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历史.doc_第1页
月考试卷历史.doc_第2页
月考试卷历史.doc_第3页
月考试卷历史.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平顶山市实验高中2010-2011学年高二(下)月考历史试卷1、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1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A雅典的自由民 B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雅典贵族2. 梭伦在当选执政官之前,曾经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说雅典“险入绝境”是指( )A雅典面临外族人入侵的危险B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斗争激烈C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D自然灾害的威胁3作为一位雅典的公民,阿帕亚年收入100麦斗,他不能拥有以下哪项权力A参加公民大会,有权选举国家公职人员 B通过抽签,成为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C按照“遗嘱法”,把遗产交付给自己的侄子 D当选为“四百人会议”中的一员4、梭伦改革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A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 B废除债务奴隶制C禁止粮食出口 D创立了“陶片放逐法5、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6、世人对战国时期秦国人有着“薄恩礼,好生分”的印象,造成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采取了(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7 .商鞅把礼乐、孝悌、仁义等看做亡国之俗,将其统称为“六虱”,因“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燔诗书而明法令”,从“六虱”内容看出其所焚诗书应多为A、道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墨家学说 D、诸子百家学说8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 ) 废井田 奖励耕织 废分封,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A B C D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最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是A、整顿吏治 B、汉化政策 C、实行府兵制 D、颁布均田令10. 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矣”,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1、 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2(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B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13.王安石说:“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不散,则奸究固宜少”。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了保甲法主要是A抵御辽夏的进攻 B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C减少政府开支 D巩固自己的权势14.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土的旧制,改考经义策论,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主要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15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16司马光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A、政府中的贪官 B、拥护变法的人 C、反对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17、有关对“因信称义”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核心内容是“信仰耶酥即可得救” B、主张靠虔诚信仰,与上帝沟通,获得拯救C、主张通过阅读圣经虔诚地信仰与上帝沟通成为上帝的义人 D、主张通过教堂、宗教仪式由教士引导信仰上帝而获救18. 加尔文宗教改革和路德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有 (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反对教皇权威 主张先定论A. B. C. D. 19.世纪时德皇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 B C D 20. 列宁指出“1861年诞生了1905年,它的真正含义是A.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不断高涨的农民革命潮流中发生的 B.1861年改革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成为1905年革命的根源 C.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1905年革命准备了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 D.1905年革命是在1861年改革后,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1,3,5材料二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500斗麦级拥有年产500卖斗(一斗相当于52公升)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骑士级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麦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双牛级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麦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雇工级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卖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请回答:(10分) (1)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伦改革的哪一项具体措施?(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说明“公平”的实质是什么?由此分析说明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7分)22.阅读下列材料(15分)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5分)(回答三点即可得5分)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民革命的威胁迫使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破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苏联通史第二卷材料二1861年解放农奴宣言载:“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材料三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的三天的劳役的办法。”请回答:(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或阶级)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7分)(2)材料二表明农奴解放后获得了哪些权益?(4分)(3)材料三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的原因是什么?(4分)24 (15分)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岁以九月,令,佐分地计量,验地色好,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四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分)(3)材料三所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法令是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