫁人地生疏的匈奴,远离亲人和家乡,的确做出了极大的牺牲。她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斩断对故乡、亲人的缕缕情思,迎接新的生活,真是难能可贵,传说反映了世人对远离故土、亲人的王昭君的同情以及对她在促进民族间友好往来方面所做贡献的肯定。14简要回答下列有关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问题:(1)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加强思想统治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他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