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1页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2页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3页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4页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对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随着WTO各成员关税的逐步降低、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频繁使用反倾销手段来保护国内的企业和产业,使反倾销在国际贸易中愈演愈烈,对国际贸易发展、政治关系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各国的反倾销中我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对华反倾销立案数量连续 18年居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首,涉案金额之大、征收反倾销税率之高、涉案商品之多、涉诉行业之广、涉及国家和地区之多成为国际对华反倾销最明显的特点。随着2004年底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全面开放、2005年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以及 2006年全球关税、非关税水平降到一个低点,我国出口商品遭受反倾销的状况日趋复杂,成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面对如此严峻的国际对华反倾销形势,我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同心同德,加强协调,认真吸取有关国家和地区应对反倾销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相应对策,采取相应措施,把国外对华反倾销对我国各行各业的影响降到最低点。本文就我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的现状、原因、影响进行总结归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反倾销; 严峻现状;贸易保护; 应对策略China the Export Commodity Frequency to Suffer Overseas Counter-Dumping the Reas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Abstract: With the non-tariff barrier canceling and the customs duties lessening,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pply Anti-Dumping to protect domestic industry for last century 80s. This action in world trad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t will make a deep influence to world trade and world politics and economy development.China becomes a largest affected country. It is also the maximum country of registered case, money, Anti-Dumping taxes, product, industry, nation and region. With China foreign trade right opening, manufactured industry update and world tariff、non-tariff would be a lowest point in 2007.Chinese export product would been taken Anti-Dumping and these conditions will be more complicated. Facing theses conditions of Anti-Dumping, how to learn these experiences and lessens, to form steps and apply measures, the Anti-Dumping affect for China all industry cut down a point. The article summarize international Anti-Dumping conditions to China, research its affect and factor, further more, offer any suggestion. For Chinese factory, it will be useful in foreign trade.Keywords: Anti-Dumping; Situation critical; Trade Protection; Strategies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一、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现状1(一)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1(二) 反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1(三)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普遍较高2(四)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2(五)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2二、国外反倾销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3(一)直接减少我国出口金额3 (二)某些产品出口市场萎缩,企业停产,工人失业3(三)恶化了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3(四)可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障碍4三、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4(一)宏观方面4(二)微观方面6四、我国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应采取的对策8(一)政府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对策8(二)企业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对策10结束语13参考文献14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我国对外出口持续顺差,对外贸易增长十分迅速。中国的产品由于拥有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比较优势,成本较低,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中国产品也因此遭受众多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各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频频反倾销已经构成了对我国经贸发展的实质性障碍。虽然WTO成员方有权使用反倾销措施,但反倾销的调查和裁决应符合WTO协议的规定,不能借反倾销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外对我国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反倾销的对象也有扩大的趋势。发起的反倾销对象多集中在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出口增长的稳定性。例如2006年10月4日,欧盟通过了对中国产皮鞋的正式反倾销方案,并从10月7日起对我国皮鞋征收16.5%的临时反倾销税,对我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国企业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对华反倾销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的原因主要有那些?我国企业又应该怎样应对国外反倾销?本文试图通过采用实证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在对这一反倾销案件的分析中,探索出国外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原因,并找出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具体对策,以期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及企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一、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现状 (一)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日益增多1979年,我国遭受了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反倾销调查。29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愈演愈烈,受到反倾销调查案件的数量长期居高不下。197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2起,80年代平均每年6起,90年代306起,平均每年30起。进入21世纪,2000年到 2007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450起,平均每年60起。此外,从我国遭受反倾销调查占全世界反倾销调查的比例看,连续11年居全球之首。(二)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只要认为危害或将要危害到本国竞争力差的产品,都可以列为反倾销产品的范围。被诉产品从最初的轻工、纺织等传统商品,扩大到机械、电子等新兴出口商品,总计有4000多种商品。尤其是美国的特别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相继把保护的范围由一般商品扩展到劳务、投资、知识产权等,其可诉的范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无论从立案调查还是从最终裁定来看,基本金属、机电设备、化工产品、纺织品、鞋等成为我遭受反倾销的主要部门,而且占世界同类部门遭受反倾销案件的10%左右,有的高达50%。(三)被征收的反倾销税率普遍较高西方一些国家对我国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非常高,征收幅度低则百分之十几,高则达百分之百甚至上千。1997年7月,美国商务部对我国几家企业出口小龙虾征收的反倾销税税率平均为122.9%,最低的是91.5%,最高的是156.7%。而墨西哥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100%以上的税率的就有:家电129%,自行车144%,玩具315%,服装537%,有机化学产品673%,鞋类竞高达1105%。面对如此高的税率,无论哪家企业都无法承受,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被迫从该市场完全退出。 (四)反倾销案件涉案金额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件的金额多在几十万美元左右,百万美元的就是大案,千万美元以上的则属特大案件。其中特大案件共有3件,人造刚玉案7 000 万美元,塑料编织袋案4884万美元,圆锥滚子轴承1500万美元,占同期总案值的4.8%。到了20世纪90代,涉案金额越来越大,案件金额百万美元的已是小案,千万美元的也属普通案件,上亿美元的方能称为特大案件,反倾销的目标越来越多地指向我国传统的、大宗的出口产品。进入21世纪,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进一步攀升,尤其是美国于2006年12月发起的对原产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12亿美元,成为迄今为止我国遭受的金额最大的一起反倾销案。(五)倾销的确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根据WTO反倾销协议,构成倾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品以低于国内的价格或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向进口国进行销售;二是销售的数量猛增;三是销售的产品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的损害,且这种损害与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一些西方国家所确定的倾销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有时甚至根本不具备任何倾销的条件,在确定哪些是倾销产品方面带有主观性,常常不用统一标准对待所有出口同一产品的国家。如2005年,欧盟对中国、印度、埃及、印尼和巴基斯坦5国的棉坯布实施反倾销,征收的平均税率是12%,但对中国则是征收为期6个月15.7%的临时反倾销税。再如2006年2月,欧盟宣布对中国、印度、墨西哥、波兰、南非和乌克兰的纲丝绳和钢缆征收6个月的惩罚性反倾销税,其中南非是33%,而中国则是74.8%。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加,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趋势有增无减,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虽然全球反倾销数量有所下降,但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案件数量高居第一,所以我国出口商品面临更加严峻的反倾销形势。二、国外反倾销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一)直接减少我国出口金额国外对我国实施多种反倾销措施,主要有征收反倾销税、价格承诺(中止协议)、实行主动配额等,实施反倾销的有效时间为5年,甚至更长。二十多年来反倾销案件给我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已达数百多亿美元。以欧盟市场为例,二十多年来我国遭受反倾销的损失在30亿美元以上,对我国反倾销案件超过1亿美元的有9起,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32起。2006年欧盟对我国反倾销立案调查15起,涉及出口金额5.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我国对其出口的1.8%。(二)某些产品出口市场萎缩,企业停产,工人失业一国对我国某出口产品不断实施反倾销,不仅意味着该产品在局部市场的萎缩、丢失,甚至因该产品大量涌向其它市场,导致数国对我连续反倾销。例如,欧盟自1988年以来对我国出口的小屏幕和大屏幕彩电实施反倾销措施。经过连续二十多年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致使我国彩电业对欧盟出口市场极大地萎缩,出口金额由1993年的1.279亿美元下降到2007年的0.496亿美元。又如,从2004年至2006年南非、欧盟、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美国、韩国、波兰等先后对我国自行车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其中,2004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自行车达200多万辆,近2亿美元,2005年被征30.6%的反倾销税,2006年仅出口为23.9万辆,566.3 万美元,该产品已基本退出欧盟市场。我国某些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已经很高。出口频频遭受反倾销,加剧了国内某些产品的供求失衡,造成企业停工,生产效率大幅降低,工人失业。(三)恶化了我国的外商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创办三资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策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三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一只生力军。出口产品的国际营销状况直接关系到三资企业的兴衰。近年来,由于不能单独得到市场经济地位的待遇,许多三资企业以正常价格出口的产品也连带遭到反倾销调查与制裁,从而使三资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损害,部分三资企业甚至被迫减产、停产或转产。此外,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转口商品也列入了反倾销的调查范围。所有这些都使得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受挫,严重恶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四)可能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造成障碍一种产品一旦被进口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就会马上影响该产品对该进口国的正常出口。在调查期间,进口商因心存疑虑而不敢大量订货;初裁确定构成倾销后,大多数国家都要开征临时反倾销税,或要求进口商在提取货物时向海关预交一笔数额相当于倾销幅度的保证金;如果最终裁决构成倾销和损害,进口商要交纳反倾销税。这样就会使进口商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所以,为避免经营风险,进口商自立案调查开始就会减少订货,也可能转移贸易对象。一种产品被认定为倾销还可能影响到以该产品为材料或零件而生产或组装的一系列产品。可见,国外对华反倾销限制了我国有关产品的正常发展,使我国减少乃至丧失在有关国家市场上的占有率,对我国出口产品极为不利。此外,反倾销针对的是被诉倾销国的所有该种产品,一旦裁定倾销成立,它将对所有正在或将要向进口国出口该产品的企业产生影响。而且反倾销税或承诺等期限比较长,因此中国产品在遭到反倾销措施后所占市场份额往往迅速萎缩甚至完全退出该进口国市场。 三、中国出口商品频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一)宏观方面1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全球经济的脚步更加放缓,甚至处于停止状态。一些国家致力于国内产业的调整,进一步放开原来封闭的国内市场,企业竞争力不强,难以抵御外来产品的入侵,导致国内的失业率上升和相关产业受创;同时,在经济自由化的趋势下和WTO协议框架内,传统贸易保护的主导形式-关税壁垒因关税税率不断降低而名存实亡,加上进口配额和许可证贸易等人为的干预措施日益减少,许多国家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式下,利用反倾销来解决面临的困难。 现以墨西哥为例来说明这一点。墨西哥加入GATT后实行对外开放大幅度削减关税,进口大量增加,导致2005年贸易逆差多达200亿美元,国内竞争力疲软,20多万人失业。在这种情形下,墨西哥突然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反倾销,国内经济条件才慢慢有所改善。 许多国家为了避免类似的事件再发生,甚至对在正常贸易条件下的商品征收反倾销税。我国就经常遭到不白的反倾销指控。由于我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和生产过程中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这样出口到国外时,国外产品无法在价格上取得竞争优势,于是诉诸于反倾销。 2“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歧视待遇由于一些国家对我国及我国企业的误解或偏见,对我国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待遇,专横地以替代国价格作为计算基础,而在第三国参考价格选取上又别有用心或不负责任。这种歧视性做法,特别是对于替代国价格的选取,使得我国产品更容易被认定为倾销和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例如在2005年我国出口的漆刷反倾销案中,美国选择了斯里兰卡作为国的替代国,最终裁定倾销幅度为 27%;无独有偶,在2006年漆刷反倾销案中,欧共体也选择斯里兰卡作为我国的替代国,最终裁定倾销幅度为69%。实际上斯里兰卡只有两家漆刷生产厂家,而我国仅向欧洲出口漆刷的生产厂家至少有150家,斯里兰卡的漆刷总产量也只有我国向欧洲出口量的1.25%。可见斯里兰卡和我国在漆刷的生产规模和出口能力等方面完全不具有可比性。更为滑稽的是,斯里兰卡生产漆刷的主要原料全部依靠进口,而我国生产商可以直接在国内获得原料,这些事实造成斯里兰卡生产漆刷的成本必然高于我国。因此,以斯里兰卡为替代国就很容易确定我国的倾销行为。由此可见,市场经济待遇问题及与此相关的种种问题是国外对华反倾销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问题,也是中国政府、企业在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中与对手矛盾冲突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焦点。此外,一些国家还以我国外贸企业“国有”为由,普遍实行单一的反倾销税率,甚至把对个别企业的反倾销当成对整个国家来裁决,即一家企业遭受反倾销起诉,全国同类出口产品同为被告,这显然也有失公正合理。 3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连年顺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每年基本保持在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20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0.5%。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经济实现翻两番,具体到外贸上,每年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7%8%,我国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强大,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从1994年到2006年,我国贸易项目连续实现13年的顺差。尤其近几年来,贸易顺差急剧扩大,从2001的货物贸易顺差225.41亿扩大到2006年创记录的顺差1 774.7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增长15%左右,进出口总额有望超过2.4万亿美元。专家普遍认为,明年我国外贸顺差将进一步扩大,超过3 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突破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已引发各方面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的极大关注,将会对全球原有的产业格局、市场格局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国际社会出现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部分国家有关利益集团向政府施压,要求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导致了一波又一波反倾销调查。(二)微观方面1我国出口企业不积极应诉 反倾销是WTO协定下赋予的一项合法权利,反倾销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法律问题。面对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应从法律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与对策,而不是无动于衷或过分关注法律以外的其他动机与因素。然而我国的许多出口企业在面对进口国大量使用反倾销这一合法保护手段时,却是坐以待毙、束手就擒。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静观其变,等别的企业应诉后我再去,这样可以节省律师费;国际法律意识淡泊,尚未意识到对中国相关产业将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出口到这个国家不行,那我出口到别的国家或地区还不行?要么就是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本企业无能为力;缺乏应付反倾销的人才,不知应如何应诉。 比如2005年,美国对我国大蒜提出反倾销指控,然而我国企业无一应诉,致使美方对中国大蒜裁定巨额反倾销税。更糟糕的是,中国企业的冷漠态度助长了美方的气焰,其又鼓动美国蜂蜜行业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诉讼;在蜂蜜案进行过程当中,美国自行车生产企业也开始对中国自行车提起反倾销起诉,接下来是蘑菇罐头,再接下来是靛蓝染料,总共影响中国高达数亿美元的出口。 可见我国企业对国外反倾销的冷淡反应实际上助长了国外反倾销的滥用,使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以开拓的市场受到致命的打击,致使我国每年损失上百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2国内企业之间恶性竞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出口秩序遭到一定的破坏。我国许多轻纺、化工、土畜和冶金等出口产品在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一些国内企业为寻找产品市场,争夺客户,争夺国际市场纷纷低价出口,从而为外国反倾销指控提供了依据。削价出口导致反倾销调查,我国企业全部被赶出国外市场;导致出口全行业亏损,企业破产倒闭。自1988年到现在,彩电在欧盟遭到反倾销调查和征税已经长达20年,这20年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而对于这样一个有20多个成员国的经济体,损失惨重。3国内企业自我保护意识差,预警机制不完善我国出口企业只知道增加产品出口创汇,对国际市场上的信息捕捉、分析、传递非常弱,对国际竞争对手的动态更是掌握的非常少,甚至在陷入国际竞争对手的圈套还不知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荷兰的菲利浦集团引诱我国照明灯生产厂商大量生产照明灯出口到欧盟,然后提起反倾销诉讼,导致我国企业败诉,目的非常明确,菲利浦集团就是想控制欧盟的市场份额,在其他手段都不如意的情况下,利用反倾销一举打垮了我国的企业。此外,我国大部分企业甚至是出口量较大的企业根本不重视建立出口预警机制,对出口片面追求数量,缺乏完整的会计记录和成本记录,当发生反倾销时,后悔不迟,一走了之,任人宰割。4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从市场结构看,我国直接出口和经香港转口的出口中有65是以欧美为目标市场的,对其他市场的开拓力度不大,在市场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类别和数量迅速增加,当进口国的需求无显著增加时,必然导致价格的竞争和出口商品价格的下跌。这从总体上决定了我国出口商被这些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机会增多。此外,我国许多出口产品在一个国家被实施反倾销而丧失市场后,出口商往往一拥而上去挤占另一市场,因而造成此商品在第二个国家再度遭到反倾销的命运。例如我国自行车在2003年因欧共体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而被迫对出其市场后,又分别遭到加拿大、墨西哥和阿根廷的反倾销调查,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在此情形下,我国自行车出口企业寄希望于对美国的出口,其出口数量从2004年的189万辆猛增到2006年的430万辆,使得美国成为我国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市场,故而直接导致了2004年美国对我国自行车的反倾销调查。5出口企业国际营销战略失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增加投入数量的粗放型方式,忽视了集约型的效益增长方式。这种模式也同样反映为我国外贸出口主要采取的也是粗放型的数量扩张性增长方式,集中表现在出口数量增长,而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却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我国在市场营销上信奉一种“薄利多销”的营销观念,在国际市场上通过价格竞争来抢夺市场份额,从而为国外对华实施反倾销提供了借口。例如我国对美国出口苹果汁2005年2 660吨,而2007年仅1月至8月就达到20 420吨,而价格也由2005年的153美元/吨,下跌至2007年的55元/吨,这种量增价跌的态势直接导致了美国对该产品的反倾销调查。此外,许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对进口国消费者风俗习惯的调查研究,不重视口味、款式、包装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往往使一些“好货”卖不出“好价钱”,也增大了对华反倾销的概率。四、 我国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应采取的对策(一)政府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对策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我国在入世谈判桌上,对美国作出同意在反倾销问题上将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15年的承诺,根据 WTO有关入世的规定及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它同样适用于WTO的其它成员国。因此,为了尽快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羁绊,我国必须彻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按照市场经济国家的要求,加快国内企业的改制。我国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下放进出口经营权、外资项目审批权、企业的人事、劳动和分配管理权,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尽快得到落实。同时,通过股份制改革,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使各种外向型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促使它们转变经营思想,增强改革和竞争意识。总之,我国政府应尽快在货币兑换、外企准入、生产资料来源及资源配置、产品的价格和产量等方面进一步取消限制,使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尽快完善起来,从而使我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早日获得承。2充分利用 WTO 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维护合法权益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WTO的成员,这对于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机遇。首先,可以避免外国对我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随意性,因为WTO反倾销协议中明确定:“发达国家在根据本国法律法规考虑采用反倾销措施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的考虑。如果采用反倾销措施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实质利益,在采取该措施前,应探讨采取本协议规定的建议性补救方法的可能性。”由于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入世后,我国政府就可以根据反倾销协议来维护自身的权益,避免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其次,我国可以根据 WTO反倾销协议的有关规定,利用磋商和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反倾销争端。入世后,我国作为WTO的成员,既承担了义务,也享受了权利,对任何不符合WTO 规则的不公平做法,均可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加入WTO可以大大提高我国政府在国家反倾销谈判中的地位,可以在谈判中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主动权,并且可以联合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不断改革目前反倾销协议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3设立反倾销应诉基金反倾销诉讼必须经过复杂的程序,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没有政府的协调和支持,很难进行下去。为防止某些出口企业无力承担应诉费用或对反倾销缺乏足够重视导致应诉不力或拒绝应诉,从而造成对我国企业裁决极为不利的被动局面,我国可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反倾销应诉基金,依照各企业出口量的大小确定一定比例的费用份额,并指定专门机构或由海关收取。一旦发生国外对华反倾销诉讼,就可动用该基金开展应诉工作,以争取公平、公正的裁决。对于不参与基金设立的企业,一旦遭遇国外反倾销诉讼,无论终裁决定如何,一律对其征收惩罚性高额罚金,从而解决个别企业无力应诉,一些企业又不愿应诉,总想“搭便车”的不利局面。4加强出口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的出口秩序目前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存在业务范畴不明确,过于受利益驱动而使得企业生产产品范畴由国际市场上创汇的容易程度决定,这就容易造成短期内同类产品出口量过大和价格过低等现象,引起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因此我国政府要加强对国内各外贸企业的内部管理,严格控制低价竞销,把一切可能引起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中,防患于未然;对于那些为了赚取外汇不惜采取低价进行劣质产品出口的企业要予以坚决的打击,并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对这些低价倾销行为的处理办法,避免因为小部分企业的不当行为导致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丧失市场份额。5加强宏观调控,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政府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反倾销方面的成熟经验完善我国在相应领域的立法,加强国家对外贸活动的宏观调控。在出口商品配额和许可证管理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明确的控制一些出口敏感性商品的数量,充分调查国外的市场行情,灵活地调整出口商品数量来减少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可能性;建立出口价格协调体制,制定我国对外出口商品价格的最低限价。例如,从2005年1月1日起,我国政府决定在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配额取消之后对部分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希望借此减少、避免进口国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采取限制措施,这无疑就是政府调控对外贸易,防止国外对华反倾销的一种策略。此外,政府还需要从宏观上控制各外贸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结构,指引企业不断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加快实现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转换,通过提高商品质量,而不是凭借低廉的价格来提高竞争力;针对我国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问题,应加速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现有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引导企业开拓东欧、俄罗斯、拉美、非洲等地区市场。6建立进出口预警监测体系,有效预防反倾销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指控,原因之一就是对国际市场状况不了解,无法预测和分析其市场发展走势,同时对本国产品出口状况又缺乏总量控制和及时预警,从而经常出现产品出口“局部失控”而招致反倾销。建立进出口预警监测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体系是利用海关统计进出口数据和有关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建立分类分析指标、经济计量模型和功能相对独立的应用子系统对进出口贸易各方面、各层次、各环节实行全方位自动监测、监控预警以及信息快速反应、效果快速反馈的应用体系,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发生。7建立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协调网络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应尽快建立起各种行业商会,把它们作为整个行业反倾销案件应诉的代理机构,由其掌握反倾销基金的应用,充分利用其信息灵通、专家经验丰富、便于协调等特点,形成以各行业商会为核心、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领导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一致对外、紧密配合的协调应诉网络。同时,充分发挥我国驻外商务机构的作用,全面调研所在国的反倾销法律、法规,随时跟踪我国出口商品被进口国反倾销机构立案调查的情况,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递回国,以利于国内反倾销应诉协调机构和行业商会及时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应诉。(二)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1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都不高,要改变这一现状,出口企业必须努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其质量和档次,制定正确的出口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由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针对国外市场成熟,对产品的质量、档次、包装、售后服务等要求高的特点,我国出口产品应尽快地走出一条“名、特、新”的发展道路,“名”就是创造名牌产品,利用品牌优势,抢占国际市场;“特”就是生产特色产品,利用我国的特殊资源优势生产别国无法生产的特色产品,这类产品一般不会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容易提高产品的价格,控制市场,掌握主动权;“新”就是在过去的产品上进行更新换代,实施新工艺、新技术,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 2企业应主动出击,积极应诉反倾销实践经验证明,只有积极应诉,才有可能取胜,才有可能保住市场。因此,一旦遭遇国外反倾销,我国出口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积极与商会和其它应诉企业配合,主动应诉。近年来,许多国家改变了过去对我国所有企业裁定统一反倾销税率的做法,比如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中,大部分都以中方应诉企业实际的“生产要素”为基础计算各个应诉企业的“倾销幅度”。在这种情况下,应诉企业有可能取得比较低的税率,而不应诉企业得到的“统一税率”往往大大高于应诉企业的税率。因此,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指控和调查时,所有的相关企业都应积极参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2003年中国彩电业应诉美国反倾销一案,虽然以中方失利而告终,但是厦华彩电通过积极的应诉获得了最低仲裁。出口企业在应诉过程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勇于面对反倾销 据统计,全球反倾销案的成功立案率大约是53%,而在美国,一般只有27%的反倾销被裁定倾销成立,35%的案件被裁定倾销不成立,其余38%的案件由控告方中途放弃。然而我国企业在遭受反倾销指控时,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勇于应诉,2003年的应诉率为14%,2004年为22%,2005年为39%,2006年为55%,虽然应诉率呈递增趋势,但仍然不能令人满意。而实际上,反倾销问题可以通过进口国或国际法律得到公平、适当的解决。 (2) 要众志成城反倾销 国外对华反倾销立案以后,我国企业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反倾销及其后果,积极应诉,尽量避免国外反倾销措施的滥用。我国企业大部分由于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造成许多企业不去应诉的局面。因此我国企业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携手共进。例如最近美国市场对我国彩电进行反倾销立案,作为中国彩电业的“老大”长虹公司和TCL、康佳等同行业联手正在积极应诉美国彩电反倾销案,如果反倾销成功,则所有的中国彩电企业都将受益。有太多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只有主动出击,积极应诉,才能长期发展下去并最终走向国际化。3控制好出口产品数量的增长速度切忌某项产品在短期内大量或成倍增长,不顾进口国市场容量以及进口国相关产业生产经营状况如何。纵观过去发生在国外的反倾销案件,很多案件的发生都与中国产品出口过低,出口量过大有关。因此,出口企业加强自律,发展公平、有序的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国外的反倾销案件。 4培养专业人才,积极应诉反倾销反倾销案件并不可怕,虽然其程序复杂,费用不菲,但若应诉得力,有可能柳暗花明;不应诉,则会从此陷入困境。据统计,在已发生的480起对华反倾销案中,至少有50%的企业没有应诉。我国企业之所以不应诉反倾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企业不敢应诉,而是他们不了解国际贸易法规,缺乏国际商务人才,不知道如何应诉。美国目前拥有反倾销专业人员2000个,而我国只有20个,仅及美国的百分之一。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官员有200人,其中100人负责倾销调查,100人负责损害调查,而中国从事反倾销调查的人员连欧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因此,企业应从战略高度出发,培养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