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您们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动荡而变革的时代。一方面奴隶社会逐渐解体,另一方面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教材以4课篇幅分别从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系列变革。而本课则侧重于叙述军事纷争。这一段历史就其内容来看是精彩的,就其地位来看,它在历史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了解春秋、战国的基本史实;以辨证的观点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带来的历史影响;理解改革、人才与强国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共同学习能力以及积极参与的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成就霸业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强大需要改革,需要人才,需要奋发图强的精神,教育学生明确远大的目标,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将来建设祖国、振兴民族作好准备。3、说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齐、晋称霸。本课的难点是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等表述中,就隐含着历史走向统一趋势的意思,要指导学生分析理解。二、说学情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七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基于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以此,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答”向“学会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观和满堂灌的做法,树立师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平等观,注重教学的开放和思维的创新,构建活泼、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1、开放式教学法: “开放式教学”与其说是一种教学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理念。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不一定固定有一种答案,甚至某些问题在史学界都存在着争议。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探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开放式教学”不应算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应将这种观念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2、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学生思考。3、利用教材中的部分插图、地图、文字资料以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既可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二)、说学法: 1、比较的学习方法:“比较中出真知”,尤其是对于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历史的能力较差。例如:对“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的战争特点”这一历史问题不太好理解,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体会不同时期的特点。2、识图的学习方法: 充分利用地图及其他插图,在图中提取有效信息。3、探究式学习方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另外我也利用教材中的部分插图、地图、文字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这样既可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印象。四、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诸如:烽火戏诸侯、管鲍之谊、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等。(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应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学生的课前准备,学生对这一段的历史有所了解,这样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进入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二讲授新课: (共A,B,C.D.四个步棸)A 导入新课: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在讲、听故事中了解西周的灭亡,并引导学生归结暴君、昏君误国的历史教训(规律)。提问:同学们知道东周(BC770-BC221)从何时开始,它分为哪两个历史时期?(明确春秋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从而引出课题。(学生尚未进入状态,可以通过讲故事、谚语、歇后语、笑话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B. 讲授新课:(分三个步骤)我分三个步骤讲授知识,我把讲授的内容由易到难的分成三个层次,不仅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知识,而且知识难度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分层讲课,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具体展开教学模式如下:第一步, 梳理知识,把握基础,让学生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活动。为了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我采用了“知识马赛克”的图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填充内容,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的主要活动及具体内容,为第二、三步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步,解析知识,深入讲解。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从整体把握教材,进一步讲授知识内容,着重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一)春秋争霸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主要原因1.齐国位于东方,盛产鱼、盐。出示春秋形式图,显示齐国的位置。2.任用管仲,改革内政。(问:你知道管仲与齐桓公的故事吗?谈谈你对齐桓公的看法.插入故事: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一双好友,给两个公子当师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尊王攘夷”的含义是什么?(巩固知识)根据刚才讲的课本内容,阅读以下资料后回答问题出示史料: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阅读材料回答:1、春秋时期为什么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2、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最早称霸中原的是谁?,3、假如你是齐桓公,应该怎样作才能成就霸业?请同学们充当谋士,为齐桓公献计献策。小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然后做一概括总结。过渡:齐桓公以后即崛起参与争霸的是晋国和楚国。晋楚数次联合盟国在中原地区的对决,先后持续百余年,是春秋时代最壮观的景象。(二)、晋楚争霸1、提问:这两国争霸的情况怎样?哪位同学能说说看?(培养学生概述历史事件,口头表达的能力)2、奠定晋文公成为霸主的战役是什么?城濮之战,给学生讲授退避三舍的故事3、除了中原各国的争霸,还有南方的哪些国家也加入了争霸战争?给学生讲述卧薪尝胆的故事,问学生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过渡: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候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 ,初期的一百多个诸候国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到战国时期主要只有七雄。(三)战国七雄:战国时期,形成七雄并立的局面,出示战国七雄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地理位置,说出有什么特点?(总结口诀: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七雄中,哪些国家变化最大?谁能指图说说看?(如果学生能回答出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可不作讲解)1、桂陵、马陵之战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引出军事家孙膑,庞涓。给学生讲授孙膑和庞涓的故事,让学生听完故事后分析为什么桂陵、马陵之战中,庞涓会战败。让学生通过故事更加了解桂陵、马陵之战。2、提问学生:长平之战中秦取胜的原因是?(讲解长平之战的意义)(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合纵连横,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历史)第三步,点拨学生,巩固提高,突破“春秋战国的争战”这一重点 1、要求学生阅读地图,比较春秋形势图与战国形势图,教师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找出两幅图的不同?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战争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战争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以上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比较的学习方法。 2、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个思考问题:请同学们预测一下,哪一个国家将统一天下,为何能统一天下?要求学生课下相互交流或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对于此问题,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在组内讨论,然后各组发言,通过合作学习,理解教材中“争霸战争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等语句暗含着“国家朝统一方向发展”的意思。学生可能会根据本课的知识想到:秦国军事力量强大,进行了改革等角度,还会通过交流从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或自己已有的知识中寻找答案,还可以查阅各种资料获得结论,所以为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精神,而且也为学习下一课的“商鞅变法”作些铺垫。C、课堂小结:找一些有关本课重难点的习题,让学生解答,给学生讲解,巩固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在新课讲完后,简单扼要地总结本课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D. 布置作业。五、说板书设计(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应系统、直观、简洁。我采用结构式板书,来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网络。)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 春秋争霸 时 间:BC770-BC476 春秋 原 因: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落 目 的:争夺权力、土地和人民 齐、晋、楚、吴、越 春秋五霸 第一霸主:齐桓公 齐国强大的原因: 东周 晋楚争霸:城濮之战 时 间:BC475-BC221战 国 三家分晋:韩、赵、魏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六、结束语各位考官,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2011-10-07 21:22:26) 转载分类: 历史必修模块一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秦的统一、皇帝制度的确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郡县两级制、秦的疆域、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理解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和统一措施的作用。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评价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的确立;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地方推行郡县制)2、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四、教学要点五、教学过程【预习检测】1、 秦王嬴政从公元前_年到公元前_年,先后灭掉_等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2、 秦始皇首创_制度,以_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以_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3、 秦始皇在总样设置_、_、_三个最高官职,并在_下设置诸卿,分管具体政务。4、 秦统一后,秦始皇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废除_,实行_。随着秦朝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_的确立。5、 请简述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导入新课】(方案一)师:秦始皇,中国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有赞有贬。那么教材上是如何评价他的?生:教材上说:“无论怎样评价,秦始皇毕竟统一六国,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师:教材上的这句话其实就归纳了秦始皇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两大贡献:一是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分裂,实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国家大一统;二是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其成为秦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两大贡献也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主要探讨的问题,当然,我们的重点在于后者,就是来了解和探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展示板书: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历史条件、概况、意义 )(方案二)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页上的“秦始皇”画像。(展示秦始皇画像)请问,你们能找出从画像中秦始皇的穿着中找到哪些有特点的地方?生:(略) 资料:秦始皇画像秦始皇画像是著名画家刘旦宅于1959年参考历代帝王像的古画风格创作的。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诸侯所戴的礼帽,旒是冕前后垂挂的玉串。按规定,帝王的旒应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将冕冠与发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带,戴冕冠时,带从颌下绕过,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挂在耳边,走起路来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听信谗言。“充耳不闻”一语,就是由此而来。与此相称,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眼睛的视线,叫“视而不见”,意思是说,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该看的东西。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规定冕服上有12种图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意);山(表示稳重);龙(表示应变);华虫(一种雉鸟,表示文丽);宗彝(一种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洁净);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f)(斧形,象征决断);黻(f,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红色的,叫赤舄(x)。腰系黄赤大佩,长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画像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师:其实,从画像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穿着与佩戴的物件都透露出惟我独尊的气质。那么秦始皇会有这种气质?他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居于什么地位?他对中国历史究竟是贡献多余破坏?还是破坏多于贡献?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对本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学习和探讨,自己来对秦始皇的功过作一个公正的、历史性的评价?(展示板书: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的统一:历史条件、概况、意义 )【内容组织】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一课中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制度是西周的什么制度?其结果如何?生: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宗法制,因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听周王命令,宗法制趋于崩溃。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是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新的社会制度如郡县制建立的历史。师:那么,有哪位同学们可以依据初中历史知识来谈谈宗法制与分封制崩溃的表现?生:宗法制、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不再是大宗与小宗的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诸侯不尊重周王,周王的地位比不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强大的诸侯拥有了以前专属于周王的权力。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分裂时期,有哪位同学可以来简单介绍一下春秋战国的历史,或者介绍一下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尤其是与秦朝有关的历史事件?生:强大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不停的进行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增强经济、军事实力,各国纷纷进行了改革,废除一些不合时宜的旧的制度,实行新的社会制度,如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使地处偏僻的秦国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在战国末期成为“战国七雄”中力量最强大的一个国家,为秦最终统一中国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秦的强大是秦统一六国的重要条件。师:战国时期的割据混战局面最终为秦统一六国而宣告结束。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而不是曾号称拥有百万雄狮的楚国?或是拥有廉颇、李牧的赵国?或是曾派荆轲刺秦的太子旦的燕国?简言之,秦统一六国拥有哪些有利条件?生: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各地联系密切;当时各族人民渴望统一;六国不团结,让秦各个击破。师:既然拥有这么多的有利条件,但是统一六国并非轻而易举,战争是避不可免的。请问,秦又是如何进行统一战争、攻灭六国的?秦的统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生:统一概况: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花了10年时间,先后攻破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长达两百五十年的割据混战局面,建立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统一意义:虽然战争是残酷的,但是秦进行的统一战争符合当时人民的希望统一的愿望,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资料:扫灭六国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师:请问,有谁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中,哪一家的理论对秦国的影响比较大?生:法家理论,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师:有谁知道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提出了哪些理论?生:历史向前发展、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师:当秦王嬴政完成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大业之后,他也面临着当初商汤和周武王的情形,那就是从一个诸侯国的国君成为一个统治着超过原来疆域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国土,那么,秦王嬴政会如何来治理这么庞大的帝国?他会不会重蹈周王室的覆辙?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对秦王嬴政的影响会不会在嬴政的治国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就开始本课重点内容的学习: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展示板书: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师:什么叫中央集权?谁在课前预习中查找过相关资料?请他能来说说?生:据辞海记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对称。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该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办事,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师:简而言之,中央集权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那么,封建时代的秦朝,是不是这种情况?除此之外,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还有什么特点?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本目学习能解决这一问题。师:下面有个问题希望各位来回答:秦王嬴政创立的这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主要有哪几个环节构成?生:至高无上的皇权、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郡县制这三个主要环节。师:下面,我们就一一来学习这三个环节。(展示板书:1、皇帝制度:皇帝称号的由来;皇帝制度的特点 )师:皇帝,中国历史上哪一位君主首先称自己是皇帝?在他之前,君主一般的称谓是什么?生:秦王嬴政第一个自称皇帝。之前,一般称谓是王或自称为天子。资料:王与天子从“王”字的本义来讲,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人之间的人。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说“天下所归往也”。字义本身已经反映出王被认为是天地人的主宰、最高权力的象征。“王”的称谓一经出现,便为统治者所采纳和继承。从历史发展看,专制主义起源于氏族社会的晚期。原始氏族社会后期出现的部落联盟,其军事首长就是专制君主的前身。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财产的出现,以掠夺为目的的部落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促进了军事首长权力的不断加强,这些“博得了声誉的军事首领,在自己周围集合一队贪图掠夺品的青年人”,充当自己的亲信,即所谓的“扈从”,而这“一种制度促进了王权的产生”。从我国王权的形成上看,“王”字在周金铭文中作“”,像战斧之形,古文字学家吴其昌解释为:“王字之本义,斧也”。可见战斧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军权是王权的主要组成部分。“夫王者,能攻人者也”,“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王同军事有关,一是说明我国最早的君主是由部落战争的军事首领转化过来的;二是说明最早的国家的重要职能是“在祀与戎”祖先和军事是并列为“国之大事”的。我国的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由子女继承财产的父权制,促进了财产积累于家庭中,并且使家庭变成一种与氏族对立的力量。”以财产私有出现为特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础。我国古代君主之所以被称之为“君”,也是父权的集中反映。从文字学来看,尹字与甲骨文中的父字近形,寓有父辈掌权的意思,君字从尹从口,表示君是诸尹中的最尊者,可以用口来指挥尹。王也称为“天子”,表示自己是上帝的元子。周取代商,是“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而“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说明王是因为被认为具有了上帝元子和民之父母的双重身份,所以才能掌握治国治民的统治权力。师:为什么秦王嬴政要自称皇帝?而且自称始皇帝?请问同学们教材上给予了怎样的解释?生:(略)师: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教材第9页【历史纵横】栏中提供的历史材料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嬴政也希望秦朝的统治能够千秋万代,传之无穷,因此自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很自然秦始皇死后继位的胡亥就成为秦二世。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皇帝的称号,此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君主都沿用了这个称号。师:“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由此可见,皇帝的称号应该高于“王”,有其独尊的权势和地位。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来保证其地位的独一无二?请同学们归纳一下皇帝制度的内涵有哪些?生:(教师注意引导)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师: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秦始皇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主要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师:首先,为了显示皇帝独尊,秦始皇作出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包括:秦始皇自称为“朕”。此字以前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表示“我”的意思,但是自秦以后成了皇帝独享的字。还有玺印,“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记集解)。以前一般人的印都可以称“玺”,但是现在只有皇帝的御印才可以称“玺”,而且只有皇帝才能用玉质的玺。另外,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制”为皇帝涉及制度的命令,“诏”为皇帝诏告臣民的一般命令。师:其次,皇权至上、皇帝独裁,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充分体现了皇权专制的特色。国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动军队的虎符由皇帝掌握,皇帝的话就是法律(“言即法律”)。公元前213年那场著名的宫廷辩论之后,秦始皇下令取消了殿前议事的制度。这样,秦始皇不仅集国家权力于一身,而且真正开始说一不二了。师:第三,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把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万世一系地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统无穷之祚”,乃是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这关系到政权能否保持连续性和能否稳定的问题。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注意完善和健全皇位继承制度。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王权继承原则形成以来,便成为确立君主继承人的法定标准。每当皇帝立嗣时,必首先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秦始皇却没有预立太子,而汉初有一些大臣就认为秦迅速覆亡的重要原因是“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所以秦之后的历代统治者就比较重视预立太子,并把预立太子变成一种制度。师:总之,皇帝是封建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这种至高无上的皇权专制不仅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而且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障。它为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资料:皇帝的权限和行使方式在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在通常的情况下,一切行政、军事、立法、司法、财政、文教大权,无不由皇帝掌握运用;对一切文武官员和勋贵人等的任免、赏罚、生杀予夺大权,也无不取决于皇帝,“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皇帝的权限虽无所不包,无所不统,但在行使权力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人员和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皇帝需要掌握全国军政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来下达政令。为使皇帝的政令畅行无阻,保证各种讯息和政务及时而准确地上承下宣,得到贯彻执行,皇帝就必须牢牢的驾驭全套国家机器,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上下有序的承传制度。皇帝掌握全国社会和军政讯息的途径主要有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有一定等级的大臣、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在皇帝临朝时,入朝的官员也可以采用这种形式。书奏是通过写好的文书向皇帝反映情况,这种文书形成于各级政府和官员之手,通过一定输送渠道呈递至皇帝手中,由皇帝审议批示,再交有关部门执行。这个时期的奏事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奏、状等。不同的文种具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和作用,不允许混淆错用。如汉代,“凡群臣上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日奏,三曰表,四曰驳议。章者称稽首上以闻,谢恩陈事诣阙通者也。奏者上言稽首言,下言稽首以闻,其中有所谓,若罪法劾案,公府送御史台,卿校送谒者台通者也。表者上言臣某言,下言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左方下附曰某官某申上,以诣尚书通者也。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大夫以下皆言姓。报章日闻,报奏日可,其表文尚书报所上云已奏如书。凡表章以启封,其言密事得皂囊。其有疑事,公卿百官会议而执异意者曰驳议,日某主申议,可为如是,下言愚戆议异;其合于上意者,文报日某官某申议可”。这一套规制严整的奏事制度为魏晋南北朝所因循,并且增加了文种,如用于军事的露板、用于弹劾的奏弹等,开始以内容划分文种。自汉武帝制定群臣“上封事”以来,这个文种也得到普遍使用。封事是将所奏的内容加封,通过专门的传递途径(汉代由公车司马令主管)送到皇帝手中,主要用于密奏。皇帝了解军政讯息后,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戒等,不同的形式用于不同的政务,其中谕和旨是皇帝口头下达的命令。“汉制,天子之书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策。敕(策)者以简为之,其制长三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二短两编;下附篆书,题年月日,称皇帝曰;以命诸侯三公。制书帝者制度之命也,其文曰制诏三公,赦令、赎令之属是也,近道印付使,远道皆玺封尚书令即准;赦赎令召三公诣朝堂受。制书司徒露布州郡。诏书有三品,其文曰告某官,某官如故事,是为诏书:群臣有所奏请,尚书令奏下之,有制诏天子答之曰可,以为诏书。群臣有所奏请,无尚书令奏制日之字,则答曰已奏如书;本官下所当至亦日诏。戒书戒敕刺史、太守及三边营官,被敕之曰有诏敕某官,是为戒敕。自魏晋以后因循,有册书、诏敕,总名曰诏”。奏事和诏敕是通过两个途径上承下宣的,一个是外朝的百官,一个是中朝的尚书,这种制度是汉武帝以后形成的,由于诸事都要经过皇帝批准,从而使皇帝的机要部门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起来,承担着呈进传达任务,并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各种政务。这样就有可能使一些人窃取到一些实权,与皇权发生冲突。因此,皇帝往往运用权力,适时地调整官位设置和职责范围,以便更严密地控制政治信息和承传渠道,这有时也会导致相权的转换和官制的变化。魏晋南北朝就处在这个转换和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朝议有集议和廷议之别。按照一般规定,皇帝在一个月内有几次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传诣旨,有争议的当朝议论,皇帝在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作出决断。朝会的殿堂称为廷,也叫朝廷,故当朝议论称为“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时提出,而“下其议”于百官,议论时皇帝不在场,称为“集议”。由于所议事务的种类不同,参加集议的职官范围也不同。集议结束后,由参加集议的最高长官领衔,将集议的情况奏报给皇帝,由皇帝作出最后裁决。朝议的事务都是军国大事,皇帝既可根据多方面的意见进行决策,又可以从中了解百官的智识贤能,因此这种制度得以长期因循。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常专门指定一些人以“参、议、平尚书事”的名义,组成专门的集议班子,作为皇帝的参谋班子,对国家政务进行经常性的议论,遇到特别重大的事件才举行大规模的朝议,使朝议更有利于皇帝集中权力。刺察,即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来监督和审察百官的工作,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为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皇帝有时使用自己的亲信作为耳目,以“使者”的名义巡行各地,或参议国家政务,以便及时掌握官吏动态和社会局势。有些皇帝还亲自巡幸各地去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作为必要的统治手段。当时,皇帝一般是通过宰相和百官行使权力,再使用自己的侍从、机要秘书机构来直接贯彻意图,有时越过宰相而径行处理具体政务,并以监察作为补充。皇帝往往采用多线控制的办法,千方百计的驾驭和运用上述人员和机构,有意使之处于职权责交叉和相互牵制的状态,以便保证自己行使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方面的蒙蔽或阻碍。当然,由于各种政治上的原因,由于各时期形势的不同和不同皇帝在能力和素质上的差别,并不是每个皇帝都能牢牢驾驭和运用所有机构和人员的,往往会造成大权旁落。这个时期的女主、外戚、宦官和权臣,都是通过自己的影响来控制皇帝,借以篡夺到各种额外权力的。师:秦始皇虽然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事必亲躬,但是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这就离不开大臣们的协助。秦始皇结合周朝的教训和战国时期变法的经验,从中央到地方创立了一套官僚制度。(展示板书: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师:夏商时期中央官制开始逐渐完善,请为同学来回忆一下夏商时期中央官制有何特点?生:(略)师:那么,到了秦朝,中央官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官职继续存在?哪些官职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解答这些问题之前,先请一些同学来说说你所知道的秦朝的中央官职有哪些?他们的职能有分别如何?生:(略)详见“秦代中央主要部门官制见表”师:秦中央机构是以丞相为首的官僚制。所谓的“三公九卿”各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和职能以处理日常政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拥有最终的裁决权。三公九卿之制早在战国时期即开始形成,到秦汉时期得以确立。所谓三公,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左、右二丞相,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但今天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此职,故推断是秦始皇自掌军权;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西汉成、哀间(公元前32年一公元前2年)至东汉,三公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凡国有大造大疑,通而论之,国有过事,通谏诤之。三公即所谓的宰相之职,在名义上分别领导九卿。所谓九卿,是指“三公”以下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要官职。这里的“九”并非确数,言其“多”也。九卿,即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宫廷车马仪仗;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大行令、大鸿炉),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大农令、大司农),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后改执金吾),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后改将作大匠),掌皇宫、陵寝、道路等工程修建,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统领太子官属。这些官员与九卿合在一起称为“列卿”。上述所有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不能世袭。师:从刚才同学们的答案中,我们可以来整理整理,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比如说三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套官制与“家天下”有何关系?生:(讨论,略)师: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最高官职,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同样,管军事的太尉有什么不对,御史大夫也可以向皇帝报告。三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谁也不能独揽大权,这保证了国家权力最终掌握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师:此外,秦朝的这套中央官制与夏商周的中央官制相比,有何不同?生:(讨论,略)师:战国和秦的官制与古代宗法封建制下的贵族制不同,皇帝对官吏有任免权,官吏不能世袭;实行俸禄制,官在则有俸禄,不在官,俸禄也就取消。地方官吏对于中央每年应该向上级报告政务、财政收入等情况,不得隐瞒。皇帝及中央有权监察地方官吏的政务、财政和有无不法行为之权。秦虽然还有封君的存在,但是封君只具征收当地的租税和征发徭役之权,而无行政权,土地和人民仍是属于中央的。秦代还实行二十等爵制,但它只是作为官阶、俸禄、权利的一种标准,因此它与过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还有不同。(展示板书:3、郡县制 )师:请问同学们,秦朝的疆域,我们刚才提到了,比周朝又扩大了,但究竟大到什么地步?生:(教材第10页,略)师:统一后的秦朝疆域非常辽阔,不仅占有原六国的土地,而且北击匈奴、南平百越,使疆域不断扩大。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可以说,有了中央官制,只是在宫廷里有了能为皇帝谋划和办事的人,但是怎样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呢?能否沿用前朝的办法?想必东周的教训,秦始皇应该是很清楚的。这就请大家浏览教材第9页的“学思之窗”,来分析一下,王绾和李斯彼此各执己见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秦始皇会弃分封,改行郡县制?生:(略)师:主张分封制的王绾的理由: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不分封皇子镇守难以控制;只有学习古代(西周)的经验,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才能长久。主张郡县制的李斯的理由:分封诸侯不利于天子控制,是造成诸侯混战、天下大乱的根源;历史是发展的,时代不同了,制度也要改变,郡县制有利于秦王朝的统治。最终,秦始皇决定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其原因,简言之,即郡县制有利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巩固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师:此外,郡县制是否秦始皇独创?该如何郡县制下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生:(略)师: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春秋时期初设的郡县,大多设立在新吞并地区或各国边境线上,并由国君直辖。战国时代,首先由三晋建立起以郡统县之制,且设立郡县的区域也由边境扩展到腹地。秦国在兼灭六国的战争中,在一些新攻占的地区已设郡县管理。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秦朝在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师:郡,为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另设郡尉,负责军务,直接领兵;郡监(也称“监御史”),监察郡之行政,并有牵制郡守的作用。郡下辖若干县。县级行政机构由县令(不满万户之县长官称县长)主持政务,县尉负责军事和治安,县丞负责司法。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县以下是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秦时,户籍的保存与管理、赋税徭役的征调以及地方军队的基本编制都是以县为单位的。因此,县级机构是秦朝实行统治最重要的一级机构。师:既然,我们把郡县制看作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郡县制是如何体现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又是什么?生:(讨论,略)师:郡县制削弱地方权力,削弱地方独立性,重要体现在: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命,直接向中央负责,并且定期进行考核;官员的俸禄由中央拨给,增加他们对中央的依赖。郡县制的实行,打破六国原有的界限,削弱地方的权力,避免了因地方权力大而出现的分裂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师: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其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其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其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等等。师:如果说郡县制优于分封制,还能用秦朝以后的历史来说明。郡县制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我们现在还在使用,正是看到了郡县制有利于管理一个疆域辽阔的国家的优点。现在,同学们应该能比较清楚的理解秦始皇选择郡县制来管理地方的原因了吧。当然,郡县两级制,也并非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秦以后,郡制就没有保留到封建社会后期,但县制却长期实行,对历代封建王朝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师:中央官制、郡县制,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秦朝的官职,请同学们来设计一张示意图,从而体现出教材上所提到的这些官职之间的关系。(此表可让学生回家设计)生:(略) 太尉 列卿 郡尉 县尉 有秩皇帝 丞相 郡守 县令(长) 三老 亭长 里正 御史大夫 监御史 县丞 啬夫 游徼师: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构成了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最重要内容。那么,从中央到地方的这一套官僚统治机构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刚才仅仅分析的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这一特点是不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特点?如果不是,什么才是核心特点?生:(略)师:秦始皇所创建的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组织十分严密,其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这套官僚体制的建立,在全国确立起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除了我们教材上介绍的特点之外,其核心特点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简言之,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把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身上。因此权力集中的首要标志是皇权至上,国家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等一切权力总揽于皇帝一人之手。所以,教材也就用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术语,我认为更能体现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特点。师:我们说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需要,那么秦始皇的集权制度又是为了维护哪一阶级的专制统治?其职能包括哪些?生:(略)师: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因此,中央集权制的职能,主要是统治百姓,此外还有抵御外部的侵扰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利害冲突。师:本课知识点围绕“中央集权制度”其实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是制度形成的背景,即秦统一六国;二是该制度的内容,即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等;三是改制度的形成对秦朝的统治乃至秦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中央集权制度对秦朝统治的作用及其对历代统治的影响?(展示板书: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仅仅是巩固其统一六国的政治保障,那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这请同学们来概述一下,并分析其作用。生:(略)师: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有:颁布秦律:秦统一后,对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律进行修订、补充,作为统一法律颁发全国。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战国时因诸侯割据,各国度量衡差异较大。秦统一后,以商鞅变法时的度量衡为标准,全国划一。颁布诏书,铭刻在官府制作的度量衡器上作为全国标准使用器具。战国时的货币繁杂多样,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货币,以圆形方孔钱“秦半两”为统一货币。还规定“车同轨”,舆宽一律六尺。统一文字: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给统一后的政令推行及经济文化交流造成很大困难。完成统一的当年,秦始皇就下令“书同文字”,以整理后较规范的“小篆”为标准,并写成文字范本推行全国。后来又出现了简化字体“隶书”。隶书的出现,是我国文字由古体转化为今体的里程碑。修建以都城咸阳为中心通达全国各地的驰道。在南攻百越时,为转运粮饷,开凿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北,长33千米),使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秦统一后,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连接、增修秦、赵、燕三国旧长城,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软件技术员考试应试能力训练试题及答案
- 高考数学人物访谈及试题及答案
- 自我反思与生活的启示-高考作文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的历史发展脉络及试题与答案
- 商铺委托转租协议
- 2025年网络安全评估标准试题及答案
- 基于云计算的仓库管理新模式计划
- 学术活动组织与实施方案计划
- 2025年软考软件设计师答题技巧试题及答案
- 软考网络标准化知识试题及答案
- 纺丝工艺生产精品课件
- 垂线及其性质、画法(课件)
- 数字信号处理常用公式(不惧怕繁琐的推导)
- 2022年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攻略
- 特选2023年广东省3+证书高职高考语文试卷(真题)和答案
- 盆腔脏器脱垂课件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3 《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 ︳青岛版
- 医疗机构麻精药品管理要点-课件
- 人工神经网络6HOPFIELD神经网络ppt课件
- 适老化居家环境设计与改造-项目三-适老化居家环境课件(PPT 37页)
- 安全现场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