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白菊导游词.doc_第1页
杭白菊导游词.doc_第2页
杭白菊导游词.doc_第3页
杭白菊导游词.doc_第4页
杭白菊导游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白菊导游词杭白菊导游词篇一:嘉兴概况导游词 嘉兴:各位团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江南水乡文化名城、马家浜文化发祥地嘉兴参观游览。我很荣幸能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姓孙,大家可以叫我*导或小*。希望通过我的介绍,能使大家对嘉兴留下美好的印象。 嘉兴地处中国东南沿南,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中心腹地,也就是咱们中国鸡版图上最精华、最肥硕、最好吃的一块肉,鸡胸肉。而且距上海、杭州、苏州均为一小时车程。今年10月26日沪杭高铁通车之后,到上海和杭州都只要十几分钟,一头连着东方夜巴黎,一头连着自古繁华的老钱塘,嘉兴的高铁时代真正来临,沪杭同城效应更显突出。上海世博会期间,作为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世博带动效应在嘉兴地区的辐射程度尤其明显。 嘉兴是浙江省省辖市,下设南湖区、秀洲区、经济开发区,辖嘉善县、海盐县2个县以及平湖市、海宁市、桐乡市3个市(县级市)。陆地面积3915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人次。嘉兴的方言是“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属吴语的一种,与上海话有点接近。所以嘉兴人在上海都是直接方言交流。那说到吴语,我们不得不提一提吴语的历史,那是相当的悠久,吴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泰伯入吴与越国的成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所提的吴音,就是我们所谈到的吴语。著名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他的许多作品就用到了吴语,比如说“书剑恩仇录”中陈家洛称他的母亲为“姆妈”,大家更为熟知的“鹿鼎记”中有一句“贼忒嘻嘻”就是典型的吴语。 嘉兴素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种植稻谷,并且已经有籼xin稻和粳jng稻之分,以及从事农牧渔猎活动。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槜zui李,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史称“吴根越角”,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隋朝开凿江南河,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在江南的一段, 为嘉兴带来灌溉舟楫之利。唐代嘉兴成为中国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北宋末,宋室南迁,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明清时期由于时局动荡,嘉兴的发展时有起浮。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嘉兴作为党的诞生地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 大家都说“水是嘉兴的灵魂”,水在城中,城在水中,烟波浩渺之间尽显江南古城清婉灵秀的风姿,这么多水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京杭大运河。嘉兴是全国唯一以“原生态”的大运河为环城河的城市。何为原生态呢?也就是说运河从最初的开掘以来,一直都没有经过人为改造,这段运河的河床是没有变过的。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为中国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嘉兴历代名人辈出,仅近现代就涌现出了文坛巨匠茅盾、国学大师王国维、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漫画家丰子恺和张乐平、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 历来被称作“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嘉兴,地处沪杭之间,一头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一头是全国美丽的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使这个不大的城市显得繁华而美丽,也一直比较富裕。这便造就了许多嘉兴人小富不冒进的性格,像和平鸽一样,温和中带一点贵族气。当然,也有一些上海人喜欢把嘉兴人称之为“乡下大少爷”。但“乡下大少爷”自有“乡下大少爷”的感觉:比杭州人洋气,比上海人大气。 不过,嘉兴人从心底里还是很佩服上海人的。在嘉兴人眼里,上海人聪明能干,举止文明,穿着整洁自然而又漂亮。因此嘉兴人也喜欢学上海人,小的从女人的发型到家庭装潢,大的从轻纺工业一直到接轨浦东。在改革开放前,嘉兴人到上海去一趟就像现在出国一样时髦,回来后还会很得意地说几句上海话。也喜欢购买上海的商品,特别是服装,简直到了有点迷信的程度。因此也常常闹出一点笑话,大包小包地背回来,到家拆开来一看,有好些服装是嘉兴生产的。当然,嘉兴人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一点上海人的“老大”作风。在浙江,嘉兴人总是把宁波人、温州人、绍兴人等都叫成了“小宁波”、“小温州”、“小绍兴”。杭州因是省府所在地,所以不敢叫“小杭州”。 嘉兴这地方美丽富饶,人也温和大方,所以来嘉兴发展的外地人较多。这些来嘉兴发展的外地人,来的时候大部份都比较贫困,所从事的也都是嘉兴人不愿意做的重体力劳动。但十来年一过,他们的经济条件大大好转,有的甚至比嘉兴人富裕。嘉兴人富有同情心,好逸但并不恶劳,喜欢从事脑力劳动或做一些灵巧的工作,看到这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外地人富起来,嘉兴人不会感到不平衡,反而会替他们高兴。那时。流传的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一位姓陈的本地老太太,每年年底都要给附近一户多子女的外地人送些钱物。几年以后,当陈老太再次给这户外地人送钱物去时,这户人家的男主人说什么也不愿接受,因为他家的积蓄已远远超过陈老太家了。陈老太知道后并没有生气,稍稍惊讶后,就高兴地说:那好,今年我可以给我家先生做件新棉袄了! 嘉兴自古以来重文轻商。嘉兴人“重文”由来已久,从嘉兴走出去的文化名人举不胜举。仅现代文学史,浙江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而嘉兴又占了浙江的半壁江山,出了茅盾、丰子恺、徐志摩等一大批名家。这恐怕与嘉兴的“小富”和散文诗般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但“小富”和“小桥流水”只能培养一点小情调,产生一些小感觉,因此嘉兴的文化名人,都是走出嘉兴后才成气候的。“轻商”,并不是蔑视商业的意思。改革开放初期,嘉兴有四样轻工业产品在全国畅销,被外地报刊称作“四小虎”或四大“拳头”产品。但嘉兴人不喜欢听,觉得这太武腔。当地的传媒乃至政府,都一律将它们称作四大名旦。“轻商”,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丝绸之府不做生意实在有点可惜,嘉兴历史上虽然出过不少实业家,但确实没有出过什么大的商人。这也许和嘉兴人的性格有点关系,把三块钱的东西卖到三十块甚至三百块,嘉兴人实在是不敢这么做,连想都不敢想。有一段时期里,嘉兴人经常听到周边的什么地区靠经商发了起来,成了“小香港”、“小深圳”什么的,却并不眼红,也不着急,心情依然像南湖水一样平静。嘉兴人喜欢稳中求进,千百年来好像从未有过什么闪失,因此他们很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相信自己的实实在在。现在回过头来一看,也确实如此,嘉兴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并没有落后,这使嘉兴人感到由衷地高兴:改革开放并不是一个模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嘉兴的四张名片: 革命圣地红色摇篮:嘉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在上海秘密召开,但在回忆临近结束的时候却遭到了法租界巡捕的袭扰而被迫停会。根据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的建议,8月1日的会议转移到了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在这条红船上面,会议通过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章程,同时也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这样,南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从此嘉兴成为革命圣地,南湖成为中国红色之源。 江南水乡休闲天地:嘉兴是江南水乡文化名城。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水乡民俗风情万千。市区月河中基路、芦席汇、梅湾街等以其特有的江南民居建筑而成为水乡的经典。乌镇“最后的枕水人家”和西塘“活着的千年古镇”的水乡风貌每年都要吸引数以百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千年古城盐官更具帝王之灵气。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嘉兴自古为富庶繁华之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江南水乡丰富的水土资源和良好的农业生产体系,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为主要的“农家乐”特色旅游迅速兴起,生态农业园、乡村农庄、乡村俱乐部、休闲渔业基地、田野菊海、丝绸探秘游等已成为嘉兴旅游特色产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嘉兴承载着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辐射、苏南开放型经济和浙南民营经济的交汇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目前所辖县(市)均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0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18亿元,人均GDP接近8300美元。例:五芳斋粽子(鱼米)嘉欣丝绸园(丝绸) 滨海新城观潮胜地:嘉兴位于东海之滨的杭州湾北岸,沿海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南北湖山有层次,水有曲折,海有奇景,山、海、岛、湖融为一体,天然质朴,野趣横生。九龙山旅游度假区是现代休闲运动乐园。海宁钱江潮为世界自然动态奇观,其以“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的壮观气势而被誉为“天下四绝”之一。 嘉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环境优美,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目前全市拥有国家AAAAA级景区1个(乌镇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6个(嘉兴南湖景区、海宁盐官观潮景区、西塘古镇景区、海宁中国皮革城、海盐南北湖景区和平湖东湖景区),AAA级景区5个(莫氏庄园、福严寺景区、嘉兴市嘉欣丝绸园、平湖市金龙门生态休闲园和平湖市澳多奇农庄),其中乌镇、西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5处(茅盾故居/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罗家角遗址/马家浜遗址/盐官海塘及海神庙/绮园/谭家湾遗址/南河浜遗址/莫氏庄园/安国寺经幢/王国维故居)。其中南湖与上海一大会址合为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只能算半个。 嘉兴当地特产:嘉兴粽子、南湖菱、汾湖蟹、桐乡杭白菊、平湖糟蛋、文虎酱鸭等。大家来嘉兴旅游,自然要带些当地的特产给亲朋好友,嘉兴物产丰富,品种繁多。小张就给大家介绍下我们嘉兴的当地特色产品。最有名的自然是大家都熟知的五芳斋粽子。五芳斋粽子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按传统工艺配方精制而成,以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而著称。肉粽采用上等白糯、后腿瘦肉;甜粽则用上等赤豆“大红袍”,通过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有肉粽、豆沙、蛋黄等几十个花色品种。吃五芳斋的粽子,吃的不仅仅是粽子,而是尝到了中国文化。大家可能比较熟知“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世界上快餐的始祖是什么,其实就是五芳斋的粽子。千年粽情,百年五芳,嘉兴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老的民谣“南门大粽子,西门大靴子,北门米贩子,东门叫花子”, “南门大粽子”说的就是五芳斋的粽子。著名画家程十发也说过:“恐怕没有哪种食物能像粽子之于中国那样,与这个国家的兴衰沉浮休戚与共,也恐怕没有哪家企业能像五芳斋之于嘉兴那样,与它的城市一样有名。”南湖菱角圆无刺,绿皮白肉,壳薄味甜,古时乃是贡品,已有5900多年的种植历史。桐乡杭白菊,浙江著名土特产,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产量占全国饮用菊总量的90%。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平湖糟蛋,著名的传统特产,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贡品,并获乾隆皇帝京牌嘉奖。糟蛋是将鲜鸭蛋经优质糯米酒酿,使蛋壳软而不破,故亦称软壳糟蛋。海宁斜桥和桐乡的榨菜,与欧洲的酸菜、日本的酱菜齐名,被誉为“三大名腌菜”。味道鲜美、香脆爽口、营养丰富,能增进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有人曾经把嘉兴的三样土特产,粽子、南湖菱和文虎(火)酱鸭,比喻为嘉兴人的性格。粽子是捆住自己的手脚;南湖菱是没有棱(菱)角;文虎(火)酱鸭烧不旺。然而,从这些年嘉兴的发展来看,也完全可以作另一种解释:粽子,裹得紧,有凝聚力;南湖菱,和谐而充满生机;文虎(火)酱鸭,虽不旺,但不会焦,慢慢烧,却是可持续发展。 桐乡素以“文化之邦”著称,源远流长,名人辈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新闻界著名人士金仲华、篆刻书法家钱君陶,以及著名摄影家徐肖冰等等一批文人的故乡。茅盾故居、丰子恺缘缘堂、君陶艺术院被誉为桐乡的三只“金凤凰”。如今,古老的桐乡大地灵气依旧,璀璨胜昔,桐乡儿女正创造着光辉的明天。1995年,桐乡获得全国文化模范县(市)称号。以乌镇水乡古镇风情和福严寺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桐乡旅游业,得到开发和利用。桐乡境内有杭白菊、晒红烟、小湖羊皮等传统特色农产品,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尤其是杭白菊,1999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之首;桐乡又是全国蚕茧的主要产区,年产蚕茧2万多吨;被誉为国际裘皮市场“四大羔皮”之一的小湖羊皮,年产量近30万张; 中国名晒烟之一的桐乡晒红烟,是传统出口产品;果中珍品桐乡檇李,栽培历史悠久,相传有“西施醉李”之美说,其品质风味在中国李中独占鳌头,古代被列为贡品;桐乡榨菜为蔬菜中之佳品,年产鲜榨菜10万吨左右,采用排卤成形新工艺,铝箔小包装榨菜成了航空旅行佳品。享有“中国羊毛衫之乡”和“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美称的濮院镇拥有雄厚的羊毛衫产业基础和生产优势,形成了以濮院为中心的羊毛衫区域经济,有羊毛衫生产企业3000多家。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也,蓝草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 海盐历代名人辈出。有搜神记作者干宝,唐代诗人顾况,水浒大将双鞭呼延灼,教育家和出版家张元济,漫画家张乐平,改革先锋步鑫生,作家余华 , 眼镜大师吴良材等。南北湖古名永安湖,早在700 年前的南宋就为游览胜地,素有 小西湖 之称。南北湖风景区是一个湖、海、山俱全,以自然景观为主,兼有文物古迹和现代建筑的旅游胜地。绮园是清同治十年海盐商人冯缵斋所建,1990年被列为“全国十大名园”之一。一般的江南文人私家园林,往往园中厅堂馆舍较多,而绮园的布局构思却不落窠臼。全园的亭台榭轩只有四处。电视剧红楼梦宝钗扑蝶一戏就在这一带拍摄。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中国国际紧固件五金城位于海盐经济开发区盐北路,距杭州湾跨海大桥和亚洲最大的高速公路互通枢 纽仅数公里路程。项目净占地面积335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米,按展示交易、商务配套、国际展示采购中心和仓储物流配套四大功能分区,设有2千多间铺位。海盐自古以来因为产海盐而得名,历史上浙江有名的人物中与这盐有关的不得不说的有两位:顾况(盐监)和钱镏(成王前曾上百次地来海盐贩卖私盐,)。嘉善因地嘉人善而得名。自古名人辈出,吴镇、魏大中、孙道临、黄菊、倪天增等。景点有:西塘、汾湖、梅花庵、大云温泉生态休闲度假区、姚庄桃花岛。特产有:嘉善黄酒、荷叶粉蒸肉、八珍糕、杨庙雪菜、汾湖蟹、姚庄黄桃。嘉善阻击战: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第三战区第十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调集部队15570人,在枫泾至嘉善一线阻击倭寇。参加嘉善阻击战的我军,为民族的独立自由作出光荣的牺牲,尤以一0九师、一二八师官兵伤亡奇重。特别是一二八师军人来自湖南,多为湘西苗族、土家族子弟。中国军队顽强阻击,使倭寇在7昼夜中,付出沉重的代价,仅从枫泾到嘉善县城前进11公里;牵制了对上海进行追击的日军兵力。根据史实小说血战嘉善改编而成的电视剧11公里已正式开机,有望年底前与观众见面! 汾湖蟹是产于嘉善县境内汾湖和附近水域的一种高档水产品。它的蟹壳是青灰色的,脐部饱满、雪白,蟹脚坚硬结实,最特别的是汾湖蟹的两只螯(俗称大钳)有大小,右边那只大,左边那只小。汾湖蟹生活在汾湖里,汾湖湖水清澈,湖边芦苇根连根,养料丰富,最适合螃蟹的生长。汾湖蟹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膏肥肉香,鲜美可口,是蟹中上品。 南湖菱:南湖地处长江和钱塘江之间,背靠太湖,面朝大海,更有大运河带来的北方水质。在多种水质混杂因素的影响下,使得南湖菱在开花时,与萼冠之间的胶质层松软,最后脱落,(一般情况下萼冠不会脱落并最终形成“角”。)成为无角菱。 海宁是浙北第一强县(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王国维、徐志摩、金庸、蒋百里等名人的故乡。陈阁老宅,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陈元龙故宅。“海宁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景观,黄湾镇大尖山附近江面是涌现“海宁潮”的起点。以丁桥的“碰头潮”,盐官的“一线潮”,盐仓的“回头潮”闻名天下。成立于年的海宁中国皮革城是全国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在海宁中国皮革城的背后,则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皮革生产基地。海宁是全国装饰布的主要生产基地和重要集散中心,年产家纺装饰布6亿米,年销售额名列全国第一。于前年新建的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家纺装饰城,目前位居全国家纺装饰布专业市场榜首。与皮革、家纺一样,经编产业被列为海宁市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拥有全国唯一的经编特色园区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海宁硖石灯彩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品。它始于唐而盛于宋,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形成了以手工艺、书画为一体的地方民间文化特色,具有高度的工艺价值和美学价值,早在宋代已被列为皇宫贡品。 平湖外向型经济发达。工业素以服装业闻名海外,服装行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年产服装2.2亿件(套),是国内服装出口第一大县(市),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服装协会命名为“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 服装、光机电、造纸、箱包是四大特色支柱产业。东湖、九龙山旅游度假区、莫氏庄园是当地豪绅莫放梅祖三代居住的大型宅院。平湖西瓜已有八百年的栽种历史,在西瓜上雕出各种精美的图画,内置蜡烛或电灯的 西瓜灯 艺术,乃平湖人之独创。平湖糟蛋柔软晶莹,醇厚芬芳,营养丰富,鲜美开胃,有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杭白菊篇二:乌镇西栅导游词 乌镇二期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乌镇西栅三寸金莲馆 解说词 过去有人说:三寸金莲是江南女人最美所在。也有人说:封建枷锁森严的地方比如传统文化丰韵,我们现在即将进入三寸金莲馆,就是感受千百年来缠足文化在中国封建历史的沿革。而我们乌镇设了这样的一个展馆,目的在于:客观展示这段裹小脚的历史,向您讲述乌镇的历史,裹脚的历史和民族的历史。 现代年轻人可能没办法想象,在1000多年前,中国的妇女判断自己是否美丽,最主要的不是美丽的容貌、丰满的身材,而是自己的脚够不够小,够不够迷人。三寸的小脚,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三寸金莲”是最美的标准。可以说不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不看到这些不可思议的小鞋子,也许咱们永远无法理解中国小脚女人们曾经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先看这组非常逼真的蜡人像,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金莲”这个名字的由来。其中最多的说法是,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赤脚走在用金箔铺成的地毯上,在上面留下莲花状的脚印,产生了步步生莲花的故事。后来人们就根据小脚的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在第二进展厅,我们可以看到三个玻璃柜里分别陈列了宋、元、明、清、民国的裹小脚的珍贵实物。旁边的版面上向大家介绍了缠足的起源发展史,大家可以仔细观看。 据史料记载,最为规范化的“三寸金莲”应该出现在南唐时候。南唐后主李煜宫嫔窅娘用布帛缠脚,着素袜在金莲花上跳舞,舞姿曼妙,莲步轻巧,被李煜誉为“凌云之态”。因此,在皇宫始兴缠足之风。后随着缠足之风的蔓延,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中国人历来崇拜纤足,就连建立元朝的蒙古人缠足之风也远胜于南宋,最明显的是在元代的文学作品中,写人先写脚,写脚定要小, “三寸金莲”之称就是在这时候开始出现的。过去文人雅客到妓院喝花酒“行酒令”,用的酒杯也是三寸金莲的陶瓷杯,甚至直接把女孩子的鞋子当作酒杯“伎鞋行酒”。在我们旁边就有一家以金莲为主题的金莲酒吧。 缠足到明代开始被赋予礼教色彩,女人的缠足不仅仅为了所谓的“有个好嫁”。更甚的是大脚者成了被耻笑的对象,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成亲当日,风吹轿帘动,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无意间被人看到,好事者在元宵节那天在一个灯笼上画了一个大脚女子怀抱一个西瓜“怀(淮)西(瓜)女子好大脚”,有意讽刺朱元璋娶了个大脚老婆。从此就有了“露马脚“之说。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皇帝的老婆都敢拿来讽刺,可想而知在当时裹小脚有多风行!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由此便引出了并展馆的第二个内容,就是各种款型的金莲鞋。 下面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陈列的72双花纹各异、各有寓味的三寸金莲鞋。在这一双双秀美小巧的金莲鞋里面包含了小脚女人们的才情与向往。更是写就了古代女人的痛快和辛酸。但是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由此便诞生了横跨几个朝代的“三寸金莲鞋”文化。在这里我们看到几乎每一双鞋上,都有传统吉祥的花卉图案,除了赏心悦目外,很多图案都有含义在里面。像绣有荷花与盒子,寓意着和和美美;绣上蝙蝠、寿桃、钱币,寓意着多福多禄多寿;这边还有一只绣有英文字母的鞋,从这上面可以看出鞋子的主人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绣有花蝶的,其主人必是春意融融的未婚少女;绣有莲花、桂花的,其主人必是企愿“莲生桂子”的新婚少妇;绣有金鱼的为“金玉满堂”的富家女子。可以说一双三寸金莲鞋就是一个谜语,一段寓义。 除了绣花图案差异外,金莲鞋也像现代鞋一样有春夏秋冬鞋之分。一般春鞋的鞋面厚薄适中,布料颜色多以翠绿、粉红为主,而夏鞋当然是以透气为主,秋鞋较厚实饱暖,鞋面色彩也较深些。冬鞋通常是用棉花或丝绵填充鞋帮。 还有雨鞋,套鞋、订婚鞋寿鞋、丧鞋等各具形态和功能的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睡鞋,因为古代女子裸足是一个禁忌。所以女子睡觉也会穿上睡,然而有的睡鞋是“性的催化剂”,鲜艳香软的睡鞋具有床第间挑逗助兴的作用。最特别的要数新婚睡鞋,玻璃柜里的这双大红的就是,新婚睡鞋通常是母亲为出嫁女儿准备的洞房花烛夜所用,通常鞋内却藏有春宫画,鞋成了母亲教给女儿的最难启齿的知识载体。可以在洞房花烛夜,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有趣发明。 看过了不同功能不同地区的鞋,接下来介绍一下不同款型的鞋。 这里有按照鞋子鞋面的有无,产生了没脸鞋和合脸鞋;鞋面以丝线为网络,用两帮合成的网子鞋;平底弓鞋,前端作倒勾状翘起的古式晋鞋;下面的套鞋与上面饰裤(裤腿)相连而成的靴子;鞋底呈葫芦形的葫芦底鞋;清末明初北方妇女最常见的弓鞋形式尖口鞋;以及深脸圆口鞋、方口两截鞋等。 下面我们要看到平常所说的“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裹脚布,孰不知裹脚布又臭又长并不仅仅是“老太婆”的专利,在主宰了我们千年的小脚文化历史上,那臭臭长长的裹脚布,虽然说是缠绕于每个女性的足间,不如说是是缠绕于女人们的心间。就连三四岁的孩子也不例外,八尺到十尺的裹脚布,白、蓝、红为主流色调,颜色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蓝色可以收敛溃烂伤口,同时不必频洗,因此是初裹脚的幼女和下层妇女所用;红色历来是喜庆的专用色,是新娘或妇女游春时使用;用丝罗织成的裹脚布应该是“裹脚布世界”里的贵族了,它们边缘完整、坚固密实为裹脚布的上上之材。 还有裹脚之用的藕覆、腿带、裤腿、挂跟等,都是给女人带来无数痛苦的附属品。 那么古时裹脚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来讲,缠足的年龄通常在五岁到八岁之间,年纪太小骨头太软,裹脚需要很用力,所以这时候开始很容易成残废;年纪太大的话足部骨头太硬,又不容易裹成形。旁边是缠足工具展示区,就有花样簿,绣花绷,鞋楦,线板,针盒,熨斗等缠足工具,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缠足的五个阶段。 一:“试缠”:用裹脚布轻轻拢着足趾头,使它略微向下弯些,不会感觉有太大的痛苦。 二:“试紧”:再缠足时,力度略略加强,此时两足疼痛加剧。 三:“裹尖”:经过一番紧缠,将八个足趾全部踩在脚底下,此时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六至八个小时才能略微减轻,此阶段足趾节多生鸡眼,或红肿甚至溃烂,寸步难行。缠到最后,第三、四、五趾的蹠关节会严重扭伤,甚至脱臼,痛苦之极。 四:“裹瘦”:把四个足趾全部压在足下后,再把脚把骨(小趾蹠骨)缠到脚下去,此时脚成尖形,在此期间,每缠足时,要使足把骨向下无可再屈。 五:“裹弯”:将脚面骨折断,在脚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凹陷,脚的长度明显缩短,裹弯的时候,痛苦程度稍有缓和。 好,最后一进是休息区,我们在这里向大家展示是女孩着喜鞋出嫁的场景。如果有兴趣的话在休息区里还可以亲自体验一下着小鞋的感受。我们可以体验一下古时妇女的痛苦。 乌镇地处浙江北端,与江苏省相邻,曾经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之处。春秋时期,乌镇是吴疆越界,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越国,当时称乌戌。“乌镇”的称呼,首次出现是在唐咸通十三年。南宋嘉定年间,以市河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河东为青镇,解放后,统称乌镇。 关于”乌镇”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在唐宪宗元和年间,浙江刺史李琦妄想割据称王,举兵叛乱,朝廷命乌赞将军率兵讨伐。乌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打得叛军节节败退。李琦突然在市河河畔挂牌休战,正当乌将军就地扎营伺机再战时,李琦却于当日深夜偷袭营地。乌将军仓促应战,最后连人带马跌入李琦设下的陷阱,被叛军乱箭射死。虽说仗是打输了,但是乌赞将军那种正直、忠诚、爱国的表现,让老百姓十分钦佩。大家为了纪念他,就把镇名以他的姓氏为名,改称“乌镇”。 乌镇二期的西栅景区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河畔,占地三平方公里,由12个碧水环绕的岛屿和72座形态各异的古石桥组成,需坐渡船才可以进入景区。相对一期东栅景区而言,二期的保护和开发更加完善彻底,人和环境、自然、建筑更为和谐。横贯景区东西的西栅老街长1.8公里,两岸临河水阁绵延1.8公里有余,整个景区内保存有精美的明清建筑25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了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活动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草木本色染坊 整个工坊占地2500平方米,地面是青砖铺就的,上面竖立着密密麻麻的高杆和阶梯式晒布架,规模相当庞大。这里除了制作蓝印花布外,还有独特的彩烤工艺流程,而且当时的彩烤色彩也十分丰富,都是从当地的草木原料中提取出来的,像茶叶啊,桑树皮啊,杭白菊啊,都是提取色素的原料。红茶可以染成浅红色,绿茶可以染成浅绿色,杭白菊可以染成浅黄色,桑树皮可以染成浅褚色,因此,这个染坊在当地被叫做草木本色坊。 叙昌酱园 中国是酱油生产起源最早的国家,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叙昌酱园是乌镇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酱园,它是镇人陶叙昌于清咸丰九年创立的。 酱园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它晒酱的地方。满院子都是青灰色的酱缸,我们从缸身上,斗笠上都可以看到“叙昌酱园”的字样。大晴天的时候,工人们就把斗笠取下,露出盖着蚕丝棉的酱缸,让里面的豆瓣酱尽情的吸收阳光。或许大家要问,为什么要盖一层蚕丝棉呢?首先这是因为要防灰防蚊虫,另外一方面,蚕丝有很好透气性,让豆瓣酱可以在烈日下更好的呼吸发酵。晒的时间大概要34个月,直到变成黑褐色为止。 这里是陶家的一个会客厅,旁边还有一些照片,上面是做酱的工艺流程。做酱的工艺比较复杂,要先浸泡黄豆、蚕豆、小麦等原料,再利用竹匾制曲,再发酵,发酵好了加盐水放到外面暴晒,而暴晒的时间是最久的。以前江南一带的人家几乎都是自己做酱的。 亦昌冶坊 亦昌冶坊也是前店后坊的性质,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口锅被称为“天下第一锅”。明代嘉靖年间,湖州铁匠沈济带着一身熟练的冶炼技术来到乌镇开了个小作坊,当时它是浙西唯一的一家冶铁作坊,因此生意兴隆,发展的很快。这口大铁锅就是同治五年家族生意最鼎盛的时候做出来的,既展示了自家冶炼的高超技能,也展现了他家的经济实力。旁边墙上的照片有关于这口大铁锅的资料记载,我们面前的这一口铁锅,也是根据资料仿制的,并不是真品。 往左走上楼是一个体验区,每个礼拜的二、四、六下午2点到4点,这里会有专门的师傅给大家展示铁锅的制作过程。这个屋子的建筑结构也非常特别,所有立柱都是用石料雕凿而成,因此有“石脚屋”之称,其实这也是为了防止冶炼过程中四处飞溅的火花引燃木料,酿成火灾。这面墙上描绘了冶炼铁锅的所有制作步骤,其中最耗时间,也最难的一步就是给炉子升温,因为要铁水熔化,温度一定要达到1400度以上才行。我们身边这个就是给炉子鼓风的风箱,大家可以在这里绕一圈参观一下。 昭明书院 昭明书院得名于曾在此地读书的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萧统编辑整理的文选是我国第一半诗歌散文选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文选和古文观止、唐宋八大家文钞都是古代读书人案头必备的文学读本,影响深远。 前方庭院中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正门入口有明朝万历年间建立的一座石牌坊,上题“六朝遗胜”,龙凤板上有“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字样,在文革期间,被有心人涂上了石灰,才得以幸存。 书院的后册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及作品展览馆。乌镇是文学巨匠茅盾的故乡,自第五届开始乌镇已经成为茅盾文学奖的永久颁奖地,第五届是在乌镇一期东栅,第二期是在我们西栅。 三寸金莲馆 中国封建历史里的缠足现象存在了上千年,对于这段缠足历史,历来都是褒贬不一。这个三寸金莲馆用大量珍贵的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讲述中国历史上的缠足文化,如此系统全面的介绍,在世界上也是第一家。 我们现在进的是当初西栅大街大户人家的房子,这里很多景点包括客栈都是把几个大户人家的房子打通建成的。我们现在第一进的地方是做商店用的,主要卖一些工艺品。第二进是蜡像区,让游客了解一下当时裹小脚的场景。这边是我们的女孩到了一定年纪,长辈给她裹小脚的场景。裹脚一般都是在女孩58岁的时候,如果年龄太小,脚还很软,可能会裹的不到位,落下终身残疾,没办法走路,如果年龄太大,脚掌就定型了,裹起来更痛苦,而且也裹不漂亮。现在我们到里面的展览馆去看一下。 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高跟鞋、坡跟鞋了,为的是让脚显的更小些。大家看他们的鞋子都是尖头鞋,那我们现在穿尖头鞋是为了漂亮,为了时髦,那时候他们的脚本来就被绑成了尖形,所以鞋子都是尖头的。当时她们只有大脚趾是不动的,其他四个脚趾都被折断压在脚底板下面,同时还要把脚面骨折断,从而把脚裹成一个弯弓的形状。 大家过来看一下这边的两双鞋子。这是一双富贵高筒靴,是富家小姐或有钱人家的小姐穿的,平常的鞋子都是自己做,做靴子的话就要请专门的鞋匠来订做。这靴子上的花卉是牡丹花,也表示大富大贵的意思。这边这双是专门给古时的歌舞妓跳舞时穿的,脚后跟这个抽屉是放花粉用的,下面还有个镂空的莲花形状图案。跳舞的时候,随着脚步的移动,会有一朵朵的莲花印在地板上,因此这被称为步步生莲鞋。 往里面进去,这些都是小孩子的童鞋,有虎头鞋、十二生肖鞋等等。再进去就可以看见更多的鞋子,这里的鞋子有按种类分,按地区分的。像这几双鞋子普遍要偏大点,因为是民国初年的时候的鞋子,那时候缠脚不是很讲究,所以脚还是比较大的。现在我们看看这些小的,这几双单个的鞋子很有特色,它们都是单个的,叫做订婚鞋。因为当时男婚女嫁都是靠媒婆做媒的,媒婆会把女孩子的绣花鞋其中一只拿到男方家给女孩做媒,而男方的父母就看着这鞋子来选媳妇。他们主要看两方面,一方面看大小,因为当时以小脚为美,另一方面是看鞋的做工,也就是鞋面上的绣花。因为女孩子裹了小脚之后,干不了重活了,只能在家里做些家务活,女工方面当然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挑媳妇主要就是看鞋子的大小和做工这两个方面。 这里还有一双睡鞋,顾名思义是睡觉时穿的鞋子。这鞋的底是软的,睡觉前套在脚上,出门的时候在这双鞋子外面再套一双硬底的鞋子就可以了。 这边有四个地区的鞋,南方的,北方的,中原地区的,江南地区的。其中中原地区的脚型是最漂亮的,像湖南湖北这一带,而且那里做的鞋大多是坡跟鞋。大家都知道,相同长度的鞋子,做成坡跟和做成平跟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别,做成坡跟后看上去明显更小些。中原地区的女孩有纤骨的称号,她们骨骼长的比北方女孩要小,因此脚也相对小些。而缠脚是要按比例的,缠的过小了会影响女孩子的正常行走,所以北方的鞋子要相对的大一些。 这边是72双精品鞋,这些大一点的是民国时期的,这些有点少数民族味道的是青海地区的,都是从山区农户家收集回来的。 这边还有两双镇馆之宝两双出土文物。这里是故意放着一大一小两双,做一个对比。这双是北宋杭白菊导游词篇三:乌镇导游词 乌镇导游词 各位团友: 大家好,我叫张壮大家也可以叫我张导,首先欢迎大家参加我们杭师旅行社组织的乌镇一日游,现在我们的车已经行驶在沪杭高速上了,我们今天要去的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乌镇,从杭州到乌镇大约1小时的车程,下面呢,我先对乌镇做个简单的介绍。提到乌镇,喜欢刘若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从似水年华拍摄到最近成为乌镇的形象大使可以说刘若英跟乌镇是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我们就将前往这座千年古镇顺着刘若英的思路来欣赏一下古镇的美景。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乌镇的确称得上是人杰地灵,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从古至今诞生了不少杰出的英才。据这个镇志记载:从宋朝到晚清,全镇出了64名进士,161名举人,近代更是出现了一代文学巨匠茅盾。真可谓人因镇而兴,镇因人而名。 既然乌镇是这么出名,想必大家对于乌镇的来历也一定非常的好奇。乌镇在南宋以前,以现在镇中的车溪为界分为乌镇和青镇两个镇。河西的是乌镇属于湖州府,河东的是青镇属于嘉兴府。解放以后进行区划调整,把乌镇和青镇合并统一由嘉兴市管理。关于“乌镇”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据说在唐朝时,浙江刺史李琦想割据称王,举兵造反,朝廷就命令乌赞将军率兵前往讨伐。这位乌赞将军武艺高强,英勇善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