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doc_第1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doc_第2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doc_第3页
从心理学角度看偶像崇拜.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思考“69圣战”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偶像崇拜现象2010年05月30日 上海世博会Super Junior出席,一位执行任务的武警战士告诉记者,像这样“疯狂”的场面在世博开园以来还是第一次遇到。因为韩国方面当初说给5000张票,在贴吧耸动大量粉丝去世博,结果到了以后只发几百张票,导致粉丝们暴力行动。 出现了打骂武警和志愿者的现象,关键是,他们有人朝武警吐口水,更有甚者脱了自己的衣服说武警非礼。这次事件造成了人员伤亡,虽然很快封锁了消息,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很快在网络传开。 有偶像就有崇拜者,即现在经常讲的粉丝(fans)。因此追星现象一直存在着,为何现在追星现象被抬到家喻户晓的地步甚至从娱乐版的小豆腐块变成社会版的头条呢? 我个人认为偶像崇拜并不是完全的有如媒体、大众所说的不可取。相反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崇拜的人,无论是娱乐明星还是历史人物或是自己身边优秀的人。偶像崇拜让我们有所依托,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们崇拜的人是我们想要学习和成为的人。即寻找“理想自我”的替代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是一种特殊群体中的正常现象。但一般来说,这种行为只是青少年特定心理阶段的产物,他们对心目中偶像的崇拜认知与行为从长期而言是不稳定的。 追星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为什么会追呢,下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看:1寻找“理想自我”的替代人。青少年阶段是自我认同的时期,总想知道“我是什么人”和“我将向何处去”。许多人不再满足于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教诲和知识,开始独立地思考和生活,他们渴望自己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的事。并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角色,开始对丰富、快乐的生活充满憧憬。但是理想离现实的距离又是如此的遥远,繁重的作业、家长和老师严格的管教使得他们对自己简单、平淡的生活感到不满意。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这时明星出现在视野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靓丽的外表、个性化的服饰、潇洒的身姿、代表都市潮流的歌舞都能成为青少年所喜爱和艳羡的东西。正是通过崇拜偶像,来弥补自己个性或生活上的缺陷,并通过偶像来构建或完善自己的梦想。这种渴求使他们保持了心理上的某种平衡,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2“羊群效应”。偶像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同龄群体的压力和影响。偶像崇拜可以成为很多中学生业余生活中的重要话题也就是他们之间最共同的语言之一。在这个独特的圈子里,青少年们与同龄人一起交流、欣赏和评价自己的偶像,使对此一无所知的成人无法加入。并且,成人越是反对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越发感到这样做有价值。3紧张生活的“调味品”。沉重的学业负担、激烈的考试竞争、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使学生们感受到沉重的负荷。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并没有给中学生提供相应完备的、适合于他们的娱乐活动。在课余的闲暇时间里,追星成为一种在业余生活中和精神上放松自己的有效途径。追星,使竞争的压力减缓,可以暂时卸去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家一起放声大笑。尽情呼喊,可以毫无拘束地喜怒哀乐,在追星时没有优劣之感。与其说他们在追星,不如说是在寻找压力的宣泄。青少年偶像行为是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附属品”,它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和过渡性(或暂时性)。从性质上讲,更多地表现为心理行为,而不是道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从青少年偶像行为消极的外部表现,从偶像行为与青少年道德发展,及其个性发展的相关性出发,把偶像行为看作一种“纯”品德行为,往往简单粗暴地加以排斥和否定。但是,如果我们把青少年偶像行为放到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背景上来加以分析,就可以从深层次上把握偶像行为的性质和特点,就比较容易看到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反应行为。心理学研究对青少年期有着种种解释和具体描述。诸如“动荡不安”、“充满矛盾”等等。心理学研究认为,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特殊发展阶段,有着既不同于儿童,又不同于成人的心理活动内容。在认知、情感和活动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特殊的变化,产生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诸如情绪波动、自尊下降、叛逆行为,甚至自杀倾向等等。偶像崇拜也是这一系列心理行为过程的一个特殊附属物。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将青少年偶像行为理解为一种“心理行为”较为确切和合理,也有助于在理论上和教育实践中正确对待青少年偶像行为。青少年偶像行为作为一种特殊心理行为,具有必然性和暂时性的特点,是青少年时期内心理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追星是一种心理需求,青少年大都有自己的青春偶像,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的偶像。当今的青少年,因为身处国泰民安的年代,所以普遍喜欢追逐影视、体育明星。青少年需要树立自我认同感,要学会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去规划未来,塑造自我。参考文献:1、偶像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