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_第1页
黟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_第2页
黟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_第3页
黟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_第4页
黟县“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黟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的五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一、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作出了“开放兴县、旅游牵动、工业支撑、农业基础、城镇突破、社会和谐”等重要决定。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全县人民负重自强、埋头苦干,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局面,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产业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我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预计“十一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亿元,年均增长 %,人均生产总值超 美元;财政收入突破 亿元大关,年均增长 %以上。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 调整到 ,二三产业比重提高 个百分点。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预计2010年旅游接待量 人次,旅游直接收入 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 倍和 倍。成功跻身于首批“安徽省旅游强县”、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工业经济提速增效,预计“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 亿元,年均增长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初步形成茧丝绸、旅游商品、果蔬食品、机电产品、竹木加工等一批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成效,黟县经济开发区一期建成面积达1.6平方公里,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完成9亿元,入园项目达48个以上,工业支撑平台初步形成。农村经济继续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 亿元,年均增长 %,乡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大工程”项目深入实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投入达 亿元以上。赛金花故居-宏村路桥等一批旅游公路建成通车,黟七线、郭宏线等干线公路改造完成,县内公路等级全部达到旅游公路要求,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县第二自来水厂、黄士陵公园、旅游汽车站、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被命名为黄山市首个“全省新农村电气化县”。城镇突破战略全面实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并举,县城框架进一步拉开,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渔亭镇列入“全市特色镇建设试点镇”,碧阳、西递、宏村、美溪、柯村等乡镇政务新区全面建成。城镇化水平达到43%,比“十五”末提高 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投入加大,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沼气“一池三改”、电信扩容等一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实施,村庄面貌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5个省、市示范村已达到“十有”标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项目顺利实施,生态环境日益优化。(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民营经济的比重显著提升,预计到“十一五”末,民营经济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达到 %。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行政效能大幅提升。完成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农村综合改革成效显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基本完成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西递、宏村镇被列入全省扩权强镇改革试点镇。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预计到“十一五”末,累计利用外资2252.8万美元,内资 亿元,年均增幅分别达到 和 。先后成功承办五届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全国山地车冠军赛、中国黟县摄影大展和“中国画里乡村追日”日全食观测、寻访舒绣文故乡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黟县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跃升。加强对外合作,与新加坡悦榕集团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扎实推进,西递村与韩国河回村结成“友好合作交流村”,宏村被列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八大推介景点之一,西递宏村双入选世博会发展改革小城镇展示厅。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特色产品出口,预计2010年外贸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两基”成果巩固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申报市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7项、专利8项,华盛集团技术中心获省级认定,10户企业被列为省“专、精、特、新”和“成长型”企业。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等一批文化项目加快建设。广电事业全面推进,完成全县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广播、电视通播率达到10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5。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健身户外活动营地”。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个体诊所的医疗网络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持续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圆满完成重大节庆活动安保各项任务,连续?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县”称号。全面实施民生工程,广大城乡居民普遍受益。社保标准不断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城乡大病医疗救助以及廉租房建设等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基本实现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人,累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1%以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计2010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71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35元,五年分别增长116.6%和114.8%。二、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既存在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总的来看,机遇大于挑战,是我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正在走出金融危机,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国际资本、技术转移依然看好发展中国家,为我县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全球将进入科技创新密集时代和绿色发展时代,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等重要领域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发展中国家和一些新兴国家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突破口,有利于我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实施科技创新。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工业化和城镇化仍是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主题,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升级,扩大内需战略将是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有利于我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巩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更加重视和支持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县针对国内外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一流旅游经济强县。从我省来看,“十二五”期间将全面推进皖南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我县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建设、黄山市积极申报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和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对我县发挥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拓展重点旅游景区服务功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自身来看,经过多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努力,我县经济发展的条件、基础、动力以及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工业化进入加速发展期,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吸纳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明显提高;城镇发展框架进一步拓展,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将有效增强;交通、通信、供电、市政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推进,进一步增强了我县加快发展的活力,这些都为我县“十二五”的大开发、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层次不高,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我县工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规模企业数量少、总量小、整体效益不高,旅游业虽是我县传统优势产业,也存在着产品结构单一、与文化结合不紧密、产业链不长、带动性不强等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基础地位不牢。二是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约束更加突出。特别是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趋紧,高技术人才和建设资金缺乏,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矛盾较为突出。三是社会事业发展存在薄弱环节,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投入相对不足,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郊区和农村发展存在薄弱环节,解决民生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四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亟待突破。政府职能转变、所有制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建设等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三、“十二五”时期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主题,突出“富裕、和谐”的导向,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深入实施旅游强县、工业富县、城镇带动、和谐发展四大战略,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努力建设实力更加强大、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文明的和谐黟县。(二)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与转变方式统一。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注重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道路。-坚持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统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方针,在开发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谋求更大的发展优势,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统一。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不断破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束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和合作,在更大范围、更高领域、更高层次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坚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统一。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加快发展,壮大经济实力,迅速缩小与周边区县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建设的主要目的。在突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使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三)发展战略旅游强县。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由景区带动型向景区、城镇双向带动型转变,由单纯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养生等复合型转变,由旅游、文化、生态相对独立成长型向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转变,以景区推介、做强老景区和培育新景区为重点,打造旅游经济强县和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增强旅游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工业富县。高度重视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把工业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加大舆论宣传,在全县营造“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整合、政策向工业倾斜”的发展氛围,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以黟县经济开发区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定不移抓大项目、大企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集群快速形成。城镇带动。坚持以县城为主要抓手,突出抓好特色集镇建设,尽快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景区景点和乡镇的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通过加快城镇化,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的增长,努力探索城乡一体化新途径。和谐发展。坚持不懈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真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努力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互动并进。(四)发展目标按照“总量上规模,发展上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县域平均水平、人均高于全省全市县域平均水平”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条件,全县经济社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我县经济发展要努力保持 %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 亿元,力争实现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美元。财政收入实现 亿元,年均递增 %以上。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预计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年均增长 %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 亿元,年均增长 %,其中创汇 亿美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城镇化率达到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国内外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五年利用外资*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累计引进内资*亿元以上,年均增长* %左右。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单位GDP能耗五年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五年翻一番。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进展,社会和谐建设谱写新篇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四、“十二五”时期黟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一)着力提升发展层次,做优做强旅游产业以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为目标,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理念和思路,坚持走旅游发展、文化繁荣、生态建设“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推进旅游与文化、生态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县域经济的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产业、扩大开放的先导产业、生态文明的绿色产业、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景区转型升级。加强西递宏村景区的保护和改造升级。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不断创新古民居保护利用模式,加大对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境内古村落的保护管理力度,深入实施“百村千幢”工程。依据西递宏村保护规划、西递宏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加快提升工程项目谋划,以项目为抓手,着重从旅游环境、设施、业态、服务等方面推进西递宏村旅游综合提升工程,基本解决传统景区业态单一、景区扩容等问题,努力将西递、宏村打造成为集遗产保护、居住、观光、文化体验、度假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加快开发新景区。按照黟西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中法安徽省徽州(黄山市)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规划,充分发挥世界文化遗产景点的品牌效应,整合全县旅游景点资源,大力推进中法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黟西北生态旅游示范区等重要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加大资金和政策倾斜力度,抓好规划、营销、招商、建设等工作,加快开发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度假旅游产品,打造黟县旅游新的增长极。优化旅游发展环境。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高档次建设旅游基础设施,优化旅游发展硬环境。升级改造宏村儒村(休宁)旅游公路等,不断改善区域内主要景点景区通达条件,形成安全、快速的旅游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进一步完善西递宏村等重点景区的道路、标识系统、供水、供电、通信、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加快悦榕庄、鸳鸯谷旅游度假村、奇墅湖旅游度假村、旅游商品城、国际青年旅舍和西宏山庄度假村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建成一批星级旅游接待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优化旅游发展软环境。按照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导识系统、旅游信息查询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市政、酒店、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服务质量,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进一步整合经营主体,以资本为纽带,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徽黄旅游公司发展壮大,加快西递旅游公司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积极组建上市旅游公司,努力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大力引进高端旅游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旅游业发展的人才支撑。落实旅游安全生产责任制,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树立文明安全的黟县旅游形象。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各方联合、市场运作,进一步拓展旅游宣传促销的理念和思路,不断创新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和形式,努力使我县旅游品牌更响、更有吸引力。加强与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合作,精心谋划承办国际山地车节、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山地车锦标赛、摄影大展和桃花节等节庆、赛事活动,努力使节会、赛事与旅游互促共进、共同发展,不断扩大我县的知名度。依托“四张名片”,深入主要客源城市开展“三进”营销,在巩固南京、上海、杭州、苏州、常州、无锡、武汉、合肥传统市场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拓皖北、济南、广州、北京等市场,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加强网络营销。重视网络的作用,不断完善旅游网站功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和网络宣传促销的优势。延长旅游产业链。丰富和挖掘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拉长旅游产业链。深化文旅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以广告、软件、动漫、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力打造一批徽文化精品,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京黟公司奇墅湖“梦寻徽州”大型实景剧项目建设,形成安徽省首个有品牌、有影响的实景演出剧目。进一步做大秀里明清影视村,打造黟县天然影视拍摄基地,积极推进徽州民俗大观园、徽商国际文化广场、秀里徽文化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悦榕庄、华东旅游商品大市场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提升餐饮、住宿、商贸产业。注重发展特色餐饮和品牌餐饮,丰富和挖掘具有黟县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徽菜为重点,打响“黟县餐饮”品牌。规划建设旅游商品特色街区、大型旅游购物中心及连锁超市。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发展高档次、高品位度假宾馆。迎合现代都市旅游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客栈、露天茶吧、露营俱乐部等旅游新业态产品。积极开发旅游地产。依托黟县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知名品牌,合理规划,充分与湖、山、林等自然景观相结合,巩固和提高宜居品位,积极引进知名房产开发商,投资房地产业。(二)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我省先发地区经验表明,工业兴则地区兴。作为传统的旅游大县,工业也是加快发展的突破口。要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提升纺织、果蔬食品、木竹精深加工、旅游商品等传统产业。做强纺织产业。以华盛丝绸集团公司、新天地纺织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紧紧围绕茧丝绸产业,不断提升企业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生产各类功能型、环保型的高档纺织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国家级品牌。大力发展茧丝绸产品开发,形成完整的缫丝、织造及茧丝资源综合利用的完整体系,延伸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安徽省蚕丝产业第一县。做大果蔬食品产业。以黄山桃源罐头食品公司、黄山惠达食品公司为龙头,着力提升板栗、水笋、蕨菜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5个以上省级以上果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果蔬菜10000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以金田米业、金禾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同时加快发展蔬菜汁、水果汁、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做优木竹加工产业。以黄山杉森木业公司为龙头,合理开发我县丰富的木竹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在管理、技术和用料上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竹木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发展木竹精深加工产品。做响旅游商品业。以金星工艺公司、小石徽雕公司为旅游工艺品生产龙头,充分发挥我县竹雕、木雕、石雕技术和人才优势,依托世界遗产地的金字招牌和深厚的徽文化底蕴,通过积极挖掘传统生产工艺技术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提升和创新旅游工艺品,建设华东地区最大的集研发、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旅游商品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国家及地方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一战略机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着力在机电设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增长点。机电设备制造产业。依托黄山轴承公司、恒睿电源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发新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生产各类精密轴承、汽车压缩机、小型茶机等机电产品。加大电子产品、机械加工产品项目的招商力度,为省内机械、电子企业的生产配套。节能环保产业。依托家用净水装置工业园项目,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科研院所合作,共建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平台,加强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高效成套水处理设备、固体废弃物污染处理设备、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高效除尘装备等。新材料产业。依托双马磁业等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特种数据电缆等电子材料;积极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竹木地板等新型建筑材料。着力提升园区经济。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要求,大力推进园区经济发展,建设特色、生态、高效园区。园区实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规范管理。加快五东殿新区和渔亭工业区拓展建设步伐,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水电、通讯、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院、学校等公用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大型超市、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先进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资源和能源条件、产业基础和特色,不断完善开发区规划,科学制定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园区招商力度,积极开展“首席引资官”、中介招商、文化招商、品牌招商、产业链招商、精细招商等有针对性招商活动,围绕产业链延伸,着力引进集聚度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配套企业入园。同时,引导城区企业“退城进区”,提升入园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档次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社会事业、保障民生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改善农村民生,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建基地、壮龙头、兴产业、占市场”的思路,主攻产业化,坚持特色化,促进规模化,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扩大基地规模,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紧紧围绕桑、茶、竹、果、菜、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在巩固发展已建成基地的基础上,加快无公害蔬菜基地、蚕桑基地、生态茶叶基地、紫竹基地、香榧基地、红豆杉基地、皖南花猪保种基地和珍禽养殖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省级绿色食品基地、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优势农产品集中连片生产,培育特色农业示范村,构建“盆地粮桑优势区、山区茶竹优势区、省道沿线花木优势区、旅游景区果蔬优势区、景区沿线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带”产业体系新格局。推进农旅结合,积极开发休闲农业。牢固树立“依托旅游发展农业,打造支撑旅游发展的特色农业”理念,整合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以绿色、生态、参与、体验为特点的休闲观光农业,推动我县传统农业向复合性现代农业转变。以实施中法徽州乡村旅游黟县示范区合作项目为契机,不断丰富以塔川、木坑、龙池湾、打鼓岭、黄姑河、五溪山、五里、深冲为代表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内涵,大力提升接待设施、服务质量、旅游环境,努力打造农旅结合的典范。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加快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高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材料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强壮大一批、嫁接整合一批、招商引进一批、新上快上一批”,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农户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强、加工增值能力强、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紧紧围绕我县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立足于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链条,依托龙头企业,以产业联合为基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紧密联合,尽快建立和完善贸工农相联结的产业化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引导规范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植一大批种养、流通、加工大户和专业户,并依托大户,联合专业户,组成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出租方式参与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茶叶、桑蚕等特色产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专业协会、农村能人和农村经纪人的作用,有效衔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功能较为完善、规模适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日用消费品及农资配送中心。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进入流通领域,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县农网、农技110、一站通等的作用,为农民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粮油、茶叶、笋干等特色农产品的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步伐。加快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加大县乡村科技一体化建设,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搞好金融投资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增加对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贷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放贷政策,简化放贷手续,增加放贷量,加大对农业生产的金融信贷支持。加快建设新农村。新农村建设要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行分类指导。对基础条件好的村,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成为新农村示范点;对于基础条件中等村,要明确思路、制定标准、强化措施,尽快发展提高;对于基础条件较差的村,要由易到难,每年选择一两个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对于偏远山区小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及地质灾害点的村民组,要有计划地实施整体搬迁。加大村庄环境整治。结合生态家园项目实施,扎实开展“四大整治”活动,加大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村庄的环境整治,着力整治“六乱”现象,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加大项目和资金倾斜力度,着力抓好以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饮水、沼气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林业生态工程、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继续改善农村通信条件,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分配,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建设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村医疗服务和妇幼保健水平。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农村文体事业、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启动和完成一批基础性、牵动性、标志性城镇建设工程,以大投入、大发展,实现大突破、大变样,使全县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重点建设好“一核三区”,即县城为核心,西递、宏村为国际旅游、全国文明重镇区,渔亭为工业发展、商业贸易重镇区,山区四乡为生态休闲集镇区,逐渐形成城镇规模合理、布局协调、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坚持把县城建设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迅速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拓展新城区。严格执行黟县县城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整体规划、成片开发、逐次推进、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要求,全力推进城东新区、尽快完善城南新区、加快建设城西新区,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加快政务中心、黟县新火车站等重点地块的规划、开发,加快推进城南农贸市场、旅游商品城等项目建设,提高绿化、亮化和美化水平,提升县城的形象和品位。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坚持“保护第一、部分恢复、科学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突出抓好旧城主要片区、节点的风貌整治和改造,继续实施“三小”工程,加强古城区保护、修缮工作,实施碧阳大道两侧、江柏山至北门桥等旧城改造项目。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加大拆违力度,推进拆迁工作,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抓好安置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建设特色集镇。在强化中心城区地位,加快中心城区建设的同时,结合各乡镇实际,立足特色,逐步形成生态文化特色明显、旅游特色突出、城镇功能完善的宜居宜业宜游城镇体系。西递、宏村要全面加快“扩权强镇”试点镇工作,落实试点政策,改善城镇人居环境,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着力打造成国际旅游重镇、全国文明重镇。渔亭镇按照渔亭镇总体规划布局,重点实施好渔亭工业小区建设,按照新一轮规划要求,借助屯景高速连接线建设带来的机遇,加快形成渔亭镇工业和商贸流通集中区,打造成工贸特色集镇。柯村、美溪、洪星、宏潭四乡按照黟西北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布局,发挥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集镇服务功能,围绕生态休闲旅游,建设特色旅游集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中心镇在配置资源、提高效率、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覆盖,切实提升中心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提速升级工程,加快建设黄祁高速公路黟县段及连接线工程,积极配合皖赣铁路扩能改造项目黟县段建设,谋划推进太平湖至牯牛降旅游公路黟县段、宏太公路改建、汤口-西递-齐云山旅游公路黟县段等公路建设,提高与周边地区连接旅游干线等级,形成便捷进出黟县的快速通道。加快建设宏村至西递旅游公路,推进县内景区景点交通体系建设。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电视、电信、计算机“三网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全面推进信息社会化,完善黟县政府网和新闻网的建设,提高电子政务水平,推动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桃源路、翼然东路、翼然路桥、西递大道二期工程,县城道路全面形成“十字加两半环”主干道系统。加快洪星路、碧山路、南屏路,文化体育中心、碧阳小学等项目建设,使城东新区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加快垃圾填埋场、漳河两岸滨河景观带等项目建设,不断美化城市环境。 (五)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为保增长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活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健全行政管理体制。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切实转变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推进政务公开。创新审批方式,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不断提高审批效能。稳步推进教育、卫生、科研等领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政府投资管理,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规范企业投资管理,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加快融资平台建设,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资金瓶颈。以重点景区为载体,积极推介旅游企业上市。创新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各种担保机构,建立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规范、引导民间资金服务经济建设。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多渠道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改进银政、银企合作,畅通政银企沟通渠道,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各项配套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财政、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等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努力在创新农村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农民拥有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和支持远郊村和山区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保证土地出让纯收益的20%、耕地占用税等土地收益用于农业农村部分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保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兑现执行到位。充分发挥黟县农村合作银行、安徽海汇担保黟县分公司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主体作用,支持鼓励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农民林地、水面承包经营权、合作组织股权、农业机械等抵押贷款方式。探索开展农村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创新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扎实推进科学规范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深入推进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来抓,认真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保护民营经济合法权益、合法财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除国家法律法规有所规定的以外,所有投资领域,民间资本均可进入,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和合作等形式进入社会事业领域。加快农民工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创业指导服务,广泛联系在外创业人士,鼓励返乡创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活力。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体系,组织开展企业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和人才引进等工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和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积极主动,承接转移,促进合作。进一步完善融入长三角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区域协作组织,加快建设对接长三角的重大设施,强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入长三角,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在市场建设、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等重点领域加深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扩大对外贸易。坚持以质量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重视科技兴贸,巩固和扩大我县的对外贸易合作。扩大出口产品数量,增加出口产品品种,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一批出口拳头产品,增加产品出口和对外扩散的规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探索境外兴业。(六)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绿色黟县贯彻资源节约与开发并重、节约优先的战略方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材、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培育节约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一个经济发达、山川秀美的黟县。推进资源节约利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鼓励和倡导节约方式;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企业积极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发挥节约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茧丝绸、旅游商品、果蔬食品、机电产品、竹木加工等行业的企业节能工作。大力推广建筑节材、节能技术。鼓励发展和使用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全面开展节约用水。完善城镇节水设施,加大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力度,大力推行节水器具、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广企业重复用水技术,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耗水量,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推广渠道防渗新技术,推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推进东方红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节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城乡建设和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集约用地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办好种、养结合及种、养、沼气配套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园,鼓励建设生态家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以回收循环、互利循环、分解循环等多种形式开展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建立废旧物资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加快废旧金属、橡胶、农膜、家电等回收利用。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努力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实施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确保污染物排放总量稳定下降。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垃圾处理与综合利用、城镇水环境治理等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质量;开展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形式的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有效控制农业环境污染。依法保护水、土地、森林、矿产等国有资源,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保护补偿机制。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对城乡集中供水水源地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建立健全饮用水源水质安全预警制度,重视城镇备用水源建设。坚持保护基本农田,严格农用地转非农用地管理,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开展对宜耕土地的开发和治理。继续整顿矿山秩序,有序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强生态建设。巩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保护与管理,巩固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绿色长廊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实施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工程,抓好林政管理、森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加快“德援森林经营项目”、“世行五期建设项目”和“安徽省黟县森林经营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扎实开展旅游景区周围、旅游公路沿线和重点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组织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重点加强河道管理与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建设防洪保安体系,实施好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县城、西递、宏村、渔亭四镇的防洪排涝工程。综合整治烟尘、噪音、油烟、渣土等污染问题。(七)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构建和谐黟县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人口素质、卫生、文化、体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努力提高就业水平。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培植民营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体制和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对接,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健全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工资指导价位等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失业登记、就业备案等制度,规范劳动就业市场。鼓励和组织劳务输出,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提高教育和科技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推进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造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创建特色、品牌专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积极争创全省科普示范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推进工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环境,进一步发挥黟县籍旅外人士的重要作用。发展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完善各类保障制度,建立有效安全的保障机制,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和提高社会保险覆盖率,使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都能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逐步提高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认真解决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