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珠状壳聚糖对茶汤中茶多酚的吸附及解析研究生物与化学工程系 应用化学专业118652009056 苏子达 指导老师 薛丽群【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在不同条件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和解析性能。结果表明,在吸附剂珠状壳聚糖用量4g、180r/min、吸附时间4h、茶汤pH7.5、温度30、茶汤质量浓度为1.050mg/mL,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率可达80.63 %,在该条件下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效果最好;而用80%的乙醇作为解析剂、30、180r/min、2h条件下,对吸附茶多酚后珠状壳聚糖的解析效果较佳。【关键词】珠状壳聚糖、茶多酚、茶汤、吸附、解析。1前言茶,是我国文化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茶文化已经风靡全世界。对茶的种植利用可以追寻至数千年之前,茶树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广泛栽培。茶作为一种健康的养生饮品收到广泛的推崇,加工后的茶叶冲泡饮用具有强心、宁神、排毒以及抗衰老等等功效1。是故茶的种植日渐广泛,产量极其巨大,但在茶叶的加工中难免会产生一定量的茶末、碎屑与废弃枝叶之类的废料,而这些废料与大多数的陈茶的利用方法极为有限,经济价值不高,然而陈茶与新茶的主要保健物质(茶多酚)并无区别,若能对陈茶或废料进行深加工,开发一些茶多酚产品,不仅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还能提高其经济利用价值。本论文实验的目的就在于,对茶叶中于人体有保健功效的主要物质茶多酚的提取。茶多酚为茶叶内所含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像这种数据,最好要有文献标注。,包含有:包括黄烷醇类(儿茶素类化合物)、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缩酚酸类多酚化合物的复合体和酚酸类等。而其中占据主要成分的为黄烷醇类化学物质(儿茶素),黄烷醇类化学物质(儿茶素)也是最重要的组成成分,黄烷醇类化学物质儿茶素(C)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它主要的组成成分有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酸(GA)、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等2几种单体。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它具有: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以及在医学上用于消除活性氧自由基、防癌、防治高血脂血症引起的疾病、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等等强大功效3-5。所以茶叶中有效成分茶多酚该如何有效健康的提取,一直是很多人研究和展望的方向。目前较为常见的茶多酚提取方法有:溶剂浸提法、金属离子沉淀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树脂吸附分离法、超声波浸提法、微波浸提法等4。溶液提取法 6-7 主要是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如丙酮、乙醚、乙醇、氯仿等),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不过此法茶多酚损失太大收率过低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是这些缺点吗?尽量少用“太”或“过”,这种词比较极端。金属离子法是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法较常用到的金属离子有Ca2+、Fe2+、Mg2+、Al3+、Zn2+等,相较其它方法而言金属离子沉淀法的选择性和产品纯度均较高,标点符号格式不对然而在稀酸转溶过程中茶多酚损失较大,且金属离子沉淀剂都具有一定的毒性,此法所生产的产品难以符合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 是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相较于以上两种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具有萃取温度低、选择性极高、安全无毒等优点,茶多酚在超临界萃取过程中不易氧化,所需产品的纯度高,适合于医药、食品添加剂等产品的要求,然而在超临界CO2中茶多酚的溶解度小,即使加入极性改性剂后提取率仍然很低,极大的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超声波浸提法8-9与常规的溶剂浸提法相比,具有提取温度低、生产耗能少、目标产品得率高 、氧化损耗小等特点。曹雁平等10用双频复合超声提取绿茶中的茶多酚,在浓度、提取率和提取速率方面都优于单频超声法。而微波提取法也是利用物质分子在微波场中的特殊效果11,减少茶多酚在高温下的氧化,提高产品品质与得率,然而该法对其组分有一定影响。树脂吸附分离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能耗少 、作条件温和、免了有效成分失活。而且该方法的溶剂乙醇是无毒、无污染、回收容易,所用的吸附剂壳聚糖可再生、成本较低,有利于实现大规模生产。罗志敏12等进行珠状壳聚糖树脂对绿茶浸出液中茶多酚的吸附,在其最优的实验条件下的吸附率高达74.1%,单位吸附量可达136.1mg/g。壳聚糖是环保型的天然生物材料,来源丰富、无毒、无污染,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13。壳聚糖树脂微结构具有疏松、多孔性等特性,且表面含有羧基、氨基等功能基团,可以有效的对茶多酚进行提取分离。并且氨基聚合物还可以通过疏水键对茶多酚进行吸附14,而且通过此法生产的产品使用安全性比较容易有保证,这对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工业更有特殊的重要性。本论文实验使用珠状壳聚糖对绿茶中的茶多酚进行吸附,并对其吸附条件进行了实验讨论,还对其进行吸附动力学方面的初步探讨。2 实验部分2.1 实验仪器与药品2.1.1 药品与试剂壳聚糖,浙江玉环澳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醇(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三蒸水;蒸馏水;盐酸,乙酸,硫酸,无水乙醇,酒石酸钾钠,硫酸亚铁,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等均为市售分析纯,乙腈为市售色谱纯。2.1.2 仪器7200型分光光度计,尤尼柯(上海)仪器有限公司;pHS-3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虹益仪器仪表有限公司;88-1大功率磁力搅拌器,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H.H.S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TH2-C台式恒温振荡器,太仓市华美生化仪光厂;DK-S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prostar-210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瓦里安;SHB- 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郑州长城科工贸有限公司;AUY220型分析天平,日本岛津;UV-17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电子万用炉,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2.2实验内容2.2.1 珠状壳聚糖的制备以100ml 1%的醋酸溶液溶解4g壳聚糖,配制成浓度为4%的壳聚糖醋酸溶液。以医用注射器将溶液匀速滴于凝结液(20%的NaOH与30%的甲醇以8:2的比例混合均匀)中,以得到颗粒大小均匀,形状规整,具有吸附能力的球形壳聚糖,于凝结液中静置一夜,而后水洗至中性,泡于蒸馏水中下保存备用。2.2.2壳聚糖膜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研究2.2.2.1茶汤的制备称取3g的已研磨成碎屑的茶叶试样(精确到0.0001g)于500mL的锥形瓶中,加入450mL煮沸的蒸馏水,然后塞上塞子移至沸水浴中浸提45分钟(每隔10分钟摇动一次),浸提完毕后要立刻趁热减压过滤,并将滤液移入500mL容量瓶中,待冷却后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备用。2.2.2.2 茶多酚的定量方法按GB/T 83132002方法测定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 式中:L1试液的总量,mL;L2测定时的用液量,mL;M0试样的质量,g;m试样干物质含量,%;A试样的吸光度;1.957用10mm比色杯,当吸光度等于0.50时,每毫升茶汤中含茶多酚相当于1.957mg。2.2.2.3 茶多酚的吸附研究按茶汤的制备方法制得茶汤,分别吸取25mL用移液管取溶液,有效数字要准确。是25.00mL论文相关的地方均要改。,然后按规定测定加入珠状壳聚糖前的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a,然后取茶汤25mL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珠状壳聚糖,置于恒温水浴振荡器(180rpm)中吸附一定时间,再按规定测得珠状壳聚糖吸附后的茶汤中茶多酚的含量b茶多酚的吸附率p(%)=2.2.2.4 茶多酚的解析研究吸取25mL茶汤,在最佳吸附条件下用珠状壳聚糖吸附茶汤。获得吸附后的珠状壳聚糖。并按规定测得被吸附后茶汤的茶多酚的含量,加入不同解析剂,置于恒温水浴振荡器(180r/min)中解析一定时间,再按(2.2.2.2)规定测得解析出来的茶多酚的含量。茶多酚的解析率p(%)=2.2.3 HPLC检测条件按GB/T 8313-2008方法使用液相色谱仪检测。色谱条件:色谱柱,ODS-3 C18色谱柱(4.6 mm i.d.250 mm,5m);流动相A,90mL乙腈和20mL乙酸用三蒸水定容至1000mL;流动相B,800mL乙腈和20mL乙酸用三蒸水定容至1000mL;柱温为室温;流动相总流速1mL/min;紫外检测器:=278nm;梯度条件:100%流动相A保持10分钟15分钟内由100%流动相A转为68%流动相A,32%流动相B68%流动相A,32%流动相B保持10分钟100%流动相A;进样量:20L。原茶汤,吸附后茶汤,解析后茶汤,没做。不用列出来。咖啡因标准液,茶多酚标准液都在此色谱条件下检测。3 结果与讨论3.1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研究3.1.1珠状壳聚糖的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取部分用蒸馏水清洗浸泡至pH为中性的珠状壳聚糖,然后取出用滤纸吸干膜表面水分备用。分别称取0.5g、1.0g、1.5g、2.0g、2.5g、3.0g、4.0g、5.0g、6.0g的珠状壳聚糖于100.0mL干燥的锥形瓶中,分别吸取25.00mL相同浓度的茶汤。置于30的恒温振荡器(180r/min)中振荡2小时。取出,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率情况,茶多酚的吸附率结果如图3-1所示,随着珠状壳聚糖用量的增加,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率呈上升趋势,但当珠状壳聚糖的量达到4g后,茶多酚的吸附率基本达到平衡。在本实验条件下,珠状壳聚糖用量为4.0g。图3-1图中最上面那行文字,删掉。横坐标“投加量”改为“珠状壳聚糖用量” 吸附剂投加量对吸附率的影响3.1.2 温度-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平行取25.00mL质量浓度为1.049mg/mL的茶汤若干份,分别加入等量的珠状壳聚糖,均分成4批,删分别置于20、30、40、50恒温振荡器(180rpm)中,吸附不同时间(0.5h、1h、1.5h、2h、2.5h、3h、3.5h、4.0h、4.5h、5h)后,分别取出测定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率,结果如图3-2所示。4组的吸附率都随吸附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但吸附1.5h后吸附率增加都相对缓慢,当吸附时间2h后,吸附都基本达到平衡,吸附率基本无明显变化,最佳吸附率可达70.96%。随着时间增加在不同温度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吸附率基本上是增加的,但在吸附时间2.5小时之后增加不明显,这说明了在常温条件下,删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受温度影响很小。而且茶多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在珠状壳聚糖吸附茶多酚的过程中,温度30 提取2h较佳。图3-2 温度-时间对吸附率的影响3.1.3 茶汤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称取5g研磨成碎末的茶叶配置出茶汤,分别加蒸馏水稀释稀释删成20%、40%、60%、80%、100%的茶汤,分别测定茶多酚的含量,再准确吸取25mL于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4g壳聚糖,置于30,180r/min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吸附2h后取出,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率情况,茶多酚的吸附率结果如图3-3所示,刚开始,随茶汤溶度的升高,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率逐渐升高,而当茶汤溶度达到60%的时候,珠状壳聚糖对二者的吸附率同时达到最大值,随着茶汤浓度继续升高,珠状壳聚糖对二者的吸附率又开始降低。因此最佳吸附条件的茶汤溶度应为60%。图3-3 茶汤浓度对吸附率的影响这张图最好能再做一条线,用吸附量为纵坐标。不然大家可能有点疑问,为什么吸附率会下降,实际上已经吸附达到平衡,即吸附量是一定的,而茶汤浓度增加,反而显得吸附率下降。3.1.4 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平行取25.00mL相同浓度的茶汤5份,茶汤pH值为5.38,分别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溶液调节pH至3.0、4.5、6.0、7.5、9.0,然后加入等量珠状壳聚糖,置于30恒温振荡器中(108rpm)吸附4h,测定珠状壳聚糖对在不同pH的茶汤中对茶多酚的吸附率。结果如图所示,在pH=3.00至7.5范围内,随着pH升高,吸附率逐渐增大,说明酸性条件下不利于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吸附;当pH7.5后,吸附率又随着pH增大而减小,这是因为在碱性条件下茶多酚的性质不稳定,最好要有文献标注。容易发生氧化反应,随着溶液碱性的增强,茶多酚的氧化量逐渐增多。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pH=7.5为较佳的提取pH值。图3-4 pH值对吸附率的影响3.2 不同解析条件下对于茶多酚解析率的研究3.2.1 解析次数放在后面。放在解析剂确定好之后。对解析率的影响取25mL 80%的酒精改成“乙醇”。酒精是个混合物。我们用的是分析纯的物质,纯度还是很高的。,加入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吸附过后的珠状壳聚糖,置于30,180r/min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解析2h后取出,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解析率情况,将解析后珠状壳聚糖用滤纸擦干,再用25mL 80%的酒精在上述条件下解析2h。反复4次。茶多酚的解析率结果如图3-5所示,随着解析次数增加,茶多酚的解析率都有所增加。图3-5 解析次数对解析率的影响3.2.2 解析时间对解析率的影响吸取25mL 80%的酒精,加入在最佳吸附条件下4g吸附后的珠状壳聚糖,置于30,180r/min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解析时间分别为0.5h、1h、1.5h、2h、2.5h、3h、3.5h、4h、4.5h、5h。取出,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解析率情况,茶多酚的解析率结果如图3-6所示,随时间的增加,二者解析率有所变动,在2h后,二者的解析率基本不变。图3-6 解析时间对解析率的影响3.2.3 解析剂的差异对解析率的影响分别取100%酒精、100%甲醇、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液、0.01mol/L EDTA、0.1mol/L EDTA、水25mL。加入在最佳吸附条件下获得吸附后的得到的珠状壳聚糖。置于30,180r/min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解析2h。取出,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解析率情况,茶多酚的解析率结果如图3-7所示,由图3-7显示可知不同的解析剂解析能力不同,其中酒精对茶多酚的解析能力最佳,但不同解析剂对茶多酚的解析量普遍偏小。而EDTA做缓冲液时由于EDTA的溶解度小的原因,易产生沉淀而无法解析珠状壳聚糖中的茶多酚。图3-7 解析剂的差异对解析率的影响3.2.4 解析剂酒精浓度对解析率的影响分别取40%、60%、80%、100%的酒精25mL于100mL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在最佳吸附条件下吸附过后的珠状壳聚糖,置于30,180r/min的恒温水浴振荡器中解析2h。取出,测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的解析率情况,茶多酚的解析率结果如图3-8所示,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从珠状壳聚糖中茶多酚的解析率随之增高。图3-8 酒精浓度对解析率的影响3.3 珠状壳聚糖吸附前后茶汤的HPLC对比分析要用哪几张图,跟陈辉商量一下。在写这部分的结果与分析,先要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各个出峰所代表的是什么物质,然后再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EGCG被吸附的量是多少。通过EGCG的标准曲线测定,可知EGCG的保留时间为14.009min 做得EGCG的标准曲线如下图3-9。对图3-10和图3-11进行分析,由数据的原茶汤EGCG 的峰面积33131602;吸附后茶汤EGCG 的峰面积897196。EGCG的吸附率高达97.3%。可以看出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但对其吸附率十分的小,而珠状壳聚糖对EGCG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图3-9 EGCG标准曲线图3-10 原茶汤的HPLC图图3-11 吸附后茶汤的HPLC图4 结论由于珠状壳聚糖的表面含有极丰富的-OH、-NH2等功能基团, 可通过与茶多酚形成氢键从而达到吸附茶多酚的目的。实验制备了珠状壳聚糖,用其进行吸附分离茶多酚,实验结果表明,对25.00mL质量浓度为1.050mg/mL的茶汤,较佳的吸附条件为珠状壳聚糖加入量4g、吸附时间为2h、茶汤pH为7.5、温度30时,茶多酚的吸附率可达到80.63 %。珠状壳聚糖对茶多酚具有选择性吸附分离的性质,特别是对茶汤中的EGCG有选择性吸附。由于壳聚糖在自然界中来源是仅次于纤维素的天然高分子材料,且具有无毒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质、生物可降解性能、易成形和加工等优点,使珠状壳聚糖在茶多酚的吸附分离中必将拥有极其美好的应用前景。5 致谢在长达半年多论文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要十分的感激我们的导师薛丽群的谆谆不倦的指导与督促,同时感谢她对我们的谅解与包容。在实验过程中还得到许多其他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太老,都没有2010年之后的文献。要列出几篇出来。1 胥佰涛, 徐平, 沈生荣.茶多酚提取方法研究进展J.茶叶,2007(3):43-46.2 盛 丽,任爱梅.天然抗氧剂茶多酚J.化学教育,2004,11:8.3 FUJIKI H, SUGANUMA M, IMAI K, et al. Green tea: cancer preventive beverage and/or drugJ. Cancer Lett, 2002, 188(1/2): 9-13.4 郭宇姝, 张沂,朱新生.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方法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7, 23 (2):121-124.5 DAVID J M, GUO P L, NAI S C.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 of a theaflavin-enriched green tea extractJ. Arch Intern Med, 2003,163:1448-1453.6 董文宾,胡英,周玲.有机溶剂法制备茶多酚的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23(9): 44.7 Kyung H R, Yinzhe J. Recovery of catechin compounds from Kore an tea by solvent extraction J. B ioresource Technology , 2006,97 (5) : 790.8金志凤,封秀燕 基于GIS的浙江省茶树栽培气候区划茶叶,2006(1):7-109 肖能文湖南省茶树害虫调查和区系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02年6月10 曹雁平,李建宇,朱桂清,等.绿茶茶多酚的双频超声浸取研究J.食品科学,2004,25 (10) : 139.11郝春晖,张庶萍GIS支持下的农业信息化问题研究.中国农机化,2005(4):47-4912 罗志敏, 薛丽群,张婷,等. 珠状壳聚糖树脂对绿茶中茶多酚的吸附研究J.食品科学, 2009, 30(01) : 86-89.13 梁足培,桑明心,李 建,等. 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球固定化脲酶的制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7(2):123.14 Huang J H, Huang K L, Liu S Q, et al.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onto three polymeric adsorbents with amide groupJ. Journal of Colloid 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部总结与规划
- 城市交通规划合同管理著作权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地震安全评估师重点基础知识点
- 营销产品培训大纲设计
- 河北钉钉协议书
- 公务用车车辆租赁合同
- 民间标会协议书
- 超市部分承包合同协议
- 土地合作居间服务合同
- 产品质量保障与赔偿协议
- 旅游情景英语(第二版)Unit 5-2学习资料
- 2025年员工健康管理服务合同
- 赡养老人个税扣除分摊协议书
- 2025年度智慧婚恋服务平台服务合同
- 2024年深圳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茉莉花钢琴谱赵海洋版
- 2024-2025学年上海市嘉定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 粮油配送项目服务承诺及售后服务
- 2024-2025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白皮书
- 舞蹈教学实践课
- 道路安全交通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