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三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三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三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三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2020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素养评价三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素养评价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3题。1.若某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千米,则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内核 B.地幔C.外核 D.岩石圈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丙为莫霍面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C.丁为古登堡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3.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解析】1选D,2选B,3选A。第1题,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此次震源在地表以下10千米,所以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第2题,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图中甲波为纵波,乙波为横波。第3题,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地壳、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六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6题。4.与地幔相邻的地球圈层是()A.地壳、地核 B.大气圈、水圈 C.生物圈、水圈 D.地壳、大气圈5.关于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B.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C.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D.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6.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A.太阳辐射 B.海陆变迁 C.热力环流 D.水循环【解析】4选A,5选C,6选D。第4题,地幔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与地壳、地核相邻。第5题,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是大气圈,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岩石圈由厚度不均的岩石组成。第6题,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水循环。(2019芜湖高一检测)目前备受国际地质科学界关注的世界第一口白垩纪大陆科学钻井“松科1井”完成科学钻井,深度5 000米。其是研究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完成7、8题。7.此科研井的最深处在什么层 ()A.地壳B.地幔C.地核D.软流层8.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各圈层之间没有联系B.只有大气圈和岩石圈有联系C.研究地球内部圈层只有通过地质钻探D.地球圈层间存在相互联系【解析】7选A,8选D。第7题,地壳的厚度平均是17千米,“松科1井”深度只有5 000米,所以其还在地壳。第8题,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圈层来研究温室气候变化,说明地球圈层间是相互联系的。读黄果树瀑布景观示意图,完成9、10题。世纪金榜导学号9.该景观所显示的地球圈层有()A.1个B.2个C.3个D.4个10.该景观图中最具生机活力的地理事物是()A.瀑布B.岩石C.树木花草D.大气【解析】9选D,10选C。第9题,图中主体是瀑布,属于水圈;树属于生物圈;瀑布下方的岩石属于岩石圈;周围空气属于大气圈。第10题,树木花草属于生物圈,是最具生机活力的地理事物。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2019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世纪金榜导学号(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B为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_,D+E_,F+G_。(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解析】第(1)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面,地幔与地核分界线为古登堡面。横波无法在液态物质中传播,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下降。第(2)题,莫霍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第(3)题,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在通过古登堡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下降,可以判断地壳、地幔为固态物质,地核为液态物质。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地壳地幔地核(3)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12.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世纪金榜导学号(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乙_。(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分析判断。第(2)题,依据地震波的特点分析回答。第(3)题,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外核为液体,据此绘图。答案:(1)莫霍面古登堡面(2)8.0E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右图: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3.(2019北京高考)莫霍面深度不一。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地区莫霍面的等深线分布图。据图可推断()A.地地壳厚度最薄B.地金属矿产丰富C.地地幔深度最浅D.地地下水埋藏深【解析】选B。莫霍面越深说明地壳越厚,所以地地壳并不是最薄的,地地幔也不是最浅的;地莫霍面埋藏浅,是裂谷,有岩浆活动,金属矿产丰富;图中无法看出地下水埋藏的深浅。14.(2019海南高考)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A.未穿透地壳 B.深达莫霍面 C.已穿透岩石圈 D.即将穿透地幔【解析】选A。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外圈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结合材料中“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第二阶梯,地壳较厚,“钻井深8 588米”,因此该钻井未穿透地壳。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517题。1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1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17.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解析】15选A,16选C,17选A。第15题,从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第16题,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面与古登堡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第17题,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确定图中40a42,38b40。二、非选择题(共15分)18.(2019济宁高一检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世纪金榜导学号材料一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可达30 000英尺(1米=3.280 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材料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较,_地壳较厚。(3)写出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解析】第(1)题,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2)题,科学家是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研究对地球内部进行划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