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大一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史复习概要先秦秦汉一、名词解释1、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绍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5、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的一类文化遗存。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是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9、大同之世语出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他们把夏朝建立以前称为“大同之世”,把夏朝建立以后称为“小康之世”,它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后者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大同之世,引用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是古代人们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认识,提出了对人类社会的美好展望。把握了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本质。但是小康之世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真正的大同之世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时代才会出现。10、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少康是夏代第六个王,其祖父太康尸位逸乐,被东方有穷氏所取代,史称“太康失国”。少康凭藉方30里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11、盘庚迁殷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上王位纷争,前后精力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代之乱”。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根继位以后政局混乱,姐姐麽安顿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迁殷后,”行汤之政“,证据才稳定下来,这回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知道商亡再未迁都。12、周公东征周武王在克殷两年后死去,天下闻而叛周,周公为了应付危机,一方面立武王子诵为成王,另一方面自己亲自摄政,这引起了王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周公为平息叛乱东征三年,终于歼灭了蔡叔等的势力,又镇压了东方各部落。周公东征是继武王灭殷后继续为巩固周王朝统治而进行的武力斗争。13、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奸佞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史,围着杀戮。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忍无可忍。西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攻入完工,力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国政由定公14、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这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15、宗法制古代贵族凭藉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也成为了统治者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存在,到了周朝变得更加典型和系统。宗法关系的基本内容是大宗小宗依据自己的特殊身份对不同范围内的人进行管辖统治。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法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有效地起到了维系社会、政治秩序的作用。16、成周八师屯驻在成周(河南洛阳)的西周王室军队。周灭商以后,兵分三部,殷八师、成周八师、西六师,以护卫和监管各地。成周八师驻守洛邑对巩固周王室对东方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7、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是国家所有制。18、工商食官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准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20、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挂和三百八十四 挂有挂名, 有 题和 辞。旧传伏羲氏演八卦,西周时文王演为六十四卦传是贵经的解释。周易中以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万事万物,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甲骨文的发现,为商代的存在提供了可靠证据。25、相地衰征齐国在春秋初期,井田制的剥削方式已经不能维持,为摆脱这种困境,齐桓公任用管仲于西元前 686年开始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 ,即按土地美恶分等差征收实物税(租)井田制虽未完全遭到破坏,但废除了共耕公田的制度。这一改革是剥削方式的大变化,导致了分散的个体农民经济出现。这个变化具有重大意义。26、召陵之盟春秋时期,齐桓公为图谋霸业,遏止楚国向北发展,在如陵(今郾城东部)与楚国订立的盟约.齐桓公三十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进攻楚的从属蔡国,在打败蔡军之后,又用辅周王室的名义,向楚问罪。楚成王不服,齐桓公便进军陉(今郾城东南,时属楚地)。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主动向齐桓公请求和议。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与楚国订立了召陵之盟。召陵之盟后,齐制服了能与之对抗的楚国,齐桓公由此取得了霸主的地位。27、城濮之战西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28、弭兵运动春秋中期,中原形成晋、楚争霸的局面,由于两国长期对抗,兵祸连年,且战场多在中间的一些小国。尤其是郑、宋两国,常常是争夺的目标,受害最严重。因此,西元前年,宋大夫华元首先宣导和平,发起和主持了以“弭兵”为口号的和平运动,谋求晋、楚和好,订盟互不侵犯,可惜为时三年,因楚国背约而结束。西元前年,宋大夫向戌再次宣导弭兵之盟,邀集了晋、楚、秦、齐、宋、鲁、郑等十多个国家,在宋国召开了规模盛大的休兵会议。此后四十年间,晋楚未再发生战争,延续100多年的春秋中期大国争霸战争,终于以弭兵休战而结束。 30、合纵连横战国时期各国处理军事外交活动的一种方式。“合众弱以攻一强”称“合纵”,“事一强以攻众弱”称“连横”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合纵即指东方六国联合抗秦:连横即秦拉拢一些国家进攻他国。由于六国皆欲借外力利己,故合纵实为松散联盟,抗秦活动布恩那个长久,最终为秦各个击破。31、胡服骑射西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吸取了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强大起来。灭掉了中山国,解除了林胡、楼烦对赵国北部的侵扰。赵国因此成为唯一可以和秦国争雄的国家32、长平之战西元前260 年发生的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的一次战略决战。虽然总体力量上秦对赵占有相对的优势,但由于赵国的阵前换将,极大的削弱了自己的战斗力。再加上赵括的错误指挥,最后秦军前后共歼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从此以后,秦国统一六国的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33、田氏代齐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成为齐侯的事件。齐国原是周分封给功臣姜尚之封邑,春秋末年,霸政局面近于尾声,齐国之大权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田氏是陈国逃到齐国的公子完的后代。经过田氏数代人的经营,田氏成为齐国最有势力的卿士,到春秋末期,田氏成为齐国的实际君主。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前379年齐康公死,姜姓绝祀,姜姓齐国完全为田氏齐国取代。34、三家分晋三家分晋指的是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控制了晋国的政权,并且在各自占领的地盘上建立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西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这三家为诸侯,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35、上计秦汉时中央年终考核地方官员成绩的办法。萌于战国而形成于汉代。郡国年终派遣官吏到京师。呈送计簿,回报当地已来临的治理情况,称之为上计。战国时封建制破坏,郡县制建立诸侯的述职制度变为郡县的上计制。群臣脸总是将赋税收入写入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对官员的监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7、郑国渠战国着名水利学家郑国于秦王政元年为秦筑渠三百里,号称“郑国渠”。郑国去秦国修建水利工程本是韩惠王的“疲秦之策”后来秦王发觉郑系阴谋,怒欲杀之,郑国陈述了工程对秦国的好处,秦王欣然接受工程得以继续进行。完工后灌渠全长300里,灌溉了关中4万余亩田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38、孔子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例,相传弟子达3000多人。曾经整理研究诗、书等会给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载的春秋加以修缮,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逐渐被改造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其本人亦被尊为圣人。对后世的影响极大。39、孟子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战国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重要代表人。其政治思想主要是兴王道,施仁政。孔子晚年整理了自己的着作,写出了孟子。在宋代被列为亚圣。40、荀子战国末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古代接触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认为自然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这是荀子唯物主义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同自然斗争能力的提高,对以后我国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很大。着有荀子41、墨子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曾经接受儒家教育,当过木匠,创立了墨家学派。代表了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墨子的主张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核心是兼爱。现存墨子弟子记录墨子言行的墨子42、老子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春秋楚国人,到家学派创始人。秦汉以前文献多称老聃。现存老子一书,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是无为而治。幻想小国寡民的社会,对于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43、庄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宋国人。思想上踵继老子,是道家学派在战国时的主要代表人,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强调事务都在变化自怀中,变化又是由于矛盾的相互消长,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着有庄子一书。44、韩非战国末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和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应按照现实进行政治改革,不能遵循古代传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必须制定严格的法令,君臣必须依据法令进行治理。韩非这些思想被秦始皇所采纳,对秦统一六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起了重大作用。着有韩非子。45、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着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西元前239写成,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虽主要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48、竹书纪年本称纪年,因西晋武帝时在汲郡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大批竹简,此为其中之一种,故名。亦称汲冢纪年是魏国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自黄帝,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三家分晋后专述魏事,止于魏襄王二十年。其中若干事可以纠正史记谬误。50、楚辞“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52、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淳于越反对“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始皇听从李斯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诗书,不准以古非今。此称“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成“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和秦始皇采用的其他措施有所不同,是秦始皇、李斯所始料不及的。53、沙丘之变秦始皇病死沙丘时少子胡亥与宦官赵高合谋篡夺帝位的事件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出巡到沙丘时病危,令赵高作书,命在上郡监军的长子扶苏回咸阳继位。始皇死后,赵高扣压圣旨,阴谋唆使胡亥篡夺帝位。遂胁迫李斯矫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迫令扶苏自杀。胡亥秘不发丧,回到咸阳后即位称秦二世56、白登之围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汉初,匈奴经常南下掠夺北部边郡。西元前200年,冒顿单于发兵占领了晋阳。刘邦亲率30万大军迎击,收复了晋阳,兵锋直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采用 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行贿,才得脱险。这便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后,汉初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采纳臣下的建议,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以缓和匈奴的袭扰。57、文景之治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58、无为而治刘邦即位后要士人陆贾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为他的统治提供借鉴。陆贾根据老子的道家学说,结合党史国家残破、经济凋敝的实际情况,向刘邦上书,主张无为而治,得到刘邦的赞赏陆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后期的政治和社会实际、符合当时的建国思想。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是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指导思想,直到武帝独尊儒术。59、中朝中朝即内朝,汉武帝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重要体现由皇帝和左右亲信近臣构成,与之相对的是外朝,是丞相等组成的官僚机构。武帝时为限制丞相权力,加强皇权,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宫廷逐渐形成了新的决策机构中朝。丞相的官僚机构逐渐成为一般的政务机关。60、张骞西汉时杰出的外交家,汉中人。建元二年,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以夹击匈奴。出陇西即被匈奴抓获。在匈奴十年,后逃脱终于到达大月氏,但是游说不得结果,返回于元朔三年回到长安,元狩四年再次出使西域,元鼎二年乌孙遣使抵汉。他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着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汉和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西域和汉的文化经济交流61、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汉初,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武帝即位时,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迫切需要,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所以儒学成为了唯一的正统学说。62、均输平准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朝廷通过控制全国州郡贡品的运输(均输)及物价的平衡,来谋取巨额利润以供朝廷需用。其本质是借政治力量经商谋利。63、算缗告缗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前119年开始实行算缗,就是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规定商人财产每二千钱,抽税一算(120钱),经营手工业者的财产,凡四千钱,抽一算;不是三老和北边骑士而有轺车者,每辆抽税一算,商人的车,则征收二算;船五丈以上者,每只船抽税一算。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叫做“告缗”。上述各项措施的实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解决了由于战争所造成的困难,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力量。 64、昭宣中兴汉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即位,西汉历史进入昭宣时期。这一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下三个主要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重视吏治等政治经济措施。这些措施的饿实行促进经济发展使社会得到安定,使一度风雨飘摇的西汉王朝重新兴盛起来,史称“昭宣中兴”65、五均六莞这是王莽为了“齐众庶,抑兼并” 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动,以保证人民 生活生产所需,也是为了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实行的政策。所谓“五均”是: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五均司市师定时评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办理赊贷征收山泽之税及其他杂税。所谓“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的经济事业,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王莽虽依托于“先圣”,实际上多继承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稍加变通而已。67、门阀大族东汉后期至南朝末年在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官僚士大夫结成的政治集团。东汉时期,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大官僚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集团 ,以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 。东汉后期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这些人都是世居高位 ,门生 、故吏遍于天下 ,因而又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68、党锢之祸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和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作官,史称“党锢之祸”。68、燕然勒石班固于永元元年在燕然山刻石记窦宪大破匈奴之功,作封燕然山铭,史称燕然勒石。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北单于逃走。窦宪、耿秉乘胜追击,在涿邪山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命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 69、班超、班超,字仲升,出生在文仕家庭,班彪之子,班固之弟,为巩固汉朝边疆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东汉的着名将领西元74年起直到班超去世,在班超的努力下,塔里木盆地的统治权又归到了汉朝,再现了一百年前汉武帝的辉煌。72、论衡论衡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的一部着作,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73、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浑天仪,第一架地动仪等 74、汜胜之书西汉晚期的一部农学着作,作者泛胜之,汉成帝时担任议郎,于都城长安附近教民耕种,获得丰收,后升任为御史,多年的农业经验遂编订成书。该书记载的作物栽培技术,反映了西汉时期所达到的较高水准,同时也开创了中国农书中作物各论的先例。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农学着作。隋书?经籍志始称为泛胜之书,原书约在北宋初期散失,现存编章主要得以齐民要术等古书,约有二、简答题 1、 简述母系氏族时期已发现的考古遗存答:1、新石器时代早期(前仰韶时代)A:黄河中下游地区:山西怀仁鹅毛口遗址、陕西华县高官台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河北武安安磁山遗址、山东滕县北辛遗址B:长江中下游地区: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2仰韶时代前期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河南安阳后岗遗址、江苏邳县刘林遗址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3、其他地区和仰韶晚期遗址: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仰绍文化、大汶口文化、青莲岗文化、岭南粗绳纹文化。2、 简述父系氏族时期已发现的考古遗存答:1、黄河中游地区:后期仰绍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2、黄河中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3、长江中游地区: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4、长江下游地区:薛家岗文化和良渚文化5、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华北红山文化3、 简述西周分封制和主要的封国答:1、分封制亦称封建:即封邦建国、周王朝为有效统治被征服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代周天子行使地方统治权、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分封也是分级立宗制不仅天子分封诸侯,诸侯也要在封国内分封,依次而下至士而止。2、周初分封的诸侯有王室子弟、异姓功臣、古代帝王之后3、西周的主要封国有卫、陈、宋、鲁、齐、晋、燕、等。4、 简述商代的青铜制造业答:1、商代青铜铸造记述已经相当成熟,已经掌握青铜合金的特点和性能2、青铜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分工非常精细。3、商代青铜器的代表是司母戊鼎,它是出土的商代第一青铜器。也是世界范围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5、 简述商代的阶级结构答:1、商代社会由贵族、奴隶、平民构成,宗族体系发达2、贵族是商代的统治阶级包括商王、王室贵族、官僚诸侯邦伯3、平民是商代社会的主体阶级,从事生产劳动,参与国家大事,有一定的民主权力和自由,承担社会生产和兵役4、奴隶是商代社会最下层阶级,无任何权力和人身自由6、 简述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答:平王东迁后春秋初年的社会局面混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2、 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3、 华夏族与啥数码了组矛盾计画,互相之间多有征战。4、 大批宗族消亡,宗族体制不断遭到破坏,已经不能继续维持,宗族统治土崩瓦解。5、 井田制逐渐瓦解,到春秋中期开始被新的土地制度所取代。7、 简述管仲在齐国的改革答:1、政治背景:A:齐国国力在桓公登位之时还较弱,特别是井田制的越来越难以维系,国家收入难以保证,影响到了齐国的争霸。为了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B:齐桓公继位后,竭力想改变齐国在各国中势力下降的局面,振兴齐国,遂任用管仲为相,以改革图强。2、主要内容:A: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参其国而任其鄙”以稳定社会秩序B: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兵”C: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的税制改革,设职官管辖全国山林,川泽收入。D:任贤使能3、 影响管仲改革,使齐国迅速的强大以来,为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奠定了基础。8、 简述战国时期的官僚选拔制度答:1、选拔方法:A:通过军功入仕,这其中秦国实施最为普遍。B:游说自荐C:荐举,由现任官员向国君或上级推荐贤能,但是选任者要负连带责任。2、影响:战国时期的管理选拔制度与传统的宗族世官制有者本质的区别,才能和功劳是为官者的必备提案破茧。大批了宗族世官制的封闭性和贵族对政治的垄断。大大的提高了政府的效率,进步作用明显。9、 简述战国的县制 答:1、战国时代,县制已经普及,县已经变成地方行政机构的主要方式,是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国家最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主要特点:大小相同的规模,直属于国君每年年终考核各县政绩,实行岁终上计具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机构和地方行政职能。3、影响:地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行政组织代替了宗族组织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10、 简述战国时期兵种 和作战方式的变化答:1、兵种变化:以前以车兵为主,步兵依附于车兵。变革后步兵兴起、骑兵出现,成为了军队的主力。车兵降到次要地位,直到退出历史舞台。2、作战方式的变化,春秋以前由于是车兵为主,因而战争也是以车站为主,这种形式的战争胜负很快就能够见分晓。战国时,大规模的骑兵和步兵的野战和包围站代替了车阵战,战争战线拉长,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11、 简述秦的郡县制度答:1、背景:秦统一中国后,国土空前广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吸取西周分封的教训,始皇采纳历史建议,全国实行郡县制。2、始皇最初设置36郡,后来征服岭南等地区后又增加了南海、桂林、九原、闽中、象郡5郡,总数达到41郡。此外还有专门管理京畿地区的“内史”3、在郡以下设县,少数民族地区设“道”。县级以上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4、秦王朝继承和发展了郡县制度,成为历代中央政权控制地方的基本形式。对后世影响之深远自不言而喻。12、 简述秦的中央行政机构答:1、秦王朝的中央行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国传统制度,强化了官吏的行政职能,并且进一步削弱了宗室贵族对朝政的影响。2、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丞相总揽朝廷一切行政事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最高长官。此三公位列上卿。三公之下有九卿,分工管理具体不同的政务部门3、合纵“职臣遵分,各知所行的政治管理体制,使不同行政机构并立,不相统属,只对皇帝负责,提高了行政效率,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巩固。13、 简述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争答:1、背景:秦汉时,匈奴完成了统一,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汉朝,严重威胁北方农业生产。汉初实行修养生息政策对匈奴实行和亲一再忍让。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武帝本人雄才大略,欲反击匈奴。2、汉武帝时期,西汉依靠强大的锅里对匈奴展开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反攻,经历了三次大战A、西元前127年,匈奴南下,汉派将军卫青出击匈奴,收复河南 B、西元前121年,汉派大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推出河西走廊。C、西元前119年,匈奴南下侵扰,杀掠无数,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大破匈奴军队,匈奴遂北徙漠北。3、影响、基本上解除了北部边疆的威胁,保护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但是反击匈奴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武力、人力、造成了武帝后期的财政紧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14、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答:1、背景:汉武帝时,国家统一是为了强化大统一王朝的经济基础,是心呢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A、统一货币,控制金融B、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平准制度C、实行告缗、算缗,强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2、作用:通过这些改革,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巩固,加强了中央政权。15、 简述东汉初年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答: 1、背景:经过两汉之交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人民痛苦、社会动荡不安。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东汉初年统治者采取一系列了措施。2、主要内容:减省刑罚、减免田赋,实行三十税一、改良吏治,任用循吏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的回复和发展,巩固了东汉王朝的统治。16、 简述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答:东汉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加强,使皇权进一步取得天下独尊的地位,然而权力的高度集中,又导致在政治机制混乱的时代,少数人可以挟主专权。自汉和帝时代起,宦官和外戚两个权力集团就为此长期斗争汉和帝即位时只有10岁,窦太后临朝,窦宪执掌朝政。窦氏一族权倾朝野。和帝有心掌控朝政,不得不依靠宦官。永元四年宦官郑众清除了窦氏的势力,并被封侯,开始了宦官专权的局面。汉安帝即位时邓太后及其兄弟邓鹜等人掌控实权,邓太后死后,安帝同宦官江京等铲除邓氏势力,同安帝皇后阎氏外戚共同专权。延光四年,宦官孙程等人拥立汉顺帝灭掉阎氏势力,因而封侯,宦官势力大为增长。顺帝也扶植外戚势力,皇后兄长梁冀在顺帝死后把握朝政近20年,先后废立三个皇帝。延熹二年,梁太后死,梁冀被宦官单超等逼杀,梁氏被灭,单超等封侯,宦官横行天下。其暴戾行径计画了社会的矛盾。西元189年,宦官集团同外戚集团最后一次激烈斗争,汉灵帝死后何太后临朝。何进密谋诛杀宦官,计画泄露,反为所害。17、 简述东汉时期闽南经济的进答:1、背景:A、两汉之际中原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南迁岭南带来大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B、东汉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加强了岭南同中央的联系和交流C、南迁汉族与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促进了农业的开发和进步2、岭南农业成就:A、农耕事业取得突出成就水稻一年两熟制,水稻田基本使用基肥。B、黄河流域先进的农耕技术在此得到推广运用。18、 简述汉代入学的神学化答:1、讥纬是在西汉成哀年间开始流行,到东汉时大兴的一种文化现象。2、东汉初年,讥纬有十八篇,当时的儒生为了迎合上意,追求利禄,大都兼习讥纬。讥纬对于儒学的神饰,破坏了其中的人文精神,侧重于宣传森林鬼怪,阴阳五行混杂其中。3、汉光武帝格外崇信迷信,将其作为政治统治工具,迷信盛行,儒学被神化 三、论述题1、 试论述母系氏族制度答:仰韶时代前期母系氏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其典型是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其主要特点是:1、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组织是有结构、分层次的。2、同一合葬墓中的试着是血亲关系,而不是姻亲关系。3、俘虏对财产具有支配权。4、财产实行母亲继承制。世系是以女性计算的。5、当时不存在经济上独立的家庭。2、 试论述华夏族的形成答:1、夏商周三族的关系有联合和归附。又有冲突和征服。联合和归附促进了民族融合,冲突和征服导致民族交融。2、融合的结果便形成了华夏族。当华夏族一旦成为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便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则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共同的地域,共同的农耕经济,明显的民族认同意识以及夏商周三代制度的连续性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3、 试论述周代的井田制答:西周时期奴隶制得到了高度发展,井田制便是周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1、周代的一切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周王把土地分给诸侯臣下,让其时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专卖2、同时周王赐给他们大量的奴隶。把耕地分割称一个个方块。由阡陌纵横,形成井字,井田由此而来。同时这也是奴隶主贵族剥削奴隶的主要方式,其贵族通过强迫奴隶在井田上耕作。剥削他们的劳动果实。3、在井田制最初实施的阶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奴隶社会末期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私田增加,公田无人耕作,井田制逐渐瓦解。4、 试论述周代的工商食官制度答:1、西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2、西周的官府商业更加发达,在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相当成熟,观赏的职责主要是“主市买,知物需”官府经营商业,其商品来源是官府手工业产品,但官府对工商业的控制是有限的,并没有达到垄断的地步。5、 试论述周代的敬天保民思想答:1、相对于商朝敬天迷信思想,周代有所传遍和发展把目光从天上转移到人间,更加注重认识,即重视人的作用2、基于人事决定天命的认识,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明德” “慎罚”、“保民”思想A、“明德”:修身正心 教化人民B、“慎罚”:量刑以动机和悔改态度为标准 a:体恤受刑者 b:集中刑罚处置权,防止权力滥用 c:判决要慎之又慎,要有充足的时间考虑。 d:惩违反社会秩序和伦常的人 e:对违法乱纪的诸侯和官员也要予以严惩C、“保民”:保佑百姓,兼有恤民,惠民,安民之义3、这种民意决定天命的思想是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远古以来的天命神学观创造性的人文主义转换,直接启迪了系后末期和春秋战国的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6、 试论述春秋时期公室和私家势力的消长答:1、进入春秋时期,特别是春秋中期以后,个诸侯国额你不的政治格局发证了急剧变化,卿大夫与公室的斗争愈演愈烈,以下克上的时间层出不穷,结果使各国公司不同程度的衰落下去,卿大夫逐渐掌握政权,有的甚至灭亡了公室。2、这种斗争主要有两种类型。公室与公族的斗争。异姓卿大夫与公室的斗争。在此期间齐鲁晋三国最具典型性。齐国:田氏代齐,鲁国:三桓专鲁。晋国:三家分晋11、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答: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农耕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引起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西周分封制度的阶级结构开始瓦解,自列国变法后战国中期建立起来的以财产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阶级结构逐步确立。2、春秋时期:王室贵族衰落失去控制能力,私家势力增长,国人阶层一度上升,政治影响力有所增强,但由于氏族组织的瓦解,国人失去了干预政治的能力,等级制度处处受到挑战而最终被打破。脱离官府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阶层开始成长起来3、战国时,经过变法运动,各国确立起的社会阶级结构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和部分劳动者人身,剥削劳动者剩余生产价值。地主阶级主要来源于分封贵族的转变,官僚和军工地主,大商人和高利贷者通过购买兼并土地转变为地主。4、 农民节自己由自耕农、佃农、“庶子”和雇农组成,除了两个基本阶级外还存在工商业者和奴隶。12、 试论述西汉初年采用了哪些措施回复和发展生产答: 1、汉高祖时期,让士兵恢复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让战争中逃亡的人回家,回复原有的田宅,把因饥饿卖身为奴的释放为庶民,减轻农民的负担,田租定为十五税一。2、文景时期,重视农业奖励耕织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是过年不收田租,提倡借鉴,减轻刑罚。采取“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实行修养生息的政策,出现盛世景象13、 试论述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局答:1、汉初上层领导集团崇信黄老之学,奴隶推行无为而至的执政方针,强调少有急切的方针,避免出现苛烦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状态下得以安定。2、对秦代的刑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废除终身服役、连坐法、废除了黥、 、 三种肉刑改以笞刑代替。3、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以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稳定的关系。4、较为宽和的政治风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14、 试论述汉武帝加强帝权的措施答:1、背景:西汉社会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很大财富,具备了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实力。经过七国之乱的评定,同姓诸侯的势力大为削弱。汉武帝的 雄才大略,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帝权。2、主要措施:颁布推恩令和附益法,着力削弱各诸侯的实力破格用人,选用亲信,组成“中朝”大大学入了丞相的权力。设置刺史,完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员,使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转变。3、影响: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国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5、 试评价王莽改制答:西汉末年王莽为解决西汉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种矛盾,附会周礼,托古改制。始建国元年(西元9) ,针对当时的土地和奴婢问题 ,诏令宣布:天下的土地 ,一律改称王田 ;天下的奴婢 ,一律改称私属,都不许买卖等等,由于地主官僚的反对,四年,王莽不得不取消这一诏令,宣布王田皆可买卖;犯买卖奴婢罪者也不予处治。这一解决当时社会矛盾的尝试失败。始建国二年,王莽下诏实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长安以及洛阳 、邯郸 、临淄 、宛 、成都等大都市设立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六筦是由国家掌握盐、铁、酒、铸钱、五均赊贷等5项事业,不许私人经营 ;同时控制名山大泽 ,而对在名山大泽中采取众物的人课税。此项措施旨在节制商人对农民的过度盘剥,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獗活动,并使封建国家获得经济效益。然而,王莽无力控制用来推行五均六筦的大商贾,这些人乘传巡行 ,与郡县通同作弊 ,盘剥人民 ,损公肥私,与王莽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政治制度方面,王莽把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名和行政区划都加以改变,还恢复五等爵,滥加封赏。官吏俸禄无着,便想方设法扰民。 王莽改制引起社会混乱,促使农民起义和西汉宗室旧臣反对新朝的斗争不断发生。更始元年(西元23),王莽政权终于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彻底崩溃。16、 试论述东汉时期门阀大族的出现与影响答: 1、东汉时期察举制和征辟是主要的选官途径,豪强大族以雄厚的政治势力,控制了这两条途径,于是出现了以自身为中心,以众多的门生故吏作为维护的政治格局,形成了门生故吏结成的政治关系网。2、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出现了累世公卿的家族,世代相继,广收门徒,在当时的选举制这种学术群体演变成政治集团,这些家庭成员通过经学入仕。形成了累世公卿的家族,3、影响:选士首先要看族姓门阀,实质就是重视门第家世,祖先功业的世家大臣受到特别重视,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总是可以优先。在本州本郡更是表现出垄断的性质,主导着本州、郡的政治运行的基本方向。17、 试论述东汉时期经济区域的变化答:1、背景:东汉时期,农耕生产的水准较西汉时期有所提高,各个经济区域普遍得到发展,经济重心开始东移,江南地区得到了高度的开发。岭南地区农业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基本经济区域:以关中为主体的西部地区,由于少受战争破坏,统治者较为一种,自秦汉以来管仲的经济在全局中居于主导地位,关东地区遭受严重破坏,经济相对落后。经过两汉自己社会大动乱的破坏,关中地区经济日益衰退,地位下降,关东经济仍然稳定发展,经济日益昌盛,东汉时期,全国经济中心开始东移。3、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移动:秦至西汉时期,农耕区曾经一度北移,到东汉时期,匈奴或南侵或依附,致使北方的农耕区重新成为牧区,原有的农业经济遭到破坏,农耕区与畜牧区的分界进一步南移。4、江南经济的开发:东汉以前:“江南尚处于相当落后的发展阶段,其经济形式与终于啊先进的农耕区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而东汉以来北民南移等因素艰难地区得到了开发,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哦和发展水准与中原许多地区相比已经逐渐居于优势地位。岭南经济进步,北人南下,给岭南地区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陷阱的生产记述,与中原经济区域的隔膜基本被大破,东汉时期岭南某些地区的农业记述水准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魏晋南北朝一、名词解释1. 董卓之乱指东汉末军阀董卓擅权。汉灵帝死后,少帝刘辩继位,外戚何进与袁绍合谋诛杀宦官,私召董卓入京。后因谋泄,何进被宦官所杀。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得以据兵擅政。他废黜少帝,另立新帝,并自任太尉进位相国,独揽军政大权。后来,司徒王允与董卓部将吕布合谋,终于刺杀董卓。经过这场动乱,关中地区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2.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之间为争夺北方霸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发生于公元200年,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战争以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而结束。这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3. 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爆发于公元222年,是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八郡而进行的一场战争,结果刘备被吴国将领陆逊打败,吴蜀之间的边境也最终确定在三峡一线。这场战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着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4. 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曹魏大都督,魏国丞相。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249年发动了高平陵政变,从此掌握了曹魏大权。以其功着,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5. 山越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东南省区部分山区古越族的通称。百越的一支。山越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着,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组成武装集团,对于封建中央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经孙吴数十年的残酷征讨,江南绝大部分山越被迫出山,一部分用以补充兵源;一部分成为编户,调其租赋。大量山越出山,对于江南经济的开发起了重要作用,也大大加速了山越自身的汉化过程。6. 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东汉世家豪族是士族的渊源;而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士族制度在魏晋南朝是习惯上形成的,而北魏始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规定。隋科举制确立,士族逐渐解体。7. 郭象西晋时着名的玄学家。他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着有庄子注。9. 坞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壁也称坞堡或壁垒。以宗族乡里关系组织的地方割据武装,此外,也有以流民结集的方式出现的坞壁。坞主都由流民公推有才能或宗族势力相对强大者任之。十六国和北魏的统治者,往往按坞主的实力大小,分别给予官职,北魏前期,推行宗主督护制,更全面地承认了宗主们及其控制下的大小坞壁的合法地位。魏孝文帝推行三长制,坞壁转入衰落。10. 宗主督护制南北朝时期,北魏实行的对地方控制的政策。北魏统一之初,只是消灭了一些敌对政权,对这些遍地存在的宗主无法根除。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于是就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