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习俗史之明代习俗概述.doc_第1页
明朝习俗史之明代习俗概述.doc_第2页
明朝习俗史之明代习俗概述.doc_第3页
明朝习俗史之明代习俗概述.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朝习俗史之明代习俗概述 发布时间:2009-6-6阅读次数:305字体大小: 【小】 【中】【大】 明代习俗概述明代是中国封建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出身贫贱,起于民间的朱元璋,削平江南群雄,遣师北伐,推翻元朝,创立大明王朝,恢复汉族正统之后,鉴于前朝元代统治者实施的民族高压政策的失败,汉民族遭受的痛苦境遇,为了消除蒙古的异族影响,巩固朱氏的万世统治地位,自拟于汉唐后续者,承袭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传统治国思想,将 礼 (礼制、礼仪、礼教)作为教化治理天下与统治人民的有效手段。他说 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纲纪,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并认为 时于先王之道,酣溺胡虏之俗,制度疏阔,礼乐无闻 是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历代统治者之所以奉行所谓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的准则和规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风尚的变迁与礼制的盛衰二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而粗识四书六艺的朱元璋不仅看清了这一点,而且还力图恢复这种传统的社会模式。所以在开国初期,他就强调指出,古者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贵贱、明等威。是以汉高初兴,即有衣锦绮縠、操兵乘马之禁,历代皆然。近世风俗相承,流于僭侈,闾里之民,服食居处与公卿无异,而奴仆贱隶肆侈于乡曲。贵贱无等,僭礼败度,此元之失政也。他把生活方式的贵贱差别,看成国家兴亡的大事,因而为了建立 贵贱之别,望而知之 的有序、有制、有度、有数的等级社会,他制定了严格的礼法等级制度,企图人为地控制社会生活及风俗的发展演变。社会成员无论贫富、举凡衣食住行、婚嫁丧祭、文化娱乐、宗教信仰,都要依照等级身份,按礼行事。各等级标准之间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上可以兼下,下不可以僭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及其后续者的这一做法,虽有它的历史传承性,但也有其时代社会发展的时尚性与嬗变性特点,这是明代社会习俗不同于以往的。关于明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服饰、房舍、器用、婚娶丧葬等风尚的日趋奢侈,可划分为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级,自洪武至宣德(- 年)为初期,正统至正德年间(- 年)为中期,嘉靖至崇祯(- 年)为末期。以社会风气而言,明朝初期,在礼法控制下,物质生活俭朴,价值观念守成,精神生活沉闷,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社会生活多依礼而行,社会风俗 俭朴淳厚 ,统治者企求的 贵贱有等 的社会景况已初见成效。明代中期则是 浑厚之风少衰 ,社会渐趋奢侈。到了明末,则是 华侈相高 、 僭越违式 的社会。虽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程度有别,以致物质变化略有先后,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重本抑末 的传统观念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出现了社会生活冲击礼法并反礼法的趋势,而且愈演愈烈,表现出不平衡性,一般是城市先于农村,沿海先于内地;地区越是偏僻落后,受礼法的禁锢就越深。从文献记载看,明末社会生活的反礼法趋势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普遍性。二是超越性。越礼逾制的不但有皇室贵戚、封疆大吏、富户豪民、庶人百姓,就连历来身份低贱的优伶奴仆,也敢藐视礼法。而大吏富户豪民又是违制的发轫者,使社会生活的反礼法有由上而下的趋向。三是并发性。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反礼法同时发生,说明社会生活对礼法的冲击,已由表层的物质文化渗透到深层的精神文化。社会上的确出现了一股去朴存艳、好新慕异的风俗习尚。各种畸形社会丑恶现象也有膨胀和发展,结果,寻致封建末世种种 危象 的并发和滋生。一个时代的习俗,既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事象,也是该时代的社会群体行为。具体而论,习俗,系指社会的礼仪习尚与民风世俗。其礼仪习尚多由社会上层统治集团因制遵礼而习其仪,以示尊崇,以明教化;至于民风世俗,则纯属社会下层民人,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行为规制与世风时尚。习俗的形成、沿袭、发展与演变,不仅是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使之然,而且是衡定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与文明状况的重要标志。通观明代社会习俗的沿革与变更,且由此剖析社会发展的种种因由,再用天崩地解 四字来概括其时代风貌、人心向背、世风趋势与历史走向,当不为过。然而,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时代,毕竟创造过社会高度的文明,展现过封建时代历史的最后的辉煌,这其中,社会习俗的形成与沿袭,则起着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和社会教化 文明之师 的积极作用。至明中叶以后,政治的腐败与经济的繁荣,恰似一对 虎兄豹弟 的孪生兄弟,既矛盾又共存,既交相作用又互为浸袭。致使世风大变,人心不古。新的社会群体的形成与习俗风尚、价值观念的奇特,则加速了社会的突变。因此,这一时期社会习俗的发展与演变,对旧制度 大厦 起着 助爆器 和新时代 先行之师 的双重作用。这一切,又为后来清代社会重建、整合提供了前车之鉴,成为最好的 无言之师.(一)习俗与社会政治在明代社会习俗的形成、沿袭、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政治(包括统治者、执政者、政治制度、政治思想等)自始至终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鉴于明亡的惨痛教训,痛定思痛,对有明一代习俗的演变与政治的关联作了全面深入探讨,将之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予以评论,他说: 国家厚泽深仁,重熙累洽,盖綦隆矣。于是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诚哉一时之三代也!岂特宋太平、唐贞观、汉景文哉。诈伪未萌,讦争未起,纷华未染,靡汰未臻,则正冬至以后,春分以前之时也。驯至正德、嘉靖初,则稍异矣:土田不重,操资交捷,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已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皇。于是诈伪萌矣,纷华染矣,靡汰臻矣,此正春分以后,夏正以前之时也。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资爰有属,产自无恒。贸易纷纭,诛求刻核,奸豪变乱,巨滑侵牟。于是诈伪有鬼蜮矣,讦争有干戈矣,纷华有波流矣,靡汰有邱壑矣,此正夏至以后,秋分以前之时也。迄今三十余年,则敻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享受于身,不堪暴殄,因人作报,靡有落毛。于是鬼蜮则匿影矣,戈矛则连兵矣,波流则襄陵矣,丘壑则陆海矣,此正秋分以后,冬至以前之时也。 有识之士顾炎武对明代社会风俗习尚的变迁及其因由的论见,当属切中时弊、切中要害的精当之论。同时,它也向人们展示和透露出时代社会习俗与政治之间,确属存在着主从关系、先导作用,其具体表现是:其一,明代社会习俗演变的全过程,恰似一面时代的 镜子 ,它不但可以照出人间的世态百象和陈习市俗,而且可以分辨该时代政治之清浊,识别社会之进(步)退(颓)。明代前、中期社会,政治较为清正廉洁,故世风民俗朴实崇俭,整个社会充满生机与上升气象,这即是它的 春夏 时期;然而,中后、后期因政治渐趋腐败,故世风民俗尚奢崇侈,整个社会人欲横流、浮华不实,这即是它的 秋冬 时期。春夏播种良莠不齐,加之管理弊陋丛生,终于导致秋冬苦果的丰收与王朝生机的枯灭。其二,再就明代的民风世俗走向而论,由淳渐变转奢尚浮的过程,则与明代政治上的尚清正渐冗繁变苛剥竞侵夺的趋势相叠合、一致。同时,政治上的趋变则对于民风世俗的走向,起着先决与导向作用。其三, 上行下效 、 官习民染 、 世风民尚 等习俗演化特点,于此也体现得最为清楚。 诈伪未萌,讦争未起 ,本因于朝廷 催科不扰 、 盗贼不生 之故;而 纷华未染,靡汰未臻 ,更缘于 妇人纺绩,男子桑篷 ,臧获服劳,民安其业, 家给人足.至于后来出现 贫者十人而九贪婪罔极,骨肉相残 的悲惨景象和贪风残尚,追根溯源,则是由于朝廷官府 诛求刻核,奸豪变乱,巨滑侵牟 ,对民人的侵夺与权贵奸吏首倡聚敛所致。政治的 本不清,习俗的 标 当然难治。其四,习俗的变化更与政治观念、时代主潮有密切关联,后者实则对前者起着 导 化作用。明代前期,统治者及其官僚群体,居安思危,务实崇俭,励精图治,因此,名臣辈出,功将争战,赏罚分明。到中后期,统治者守成不足,随阉党宦奸之 浊 波而 流 疏于朝廷政务,正德皇帝沽酒开店营利,武宗嬉游,熹宗深宫木作取乐,致使整个社会人心涣散、是非颠倒,官吏结党营私、阳奉阴违。小民无权,对社会国家无望,只得以物欲的追求,满足心理的空虚;以僭越违制的行为来争获社会的认同与个性的存在。故习俗的演变确如上述世人所论,实属当然。(二)习俗与社会经济明代习俗的演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繁荣、衰败相始终。具体而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则对风尚习俗的演变有制约作用。即社会经济的总体水平对消费风尚有 制动 作用;而生产科技的状况,则又对生产、贸易和祭祀习俗的变革,起着约定俗成的作用。明人对此有颇多极有见地的论述:明人何良俊说: 余谓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盖因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官府亦驱之就农,不加烦扰,故家家丰足,人乐于为农。自四五十年来,赋税日增,徭役日重,民命不堪,遂皆迁业。昔乡官家人,亦不甚多,今去农而为乡官家人者已十倍于前矣。昔日官府之人有限,今去农而蚕食于官府者五倍于前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人,已六七分去农。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歙县志?风土论。明人唐锦说: 唐制,六品以下,堂舍不得过三间五架;门屋不得过一间两架。庶人房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妆饰。宋制:庶人屋舍,许五架一间两厦而已。其朱漆梁柱窗牖者,亦在所禁。我朝庶人亦许三间五架,已当唐之六品官矣。江南富翁,一命未沾,辄大为营建,五间七间,九架十架,犹为常耳,曾不以越分为愧。浇风日滋,良可慨也! 明人何乔远说: 岁冬日,郡举行乡饮礼 , 吾先大父致政家居,宾客往来,粗疏四五品,加一肉,大烹矣。木席团坐,酌共一陶,呼曰陶同知。子弟身供洒扫,捧壶把盏,侍左右不去。今士大夫家,宾飨逾百物,金玉美器,舞姬俊儿,喧杂弦管矣。其子弟亦贵骄,视父兄蔑如也。 从这些世人感慨之论中,可以看出:其一,以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而言,明代社会习俗的演变,恰似一把 尺子 ,既可衡量各个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低,也可以度出其整个时代综合国力的水准。起初冬至祭礼,众多族人只能 木席团坐,酌共一陶 ,宾客交往宴筵,粗疏四五品佳肴,外加一肉,便认为是 大烹 ,已很满足,就是因为整个经济发展水准不高之故;而到明后期 庶人屋舍 居然 朱漆梁柱窗牖 ,且 五间七间,九架十架 ,皆因 江南富翁 聚财有道之故,而社会经济的繁荣,也为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 越分 条件。其二,明代社会习俗的演变,恰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相悖反。经济的繁荣,导致了部分地区、部分阶层的 先富 ;而消费观念的变化、社会离农人员的增加、城市的繁荣与多种行业的兴起,更刺激了社会习俗的畸变。结果社会经济未上新的 正路 ,而奢侈消费先行却最终成为社会经济成果的 耗散剂.其三,封建经济制度的衰老、剥削的强化、社会财产分配的不公,非但导致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加速,而且使得寄生性消费的大涨、经济投资的不足、再生产的停滞。社会 民不堪命 ,不乐为农, 游手之人 的大增,助长了奢风的日炽,也折射出封建经济的江河日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的末势。其四, 嘉靖时,南贾富 民不安其业,是缘因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所致,它更表明社会经济新因素幼芽欲破土而出之前的 萌动.消费习尚的改观,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 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 的状况,则为封建经济基础的瓦解,作了最好的 催化. 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摘钞三。 唐锦:龙江梦余录卷四。 何乔远:名山藏?货殖记。 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四。(三)习俗与社会文化在明代习俗的衍化、变革中,社会文化自始至终发挥着 潜移 的作用。具体而言,社会文化的特定人文环境,决定着人们习俗的潜在意识;而文化的价值心态与取向的变异,更加速和促成了 移 风 易 俗的流变。而对明代世人前后期诸种心态的变化、世风的淳良与刁滑实况以及由此导引的种种结果,明人曾有不少痛心疾首的论叙,如:明代有一长者言曰: 正、嘉以前,南部风尚最为醇厚。荐绅以文章、政事、行谊、气节为常,求田问舍之事少,而营声利、畜伎乐者,百不一二见之。逢掖以呫哗、帖括、授徒、下帷为常,投贽干名之事少,而挟倡优、耽博弈、交关士大夫陈说是非者,百不一二见之。军民以营生、务本、畏官长、守朴陋为常,后饰帝服之事少,而买官、鬻爵、服舍亡等,几与士大夫抗衡者,百不一二见之。妇女以深居不露面,治酒浆、工织纴为常,珠翠绮罗之事少,而拟饰娼妓、交结姏媪、出入施施、无异男子者,百不一二见之。 明人伍袁萃说: 闻之长老;吾乡自正德以前,风俗醇厚。而近则浇漓甚矣!大都强凌弱,众暴寡;小人欺君子,后辈侮先达。礼义相让之风邈矣!又有势家豪族,宗党奴隶,横行闾闬,如狼如虎,炰烋搏噬,小民无以自存,缙绅间亦不免。适乐土乎?歌苌楚乎?噫! 明人范濂说: 风俗自淳而趋于薄也,犹江河之走下,而不可返也,自古慨之矣。吾松素称奢淫,黠傲之俗,已无还淳挽朴之机。兼之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牧竖村翁,竟为硕鼠;田姑野媪,悉变妖狐,伦教荡然,纲常已矣。居间提笔,且噱且嗔。余始为诸生时,见朋辈戴桥梁绒线巾,春元戴金线巾,缙绅戴忠靖巾。自后以为烦俗,易高士巾,素方巾,复变为唐巾、晋巾、汉巾、褊巾。丙戍(年)以来皆用不唐不晋之巾,两边玉屏花一对,而少年貌美如犀玉者,奇簪贯发。骔巾始于丁卯(年)以后,其制渐高,今又渐盈 。明人顾起远说: 潜夫论?浮侈篇云: 今京师(即洛阳)贵戚,衣服饮食,车舆文饰庐舍,皆过王制僭上甚矣。 近日留都(即南京)风尚往往如此。奢僭之俗在闾左,富户甚于缙绅,诵此论之言,可为太息。明人这些感伤叹息及忧心忡忡复杂心态的表露,则向人们展示:其一,以明代社会文化发展状况而言,明代习俗恰似一把 钥匙 ,它既可打开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源头之奥秘;又可开启民俗文化事象流变的底蕴。明后期民间 奇闻叠出新事百端 的文化事象,则源于 风俗自淳而趋于薄.至于嘉、隆以降,豪门贵室的 导奢导淫 的文化价值取向,更使得民间小人欺君子,后辈侮先达,礼仪相让之风 日邈 , 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世风习俗为之大变。其二,明代习俗的演变则与社会文化发展繁荣相始终,且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前期礼乐文化的兴盛、理学的成就,以及明中后期市民文化的繁荣均表明此点。而究其因,前期则缘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中后期市民文化的繁荣则基于新兴市民社会群体的出现与对俗文化的需求、呼唤。富贾新贵们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上支撑,对这一文化事象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市民群体的闲暇文化的心态、多元价值取向,则又为之提供了广阔的需求市场。如: 三言 、二拍 、金瓶梅等文学名著的出现,以及市民文学的兴盛便是这一成就的具体展示。更为重要的是,市民阶层的惊世骇俗的世风习尚、鲜衣美食的僭越行为,被城乡民人趋之若鹜、争相仿效,以致出现 少年貌美如犀玉者,奇簪贯发 的事象,便不足为奇了。 顾廷元:客座赘语卷一。 伍袁萃:漫录评正卷三。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其三,明代中后期世风的变化,更源于社会文化心态、价值观念的巨变。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失落、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市民阶层的奇风异俗与示范,均使得民人,再不甘于 以文章、政事、行谊、气节 为唯一的判断人物事象的标准;而以 求田问舍 、 营声利、畜伎乐 为荣,以求自身一家、一族、一门之实惠,而竟以 呫哗、贴括、授徒、下帷 为常,进行人事公关经营、感情投资,冀图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认可,即是如此。(四)习俗与社会发展总观明代习俗的变化,则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而论,即习俗风尚的演变,尽管是部分地区、部分社会阶层与民众的行为,但它却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推动作用,即推进社会旧制度、旧伦理、旧传统的崩解,同时,又助动社会新因素的萌芽与新风尚的树立。明代松窗梦语一书的著者张瀚,对于明中后期东南地区社会风习的巨变而对整个社会的震动与影响之间的内在联系,有过贴切、生动、全面的评估,他说: 语云: 相沿为风,相染成俗。 第习俗相沿久远,愚民渐染既深,自非豪杰之卓然自信,安能变而更之。今两都若神京侈糜极矣。金陵自太祖更始,犹有俭朴之遗。至于诸省会,余所历览,率质陋无华,甚至纤啬;即藜藿不充,何暇致饰以炫耳目。吾杭终有宋余风,迨今侈靡日甚。余感悼脉脉,思欲挽之,其道无由,因记以训后人。 秦少游云: 杭俗工巧,差质朴而尚靡丽,颇事佛。 今去少游世数百年;而服食器用月异而岁不同,已无论富豪贵介,纨绮相望,即贫乏者强饰华丽,扬扬矜诩,为富贵容。若事佛之谨,则斋供僧徒,装饰神像,虽贫者不吝捐金,而富室祈褥忏悔,诵经说法,即千百金可以立致,不之计也。 东坡谓其民老死不识兵革,四时游情之人,乐为优俳。二三十年间,富贵家出金帛、制服饰器具、列笙歌鼓吹,至十余人为队,搬演传奇,好事者竞为淫丽之词,转相唱和。一郡之内,衣食于此者,不知几千人矣。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日以侈靡相高,虽逾制犯禁不知忌也。 县志纪闻云: 杭虽华美富丽之区,独士人咸以清慎相饬属,其或逾溢不检,庸孺亦得嗤之。 世之远者吾不知也,余所闻先达高风,如沈亚卿省斋、钱都宪江楼,皆身殁未几,故庐已属他姓。至如近者一二巨姓,虽位臻崇秩。后人踵事奢华,增构屋宇、园亭,穷极壮丽,今其第宅皆新主矣。此余所目睹,安有如江楼、省斋者? 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如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惟皇后王妃始得为服,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事件;五品以上用纻丝绫罗;六品以下用绫罗缎绢,皆有限制。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者也。 张瀚:松窗梦语卷八。 张瀚:松窗梦语卷八。 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