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場 從卑南文物之移轉爭議談出土文物之分級指定及相關問題主講人: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臧振華 主持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 何傳坤 從卑南文物之移轉爭議談出土文物之分級指定及相關問題臧振華摘要 卑南遺址隸屬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早在二十世紀初,即為日本學者所發現。民國69年,由於台灣鐵路局進行東線鐵路卑南站的興建,挖出了大量石板棺和精美的文物,才重新揭露了蘊藏文化遺存異常豐富的卑南遺址。此事,引起了輿論的披露和社會大眾的重視,保存維護之呼聲隨之而起。經過台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決議暫停新站工程之施工,並進行搶救。自民國69年暑期開始至78年之10年間,由宋文薰和連照美兩位教授所領導的台灣大學考古隊在卑南進行了十三次的搶救發掘工作,發掘面積達一萬平方公尺,出土了為數至為龐大的一批考古資料,包括上千座石板棺、許多聚落建築遺存,以及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遺物。目前這批文物,除一小部份陶片和板岩石板等,因存留台東市鯉魚山龍鳳佛堂,未運返台大,而於民國八十年九月搬移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之外,其餘重要陶質標本、重要石質標本、玉器、和人骨等都收藏在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民國八十一年,教育部為因應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館之需,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召開卑南遺址出土文物移轉事宜協調會,達成多項決議,其中有關卑南文物移轉事宜之決議為:為應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需要,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提出移轉計畫後,國立台灣大學即作移轉事宜。惟此一決議,始終因台大方面之因素,未能達成。其間,從民國八十二年九月至 八十九年十月,教育部曾多次召開協調會議,均徒勞無功,以致長期延宕,未能解決。然而,此事,持續受到監察委員、立法委員、台東地方民意代表和地方人士、學術界,以及媒體之關注,要求台大移轉卑南文物之呼聲不斷。在這一爭議之中,除卻公文書約定和學術倫理部分之爭議之外,單就出土文物之層面而言,也涉及到一些有待釐清的問題。其一是出土文物是否符合文資法中古物之定義?其二,出土文物如何分級指定?其三,出土文物應該屬誰?其四,如何規範出土文物發掘者之權利和責任?其五、如何適當保護出土文物?其六,現行文資法有關出土文物規定之缺失為何?本文擬就上述問題,從理論和實際案例提出討論。From the Disputes over the Possession of Taitungs Peinan Artifact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Excavated ArtifactsTseng Cheng-HwaAbstractThe Peinan Site in Nan-Wang Li, Taitung City, Taitung County was first unearthed by Japanese scholars dur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1980, the construction team of the Peinan Railway Station discovered many stone-coffins and artifacts buried along with the deceased, the amazingly abundant Peinan culture was unveil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Urged by the public, the construction was terminated and in the following ten years, the archaeological team led by Prof. Sung Wen-Hsun and Prof. Lien Chao-Mei of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as worked at the site. The team has completed thirteen digs and excavated numerous stone-coffins, relics of settlements, stone tools, pottery and jades extracted from a volume of 10,000 cubic meters. Except some pieces of earthenware and slate stones that have been kept in a buddhist temple in Taitung City since unearthed and were moved to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in 1991, most of the specimen of pottery and rocks, jades and human bones were deliver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of NTU. In 1992,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Prehistor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lled upon meet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s of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to discuss the handover of the Peinan artifacts. The meetings have decided that NTU should hand over all the Peinan artifacts to the Museum. Nevertheless, NTU claimed its rights to the artifacts. From 1993 to 2000, the MOE has held many meetings to coordinate such disputes, but reached no conclusion. Even when urged to return the Peinan artifacts by lawmakers, Taitung county councilors, local Taitung people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NTU did not comply. In addition to the arguments over the efficacy of the earlier public documents and issues in regard to academic ethics, such broils provoked many questions: 1. Do all the excavated objects fit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al Artifact” under the Laws of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2. How to classify excavated objects? 3. How to clarify the ownership of excavated objects? 4. What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of discoverers? 5. How to conserve excavated artifacts? 6. Are there any missing regulations in the Laws of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This essay approaches the above questions both from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4一、前言卑南遺址隸屬台東縣台東市南王里,早在二十世紀初,即為日本學者所發現。民國69年,由於台灣鐵路局進行東線鐵路卑南站的興建,挖出了大量石板棺和精美的文物,才重新揭露了蘊藏文化遺存異常豐富的卑南遺址。此事,引起了輿論的披露和社會大眾的重視,保存維護之呼聲隨之而起。經過台東縣政府呈報主管機關後,決議暫停新站工程之施工,並進行搶救。自民國69年暑期開始至78年之10年間,由宋文薰和連照美兩位教授所領導的台灣大學考古隊在卑南進行了十三次的搶救發掘工作,發掘面積達一萬平方公尺,出土了為數至為龐大的一批考古資料,包括上千座石板棺、許多聚落建築遺存,以及大量陶器、石器和玉器等文化遺物。目前這批文物,除一小部份陶片和板岩石板等,因存留台東市鯉魚山龍鳳佛堂,未運返台大,而於民國八十年九月搬移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收藏之外,其餘重要陶質標本、重要石質標本、玉器、和人骨等都收藏在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民國八十一年,教育部為因應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建館之需,並依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召開卑南遺址出土文物移轉事宜協調會,達成多項決議,其中有關卑南文物移轉事宜之決議為:為應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需要,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提出移轉計畫後,國立台灣大學即作移轉事宜。惟此一決議,始終因台大方面之因素,未能達成。其間,從民國八十二年九月至八十九年十月,教育部曾多次召開協調會議,均徒勞無功,以致長期延宕,未能解決。然而,此事,持續受到監察委員、立法委員、台東地方民意代表和地方人士、學術界,以及媒體之關注。最近,台東民間主動組織討壺聯盟北上立法院和台大陳情,及當年承辦卑南遺址搶救案之台東縣政府民政局課長為文向主管機關和媒體投訴,再度引起卑南文物移轉之議論。在這一爭議之中,除去公文書約定和學術倫理部分之爭議之外,單就出土文物之層面而言,其實也涉及到一些值得進一步討論的課題:其一什麼是出土文物?其二,出土文物的價值為何?其三,出土文物的歸屬為何?其四,出土文物如何分級指定?其五,出土文物發掘者之權利和責任為何?其六、如何適當保護出土文物? 下文擬就上述問題,分別從理論和實際案例提出討論。二、出土文物之歸屬、分級指定及相關問題之討論(一)、什麼是出土文物?所謂出土文物,係指經過考古發掘或其它考古活動,從遺址地層中出土之古代文物。它們可概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兩大類。可移動文物是指古代人類製造、加工和使用之任何形態之物品,包括生產工具、武器、生活用品、飾物、藝術品、宗教用品、食物、以及其它與人類生活、活動及居住環境相關之物品和生態遺物。歐美考古學者將這些可移動性文物稱之為artifacts和ecofac(或biofacts)。另外人類遺骸如經過發掘出土,亦可視為出土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則是指古代人類生活和活動所遺留之建築結構物(structure),如房屋、圍牆、火煻、墓穴等,或在地層中所留存之跡象 (feature),如溝渠、道路、田地、足印和柱洞等,這些結構物或跡象都是存留在地層當中,不可移動或不易取出,通常只能提供記錄和觀察。在卑南文物之爭議中,有謂:卑南遺址出土之文物是考古學之研究標本而非文資法中所說之古物。這一說法,只說對了一半。其實,把考古出土文物作為標本,是從研究者的觀點而言。因為透過對於這些文物的研究,可以幫助研究者解決一些學術之問題,正如植物學家研究植物標本,動物學家研究動物標本,地質學家研究地質標本一樣。但是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出土文物同樣也可視為文資法中所謂之古物。按民國七十一年版文化資產保存法第三條:古物:指可供鑑賞、研究、發展、宣揚而具有歷史及藝術價值或經教育部指定之器物。而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三條本法第三條所稱器物,指年代久遠之禮器、樂器、兵器、農具、舟車、貨幣、繪畫、法書、雕塑、織物、服飾、器皿、圖書、文獻、印璽、文玩、家具、雜器及其它文化遺物。而新修訂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古物之定義是: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等。這兩個先後不同版本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古物所下定義之一個共同之處就是:人類生活或各種活動之器物,並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者,便可歸類為古物。從這個定義來看,考古出土之文物只要符合這個定義,便可歸類為古物。依據考古學之概念,地下出土之文物都是古代人類生活和各種活動之遺留,它們是可以提供考古學家去回答各種古代人類歷史和文化問題之重要證據。所以,我們不能否認出土文物之全部或一部份,可以是符合文資法所定義之古物。(二)、出土文物之價值為何?有謂:卑南出土文中大多是破陶片,不具有價值。這也是一項誤解。考古出土文物與其一般出土文物之最大之區別是考古出土文物都是經過有系統之發掘所出土,它們有出土脈絡之紀錄。而正是由於這一區別,使出土文物產生了文化資產之價值。出土文物的意義和價值,是存在於其在空間上和在時間上的脈絡關係(contextual relationship)。所謂空間上的脈絡關係,可以包括從兩件文物在空間位置上的關係,以至於房址,甚而村落間在空間上的關係。他們是在同一個時間的水平上,藉著彼此間在功能上或結構上的關聯性(association),而產生有組合性的脈絡關係。至於時間上的脈絡關係,則是指文物在地層中的先後關係。依據地質學的地層概念,兩層疊壓的地層,下層的形成年代應早於上層的;所以遺址中的各個文物之間,可依據它們所存在的地層的先後順序,而產生時間上的脈絡關係。依賴對空間和時間脈絡關係的仔細觀察、紀錄、分析和解譯,考古學家不只是可以獲得有關個別文物的用途、性質和相對年代等訊息,而且也可 藉以進一步推論許多當時人類的文化行為。基於此一性質,出土文物並不因為其體積之大、小,器形之完整、破碎,或裝飾之美、醜而決定其價值。而其價值取決於其透過脈絡關係所能作為瞭解古代人類生活證據之重要性。例如,1930年李濟博士在河南殷墟遺址發掘出土一片彩陶。它雖是一片大小僅約十餘公分的帶彩陶片,但是在當時它卻成為論斷仰韶文化早於殷商文化首次發現之證據 參見李濟 小屯與仰韶(1930),而具有極為重要之價值。這片陶片目前成為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之重要典藏和展示品。此外,由於每一件文物所存在的脈絡關係,都是經過各種不同之人類行為 (behavioral process) 和轉換過程(transformational process)所形成,因此它們往往是獨特而無法再生的。文物一旦出土,便是脫離了它所存在的脈絡,考古學家必須憑藉有系統的規劃和發掘,並且藉著文字、測繪和影像,將這個破懷了的脈絡關係紀錄下來。所以,出土文物必須具有考古脈絡的紀錄,才能成為考古學研究之資料,也才能保有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三)、出土文物之歸屬為何?歸屬問題自然是卑南文物移轉爭議之焦點。出土文物經由考古發掘所出土後,如果可以明確證明其所有者 (包括個人和族群),則自然應該歸還所有權者之持有者,但是一般而言,地下出土之文物,特別是史前或遠古時代的文物,已經難以確認其所有者,世界各國的法律大都將之歸給國家所有。因此,我國舊版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十七條即規定埋藏地下、沈沒水中或由地下暴露地面之無主古物,概歸國家所有。無主之出土文物既然歸國家所有,而國家又是由人民所組成,因此國家對於出土文物至少要擔負兩項基本責任:一個是將出土文物以公報、出版、展覽等方式,將出土文物之內容,意義和價值向人民公布。 另一個是將出土文物託付或指定適當之國家機構妥善保管。 為了要達成這樣的責任,許多國家,如英國、美國、加拿大,以及中國等國家,對於出土文物都有強勢的管理和支配的權力。以加拿大為例,該國Nova Scotia 省所訂定的特別地方保護法案(Special Places Protection Act) .ns.ca/arch/sppa89.htm明白規定,在考古工作結束後的一定期限內考古工作者必須將所有出土文物按照規定之格式,列冊登錄並移交國家所指定之機構(通常是博物館)收存典藏。而移交之出土文物除了文物本身,還必須將相關之所有文字、地圖、和影像紀錄資料之正本和考古報告一併移交,考古工作者僅允許保存副本。 這個例子說明出土文物之歸屬,並不侷限於文物本身,事實上還必須包含文物出土過程中之相關紀錄。正如上節所言,土文物必須具有考古脈絡的紀錄,才能成為考古學研究之標本,以及保有作為文化資產的價值。(四)、出土文物如何分級指定?有謂: 卑南文物中都是重要古物,其中還有國寶。是否果真如此?這涉及到出土文物如何分級指定之問題。按新版和舊版之文化資產保存法,對於古物之分級,都是分為三級,即:一般古物、重要古物和國寶,而區分為重要古物和國寶之主要條件按舊法是珍貴稀有者和文化價值特高者,按新法是文化價值較高者。 其實對於包含古物在內的收藏品分級而言,如何能建構一能夠兼顧量化和質化之分級標準,並產生客觀之分級結果,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而對於出土文物而言,其困難度更有過之。首先,如何能從出土文物中區分出一般古物,就是一道難題。按文資法,文物只要符合人類生活或各種活動之器物,並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這個標準,便可歸類為一般古物。而,如前面所述,每一件出土文物,不論其材質、形狀和大小,都是經過人類行為 (behavioral process) 和轉換過程(transformational process)而能留存在地層當中,並能保存到現在,是獨特而無法再生的,自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所以,當其進入典藏體系之後,基本上都應該屬於分級指定為一般古物。但是,從實務面來看,考古土文物往往數量龐大,例如,一次考古工作所出土之陶片就有可能達到數千片、數萬片、數十萬片,甚而更多,這些文物被典藏後,如果依文資法之標準將之分級為古物,則很明顯將會對典藏工作造成極大之負擔和困難。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搶救考古之蓬勃發展,大量古代文物被挖掘出土,但是典藏之空間和人力卻並不能隨之等比例增加。 因此,博物館界由於典藏大量考古出土文物所產生之典藏空間不足,以及典藏人力和經費難以應付的壓力,已出現了一種聲音,即博物館是否需要典藏所有的考古出土文物?更有甚者,有的意見還主張博物館應該丟棄或分散一部份之考古文物。 目前,這個問題仍在論辯當中,還沒有產生較為一致的看法。在我國,可以預期,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增加,日後也會面臨同樣之問題。不過,一個比較可行之解決辦法,即是在出土文物進入典藏之前,可對出土文物之古物價值作更多面向之評量。即:除了文化和歷史意義之外,還需要增加如研究、教育、展覽和經濟價值,以及保存條件需求等多方面之評量,以提高古物指定篩選之門檻,減少出土文物分級指定為古物之數量。而未被分級指定為古物之出土文物,則可作為研究之標本和資料,並降低典藏之空間和條件需求。此外,關於將出土文物指定為重要古物和國寶,如僅以文資法所規定的珍貴稀有者和文化價值特高者(或文化價值較高者)兩項條件為之,將也會產生困難。因為,每一處考古遺址都代表一個個別的人群生活或活動之遺存,因此,其中的物質遺留,對考古學者而言,自然可以珍貴稀有來形容。而其文化價值之高低,可以年代、數量、形制、製造技術、材質和功能等不同之角度來界定。所以,將出土文物之古物進一步分級指定為重要古物或國寶,並不全然與傳世古物或藝術品之參考條件相同,而需要以文物在個別遺址中之出土脈絡為基礎,並將之置於同時限和縱時限之空間架構中,就其年代、數量、形制、製造技術、材質和功能等各種屬性,進行其文化、歷史和科學研究價值和意義之綜合評量。(五)、出土文物發掘者之權利和責任為何?卑南文物移轉之爭議點之一即是發掘者以研究需要之理由,而欲長期保有該批文物,以致博物館無法將之納入典藏,使之發揮更多功能,民眾也無緣觀賞和認識。這個爭議涉及到文物發掘者權利和責任的約定。以考古學之概念來看,發掘文物即是發掘遺址。考古遺址所具有的的獨特和不可再生的特性,使遺址發掘成為一項相當嚴肅的工作,而將其中的文物發掘出土,必須相當慎重。因此,對於發掘遺址的行為,必須要嚴加規範。以往在民國71年版文資法中雖有古物之採掘,由教育部指定公立保管機構獲核准有關學術研究機構為之。前項學術研究機構,須經教育部核發採掘執照,並派員監督,始得採掘。之規定。但是對於古物發掘者的權利與責任並沒有進一步周延的規定,以致衍生出諸多問題。 對於遺址發掘者權利和責任的規範,世界上文化資產的先進國家多有規定,雖有寬嚴之別,但至少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遺址的發掘必須要事先申請許可。第二是發掘者和發掘機構,必須具備一定之資格和條件。第三是發掘者必須要有周延的發掘計畫並審慎執行。第四是發掘者必須善盡對發掘出土文物暫時保管與維護的責任。第五是發掘者必須負責在規定之期限內撰寫並公開發掘報告。第六是發掘者必須遵守主管機關之要求和指定,將出土文物和其記錄交付特定機構永久典藏。別地以前面提到的加拿大Nova Scotia 省特別地方保護法案為例,其要點包括:考古學之調查、研究和資產影響評估必須事先分別按申請許可。許可申請人必須按申請許可之類別,提出詳細之工作計畫書、資格證明文件,及可做為倉儲之場所和維護之設施等證明。考古許可所產生之收藏品,包括文物、樣本和文物之紀錄之所有權屬於政府所有,許可持有人必須於許可終止兩年,或經過特許之期限內,移交指定之機構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发团队合同协议书范本
- 1997年京都协议书
- 怎样看合作经营合同协议
- 购买产品的三方协议合同
- 矫正牙齿合同协议书范本
- 五谷面膜加盟合同协议书
- 房屋店铺装修协议合同书
- 不孕不育劳动合同范本
- 入股合同退资协议书范本
- 收购厂房的合同范本模板
- GB/T 4883-2008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
- GB/T 4213-2008气动调节阀
- GB/T 30230-2013运动水壶的安全要求
- 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 GB/T 14842-2007铌及铌合金棒材
- 《食品毒理学》教学PPT课件整套电子讲义
- 2021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 目标管理与执行力培训课件
- 《抽象函数》 教学课件
- 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模板课件
- 住院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