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ispbbs.asp?boardid=8&replyid=39274&id=9196&page=1&skin=0&Star=1原文: 鲁哀公问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注释: ()夫子:此是对孔子的敬称。服:衣服。()儒服:标志儒者身份的服饰。与(yu2):同“欤”。()对:回答。()丘:孔子名讳。少(shao4):成年之前。()衣(yi4):穿。逢(peng2)掖(ye4)之衣(yi1):从手腕到腋下的衣袖都很宽大的衣服。逢:宽大的意思。掖:同“腋(ye4)”。()长(zhang3):长大后。宋:指春秋时代的宋国,殷商的后裔被分封在此。()冠(guan4):头上戴着。章甫(fu3)之冠(guan1):殷商时期的一种礼帽。()服:所穿戴的衣冠。乡:顺应所居住的地方衣冠规定。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询问说:“夫子的服饰,大概就是儒者的服饰吧?”孔子回答说:“丘未成年时居住在鲁国,身穿从手腕到腋下的衣袖都很宽大的衣服;年长以后居住在宋国,戴宋国所保留下来的殷商时期的礼帽。丘听人说过,君子的学问广博,他所穿戴的衣冠入乡随俗。丘不知道儒者有特定的服饰。” 说解: 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哀公来到孔子家中,见到孔子衣冠与众不同,怀疑是儒者的服饰,因此而询问儒者的服饰是什么样子。但是,哀公的问话之中,含有对儒的不尊重之意,所以,孔子不说儒者的服饰,而强调儒者的德行。本篇之中,孔子讲“儒行”的内容有十七条,其中前十五条讲贤人之儒,第十六条讲圣人之儒,第十七条是孔子自明其道。 孔子所穿的“逢掖之衣”是什么样子呢?“逢”字通“蓬”,是盛大的样子;“掖”字通“腋”,是衣袖宽大的样子。“逢掖之衣”也叫做“大袂襌衣”。鲁哀公为什么会对孔子的服饰产生疑问呢?因为按照礼服的规定,士以及庶人的衣袖宽度为二尺二寸,袖口一尺二寸;大夫以上官职的人,所穿的衣服为“侈袂”,衣袖长三尺三寸,袖口一尺八寸,朝祭时所穿的衣服有表有里而不能是单层。孔子当时所穿的“大袂襌衣”,衣袖宽大而与庶民不同,单层而无表里又与庶民相同,此即“大袂深衣”。正因此衣既异于大夫之衣,又异于庶民之衣,所以使哀公产生了疑问。鲁国有“大袂襌衣”,孔子未成年时居住在鲁国,因此身穿有道艺的君子所应穿的“大掖之衣”,既区别于大夫,又区别于庶民。此是孔子少年所居住的鲁国的衣服样式。按照礼仪规定,臣子朝见国君,应该身穿朝服,但孔子此时所穿的是常服,因为当时孔子刚刚从卫国回到鲁国,是鲁哀公来到孔子住所,而不是孔子上朝朝见国君,所以,衣冠与朝服不同。 孔子所戴“章甫之冠”是怎么回事?孔子成年时,在宋国举行宣示成年的冠礼,因此穿戴宋国士人的衣冠。孔子是殷商之后,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周朝取代了商朝,分封殷商后裔在宋国,保留殷商衣冠礼仪制度,奉祀殷商祖先,即使宋君前去觐见周天子也不称臣而接受贵宾待遇。但是,根据曲礼,离开本国经过三代之后,在兴起之时,服从新兴国家的衣冠制度,从离开宋国的孔子曾祖孔防叔开始,经过高祖木金、祖父伯夏、父亲叔梁纥,到孔子已经五代,礼应服从鲁国的礼仪制度,却仍然戴殷商的“章甫之冠”。如今,孔子身在鲁国,为什么穿戴宋国士人的冠呢?因为曲礼中所说的离开本国经过三代之后,服从新兴国家的制度,所强调的只是礼仪制度,并不要求在衣冠方面也必须服从;孔子意在承续夏商周三代之礼而立新法(即春秋公羊传中所说的“通三统”),因此,所戴的冠也与当时不同,而且所行之事也多用殷商之礼,正如孔子告诉颜渊时所说的那样:“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孔子当时所穿戴的究竟是不是“儒服”呢?应该说是,否则,孔子为何要那样穿戴?那岂不是太随便了吗?更何况礼记之中专门有一篇深衣,所记载的就应该是“儒服”的“制度”。后世先儒也非常重视深衣,其实也就相当于把深衣看作“儒服”了。但是,孔子却未承认此是“儒服”,孔子在此却说“不知儒服”,并说其服饰只是依照所居之地的服饰习惯,为什么呢?首先,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委婉地强调儒者之行,而不希望鲁哀公把“儒服”看得比“儒行”更重要。儒者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是首要的,与众人所不同的是道德修养有高低之分。如果没有道德修养,即使衣冠楚楚,也不能算是儒者。其次,孔子虽然“通三统”,只是“述而不作”,只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只是依道义损益古制,而不以立法者自居。 孔子当时的衣冠,虽然可以看做是“儒服”,但是,后世从未明确规定过儒者必须以此为儒者的专门衣冠。儒者的衣冠并无特别的规定,这是与后世的僧道不同的。僧道的衣冠有别于众人,其衣冠也是其信仰的一种标志,但是,儒者既可以在朝廷为君为臣,也可以在野为民,因此,不刻意追求在服饰方面与众不同,但也绝不对穿戴毫不讲究、完全随意。从“其服也乡”来说,君子应当穿戴自己的传统衣冠,历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的中华民族更应尊重传统衣冠。原文: 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哀公命席()。 注释: ()遽数(ju4 shu3):仓促之间逐一讲说。终其物:把儒者之行完全说清。()悉:全部,完整。乃留:就会用很长时间。()更仆(geng1 pu2):即使到了君主更换太仆的时候。()未可终:无法说完。()命席:令人铺设坐席。 译文: 鲁哀公说:“请问儒者之行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说:“要在仓促之间逐一讲说,不可能把儒者之行完全说清。要全部逐一说清楚就会用很长时间,即使说到君主更换太仆的时候,也无法说完。”鲁哀公令人铺设坐席。 说解: 儒者的德性,说来简单,但是,儒者的德性表现在行事上,却体现于各个方面,所以,不可能仓促之间讲说清楚、讲说完整。这意味着儒行深远,不可轻视。如果鲁哀公要真心了解儒者之行,自然会真诚向孔子询问;假如鲁哀公无心多去了解,那么,纵然讲说也毫无意义。孔子说,如果详细说起来,恐怕在旁边侍奉的太仆都会疲倦,至少太仆要更换一次,才能讲完,其言外之意是,恐怕哀公更会疲倦,假如哀公的询问无诚意,恐怕不等听完就会疲倦。鲁哀公听到孔子之说,能够令人铺设坐席,待孔子以礼,可见有真诚请教之意。因此,孔子才娓娓道来。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原文: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注释: ()侍:陪着,侍奉。()有:为,是。聘(pin4):有重大事情而被人咨询。()夙(su4)夜:早晚。强学:勉力于求学。()举:被推举任用。()取:选拔。()自立:自修以立身。 译文: 孔子侍奉在旁边,说:“儒者,是座席之上的宝玉而等待着被聘任,早晚勉力于求学而等待问讯,心怀忠信而等待有人推举,勉力于躬行而等待有人选拔。儒者自修立身是这样的。 说解: 为什么说儒者是“珍”?珍是宝玉,君子之德如玉。荀子法行中记载,孔子说:“温和而润泽,与仁相匹配;纹理细密而又有规则,与智相匹配;坚硬刚健而不屈,与义相匹配;方正有棱角而不伤人,与美好的品行相匹配;宁折而不屈,与勇气相匹配;有瑕疵缺点也不加掩饰,与诚实相匹配;敲一敲而发出美妙清扬的声音,而停止下来之后就戛然而止,与简明扼要的言辞相匹配。所以,即使有美好的宝石,也不如宝玉更能显著。”君子有宝玉一样的品德,但是绝不炫耀,也不是用来做买卖,而是等待着知己者以礼来聘用,就像有宝玉而等待识玉之人。 君子早晚勉力于求学,所学的是尧舜之善道,如此蓄德进学,但能学有所成,则可以为君主之师,而“致君尧舜上”。但是,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所以,君子自身不求为君主之师,君主若有政事相询问,则由仁义之心出发,依礼义、遵道义而做出答复。君子之学,在于心怀忠信,勉力躬行,正己正人,坚持道义,而不计较名利得失,这都是“务本”之学,是“修己以敬”之意。为什么要“待聘”、“待问”、“待举”、“待取”呢?因为儒者立身之道,在于修养完善自己,但无求于世人,也不弃世事。论语中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荀子非十二子中说:“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直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原文: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注释: ()中:适中,中正。()慎:慎重。()大让:指让国、让天下之类。慢:傲慢而不屑。()小让:指在小节方面的谦让。伪:虚伪。()大则如威:遇到大事时,好似有所畏惧。()粥(zhou1)粥:柔弱谦卑的样子。无能:没有能力。 译文: 儒者,在衣冠上适中、端正而不求异于常人,一举一动都谨慎小心。可以让国、让天下,好像傲慢的样子;在日常细节上谦让,好像虚伪样子。遇到大事时,好似有所畏惧。遇到小事时,好似有所愧疚。儒者难以入仕而易于退身,柔弱谦卑好似没有能力。儒者仪容表情就是如此。 说解: 儒者的衣冠,不求异于众人,但求适中而端正。所谓适中,是适合于自己的身份、职位。有道艺的人,衣冠应该与之相适应,从孔子的衣冠来说,既与鲁国稍有不同,也与殷商稍有不同,但其相同之处多,而不同之处少,更重要的是符合礼义。所以说“儒者所服衣冠,在寻常人之中间,不严励以自异”,所谓“中间”,是指与“寻常人”的衣冠同中有异。但是,在从政之时,则遵从朝廷的衣冠制度而不求异。所谓“动作慎”,是指一切言行都谨慎小心,绝不轻率浮躁,惟恐造成不可挽回的失误。 儒者坚守道义,因此,不为权力、地位所左右,不想得到国家、天下,而是要使国家天下有道义,使百姓安宁;儒者知道担当责任,所以,把国家与天下给予他,他也可以辞让,即使是得到国家天下时,也表现得好像很傲慢,不会因此而认为得到了什么利益权力,这在众人看来,似乎非常傲慢,好像不屑于君主之权位。儒者依礼而行,礼必须有辞让之心,因此,遇到小事也会辞让。儒者的辞让,必须出于诚心,但是,即使是诚心辞让,有时也会让一些人觉得似乎是很虚伪。是否被人认为误解,不是儒者所重视的事情,儒者所重视的是能否符合道义。 儒者遇到大事时,好似有所畏惧。遇到小事时,好似有所愧疚。为什么如此?因为儒者不仅坚持道义,而且顾全大局、高瞻远瞩,还需要审时度势,所以,众人或许出于一时激愤或局部利益而主张的做法,儒者不能放弃原则而苟同;因为儒者知道自己的责任,所以,言行谨慎小心,而不敢有丝毫苟且。在出了问题的时候,儒者绝不推卸责任,而是首先反省自己,不惜自责自贬,却能宽容别人的过失。熊十力先生说:“如威如愧,言事关大法,不敢犯也;即小节处,亦惟恐忽于当然之则,如有所耻。”(读经示要第208页)为什么说儒者难以入仕?因为如果不符合道义就不会入仕。为什么易于退身?因为对于已经入仕的人,遇到君主不符合道义的时候,三谏不从则离去,绝不苟且拿俸禄。为什么说柔弱谦卑好似没有能力?因为儒者不张扬,不炫耀,更不争名夺利,所以,在众人看来,遇到名利却不知去争夺,有了成就却不想让人知道,难免被人认为是柔弱、懦弱、无能,然而,就是这种不被名利所左右、始终坚持原则的人,才是国家的栋梁,才是真正能为百姓解危救难的人。儒者仪容表情就是如此。原文: 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注释: ()居处(chu3):在平时的生活之中。齐难(zhai1 nan2):像斋戒一样庄重,神圣不可侵犯。()道涂:道路。涂,通“途”。()阴阳之和:阴气与阳气的和谐。()爱其死:爱惜生命。有待:等待时机。()备豫:预先有所准备。 译文: 儒者在平时生活中,整齐端庄,令人敬畏,好似不易相处,举止庄重而恭敬;说话一定是先考虑是否能实现,欣慰一定是先保持中和平正。在道路上不计较艰险与平易的利害,冬季和夏季不争夺阴阳平和的好处。爱惜生命而等待合适的机会,修养自身而要有所作为。儒者就是这样预先有所准备。 说解: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因此,不管是否从政,儒者必须先注重修身,修身的过程不是停留在书本上,更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把修心养性落实到日常言行之中,这就是儒者所必须事先必备的修养。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若无平时的修养,在需要担当责任的时候,也就无法承担起责任。 儒者的日常生活就是提高修养的时候,整齐端庄是对自己的要求,对他人可以起示范作用,可以勉励他人,但不是强行要求他人,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令人产生敬畏之情的原因,但是,不了解的人却会觉得难以相处。儒者的一起一坐,一举一动,都必须出于真诚的恭敬,不敢对人有丝毫的失礼。人的修养当然是在内心,但是,必然通过言行体现出来,因此,说话之前先要考虑是否能做到,以免失信于人,做事的时候先要避免私心杂念,以免违背中正之道。 道路之上必然有艰险难行之处,也有平坦易走之处,君子不是有平易之路而不走,而是不去有意与人争夺平易之处;君子不是有意选择艰难险阻去硬闯,而是绝不为了保全自己却把别人推到艰险难行的路上去,在两者之间必须选择的一种的时候,儒者宁愿自己选择艰险而把平易之路留给别人。因为选择艰险与平易,所涉及到的是生死之间的选择,君子“临难毋苟免”,所以,君子为成仁而可以杀身,为取义而可以舍生。成仁取义又是为了什么?不能是为了得到仁义之名,而是为了使国泰民安。 冬夏的自然气候,是冬冷夏炎。人们想在冬季得到温暖的地方,夏季得到凉爽的地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君子深明小人的快乐和利益之所在,而且自愿使小人得到应得的快乐和利益,否则不足以成为君子。儒者不有意凭借外在条件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也就是说,不能因为外在条件美好就快乐,不能因为外在条件恶劣就悲伤,否则,便是心役于物而不能自主。因此,君子的“阴阳之和”不在于追求外在的“冬温夏凉”,而在于通过心境的平和使自己可以面对冬季的严寒、夏季的炎热。为什么要如此?因为百姓的严寒与酷暑,需要君子去解决;君子去解决严寒与酷暑的时候,也必然是在严寒与酷暑之中,所以,君子不仅不能逃避严寒与酷暑,而且还要冒着严寒与酷暑去解决百姓的严寒与酷暑。 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君子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因此“爱其死”、“养其身”,不仅仅是为了生命与身体本身,更重要的是尽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为了行其道、行其义。天下安宁的时候,正是君子行其道义的时候;天下无道的时候,也正是需要君子使之复归道义的时候。但是,天下有春夏秋冬,人间有兴盛衰败。春夏季节,是万物发生和成长的时候;秋冬季节,是万物收藏的时候。万物收藏,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休养生息以待来年再生。君子效法天地之道,所以,君子“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原文: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後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注释: ()祈(qi2):相当于“求”。()积:指积聚财物。()文:道德礼义。()难得:难以被招致。易禄:易于得到俸禄。()畜(xu4):不符合道义而长久留住。()非时不见(xian4):时机不到就不会出任官职。()近人:平易近人。 译文: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把忠信作为宝;不追求土地,把树立礼义当作土地;不追求多积聚财物,把增加道德礼义当作富有。难以被君主招致却容易得到俸禄,容易得到俸禄却难以被留养。如果时机不到就不会出任官职,不就是难以被招致吗?不符合礼义就不同流合污,不就是难以被留养吗?先劳累自己去做事而后拿俸禄,不就是容易得到俸禄吗?儒者就是这样使人容易亲近。 说解: 儒者在修养上的要求与众不同,但求尽心尽力,而不争名逐利,因此,更容易使人亲近。人们常常把金银玉器当作宝贝,但是,儒者不仅不想去争夺金银玉器,而且在从政的时候会致力于使人们各自得到该得的金银财宝,因为儒者所追求的不是金银玉器,而是坚持自身的忠信。人们常常追求多得土地,但是,儒者不去追求积聚财富和土地,而是重视道德礼义,把拥有道德礼义当作财富。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所结识的人拥有道德修养呢? 儒者为什么“难得”、“难畜”?因为“非时不见”、“非义不合”。所谓“非时”,是无法行道义之时。周易中说:“天地闭,贤人隐。”在春夏季节,阳气自然显现于外,因而生意盎然;秋冬季节,阳气自然内敛而休养生息。因此,儒者之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有贤而不用,则天下无道;天下无道,而君子不自弃。所谓“非义”,是不合道义之时。周易中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儒者所坚守的是道义,而不是要为某一个君主、群体谋私利。因此,君主之行为符合道义,儒者为道义而可以在君主之下做事,做事只是在行道义;君主之行为不符合道义,儒者为道义而不仕,不是不行道义,而是不同流合污。在无法行道义之时,君主虽想招致儒者,儒者不仕,所以“难得”;在君主行为不合道义之时,儒者不仕,所以“难畜”。为什么说“易禄”?因为儒者“先事后食”。诗经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因此,儒者不仅“非时、非义”的时候不仕,而且“无功不受禄”,一定要先把事做好,然后才接受俸禄,所以容易得到俸禄。因为儒者不为了得到俸禄而做事,不是沽名钓誉之徒,所以,不会利用权位,也不被有权位者所利用。 附:熊十力先生认为,“人人能不求土地,而立义以为土地,则侵夺之患可熄,世界大同。”“义理富于内,积天下之财”,因此,“多文以为富”。“难得,言其进德修业,皆得力于难也。论语仁者先难而后获是也,易,汉书李寻传引论语贤贤易色,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易禄,轻禄利也。”“易禄而难畜也”,“畜,容也。难畜,不取容于世也。轻禄故难畜。”“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易乾之初九,潜龙勿用,则非时不见也。德未成,不可以教人,未见正,不可遽持以号召当世,乃至有所发明,而未经证实,不轻宣布,将改造治制,而群情未协,不可卤莽以行破坏,皆非时不见义也。”“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奸雄之威势,不能夺其所守。群众之习尚,不能移其所志,是难畜也。”“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先后者,轻重义。劳者,自苦之谓。甘自苦而急于救世,禄利非所先也。”“其近人有如此者”,“儒者本平易近人,而其中之所存,乃极严峻,以此近人,故乡愿不得而似之也。”(读经示要第210212页。)此说可作参考。原文: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後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注释: ()祈(qi2):相当于“求”。()积:指积聚财物。()文:道德礼义。()难得:难以被招致。易禄:易于得到俸禄。()畜(xu4):不符合道义而长久留住。()非时不见(xian4):时机不到就不会出任官职。()近人:平易近人。 译文: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而把忠信作为宝;不追求土地,把树立礼义当作土地;不追求多积聚财物,把增加道德礼义当作富有。难以被君主招致却容易得到俸禄,容易得到俸禄却难以被留养。如果时机不到就不会出任官职,不就是难以被招致吗?不符合礼义就不同流合污,不就是难以被留养吗?先劳累自己去做事而后拿俸禄,不就是容易得到俸禄吗?儒者就是这样使人容易亲近。 说解: 儒者在修养上的要求与众不同,但求尽心尽力,而不争名逐利,因此,更容易使人亲近。人们常常把金银玉器当作宝贝,但是,儒者不仅不想去争夺金银玉器,而且在从政的时候会致力于使人们各自得到该得的金银财宝,因为儒者所追求的不是金银玉器,而是坚持自身的忠信。人们常常追求多得土地,但是,儒者不去追求积聚财富和土地,而是重视道德礼义,把拥有道德礼义当作财富。谁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所结识的人拥有道德修养呢? 儒者为什么“难得”、“难畜”?因为“非时不见”、“非义不合”。所谓“非时”,是无法行道义之时。周易中说:“天地闭,贤人隐。”在春夏季节,阳气自然显现于外,因而生意盎然;秋冬季节,阳气自然内敛而休养生息。因此,儒者之行,“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有贤而不用,则天下无道;天下无道,而君子不自弃。所谓“非义”,是不合道义之时。周易中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儒者所坚守的是道义,而不是要为某一个君主、群体谋私利。因此,君主之行为符合道义,儒者为道义而可以在君主之下做事,做事只是在行道义;君主之行为不符合道义,儒者为道义而不仕,不是不行道义,而是不同流合污。在无法行道义之时,君主虽想招致儒者,儒者不仕,所以“难得”;在君主行为不合道义之时,儒者不仕,所以“难畜”。为什么说“易禄”?因为儒者“先事后食”。诗经中说:“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因此,儒者不仅“非时、非义”的时候不仕,而且“无功不受禄”,一定要先把事做好,然后才接受俸禄,所以容易得到俸禄。因为儒者不为了得到俸禄而做事,不是沽名钓誉之徒,所以,不会利用权位,也不被有权位者所利用。 附:熊十力先生认为,“人人能不求土地,而立义以为土地,则侵夺之患可熄,世界大同。”“义理富于内,积天下之财”,因此,“多文以为富”。“难得,言其进德修业,皆得力于难也。论语仁者先难而后获是也,易,汉书李寻传引论语贤贤易色,颜师古注: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易禄,轻禄利也。”“易禄而难畜也”,“畜,容也。难畜,不取容于世也。轻禄故难畜。”“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易乾之初九,潜龙勿用,则非时不见也。德未成,不可以教人,未见正,不可遽持以号召当世,乃至有所发明,而未经证实,不轻宣布,将改造治制,而群情未协,不可卤莽以行破坏,皆非时不见义也。”“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奸雄之威势,不能夺其所守。群众之习尚,不能移其所志,是难畜也。”“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先后者,轻重义。劳者,自苦之谓。甘自苦而急于救世,禄利非所先也。”“其近人有如此者”,“儒者本平易近人,而其中之所存,乃极严峻,以此近人,故乡愿不得而似之也。”(读经示要第210212页。)此说可作参考。原文: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注释: ()委:委托,托付。()淹:浸染,诱惑。乐好(le4 hao4):享乐和喜好。()亏:亏欠,减少。()沮(ju3):威吓、威胁。一说,通“阻”。()更(geng1):改变。守:指所要遵守的志向。()鸷(zhi4)虫:凶猛的鸟兽。攫(jue2)搏:掠夺、搏杀。()程:衡量。()引:牵拉。()豫:通“预”,事先有顾虑。()过:过错。再:重复。()流言:流传不实之言。极:极力追究从何处而来。()断:断绝。威:威严。()习其谋:从计谋上下工夫。()特立:立身处世不同凡俗。 译文: 儒者,在有人把财物托付给他的时候,在有人用享乐和喜好引诱他的时候,能够见到利益而不损害道义;有人以人多势众加以劫持的时候,以强兵利刃加以威胁的时候,即使遇到死亡的危险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遇到凶猛的禽兽侵夺而与之搏杀,不必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勇力;牵拉重大的鼎,不必衡量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量。已经过去的事不后悔,将要到来的不预先防备;错误的话不再重复,流言蜚语不去追究;不失去自己的威严,不从计谋上下工夫。儒者立身处事就是这样不同凡俗。 说解: 儒者平易近人,但是,儒者立身处事却不同凡俗。因为平易近人,所以在平时似乎与大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不同凡俗,所以,在特殊情况下又能统摄大局而从容镇定,或者坚持原则而临危不惧。然而,这种不同凡俗的品格如何体现出来、如何修养出来呢? 有人把财物托付给儒者,是因为得到他人的信赖,见到利益就忘记了诚信,只顾自己而不惜伤害他人,甚至于损害道义,那么,也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没有人不想快乐,没有人无自己的爱好,假如在快乐和爱好面前不能自我节制,便很容易醉利而忘义,如果这样,就遇到诱惑或危险就可能放弃原则,就不可能再从容镇定地统摄大局。 儒者以德服人,以德而聚人,而不单纯依靠人多势众服人,不能没有武器以自卫,但也不依靠强兵利刃服人。儒者常常遇到人多势众而被劫持的时候,会遇到刀兵相加而被威胁的时候,在此情况下,儒者怎么办?“见死不更其守”。人所应守的底线是做人的原则,而不能像禽兽一样活着,因此,儒者要坚持仁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绝不能苟且偷生而改变自己的操守。 儒者不背弃仁义而偷生,坚持仁义原则而不惧死,但是,绝不轻生。遇到凶猛的禽兽侵夺的時候,不管是否有足夠的勇力,都要与之搏杀,而不能坐以待斃,也不能對需要救助的人冷眼旁觀。遇到需要牵拉大鼎的时候,应该出力就尽力,儒者不能有力不出力,也不能不尽力。这里所说的鼎,是象征国家地位的礼器,而不只是一般的重物。人只怕自己画地为牢而固步自封,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里所说的搏杀凶猛禽兽、牵拉大鼎之事,象征着艰险困难的事情,遇到这样的事情,不预先去考虑结果的成败、力量大小,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比如,鲁定公十年,定公与齐侯在夹谷会盟,当时,孔子随行担任相礼(相当于司仪),齐人要劫持定公,孔子挺身而出怒斥景公;齐人要用优伶侮辱定公,孔子命人断其手足;因此而使齐侯不敢轻视鲁国,而且归还了所侵占的三个地方。 儒者对已经过去的事不后悔。这里所说的事,不是说过去的错误,而是说过去的胜负以及不如意之事,既然已经过去,即使后悔也无济于事,反而影响当时应当做的事。儒者对将要到来的事情不预先防备。这不是说儒者不防患于未然,而是不整天想着防备,还像平时一样做事。有预见也需要把当前该做的事做好,而且人整天只知防备,就好比打仗时只有盾而没有矛。熊十力先生说:“此皆所以养氧气,不可有一毫自馁处。天下之大勇,亦必于日常所触险难处,涵养得来。”(读经示要第213页) 儒者对自己所说过的错话不会再重复,就像孔子称赞颜子的那样:“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说:“过而不改,是为过矣。”流言蜚语不去追究,是说别人对自己的流言蜚语不去追究,而不是在别人遭到流言蜚语伤害的时候不管不顾。为什么儒者不追究流言蜚语的来源?因为儒者见识不同凡俗,所考虑的是长远之计。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深明道义,通达事理,所以不会被流言蜚语所动。所谓不被流言蜚语所动,包括不因此而动摇自己的思想意志,也包括不因此而被失去心情的平静安宁。 儒者不失去自己的威严。儒者的威严从何而来?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只有自厚自重,才能有威严。朱子说:“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因此,威严来自自身的修养,修养在于内心而体现于外在言行。谨言慎行,然后能使人敬畏;永远不间断地保持谨慎小心,然后能使人敬畏。所谓“不习其谋”,是说儒者不从计谋上下工夫。说话做事,出于一片真诚,而不用心计。遇到事情,则按正道而加以谋划,绝不事先准备翻来覆去地考虑以求顺从别人。熊十力先生说:“谋之必周,而不可数数过计。过计,则利害之私,将炫于中,而不果于行矣。”(读经示要第213页)原文: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亲:亲密。劫:利用。()迫:逼迫。()居处(chu3):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淫:倾邪不正。()溽(ru4):追求浓厚的味道。()微辨:隐微地说清道理。面数(shu3):当面指责。 译文: 儒者,(可以接受人们的)亲密接触但不可被利用,可以亲近但不可被逼迫,可以被杀但不可被侮辱。儒者的居住与生活环境不能倾邪不正,其饮食不能追求浓厚的味道,其过失可以用隐微的方式把道理说清楚但不可当面指责。儒者就是如此刚正严毅。 说解: 儒者有平易近人之处,遇事不与人争夺名利,并且还能宽容待人,这是柔的一面;儒者有重视威严之处,不为任何欲望放弃尊严,这是刚的一面。儒者效法天地之道,天圆地方,因此,圆融而方正,外圆而内方,这是刚柔兼济之处。因为柔,所以可以接受人们的亲密接触,可以与人亲近;因为刚,所以,任何人要利用儒者、逼迫,都不能使儒者放弃尊严而就范。 儒者把仁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在生命与仁义无法两全的情况下,坚持仁义,所以,可杀而不可辱。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茍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然而,儒者的刚毅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平时的修养。在生活起居方面,儒者必须自我端正,而不能倾邪;在饮食方面,儒者不追求浓厚的味道,即“居处不淫”、“饮食不溽”。为什么说“不淫”就是“不倾邪”呢?为什么“饮食不溽”呢?可以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来理解。仁义是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的。天理与人欲本来就不是两个,而是一个,朱子说:“人欲隐于天理中,甚几甚微。”“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转引自钱穆先生朱子学提纲第84页)在生活起居上追求舒适宽敞,在饮食上追求浓厚的味道,并非有舒适宽敞的房屋不去居住,并非有美味而不食,而是根本不去追求这些,不把心思放在这些上面。 人难免会有过失,儒者也不例外。儒者在自己有过失的时候,可以容许别人采用隐微的方式含蓄委婉地劝说,把道理说清楚,这不是说儒者不听取别人的忠告、有过失而不改,而是说不能接受别人盛气凌人地当面指斥。熊十力先生说:“儒者能容人之微辨,则未尝怙过而阻人之忠告也。面数,则以盛气凌人。意气才动,自有苛求过深处,有诬且辱之嫌,故儒者不受也。”(读经示要第214页)儒者不接受别人盛气凌人的当面指责,并非因此就放弃礼义,也去盛气凌人地当面指责他人,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即使有冲突也须“以直报怨”。原文: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注释: ()甲胄(zhou4):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干橹(gan1 lu3):盾牌,干为小盾,橹为大盾。()戴:尊崇。()抱:信守。处(chu3):安置自己内心。()更(geng1)其所:改变自己的原则。 译文: 儒者把忠信作为铠甲和头盔,把礼义作为盾牌;尊崇仁道而做事,信守礼义而存其心;即使有暴乱之政,也不改变自己的原则。儒者就是这样立志修身。 说解: 儒者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忠信礼义。在这里,把忠信比喻为铠甲和头盔,把礼义比喻为盾牌。铠甲、头盔、盾牌都是防身的,而不是攻击的武器,因为儒者不以攻击作为手段或目的,而是保存自身以行道义,在生命与道义之间所要遵守的是道义;因为儒者是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使天下安宁,而不是要扰乱天下。儒者只有铠甲、头盔、盾牌这些防身的东西,不是只去保护自己,因为儒者所要守住、所要推行的,就是忠信礼义。儒者不倡导以暴制暴、以杀止杀,而是要以身作则、以善致善,使天下安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既要有矛,又要有盾,但是,人们常常习惯于重视矛的作用,却不重视盾的作用。儒者期望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不是重视法律所能达到的,也不是安装一道道的防盗门、锁所能达到的,只有忠信礼义能够达到。 儒者“戴仁而行,抱义而处”,其中涉及到三组词,即“戴”与“抱”、“仁”与“义”、“行”与“处”。为什么说“仁”要“戴”?因为“戴”是顶在头上,意味着要把“仁”作为最高原则;为什么“仁”与“行”联系在一起?因为“仁”发于内心,只有通过言行才能体现出来。为什么“义”要“抱”?因为“抱”是放在胸前,意味着要把“义”作为行为的信条;为什么“义”与“处”联系在一起?因为“义”需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做到恰倒好处,只要有一时一事不把“义”放在心上,就可能会说出违背“义”的话、做出违背“义”的事。人世间的事情很复杂,只要有仁心,那么,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之中,就能使自己的言行尽可能符合礼义。 什么叫做“暴政”?指的是朝廷的号令凶残不仁。遇到暴政的时候,儒者应当怎么办?处在不同地位、不同时间、不同条件的儒者会有不同的具体做法,但是,其共同之处在于,无论多么艰难危险,儒者所不能放弃的是志向与操守。儒者之志向在于仁义,儒者之操守在于忠信。所谓“不更其所”,就是要坚持住这个原则。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这就是儒者的“强学力行而自修立”(礼记注疏语)。原文: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注释: ()一亩:宽一步、长百步的土地,换算为长宽各十步,墙方圆六丈为一个宅院。宫:墙壁。()环堵:四面的墙,长度只有一块木版那么长,高度只有五块木版的宽度。筑墙用木版,每打一层就把木版向上移动一次,移动五次而筑成的墙叫做堵,五堵为一雉。()筚(bi4)门:用荆条、竹子编造成的门。圭窬(gui1 yu2):形状像圭一样上尖下方的狭窄的门户。()蓬户:用蓬草做的门。瓮牖(wen4 you3):用无底的破罐子做成的窗口。()易衣而出:出门时必须换衣服,意味着可穿的衣服极少。()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上答之:君主接受他的主张。()谄(chan3):谄媚,有意讨好。()仕:从政做事。 译文: 儒者,可以只有一亩那么小的宅院,只有一块木版那么长、五块木版的宽度那么高的房屋,用荆条竹子编织成的门,狭窄得像圭版形状的门口,门口只用蓬草堵住,窗口只用无底的破罐子做成;衣服少得出门时必须换衣服,一天的饭分成两天吃;君主接受他的主张时不敢有疑虑,君主不接受他的主张时不敢有意讨好。儒者就是这样从政做事。 说解: 儒者的“仕”,不是一定要做官,但是,时刻都可以“从政做事”。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大学中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作为“从政”来说,因此,修身也是从政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从政的前提和基础。熊十力先生说:“此节盖言固穷高隐之儒,虽不任政,而国君时与咨询政事,必尽直道。”(读经示要第216页) 学习君子之道,在于受到穷困之时,仍然坚持操守而不变,否则便不符合君子之道。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所说的都是穷困的情况。君子谋道不谋食,但是,君子也不是愿意受穷困。任何人都可能会遇到穷困的时候,儒者不仅不会因为有德就减少了穷困,而且有可能比众人所遇到的穷困更多更严重,在此情况下,正是体现君子与小人区别的时候,也就是体现君子修养、提高君子修养的时候。在与小人共同处于穷困之中的时候,君子应该担当起让小人摆脱穷困的责任。所以,哪怕是穷困到只有极其简陋的容身之处,哪怕只有一两身衣服可穿,只有能够勉强维持生命的粮食,仍然坚持道义,而不胡作非为。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君子修养,为的是通过从政做事来践行道义,因此,会有遇到君主咨询问题的时候。这里所说的君主,当然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自己的上级。面对君主的时候,君子的主张可能被采纳,也可能不被采纳。在被采纳的时候,君子就应当果决地尽心尽力,而不能再对君主有所猜疑,更不能怀有三心二意,但是,违背道义之事不能做。君子的主张,常常会有不被采纳的时候,甚至会有被误解、被排斥、被打击的时候,怎么办?君子绝不为了使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张而去有意讨好,不能说言不由衷的话,不能做违背道义的事。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得志,但知依道义而行;不得志,不以违背道义的方式去谋求,也不因此而生怨恨。 附:在礼记正义中,认为此节是讲“贫穷屈道,仕为小官”的,并且解释说:“是仕官之人,今乃筚门圭窬,仕为小官。儒有大德而仕小官,故知贫穷屈道。”可供参考。“贫穷居道”,不应理解为“因为贫穷而降低道义的标准”,而可以理解为“因为贫穷而不得不出仕做官,或者为了行道义而委屈自己”。这里因为把“仕”简单理解为“做官”而产生的。原文: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後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注释: ()今人与居:与今人生活在一起。()古人与稽(ji1):与古人之意相符合。()以为楷:把他作为楷模。()适:生存的时代。弗(fu2)逢世:没有遇到政治清平的时代。()上:指君主及在上位的人。援:引荐,选拔。()下:在下位的人。推:推举。()谗谄(chan2 chan3):进献谗毁和谄媚之言。()比党:因利益相同而结成党派。()竟:终究,始终。信(shen1):通“伸”,伸展。()犹:图谋、考虑。 译文: 儒者与同时代的人在一起生活,却与古人之意相符合;在所处的时代的言行,可以成为后世之人的楷模。所生存的时代不是政治清平的时代,得不到君上选拔,得不到下级的推荐;那些进献谗毁和谄媚之言的人,有结成党派而使之处于危险境地的,但是,自身可以处于危险之中,志向却不会被侵夺。即使是处在危险的境地,一举一动始终要伸展的是自己的志向,仍然不会忘记百姓的疾苦。儒者就是这样忧国忧民。 说解: 任何人都是与同时代的人生活在一起,脱离不了时代,脱离不了现实,因此,儒者不仅不能仇视现实,不能对现实怀有敌意,而且还要在现实中做事,在现实生活之中落实仁义,所以说儒者“今人与居”,而不是离群索居当隐士。为什么这里说“今人与居”而不说“与今人居”呢?这意味着儒者不在现实中随波逐流,不去讨好今人。孔子说:“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然而,一般情况下,“志乎古,必遗乎今”,但是,儒者要坚持的是道义,所以“古人与稽”,也就是说一切言行都按照自古相传的道义相符合,其目的是矫正今世之过错,尽量使今人减少因过错而造成的伤害。坚持道义的做法,未必会被今世接受,但是,儒者之所以能成为儒者,就在于无论是否能被今人今世所接受,都能在今世坚持道义,这样的做法,自然能成为后世的楷模。当儒者不被今人所接受的时候,很可能会遇到非常严重的挫折乃至摧残。出生在什么样的时代,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因此,很可能遇不到开明的君主,反而可能会遇到乱世。在此情况下,儒者得不到君主的选拔任用,得不到下级的推荐,有人会在君主和众人面前谗言诋毁,甚至会遇到排斥与打击,这种排斥与打击可能会来自上上下下、四面八方,遭受到各方面的严重压力乃至生命威胁。这种情况,正是需要君子的时候,却是君子难以得志的时候,正如孔子所告诫我们的那样,“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当君子的言行关系到国家天下安危的时候,儒者的做法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永远不能放弃的就是仁义,亦即“志不可夺”。“志不可夺”怎么办?仍然坚持原则以求实现志向。孔子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因为仁义不是空言,而要落实于现实之中;因为君子由仁义而行,心中所想的只是使百姓能够摆脱苦难而安居乐业。原文: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注释: ()穷:停止。()笃(du3):纯正专一。倦(juan4):倦怠,厌倦。()幽(you1)居:平时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淫:倾邪不正。()上通:上与君主相通。困:被困扰。()以:应用。和为贵:以和谐为最重要。()忠信:见到忠信的人能、。美:赞美。()优游:见到柔和温顺的人。法:效法。()慕:敬慕学习。容众:宽容地对待众人。()毁方:去掉棱角。瓦合:与一般人共同相处。()宽裕:宽厚大度。 译文: 儒者无所不学而不停止,纯正专一地做事而不倦怠;个人独处而不偏狭放纵,上与君主相通而不为君主所困扰。在礼的应用上,知道上下尊卑而最重视和谐,见到忠信的人则加以赞美,见到柔和温顺的人则注意效法。敬慕贤德的人而能宽容地对待众人,去掉自己的棱角而与众人共同相处。儒者就是这样宽厚大度。 说解: 儒者具有宽厚大度的品德。儒者需要博学,学习孝悌忠信,在道德修养方面,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儒者不能孤陋寡闻,既要博闻广识,又要力求贯通。“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的“学”必须落实到“习”上,所谓的“习”也就是要“行”。“笃行”强调的是纯正而专一,始终如一,真诚无伪。熊十力先生说:“孤陋寡闻,不足为学,故贵于博。博者,周以察物,而观其会通。不穷,求进不止也。”(读经示要第218页) 儒者的学习与修养,体现于人们可闻可见的言行之中,但是,根基却在于不为人所知所见时的修养。所谓“幽居而不淫”,就是“诚意正心”的“慎独”功夫,其关键在于不自欺。一个人平时单居独处的时候,不放纵自己的欲望而知道节制,不想邪恶之事而培养诚正之心。朱子说:“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其恶而亲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儒者在比君主所信任的时候,可以凭借道德修养,与君主共同行道义,所以,君子从政的时候,只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Erythromycin-A-9-oxime-d3-生命科学试剂-MCE
- R-3-Hydroxyvaleryl-CoA-3R-Hydroxyvaleryl-coenzyme-A-生命科学试剂-MCE
- DB61T 508.5-2011 富硒双低油菜籽
- 保密知识竞赛参考试题库及答案
- DB61T 307.4-2021 紫阳富硒茶生产 第4部分:绿茶质量等级
-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南山中学2025年数学高三上期末调研模拟试题
- 新疆克拉玛依市北师大克拉玛依附中2025年数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 山西省忻州巿第一中学2025年高三数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
- 2025年生物遗传题库及答案
- 手术室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中阳钢铁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四川攀枝花钒钛高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呼吸内科培训与考核制度
- DB11T 2330-2024 行业协会商会诚信建设规范
- 新课标(水平三)体育与健康《篮球》大单元教学计划及配套教案(18课时)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旋转《图形的旋转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 (新版)电信网上大学智能云服务交付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深圳市建设工程消防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工作指引(2023年版)
- 物理-湖北省2024年秋季鄂东南联盟学校高一年级期中联考试题和答案
- 智研咨询发布:中国碱性电池行业发展现状、产业全景概览及投资方向分析报告
- 人工智能教学平台需求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