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论略 (1).doc_第1页
谥号论略 (1).doc_第2页
谥号论略 (1).doc_第3页
谥号论略 (1).doc_第4页
谥号论略 (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批准号:10YJAZH002)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BSH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同时也得到了“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的资助谥号论略暴希明(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安阳,455000)内容提要: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谥号用字分美、恶、平三类,一般根据死者的是非功过来确定,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谥号源于周,废于秦,复行于汉以后的各个朝代,辛亥革命爆发后,伴随着封建等级制的废除, 终于油尽灯灭,寿终正寝。关键词:谥号 美谥 恶谥 平谥 Dissertation on the ancients posthumous titleBao-ximing(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Yang455000)Abstract: After the emperor, prince, senior officials and ministers died, they are given a special name-posthumous title,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eudal system. It emerged in the history basically because of three reasons: first is taboo; second is to distinguish the social status and establish hierarchy; third is to punish evil and praise goodness and maintain the feudal ethical code. Posthumous titl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including pretty, evil and common, which is generally based on the decedents achievements and mistakes and which is peoples final valuation on the decedent. Posthumous title stems from Zhou Dynasty, abolished in Qin Dynasty, then appears and be popular from Ha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1911, with the abolishment of feudal system, it dies out.Keywords: posthumous title, pretty title, evil title, common title谥号是古人死后的一种特殊名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这就是谥或谥号。由于它是名字之后新增的称呼,所以在字形上写作“谥”。而历代相沿形成的有关给谥的一套规定和法则,就是谥法。谥号产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传统的观点认为,谥号产生于西周初年。礼记檀弓上:“死谥,周道也”;通志谥略序论一:“古无谥,谥起于周人”;谷梁传桓公十八年范宁注:“昔武王崩,周公制谥法”。谥法是古代统治阶级极为重视的一种礼文化。朝廷之所以要在一些人死后再给他们一个特殊的名号谥号,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为了避讳,以谥号代替死者姓名,避免直呼其名,以示敬重。二是为了区别尊卑,建立等级制度。白虎通义谥:“谥者,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因而,历朝历代对于哪些人可以得到谥号都有严格规定,如唐代规定一般只有三品以上的高官才可以得到谥号。于是有谥号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三是为了惩恶劝善,维护封建礼教。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已,名生于人。”五经通义:“善行有善谥,恶行有恶谥,所以劝善戒恶也。”这种根据死者一生是非功过而给予的总结性的称谓,既是对死者的慰藉或谴责, 也是对生者的一次封建礼法教育,它可以使活着的人闻美谥而钦慕,人心向善;睹恶谥而惧怕,不敢作恶。故宋人程颐在性理大全谥法中说:“古之君子之相其君,而能致天下大治者,无他术,善恶明而劝惩之道至焉尔。劝得其道,而天下乐为善,惩得其道,而天下惧为恶。二者为政之大权也。然行之必始于朝廷,而至要莫先于谥法。何则?刑罚虽严,可警于一时,爵赏虽重,不及于后世,惟美恶之谥一定,则荣辱之名不朽矣。故历代圣君贤相,莫不持此以厉世风也。” 谥号既为“行之迹”,就需要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来确定。而人的一生行事有好、有坏、有一般,故谥号用字也就区分为美、恶、平三类。按照谥法, 每一类都有特定谥字,每一个字的意义也都有特殊限定,不能任意解释。所谓美谥,就是褒扬死者功德的谥号,这在谥号中占绝大多数。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文、武、庄、成、穆、元、宣、昭、景、惠、桓、襄、忠、明等字皆为美谥。而在这林林总总100多种美谥中,又有少数几种特别高贵的美谥,古人称之为“特谥”,一般不轻易予人, 如“文正”、“忠武”等。 “文正”被人们视作极美之谥,是在宋代以后。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谥之至美,无以复加”。他解释说:“所谓道德博闻曰文者,非闻见杂博之谓也,盖以所学所行不离于道德也。靖共其位曰正者,非柔懦苟愉之谓也,盖以诗云靖共尔位,好是正直也。”经司马光这么一鼓吹,“文正”一谥,正式被人们认可为人臣极美的谥号。宋人费衮梁溪漫志文正谥条指出:“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司马温公尝言之而身得之。国朝以来得此谥者惟公与王沂公(按:指沂国公王曾)、范希文(按:即范仲淹)而已。”明朝“文正”也是阁籍中特载不宜轻用的谥号,在其开国150年内,无人得之。据福格听雨丛谈谥法条记载,武宗正德十一年,致仕大学士李东阳病重卧床,其好友大学士杨一清前往探视,言谈中见他为身后名担忧,就向他表示:“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公如不讳,请以谥公。”垂死的李东阳闻听此言,感激莫名,竟在床上朝杨磕起头来。号为“楚地三杰”之一的李东阳得文正之谥是否名副其实,姑且不论。但李东阳对杨一清曾有私恩,因而人们认为杨一清促成李东阳的文正谥号,是出于个人私谊,是“以天下之公谥,报臣门之私恩”。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国朝条记载,当时有无名氏改宋人讥讽京堂诗句加以讥讽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有明三百年内,“文正”一谥除李东阳外,仅谢迁、方孝孺、倪元璐、刘理顺诸人得之。清代也是一样,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古今得谥文正诸人条载:“本朝定例,凡大臣应否予谥,由礼部先行奏请,俟得旨允准后,行知内阁撰拟谥号四字,恭候钦定惟文正则不敢拟,悉出特旨,自非品学德业无愧完人者未足当此。”终清一代,此谥也只给了曾国藩等八人。 如果说“文正”是文臣极美之谥的话,“忠武”则是武将极美之谥。史记正义谥法解:“危身奉上曰忠。”经世大典臣谥:“赴敌无避曰武。”臣子既忠且武,就能为皇帝打江山、保社稷而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即使蒙冤含屈,还要三呼皇上“万岁”。故尔历代非常看重臣子的忠武之谥。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个给“忠武”谥号的大臣。据清人朱彭寿旧典备征古今得谥文正诸人条统计,除诸葛亮外,历史上还有晋代的温峤,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先谥武穆,孝宗淳熙时改谥)、韩世忠,元代的伯颜,明代的常遇春,清代的杨遇春等50余人以“忠武”为谥, 这些人多是一些叱咤风云、匡扶社稷的著名人物,“其为无上美谥可知”。所谓恶谥,就是贬斥死者劣迹恶行的谥号。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灵、厉、戾、丑、幽、炀、缪等字皆为恶谥。历史上最早被谥以恶谥的要算是周厉王,据国语等书的记载,周厉王是一个贪婪暴虐的君主,他垄断山林川泽的收益,禁止平民采樵渔猎,从而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为了阻止国人批评他的苛政,他任用卫巫严密监视国人,一旦发现有议论者即残酷杀害,以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终于激起国人暴动,狼狈出奔于彘,死后被谥为“厉”。按照谥法,“杀戮无辜曰厉”,一个“厉”字,正是对他一生行事的准确概况。历史上第二个被谥以恶谥的著名人物,是周厉王的孙子周幽王。周幽王即位以后,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废嫡立庶,千金买笑 ,“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西周灭亡,自己也被犬戎所杀。按照谥法,“动静乱常曰幽”,他 死后被谥为“幽”。故孟子说:“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所谓平谥,即既非表彰,也非贬斥,而只是客观的叙述境遇,或对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怜悯。据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所附的谥法解,殇、悼、哀、愍(闵)、怀等字皆为平谥。如鲁庄公的儿子启方即位时不足8岁(此从杨伯峻说,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16个月以后,被他的叔父,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中的庆父杀死,按照谥法,“在国遭难曰闵”,谥为闵公;东汉刘隆在位一年,寿2岁而崩,按照谥法,“短折不成曰殇”,谥为“殇帝”。一些被权臣挟制,出来做“禅让”表演的末代君主,当他们举行完“禅让”仪式后,一般很快就被悄悄地杀害了。新王朝议谥的礼官们,往往给他们奉上恭、顺、和、思等谥号。这些谥号虽然也可归之于美谥,但其实也是平谥。如东晋司马德文禅位于南朝宋刘裕,遇害后被刘宋谥为恭帝;刘宋的刘准禅位于齐萧道成,遇害后被齐谥为顺帝;这些谥号无一不同被谥者的禅让“美德”相应,无一不显示新王朝得天下是应天顺人。如恭这个谥号,按谥法, “尊贤让善曰恭”, “敬顺事上曰恭”,这一谥号对大臣来讲是美谥,但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来讲,尊贤让善,敬顺事上,乃肯定其对受禅让者的恭让,肯定受禅让者非贤即善,而对其本人岂不是含有极大地讥讽或怜悯吗!从以上的谥号用字可以看出,谥号关系到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是对死者的盖棺论定,一字之差,褒贬悬殊,所谓“一字之褒宠,逾绂冕之锡,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刑。”所以古人对此非常重视,谥号的确定都由专门部门负责,有一套严密的程序。帝王给谥一般有百官议谥、南郊请谥、奉谥册于灵柩等几道程序。 以宋代为例,皇帝死后,先由太常寺依据谥法提出初步建议交尚书省,再召集台谏省官、监察御史等朝廷高级官员研究评议,议定后写出谥议,报继位皇帝批准。接下来就是到南郊向上天请谥。之所以要向上天请谥,是因为按照封建礼制,谥号应该是由尊者赐给卑者,而帝王在人间的地位至高无上,没有人有资格给其赐谥。但帝王又号称天子,是天的儿子,于是只能借那个虚无缥缈的天的名义,给其谥号了。向上天请谥还有另一层含义,按照谥法,谥号是“行之迹”,应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公正无私。但臣子又要“为尊者讳”,给帝王掩恶扬善。这是一对人臣无法解决的矛盾,只有交给上天处理。所以班固在白虎通义谥中说:“天子崩,臣下至南郊谥之者何?以为人臣之义,莫不欲褒大其君,掩恶扬善者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在上天面前,要实事求是,不能再“为尊者讳”了。因而古代帝王也有不少得恶谥的。祭天之坛又称圜丘。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圜者,圆也,该坛圆形,以象天体。为什么要在南郊祭天?这是因为依照阴阳五行学说,天为乾,地为坤,南方为阳,北方为阴,天在阳位,故圜丘必筑于京都南郊。向上天请谥时,文武百官要齐集京都南郊,肃立圜丘之下。太尉登坛向昊天上帝神位献奠祭,太祝诵祝文,太尉奉谥议于神位之前,百官再拜,就算已向上天请得谥号。最后一道程序是奉谥册于灵柩。谥文写于谥册之上,置于灵前,待安葬时与灵柩一同移入陵墓之中。百官给谥的程序各朝大同小异,多分请谥、议谥、定谥、赐谥几个步骤。请谥是由死者的家人、部属或生前友好向朝廷正式提出要求,同时呈上死者的“行状”,即其生平事迹的报告。由于行状多出于死者的亲朋之手,为了使死者得到美谥,行状很难实事求是地叙述其是非功过,多有溢美之词。为防止溢美不实,朝廷要责成专人查核。一般是在吏部之内设有考功司,考功根据其以往考课的记录,勘查核实行状所言是非功过是否属实,然后转送太常寺议谥。议谥是由礼官根据死者的生平功过,依照谥法,提出给谥的初步意见,并写出谥议,说明给谥的理由。定谥,即礼官或内阁将所议定的谥号报请皇帝,由皇帝最后定夺。赐谥是最后的礼仪程序,皇帝以诏书形式确定给死者某一谥号,并派专使在吊唁丧葬仪式时宣布。按照谥法,谥号应该和谥主的一生行事名实相符,所谓“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但实际上往往并不尽然。首先,在给国君议谥时,“莫不欲褒大其君,掩恶扬善”,要为尊者讳。这种情况在先秦时期还不太严重,所以秦始皇一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防止自己身后得到恶谥,就迫不及待地下诏书取消了谥法。汉代以后则非常明显。据汪受宽谥法研究一书的统计,先秦时期有谥号的234位君王中,有30人被立恶谥,且这些人多非亡国之君,而是因为自身失德而为其臣子所谥。从汉代开始,帝王谥号多为美谥,恶谥比例极小。从汉到清末的324位帝王中,只有9个得到恶谥,其中被废之君4人,亡国之君3人(隋炀帝杨广即是),恶谥都是被其政敌所加,只有后灵帝吕纂、东汉灵帝刘宏的恶谥“灵”字,是其臣僚所加。据晋书惠帝纪记载,晋惠帝是个白痴,什么都不懂,听见蛤蟆叫,问身边的人说,蛤蟆是属公家还是属于私人?看见饿死的百姓,竟然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就是这样一个蠢物,竟然得了一个“柔质慈民”和“爱民好与”的“惠”字作谥号,其他的就可想而知。当然,也有“婉而多讽”的。晋安帝司马德宗,据晋书安帝纪记载,“自少至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变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这样一个植物人,死后谥为“安”。按照谥法,“好和不争曰安”, “恭德不劳曰安”,也真亏了礼臣们会咬文嚼字,想出了这个“安”字!口不能言,不辨寒暑,行动需人,地地道道地是“好和不争”, “恭德不劳”。相对说来,对大臣赐谥,还能比较多地反映一些受谥者的行迹。因为评定谥号的时候,主持者无避忌,朝臣敢直言,阿曲较少。但也是时代越往后,标准越宽。渐渐的就成了官样文章的赞誉,而并非严格的、名符其实的总结与评价。赵翼在廿二史札记谥兼美恶中指出:“唐制,三品以上皆得请谥,而其人之贤否不同,则必核其生平以定之,盖犹存古道也然其时已多请嘱失实之弊后世惟赐谥者始得谥,既邀恩赐,自必其人履行无亏,故谥皆有美而无恶也。”清人王鏊在震泽长语国猷中也说:“本朝之谥有美无恶。所谓谥者,特为褒美之具而已。”这样,谥法就从惩恶劝善的手段,变成了宠荣百官的工具。据文献记载,谥号一般是在逝者的葬礼上由朝廷赐予的。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当时没有赐谥或赐谥后对谥主的评价发生了重大改变,还可以追谥、改谥或夺谥。追谥是指一个人死后,由于某种原因当时并未获得谥号,若干年后朝廷对其追授谥号。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英勇善战,精忠报国,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至死。在昏君坐朝、奸臣当道的当时,他身负谋反的恶名,是不可能获得谥号的。直到宋孝宗即位后,在人们的强烈呼吁下,才给岳飞平反昭雪,并追谥为“武穆”。改谥就是对原来的谥号加以更改。有些谥号后人认为评价失当,则要进行改谥,有的由美谥改为恶谥,也有的由恶谥或平谥改为美谥。前者如南宋卖国贼秦桧,死时权势仍存,余威犹在,死后获得了“忠献”的美谥。51年之后,他的卖国贼面目大白于天下,遂被朝廷“追夺王爵,改谥谬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恶的恶谥之一。后者如关羽,死时未赐谥,后主时,“追谥羽曰壮缪侯”,这是明载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的。关羽生前,虽然忠肝义胆,武艺高强,但又刚愎自用,目空一切。他无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构想,践踏与东吴之联盟,丢失荆州重镇,不仅自己落得身首异地,还直接导致刘备彝陵之败,白帝城之死,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关羽谥“壮缪”,既赞其雄壮威猛,亦批评其“名美而实伤”,是比较合乎实情的,可是自宋代以来,为了宣传“忠义”的需要,关羽被封建统治者一吹再吹,一捧再捧,成为“武圣”、“关圣帝君”,在这种情况下,对“壮缪”这个不好的谥号就议论纷纷。最后乾隆出来拍板,以为“壮缪”并非嘉名,乃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乱写的,所以他决定改为“忠义”的美谥,关羽的形象就此定格下来。所谓夺谥,就是在得谥之后统治者对其评价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被取消了谥号。这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以往对得谥者不满,认为其不应有此美谥,可以改恶谥,故夺谥者极为罕见。明仁宗以后,百官谥法中取消了恶谥,谥法从惩恶劝善的手段变成了宠荣百官的工具。此时,不能再把某人所得的美谥改为恶谥,于是就采用削夺谥号的办法,用公开撤消死者美谥的方式,来表示对其幽灵的鞭笞。如明代著名改革家张居正,据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在担任内阁首辅的十年间,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取得了彪炳史册的赫赫功绩,死时谥文忠。但他死后不久,顽固派当权,不仅全面废除新政,而且抄没张居正家产,削其谥号。再如清代著名诗人沈德潜,据清史稿沈德潜传记载,生前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很受乾隆皇帝礼遇,备极尊荣。以97岁高龄辞世后,“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10年后因受一件文字狱的牵连,乾隆遂下诏“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在封建时代,朝廷赐谥一般都是以官阶爵位为依据的,这就使得一些品德端方、文行卓越的中下级官员,以及隐居不仕的学者、高士得不到谥号,然他们又渴望留名后世,永垂青史,于是民间就出现了私谥。所谓私谥,是与官谥相对而言的。官谥就是官方授予的谥号,由群臣根据死者生前的德行与业绩议定之后经皇帝认可;私谥则是民间的自行命谥,一般由死者的亲属、故旧、门生等给死者议定谥号,不再(严格说是没有资格)报朝廷请天子赐予,主要在文人士大夫之间风行。私谥一般认为始于春秋之世,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柳下惠。他是鲁国公族,是公子展的后裔,遂以展为氏,名获字禽,左传僖公二十六年称展禽。他只是掌管讼狱的大夫,死后不得向国君请谥,所以就由亲友自谥了。他妻子说:“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夫子之谥,宜为惠兮。”门人听从了他妻子的意见,谥为“惠”。因展禽居于柳下,自以柳下为氏,从此人们管展禽叫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