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附录诗词鉴赏后五首.doc_第1页
八年级下册附录诗词鉴赏后五首.doc_第2页
八年级下册附录诗词鉴赏后五首.doc_第3页
八年级下册附录诗词鉴赏后五首.doc_第4页
八年级下册附录诗词鉴赏后五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附录诗词鉴赏 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唐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唐宋散文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三苏:苏洵父、苏轼兄、苏辙弟、曾巩)【译文】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注释】1、天街:京城的街道,指长安街。2、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籍,唐代诗人,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时任水部员外郎。3、酥:乳汁。这里指春雨的滋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练习题】1、描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色。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析诗句中近却无、绝胜好在哪里?【答案】1、一场清新的春雨之后,原野上绿意茸茸,遥望可知是春草出露嫩芽,蒙蒙茸茸,清新可爱,走近细看却没有了。2、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喜爱之情。3、近却无表现了诗人独到的观察体验。早春时节春草初生,娇嫩细小、零零星星,远看一片碧绿近看却又似若无,近却无三字将早春小草的特点细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绝胜一词是远远超过之意。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景色作对比,着力赞美早春之美,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7、无题 李商隐 晚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与杜枚并称为小李杜。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注释】1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有相思之意,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名作动,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就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深意厚。探看:都是探望的意思。【译文】 相见的时候难,分离的时候也是难舍难离,春风没有办法,到了暮春,百花就会凋谢;春蚕直到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吐尽,红烛燃烧尽头,蜡泪才会流干;-(隐喻相思)早晨起来照镜子,黑发都变了颜色;夜晚吟诗,觉得月光都是寒冷的;-(思念和孤独)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青鸟啊,麻烦您带去我情深意厚的探望吧。 【赏析】 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离别的景况,这从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可以知道。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而离别就更为难舍。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练习题】 1、这首诗写了_之情,表达了诗人 _。2、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字意义有什么不同?3、无题诗中,春蚕两句说的是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女方,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4、诗中有一句诗用的是比喻方法,而且其中一字用了谐音,以表达情感的执着深切。这句诗是_。这个字是,以谐,使这句诗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5、对这首诗内容及意境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不落俗套,从相见之难落笔来衬托别离时的痛苦。B、诗人借窗外百花凋零的景象抒发凄凉之情。C、诗中尾联运用了典故,这是诗人借以安慰自己,表达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D、作者写此诗其实不在写情,而是为表达被贬谪的痛苦与郁闷。【答案】1、诗人与妻子相思离别 对爱情忠贞和执着2、前一个难指难得,后一个难是难分难舍的意思。3、同意这种说法。春蚕两句紧承上文诗人对感情的坚贞,晓镜两句以对方年华易逝、孤独寂寞的感受反衬自己的相思之苦,使得意思更加深一层。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 丝 思5、D 8、 相见欢 李煜 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五代南唐国主,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注释】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这些都是词牌名。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离愁:指亡国之愁。 剪不断,理还乱。原指麻,这里指像麻一样愁乱的心。 别是一般:另有一种。【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别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赏析】 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这首词乍一看来,似上阕写景,下阕言情,其实上下阕均为凄婉之情所笼罩。上阕情随景生,情景交融;下阕从具体描写到无法形容。百般写情,所以感人至深。 无言独上西楼,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只这起句,直接呈现出词人的孤独身影,不见一丝帝王气象。后主失国后,变成无人可对,无话可说。无人可对,独上西楼,信步所至,百无聊赖。接下撇下人物,只写景物。月如钩三个字一片天籁,纯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将情移景,情景交融。以下连缀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景写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写天上月,院内梧桐,而是写见桐见月的人,是深层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词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句是六三句法。实体的梧桐深院锁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无情的囚笼锁住了多情的皇帝。锁字下的重而真切,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 上阕与下阕一气呵成,紧相连接。他用写清秋一样的手法,以离愁代指他的失国情绪。怎样诉说那难以形容的凄婉情?他开始试图打一个具体比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离愁是无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断。离根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又是无法理顺的,所以理还乱。最后又出波折,他突然放弃把离愁说清楚了,反正说不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才有必能不朽之词作。【练习题】1、剪不断,理还乱六个字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一种心情?2、诗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的滋味是指何而言,为什么要称别是?3、剪不断,理还乱是用什么比喻什么?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词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答案】1、表达了词人因亡国而产生痛苦、哀伤等复杂的心情。2、指的是囚居的痛苦。因为这不是一般的阶下囚的感受,而是亡国之君的哀愁别绪。3、剪不断,理还乱,以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的纷乱和难解。现在人们运用这一成语,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4、D 9、登飞来峰 王安石 北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寻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这是因为站在了最高层。【赏析】 前两句飞来峰塔的形象(第一小句是实写,第二小句是虚写),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说明了一个道理:登高才能望远。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也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练习题】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解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谈谈你的理解。4、下面对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B、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5、从登飞来峰最后两句,我们可以联想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 _, _两句诗。【答案】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解释:我是不怕浮云挡住我的视线的,因为我身在最高层。 理解: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面对保守势力的重重阻难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诗人立志改革的坚定信念和豪迈气概。2、B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十)苏幕遮宋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作者简介】范仲淹,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宋仁宗时期,曾任参知政事。为人正直不阿。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已成为国人自励的名言。他存留的词不多,却能以边塞风光入词,抒发爱国情怀。对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知人论世识诗人】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写下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整体把握知诗意】 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关于家乡的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揣摩体验悟诗情】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映衬出触景生情、夜不能寐的客子离恨,秋景的动人足以反衬出客愁的深长。全词意境壮阔,构思谨严。这首次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词人的离乡之愁、去国之忧。【生动形象绘诗境】“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描绘出寥廓苍茫、衰败零落的秋景。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