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地域·传统.doc_第1页
时代·地域·传统.doc_第2页
时代·地域·传统.doc_第3页
时代·地域·传统.doc_第4页
时代·地域·传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代地域传统 作者:王其钧(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发表:首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论文集 评论(0) 打印景观文章景观中国 http:/paper.L“2004为中国而设计”的命题,强调了三大要素:时代、地域、传统。 时 代时在2004年。2004年处在21世纪的开端时期。回顾上一个世纪,那是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设计竞争加剧,建筑思潮多元发展的一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盛极一时,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占据主流,但是现代主义建筑较多地体现了理性、秩序和纯净,其超越时空的恒定美的形式超越了功能背景、民族习俗,而被世界各地的人们广泛接受和理解。20世纪80年代是建筑界谈论后现代的高峰期。当时把后现代的产生,归咎于现代主义的国际化、没有乡土化、没有文化传统和没有注重人的个性存在。时光又向前推进了几十年,现在再来回头看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以及人们为什么要从那时开始怀疑现代主义运动,究其原因还有一个当时被淡化的因素,那就是经济。事实上,后现代的出现主要在于社会经济的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欧美经济迅速发达,当时的年轻人都对前途充满信心,他们的收入丰厚,生活、居住条件都超过自己的父辈。在这样一个存在道德确定性的世界,教条就变得无足轻重。艺术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众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建筑师不再只认可一个主流,而是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路径,有时甚至观点水火不相容。这些情况,往往是由于建筑师迷上了某种前卫的艺术流派或艺术学说,并为此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尝试的结果。同时期反映在后现代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手法是:多元论,无中心,解构,复制,挪用,戏拟,差异性,地域性,片断,反权威,反本质等等。在这样的艺术背景之下,建筑流派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主义”,如粗野主义(Brutalism),典雅主义(Formalism),结构主义(Constructivism),历史主义(Historicism),未来主义(Futurism),隐喻主义(Allusionism or Metaphor),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新造型主义(Nec-plasticism),实用功能主义(Utilitarian Functionalism),有机主义(Organicism),新经验主义(the New Expiri cism),奇异建筑(Fantastic Architecture),代谢主义(Metabolism),新代谢主义(Nec-metabolism)等等。这种百舸争流的局面是历史的必然,并非仅仅在于现代主义建筑已经不适应人们的多方面要求。应该理解,任何一种艺术风格都不会永远存在的。马克第亚尼(Marco Dian)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设计,文化与技术一书中指出,后工业、建筑在对现代性的反省和拒斥中,比意识形态的预设性来的迅捷、敏锐和确切。具体地说,在人们还没有提出什么新的理论主张作为设计指导思想的时候,而工业、建筑产品就已经在做这种实践了,而且比工业和建筑产品还要超前的是绘画、音乐、影视、文学等等。省思和考掘后工业和后现代渐成的气候、并衍射到我国的进程,就要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之处在于;现代设计是生产大宗产品,后现代设计是专门为消费者考虑的。现代设计是单向度的,后现代设计是多样化的。现代设计是短暂的,后现代设计是长久的。现代设计是标准化的,后现代设计是用户化的。现代设计是适宜的,后现代设计是满意的。现代设计是独裁的,后现代设计是民主的。现代设计是排他的,后现代设计是包容的。现代设计是集中的,后现代设计是分散的。现代设计是僵硬的,后现代设计是灵活的。现代设计是独创性的,后现代设计是合作 性的。现代设计是专门的,后现代设计是普通分享的。这样来对照我们现在商品化的国情,就会发现我们经济层面的大背景的确已经到了适宜后现代生存的阶段了。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定位和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美术作品风格走马灯似的不断变幻,就可以证明,我们已经潜在地和被经济驱使地吸收着并自觉地发展着后现代主义。现在国内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外行人的设计意识似乎比专业建筑师更为开放。建筑的环境创造了公众的领域,而反过来,公众也鼓励建筑师对某些意义、价值、表现主题进行大胆的探索。我的一位建筑师朋友在接到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行政会议中心的设计时,年轻的区委书记就说:“我们还是要提出要求,就是建筑要表达黔北文化板块的惟一性和排他性。”这种十分抽象而又前卫的要求从一位地方基层领导的嘴里提出来,就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当前公众对于建筑师的高要求和殷切期待。这就是当代中国的设计背景,这次竞赛之所以提出2004这一具体年代,就是要求参赛者全力反映当今的时代特点。地 域把一个多面的玻璃球体放置在阳光的下面,会折射出七彩光。同样,在同一历史时期,人类文化在不同地域的发展也是不相同和不均衡的。不同的地区,人们使用不同的艺术符号体系,形成具有某些特殊构成要素的地域文化,尽管这些地域文化都是人们对自然的反应,但不同的地区的相异性始终存在,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文化的亚代码是形成相异性的主要因素。文化信息交流上的困难以及技术交流的困难,是过去地区的相异性存在的主要原因。当今先进的传媒系统和便利的交通工具,已经解决了这种困难。科技发展的结果使得建筑师的设计思维很容易受到来自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亚代码冲击,而经济的增长又使经济正在发展的地区的建筑师更容易学到富裕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亚代码的解读方式。这样,首创与模仿之间的界限被逐渐淡化,而突破传统习惯模式的思路被打开以后,跨地域、跨文化的新设计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被采用。尽管经济实力有所不同,但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外墙、装修和材料等方面,设计的文化亚代码实质已经相同。所谓“国际式”已经在国内各个层面的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中随处可见。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就建筑文化而言,人们普遍谴责国际式现代派的风格。用文脉的眼光来看待是绝大多数建筑师所采用的态度。审视当地历史的历时性与同一性,使自己的作品不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本民族的文物古迹发生冲突,并赋予新建筑以传统含义,自然成为国内建筑师的时代使命。人们都懂得其信码,因为建筑的信码是有其固定的方式的。譬如看到玻璃幕墙的高层建筑,人们就知道是办公大楼,扇形或楔形的现代建筑人们就知道是剧场或会堂。当然,这是一种跨地域的信码,是不具地域性的信码。但是也已经被国内的公众所了解。中国传统的城市,地域特点是很强的。同样是近代殖民地建筑形式,在哈尔滨、大连、天津,青岛、上海、武汉等不同城市,每个地方又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而传统的民居建筑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因此,每个城市都具有自己明确的地域性。北京的四合院和沈阳的日本式楼房所形成的街巷完全表示不同的信码,这种利用不同信码来组成的集合体城市,自然也就特点明显。旧时,在重庆的临江门,从嘉陵扛边到市区中心的那段阶梯长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小青瓦民居,沿街开设的店铺、茶馆、饭店、作坊给街道增加了人文景观,背竹篓人们的叫卖声,使外部空间活跃流动,亲切无比。这种亲情包括了观赏与聚会的特性。建筑师往往在环境空间实体的设计上倾注很大的精力,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由人自己创造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气场所才是更具吸引力的。普通民众所感兴趣的是自己看别人,同时自己又被别人看的一种场所。波特曼提到的空间五要素之一的“人看人”,不仅体现在现代空间里,也体现在传统的场所之中。当今由于媒体传播的迅捷和当代人对时尚敏感度的提高,在服装、饮食、娱乐等文化领域,当然也包括建筑环境、室内设计等领域,国内地域之间的差距日渐缩小,甚至可以说是已经不复存在。但是把中国和西方地域特点的区别加以保留还是应该注意的。但是,地域特点不是一种刻意迫寻的结果,它存在于符号体系的亚代码排列之中。换句话说,只要建筑符号的含义和地区文化精神合拍,这种地域特点就会在符号体系的亚代码排列之中自然显现。地域精神和地域特点不是设计者个人的感觉和偏好所决定的,而是来自于设计者对地区人的文化取向观的总体体验。象征主义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on Norberg-sehulz)说:“建筑历史有着两条平行的发展线索,一条是有关建筑物及其实用方面的史实,另一条是涉及象征性的观念史。”正是因为这两种建筑意念都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在当前中国这样一个建筑环境到处都在重新铸造的时代,建筑师和环境设计师才会陷入困惑的窘境。中国的许多在因地制宜基础上通过历史积累而营造出来的传统建筑意念,在现代文明的攻势下,几乎没有了一点抵挡能力。传统地域建筑所使用的土、木、石、竹等材料在当今的建筑中已经不再使用。钢材、玻璃、水泥等成为现代建筑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建筑师自然要考虑利用现代建材的特性去设计新型的建筑。建筑师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即:不思离弃自己的报,又无法安于自己的根。正如许多小的语种和方言每天正在从地球上不断消失一样,随着传媒和强势文化的进攻,富裕地区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总是弱肉强食般地吞噬弱势文化。一些地区的民间建筑形式也在消失之中。这种文化现象天天都在发生。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借鉴世界工业设计的发展情况、整体的艺术风格和技术发屉的走势上,全球不同的地区都日趋一致。但从实质上分析,地区之间的特点却始终存在。就事汽车设计来说,美国的汽车大、重、但舒适安全,这与美国、加拿大国土大,人们平均每天在汽车上呆的时间长有关系。日本的汽车小、轻、所以发动机小,省油,这与日本没有资源,重视节能有关。欧洲的汽车精细,尺度不大,但注重设计和艺术,价格也最高,这与欧洲人工成本高,又有文化传统优势有关。工业产品的这种风格区别是在多年竞争的基础之上仍然保持的,竞争的结果是促进了相互的发屉。譬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汽车大大冲击了美国汽车市场,使美国汽车在节油上不得不大大改进。但是美国汽车并不追求像日本车一样轻,而广告上也总是炫耀同等级车中自己的发动机排气量大。因为顾客的口味是不一致的。事实上每一种风格都有其一定比例的顾客群体。工业设计的产品是易于跨境输出的,既然工业设计都能有自己的地域风格,作为扎根在大地上的建筑与环境的设计,自然地更应该要有当地特点,而不能完全模仿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设计,因为用钢材、玻璃、水泥等现代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去建造土、木、石、竹等材料营造的旧时建筑的外在形式,事情本身从功能的合理性上说就是荒谬的。建筑师们根据当地的民俗、基地条件、气候以及各种需要考虑的条件后综合各种因素而做出了一定数量的成功设计后,在一定的时期内,后续的建筑师会仍然认同这种设计的文化亚代码,这样,一种建筑地域风格就会自然产生。在世界服装模式、娱乐模式等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模式越来越接近的今天,想要建筑超脱于其他文化之外,能单枪匹马抵挡强势文化的进攻是徒劳无益的。从世界建筑的整体发展进程来看也是不现实的。但是建筑与环境设计在地区之间假如不存在自己的地域特点的,那么建筑与环境设计的作品也就不可能最佳地适应当地的条件和文化。反言之,只要在设计中考虑到了符合时代的因地制宜,就会自然产生出地域特点。传 统传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传统的文化是较为单薄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的传统又在当今的社会被逐渐淘汰。中国的建筑文化有悠久的传统。但是中国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土、木,在今天的国内建设中却很少被使用。究其原因,国内的木材匮乏以及宅基地面积的苛刻条件都使传统的中国建筑不可能再“大兴土木”。今天的现代建筑使用的是钢材、水泥、玻璃等与传统毫不相干的材料。因此,如何继承中国建筑传统就变成一个许多建筑师百思不解的问题。没有人能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用现代材料去模仿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模式肯定是没有出路的。从19世纪下半叶到 20世纪现代主义产生之前西方国家走过的曲曲折折探索道路的实践来看,这种试图在新时代仍然保持 旧时建筑的外在形式的艺术尝试也是没有多少成功的。正如中国人抛弃了长袍马褂一样,中国当代的住宅建设也早巳抛弃了占地大、容积率低的传统民居形式,而大量采用了上世纪初欧洲开始大量兴起的公寓式建筑。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建筑师已经创造出来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寓住宅模式,并且在这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的现代公寓住宅中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实质。譬如,“面南文化”的观念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探蒂固。旧时,不仅是天子的皇宫朝南,而且“面南称臣”的权贵们的府邸也是朝南的。普通民众虽然不允许将住宅的轴线沿子午线布置成正南正北的形式,但民居的朝向都基本朝南,尽可能接近子午线。这就是一种传统,直至今日,人们也总是以能得到一个位于一栋住宅楼东南角上的单元而感到满足。为了适应民众的要求,国内的公寓设计都尽可能使更多的单元有南向的房间。有的平面布置中,家家都有南向的房间。另外,国内的公寓楼设计还考虑到使每一户都能有两个以上的朝向,以满足每家的通风需求。但是在西方的公寓设计中,对于必须朝南和每个户型里面应该有两个以上的朝向则是完全不会有人考虑的因素。这说明中国人已经在现代建筑中摸索到了一些自己传统的特点。饮食是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国人始终保持自己的饮食传统并不断推陈出新。炒菜是中国宋代开始的一种烹饪发明,也是目前国内汉民族家家都使用的饮食方式。炒菜好吃,可是油烟太脏。于是国内公寓的厨房都与其他房间完全隔绝开来,以防止油烟泄漏出来,污染其他房间。这也是具有中国传统的住宅设计特点。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富裕人家的厨房都是和卧室、厅堂完全分开的。但是像朝鲜族,由于保持中国唐代以前煮食的饮食习惯,其传统民居的厨房就是和客厅为一整体空间,所以延边朝鲜族地区的公寓楼就出现厨房和客厅为一整体的空间布局形式,这也是保持传统的设计模式。著名建筑史学家佩乌斯纳在建筑类型的历史的结语中,总结性地说:“无论建筑师是有意图还是无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