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doc_第1页
高中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doc_第2页
高中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doc_第3页
高中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doc_第4页
高中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议论文写作之引证与喻证、思辨与情感一、引证法 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 运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可以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可以称之为“证”。许多学生对于“引”是颇费心机的,但对于“证”则往往不够重视;只“引”不“证”,犯了“观点加引语”的毛病。其实在运用引证法时,找到确切的理论根据是可喜的,但论据本身只是一种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因此,在列出理论根据之后,一定要恰当地加以阐述,要引而有证,引而有说,阐明引用资料的目的,讲清所引用资料的意思,将其与观点紧密联系起来。 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要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强调志向高洁远大,要选用“燕雀怎知鸿鹄之志”,某同学沉湎于上网,要选用“玩物丧志”。 、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那么,面对引用的理论论据,如何来加以分析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最好能稍加解释,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联系观点,作出阐发。如我们写交友之道,谈及“人贵在相知”:“李白说过: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人与人的友情是最珍贵的,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前一句话引用李白的诗句,其中“人生贵相知”极好地契合了观点。后一句话既解释了诗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阐释,友情贵于金钱。谈及“交友之道,在于付出”:“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是子路面对朋友作出的许诺,车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旧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为交友之道,在于付出。当然,付出的不仅仅是车马皮衣等物质,还应该包括真情实意、精神上的支持等。”在解释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话之后,对其中涉及观点“付出”的有关内容,再稍加阐释,论证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话文的通俗语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碍,我们就要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来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更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更要作一些刚述,使论据含义清楚地显现。如同样写交友之道的“人贵在相知”,我们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并作了进一步的阐释:“罗曼罗兰说过:智慧,友爱,这是照亮我们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们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贵它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继续下去的勇气。”前一句话是原文引用,后一句话则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们的含义,点明了友情的珍贵。 上述引证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后,抓住了关键的内容,紧扣观点,给出了自己的分析。总之,引证法的要点就在于“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论点”,记住这一点,就能使你的论据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喻证法 喻证法就是通过引用成语、典故、讲故事等生动的事物来打比方,从而说明一个较抽象的道理的证明方法。使用比喻法的目的,在于使说理明白、透彻,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大家乐于接受。比喻论证法在我国古代就被广泛地运用了,孟子就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例如,孟子用“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违背客观规律就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用“学弈”来比喻说明学习的好坏在于是否专心致志的道理。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实战演练】一、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二、考生作文及点评 感时花溅泪我国诗人有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 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期的地饱受战争流离之苦、丧夫之痛,对于她来说,这时的舟已是“载不动许多愁”。前一舟是幸福愉快的载体,后一舟却成为了愁绪与痛苦的寄托。难道是舟变了?不,是她的感情变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她对事物的认识抑或对,抑或错,其实本无定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有人说,中国人缔造了月。这话其实并未夸大。在科学上,月只是一块毫无生命和感情的星体,但由于中国无数诗人无数美丽的诗篇却赋予了月亮以不朽的生命。在王维的诗中有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继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李白的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苏轼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这些优美的诗句,至今细细体味,仍给人尤有余香,不绝于耳的感觉。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诗人的感情却不尽相同:王维的安适,张继的失意,李白的狂放不羁,苏轼的入世旷远。也正是如此,对于一事物月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同样,对于其他事物,诗人们也同样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喜春,有人悲春;有人伤时,更有人感时。感情却是对事物认识的一基点,一个发散源。 千百年后,毛泽东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则抒发了一代伟人豁达的胸襟和壮志豪情。他对于“天”这一事物的认识也正是与他宏大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人的感情亲疏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便也不同。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感情亲,则对事物爱好,感情疏则对事物厌倦。其实,这本是见仁见智的。【点评】考生在诗歌的王国里纵横驰骋,而脉络是清晰的,重点是突出的,并非简单的诗词名句的堆砌:以杜甫的诗句开头,引出话题的关键词“感情”;以毛泽东的诗句作结,则是将话题引向深入。诗人词人里,突出了李清照;诗词吟咏的对象里,突出了月亮。以杜甫的诗句作为标题,极为形象地统摄了全文。可以说,诗歌的材料成就了这篇考场美文。三、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四、考生作文及点评 必须跨过这道坎急流跌宕险滩,潮汐遭遇暗礁,雄鹰卷进长风造化注定给生命以劫难,没有坎坷崎岖的人生不能谓之完美充实的人生,而饱经磨炼愈挫愈勇的人才有机会飞上天空,拥抱云蒸霞蔚或是电闪雷鸣。 选择跨过人生的门坎,也就选择了一条勇敢无畏又充满挑战的人生之路。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劫难时,应握紧拳头,对自己说:“我必须要跨过这道坎,一定能。” 挚爱的丈夫不幸死去,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在李易安的头上炸响。从此再没有夫妻比翼双飞共修金石录,新婚时娇问丈夫画眉深浅的幸福时刻也一去不复返。面对人生这一道门坎,李清照没有化作明日黄花在西风中凄凄惨惨戚戚,而是凭着对另一扇翅膀的美好回忆,在人世间单翅飞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李清照勇敢地跨过了这道坎,在飘零的南宋活出了一个顽强美丽的易安居士。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每当读到这里,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目光炯炯坚毅果敢的伟男子形象。是放弃尊严还是放弃先父遗愿,在这个人生的门坎上,司马迁明白他必须勇敢跨过。他跨过了宫刑之痛,跨过了君王之恨,跨过了亲人之怨,用带着血的双手捧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面对人生的门坎,李清照和司马迁都勇敢地跨过。无论是夫君离去,国破家亡,还是尊严受辱,事业遇阻,他们都明白必须跨过这道坎,最后迎接他们的是人生的高峰。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难道不应该从古人身上汲取到奋斗的力量吗?“必须跨过这道坎”应是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誓言,成为人生永远不变的坐标。 跌落险滩,让我们在险滩后激起更绚丽的浪花;遭遇暗礁不要怕,让我们仍奔腾着流向大海;卷进长风不要怕,让我们在旋涡中奋勇挣扎,一定能重新翱翔在蔚蓝的天。 那么,面对人生的坎,让我们握紧拳头,笑着对天空说:“必须跨过这道坎,才是真正的强者!” 【点评】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以情动人,观点新颖。作者在文章中暗含了只有跨过狭隘的个人感情之坎,才能“面对人生的坎坷”,“才是真正的强者”的观点。作者在文中用李清照与赵明诚、司马迁与遭受宫刑等冲破个人私情的人生坎坷,成就了一代历史文化的事实,告诫读者面对人生的坎,我们要握紧拳头,笑对天空,去跨越人生的遭遇的“坎”。情中寓理,理中寄情,情理交融。【写作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老师拿着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一个黑点!”老师接着问“难道谁也没有到这张白纸吗?”请就上述材料引发的联想或产生的感受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尽量运用引证法、喻证法;不少于800字。思辨与情感任何文体的写作方法都不是单纯的。记叙中可以议论,议论中可以抒情。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议论文的形象性语言和情景式构思,在议论文体的写作中运用一些抒情技巧,融入自己爱憎情感,增添一份思辨色彩。一、增添论证的思辨性。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说理论证要具有思辨性,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回顾二十余年的高考作文题,始终强调了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注重现实性与哲理性相结合,形象思维与辩证思维相结合的原则。辩证分析就是在分析问题、阐释道理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地分析应力避说“过头话”和偏执一词,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1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是进行辩证分析的前提。论述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两个事物必须明确二者关系的指向。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例如“学与问”,学而知,问而广,勤学与好问总是连在一起。不能问者,学必不能进,不能学者,必不能有疑。()主次关系。()取舍关系。(4)条件关系。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避免说理的片面性、绝对化。从写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在对话题材料的多角度认知和对论据的剖析两个方面。例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高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用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请文中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分析】这则故事涉及的人物只有两个,情节简单,主要是写薛谭接受教育继续深造的故事。具体地分析材料(对故事多角度的思考),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就容易写出新意。这则故事材料的立意举例如下:(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说明他有自满情绪,可立论为:学无止境,不可浅尝辄止;(2)“乃谢求反”,说明薛谭能够接受教育帮助,可立论为:知错就改,为时未晚;(3)“终身不敢言归”,这种态度不对,值得思索。可立论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广投名师博采众长”;(4)“未空青之技”,急于辞别回家,会导致学业半途而废,可立论为:成就事业必须持之以恒;(5)“抚节高歌,声振林木”这种教育方法很独特,可立论为:春风化雨,高歌感人;(6)薛谭“不敢言归”,秦青就让其一直在自己门下。可立论为:给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3全面分析问题。一个问题总有两个方面。说理议论时,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写议论文最忌讳的就是这一点。因此,我们必须养成全面说理的能力二、增添议论文的情感感染力。议论文是一种靠“讲道理”和“摆事实”来说服别人的文体,也是为解决各种问题而寻求相应对策的一种文体,它固然需要精辟的论点,详实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来达到目的,但是,如果仅仅这样板着面孔说理,不但会削弱文章的力量,而且也不容易使别人“心悦诚服”。相反,饱含深情的议论则会依靠情感的力量去征服别人,这种征服是彻底的征服,永久的征服。1欲就名篇美文名。常言说,文如其人,可以说先构拟一个别致新颖富有个性的作文题目是文章成功的一半。如一些高考满分作文,单从题目来看就独具匠心,并且能感受到小作者们内心深处荡漾的情潮,令人难以忘却。如拭去眼前的浮尘、放下感情的叶片、信任陌生人等题目理性中流淌着情感的溪流;与你同行、海棠依旧?绿肥红瘦?、我心依旧等标题深深情意里文采飞扬。比起一般考生如出一辙的谈或论等形式的标题及“话题”式题目来,真是让人情为之动,心为之倒。拟一个饱含情愫的题目,首先要透彻把握作文的要求,充分挖掘知识储备和生活积累,善于想象和联想,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比喻或引用或拟人或仿句;要善于根据“话题”来寻求生动的喻体,并且要尽可能地选取寄寓了情思的意象,如蓝天白云、朝霞夕晖、小桥流水、绿叶鲜果、雨街深巷这些都能够引起人们美好的回忆,激起对未来无限的憧憬。2援文引诗华文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之人,无需金银首饰的点缀和香水脂粉的化妆,但其气质、内涵和修养之高雅和淳厚是超凡脱俗,无与伦比的。同样,一篇文章如果能行云流水般地引典援诗,也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平添一份古色之美和意韵之美,议论文也不例外,因为传唱千年的诗词经典是古人情思的结晶,更是经历了历史风花雪月的奇葩,引用之,咏诵之,则是穿越时空的接触和对话,是今人与古人爱跟爱的交流,情和情的融汇,心与心的碰撞。在每年高考的满分作文中,许多考生都不失时机地引典援诗,以此来提升作文的档次和品位,进而也获得了理想的成绩。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仿句的修辞方法仿写出含情带意的佳句来:“欲识庐山真面目,尚须不在此山中。”(漫谈感情与认知)这句就是根据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仿写而成,读来别有韵味。3情叙事例展文采。议论文的写作少不了运用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摆事实就涉及到事实论据的选择。我们在议论文的写作中,与事实论据应是一种对话关系,要融入自己的爱憎之情,好恶之意,喜怒之色。事实论据的生动性一在于事实本身的感人动情,二在于作者饱含深情地引述。在饱含深情的引述中,展尽写作的文学才华,在别人接受你观点的同时,一股浓浓的情韵也扑面而来。如一浙江考生在我心依旧中是这样引述事例的:“俄国人对我说:河流和草地最美,他们是我的伙计。印度人对我说:飞鸟和天空最美,他们是我的母亲。日本人却说:草叶和冰雪最美,他们是我的恋人。而中国人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明月清泉、野渡横舟最美,他们是我的归宿。”这就是选材的生动性,由此也可窥见作者出色的文笔!【实战演练】一、(高考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实物,顽强地生存下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二、考生作文及点评丹墨莲梅鱼生活在小水缸中就长得小,到了大水缸中就会长得大,环境决定着鱼;狼不断探索着新的环境,生存技能不断提高,环境改变着狼;被周围的人认为是“最有前途者”,于是学生的成绩就会不断提高。环境的确影响着人。古人也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处于香的环境,自己也会香,处于臭的环境自己也会臭。这句话的意思是香臭丹墨会影响人,周围的环境会把人影响到与它融为一体,所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但是在环境面前,人就只能任环境改变自己,塑造自己吗?自古便有“乱世出英雄”这种说法。春秋战国,群雄混战,杀人盈野,民不聊生,在这种环境中,人们都退缩了吗?儒者在颠沛流离中思考“王道之始”在哪里,于是成就了千古至圣;战者在流血漂橹中思考“不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