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师版).doc_第1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师版).doc_第2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师版).doc_第3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师版).doc_第4页
2012高三历史复习(真题+模拟+原创)专题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师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0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考点定位】(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三年高考】一2011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B(法家)。2(2011年北京卷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大都北京汴梁开封临安苏州益州成都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今地名对照,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用排除法,临安是今天的浙江杭州,故排除即可。4(2011年福建省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失【答案】:D【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刑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相须而成者”,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故选D项。5(2011年广东省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6(2011年山东省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中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答案】:C【解析】:重点理解“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实际上是通过读书考试,就有做官参政的希望或机会,“团结全中国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是指隋以来实行科举制的本质目的维护中央集权统治。7(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拨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拨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故A、B、C表述错误。8(2011年上海市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解析】:此题很简单,图中所示的三省六部制主要盛行于隋唐时期,选C。9(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答案】:B【解析】:识记“契丹”兴起和发展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地区,元朝“辽阳行省”即是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10(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答案】:D【解析】:按明初以来的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掌管地方民政、财政,故选D项;A项是唐中后期掌管地方军民财政大权的官员;B、C两项是宋初以来分割宰相军权和财权的两个副相,不选。11(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课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开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以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核考,同记分数。其分语言、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和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委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解析】:(1)结合材料一、二,简要归纳秦汉、曹魏、唐代等不同时期官吏选拔标准中“德”、“才”观的变化。从统治思想的演变、历史背景的变化和制度调整的目的角度思考变化的原因。(2)认真阅读归纳材料三中关于德与才的重要性、德与才的培养方式、德与才的考核方式这三方面的新认识,先述后评。评价时要联系传统人才观、联系时代变化和当时的现实需要。12(2011年浙江省文综38(1)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答案】:(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主要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解析】: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二2010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10年全国卷文综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斟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答案】:D【解析】:金朝(女真族)也重视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说明它吸收了中原的文化。2(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依据郡县制的突出特点(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来判断,其余三项是表象和作用,不选。3(2010安徽卷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答案】:C【解析】:题中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D。A、B两项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排除D.4(2010年北京卷文综12)图6是一幅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图6B秦朝C汉朝D唐朝【答案】:C【解析】:认真识图,抓住“州”、“国”二字;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再加上图中封国制的存在,选C项。5(2010年福建卷文综14)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化相权加强皇权【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C三项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监察制度的范畴。6(2010年广东卷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答案】:D【解析】:据题可知,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程度高于唐代,ABC三项表述均错误。7(2010年山东卷文综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8(2010年浙江卷文综16)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要求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答案】:C【解析】:A项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B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排除D项。9(2010年江苏卷历史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答案】:A【解析】:依据题中“佛教”、“领之于帝师”,可知这里的“官”是管理宗教事务的。A项管西藏和宗教事务;B项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构;C是清初设立的专管民族、外交事务的机构;D项是元朝以来的地方行政区划。10(2010年海南卷历史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答案】:B【解析】: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11(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2题第(1)、(2)小题)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2分)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法律的本质特征。(2分)材料二(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出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三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4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4分)【答案】:(1)主要内容: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本质特征: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析】:(1)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法律制定者的意图分析其本质特征(阶级分析法)。(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概括;从法律适用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其影响。三2009高考试题及其解析(精选)1(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丰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C项正确。2(2009年辽宁宁夏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A【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3(2009海南历史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伍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答案】:C【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4(2009年江苏历史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5(2009年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答案】:B【解析】: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6(2009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图版,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元朝;唐朝;西周;秦朝。7(2009年上海历史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8(2009天津文综历史1)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C【解析】: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9(2009年浙江文综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 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 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 D. 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B【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10(2009年广东历史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1(2009年四川文综37题第(1)小题)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国的关系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材料二 (唐太宗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邱肆贸易者,罢(取缔)之。(唐会要卷86)(1)材料一蕴含的治国思想是什么?(2分)材料二反映了当时吏治存在什么问题,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答案】:(1)思想:富民思想(2分,其它言之成理的表述均可相应给分)。问题:官吏经商(2分);措施:颁布命令禁止官吏经商(2分)。联系:材料二是材料一治国思想的具体实施(2分)。【解析】:(1)主要从材料中概括归纳答案,不能照搬教材。从材料一中“百姓足”与“君足”的关系出发归纳出“富民”或“存百姓”思想。从材料二禁止官吏经商的措施出发,可以回答第二、三、四问。【两年模拟】一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2011届新课标全国卷文综模拟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A【解析】:从题中“人有十等”、“王臣(把当作臣)公士臣皂”等关键句判断。2(广东省揭阳市2011届高三一模文综)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答案】:B【解析】:从秦朝皇权至上、皇权独揽,中央和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等主要政治特点判断。3(四川省成都市2011届高三二诊文综)某学者指出,“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多亡命之徒,立功以取将相”,终成“布衣将相”之局,从而打破了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局面。上文中的“君”应是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明太祖【答案】:B【解析】:从题中关键词“起自布衣”、“布衣将相”、“打破世袭贵族主宰”思考。4(北京市东城区示范校2011届高三综练二文综)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B相权分立制衡C削弱了相权 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这里的“委员制”指的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分权与制约。5(广西南宁市2011届高三二模文综)有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的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整这个朝代,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这个朝代最有可能是 A. 西周 B. 秦朝 C. 唐朝 D. 北宋【答案】:D【解析】:从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出发判断。6(广东省揭阳市2011届高三一模文综)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D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D【解析】:“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即汉初的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7(安徽省2011年江南十校高三联考文综)“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项选官制度( ) C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C【解析】:题中材料说明了豪门显贵世代为高官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8(北京市重点中学2011届高三九月历史)西汉建国后,总结秦朝灭亡教训时认为:“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姗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基于这一认识,西汉政府实行的措施是 A. 实行“无为而治” B.分封同姓王 C. 平定七国之乱 D.建立中朝制度【答案】:B【解析】:重点理解题中关键句“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的含义。9(江苏省某市2011年高三下期历史模拟)读图一至图四,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图一图四 军机处内景请回答:(1)写出图一中所示古代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1分)并概括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名称。(1分)依据图一图二,概括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当时的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2分)(3)图四中的军机处设立于哪一皇帝在位时期?(1分)它的官员称军机大臣,其职责是什么?(1分)军机处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2分)(4)综合图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2分)【答案】:(1)关系:互为表里(1分)。名称:三省六部制(1分)。特征:天子与皇权高度集中,处于权力的顶峰(1分)。(2)变化: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加强。(2分) 改革: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权分六部。(2分)(任意答其中两点即可)(3)雍正皇帝。(1分)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1分)意义: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或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分)【解析】:(1)认真识图,联系课本知识回答。 (2)从明初中央官制的变化角度回答。(3)紧扣军机大臣的职责和设置军机处的意义回答。(4)从君相关系的发展趋势角度回答。二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模拟(精选)1(东北三省四市2010届第一次联考文综)商朝人崇信多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A B C D【答案】:D【解析】:商朝亡国是因暴政而亡,并非神权与王权结合这一特点导致决策失误,项排除。2(北京市朝阳区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二次月考文综)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B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答案】:D【解析】:“对列祖列宗的膜拜”,很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3(四川成都龙泉中学2010届高三五次调研文综)“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 B秦朝 汉代 D唐宋时期【答案】:B【解析】:“没有封国封爵”是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打碎了他们(儒家学者)的饭碗”是指用法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这一“划时代”是指秦朝。4(广东省珠海市2010届高三二模文综)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答案】:B【解析】:图中所示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和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制,二者只是形式上相似(分权制约),但在本质上不同(封建官制、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主权属君、主权属民)。5(山东省潍坊市2010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西汉设立中朝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宋设立枢密院A B C D【答案】:D【解析】:项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不符合题干主题(体现君相关系的中央官制)。6(安徽省马鞍山市2010届二次质检文综)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因为汉初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的动机背离。7(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五次月考)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D科举考试有一定的局限性【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唐朝灭亡之前”,科举考试产生的官僚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可知。8(2010温州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5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 901年)(1)根据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察举制”的内涵。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10分)(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解析】:(1)“察举制”的内涵从表格可以看出其重品德、学问、议政能力,并由长官举荐,同必须“人、门兼美”。变化要从选官的依据、方式入手分析,注意要体现出 “变”。(2)分析积极作用要从对政治、文化方面入手。如政治可从政府人员、效率角度分析,文化可从风气等方面入手。【一年原创】1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消除诸子矛盾 D实现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从题中材料“立嫡子,不使疑争乱”即可准确选出。D项是由得民心与否决定的。2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答案】:A【解析】:阅读题中材料,结合课本知识,从明初殿阁大学士的职责及权力范围判断。3生活在唐代长安的人,能见到的政治现象是 A宰相们到政事堂参加会议 B长安城里禁军越来越多C各行省的长官进城来述职 D朱雀大街出现内阁衙门【答案】:A【解析】:B项在宋代;C项在元朝;D项从明朝开始。4有人说,宋太祖与明太祖英雄所见略同。你认为其主要理由是 A. 发动兵变,建立政权 B. 平定叛乱,统一国家C. 分化事权,高度集权 D. 重视科举,网罗人才【答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