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_第4页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炀帝的文治武功炀帝文治武功的条件:1,国库充盈:通典丁中条载“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资鉴卷192称隋代“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2,人口众多:大业五年,户九百多万。一、加强基本建设1,营建东都。(1)政治意义:诏书中说“今者,汉王谅悖逆,毒被山东,遂使州县,或沦非所,此由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又说“况复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因机顺动,今也其时。”(2)经济意义:“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3)北魏以来曾定都于此。2,开通运河(1)政治意义:加强江南地区与洛阳的联系,以便通过运河直达江淮,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2) 经济意义:有利于转运南方的财富3,修驰道长城二、数度出巡三、三征高丽唐中后期中枢政治体制的演变1,翰林学士参与机要:唐会要:“武德四年(621)正月,于门下省置修文馆,至九年(626)三月,改为宏文馆。至其年九月,太宗初即位,大阐文教,于宏文殿聚四部群书二十余万卷,于殿侧置宏文馆,精选天上贤良文学之士虞世南、褚遂良、姚思廉、欧阳询、蔡允恭、萧德言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宿直,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讲论文义,商量政事,或至夜分方罢。今褚遂良检校馆务,号为馆主。” 高宗乾封、上元年间,北门学士权重:“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旧190元万顷传) 中宗时上官婉儿“独当书诏之任”。权力超过外朝宰相 开元二十六年(738)成立了翰林学士院,使“俾传内命”,负责部分诏书的起草。 德宗在泾原兵变时出逃,中枢机务委命翰林学士陆贽,所谓:“贽初入翰林,特承德宗异顾,歌诗戏狎,朝夕陪游。及出居艰阻之中,虽有宰臣,而谋猷参决,多出于贽,故当时目为内相。” 永贞元年(805)唐宪宗继位后,加以完善:(1)在诸学士之上置翰林学士承旨,时称院长,翰长,为首脑。成为法定的内相。所谓:“大诏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专对,他人无得而参。(2)分学士与舍人为两制,各置六员,学士在宫禁,称内制,中书舍人在皇城,称外制,时内制重于外制,朝廷的制诰,诏令,赦文等都由学士执笔,翰林院成为设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2,宦官专权:(1)典掌禁军:玄宗时常委派宦官监军肃宗时用权阉李辅国掌禁军,所谓:“四方奏事,御前符印军号,一以委之。”代宗永泰元年(765)吐蕃犯京畿,宦官鱼朝恩领神策军屯于禁中。自此神策军恒以宦官为统帅。贞元九年(793)德宗正式任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自此至唐亡,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制度,所谓:“德宗避泾师之难,幸山南,内官窦文场、霍仙鸣拥从。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乃置护军中尉两员,中护军两员,分掌禁兵。以文场、仙鸣为两中尉。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旧184宦官传序)(2)参与决策:玄宗重用高力士:“四方奏请,皆先省后进,小事即专决,虽洗沐未尝出,眠息殿帷中,徼幸者愿一见如天人然。”(新,207本专)肃宗时李辅国参决机务,所谓:“宰臣百司,不时奏事,皆因辅国上决。“代宗时设内枢密使传宣诏令,承受表奏,所谓:“唐代宗永泰中,置内枢密使,始以宦者为之。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宪宗元和初年,设枢密使一职,以宦官二人充任,首任者为刘光琦、梁守谦,自枢密使权日益凌架于宰相之上。宣宗时出现了枢密院,枢密使下设枢密承旨,再下有枢密院史。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枢密使认为诏敕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书写意见,贴于诏敕之上,此称贴黄。3,使职差遣:所谓使职,其基本特点就是本司之官不治本司之事,要差遣它官来判决,既使本司之官治本司之事,也要特别授权。使职系统:以由翰林枢密中书门下构成的中枢系统以度支使盐铁使转运使等为核心的财经系统以节度使团练使招讨使为核心的军事系统以巡察使采访使为核心的行政监察系统以及宫市使等宫廷服务系统礼仪使等礼法杂类系统二、南衙北司之争唐中央政府机构位于宫城南部及宫城以南的皇城内,而宦官主要活动于宫城北部,故而外朝臣僚与宦官的斗争被称作南衙北司之争。甘露之变:大和九年(835),唐文宗在位,先与宰相宋申锡谋诛宦官,事泄未遂,文宗又起用李训、郑注,于是年11月21日朝会时,遣人奏称左金吾厅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文宗命左右神策中尉仇士良、鱼弘志率众宦官前去观看,李训事先已伏兵于院内,计划将宦官尽数捕杀,不料仇等察觉情况有异抢先挟持文宗退入宫内,遣神策军大杀朝官,先将来不及逃走的中书门下省及金吾吏卒6百余人皆遇害,然后又分兵关闭宫门,搜索诸司官吏,被滥杀者达又达千人,致使“横尸流血,狼籍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四相被杀,朝堂为之一空。结果外朝势力彻底失败,许多大臣全家被杀,死者不可胜数,长安城一片恐怖。此后一段时间“天下事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二、杨炎两税法1、内容:(1)废除租庸调制和其他一切杂税,保留户税、地税。(1)以大历十四年(779)全国田赋税额作为新税征收的标准数,作为户税、地税征收总额分摊于各州;后改以“量出以制入”;非法赋敛等并入两税;人口继续流亡。(2)户税根据每户资产多少分九等征收,所谓: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中丁,以贫富为差。唐代复除者:皇室及宗亲、官僚、太学生、孝子、科举及第者、迁居外乡或逃亡归乡者、僧道、服兵役者等。乾元三年(760)户:1933174 口:16990382;课户:785582 口2370799;(3)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垦田数为准。(3)商人据其收入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十分之一;(4)两税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夏税以六月末为限,秋税以十一月末为期2,意义:(1)两税法主要依据土地多少征税,既适应了当时土地变化情况,同时舍人税地意味着政府对人身的控制所有松驰。(2)两税法推行后唯以资产为宗,资产多者多交,少者少交,没有土地而租种地主土地的就只交户税,不交地税,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管土客只要略有资产,就一律得交税,又因官僚原来就承担户税和地税,两税法由地税户税发展而来,故官僚也得纳税,因此就极大地扩大了征税面。(4)两税法的因主要根据土地多少征税,使国家重视丈量土地而轻核实户口等,听任民间自由买卖土地,导致土地由前期的国有向私有大规模地转化。并对此后五代北宋产生深远影响。五代十国的乱与治一、五代之乱五代:朱全忠建梁(907-923)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唐(923-936)唐明宗女婿石敬瑭建晋(936-947)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汉(947-951)汉邺都留守郭威所建的周(951-960)。欧阳修论五代:梁本纪: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唐本纪:呜呼,君臣之际,可谓难哉!死节传:呜呼,天下恶梁久矣!死事传:呜呼甚哉!自开平讫于显德,终始五十三年,而天下五代。义儿传: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伶官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宦者传:呜呼,自古宦、女之祸深矣!1、政局动荡。54年间,历五朝,十四帝,八姓。2、统治残暴。割据政权之间及其内部争权夺利,矛盾错综复杂,因而不断发生流血事件,导致社会受到极大摧残。3、契丹搔扰4、天灾:二、十国之治十国:江苏江西皖南相继建立的吴(杨行密所建,892-937)南唐(李昪bin所建937-975)四川相继建立的前蜀(王建891-925)后蜀(孟知祥926-965)浙江的吴越(钱镠 li 893-978)福建的闽(王潮893-945)两广的南汉(刘隐905-971)湖南的楚(马殷896-951)湖北西部的南平(高季兴907-963)山西的北汉(刘崇951-979)刘仁恭守光父子据幽蓟建燕国(895-923)李贞茂据凤翔称岐王(887-923)1、唐末南方所受战乱仍较北方为轻2、十国创建人大都是各地军阀的混战的获胜者,多出身微贱,因而颇知民情,且此时各国为自保,也需发展地方经济3,除闽楚诸子握兵权外,一般用文人主州郡,虽设节度使,地狭人少,多受制于中枢,很少叛乱,内部稳定。4,大批中原人士南迁一、五代的变:(一)中枢机构的演进1,枢密使的设置:朱温建梁后,改枢密院为崇政院,敬翔知崇政院事,初置判官一人,自后不置判官,另置副使一人。后唐废崇政院而立枢密院,置枢密使副使判官学士等职,从此枢密使之名不再更改,后晋虽一度废置,迅又恢复。(1)士人担人:当时庄宗以幕僚郭崇韬和宦官张居翰并为枢密使,张居翰后乞归后,枢密使再没任用过宦官。(2)枢密使权力极重,凌驾于宰相之上。后唐庄宗时郭崇韬、明宗时安重诲、后晋高祖时桑维翰、后周世宗时王朴为枢密使,皆备受恩宠。(3)枢密使渐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过渡。后周太祖郭威在后汉时任枢密使,曾屡次领兵出征。2,学士地位提高:后梁置弘文馆、翰林院,设金銮殿大学士后唐庄宗时设护銮学士,明宗时创端明殿学士之名学士参与机要,备顾问,草诏令,握实权3,三司使的设置。唐之三司:门下省中书省御史台、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使。后唐庄宗令“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并隶租庸使。后唐明宗即位,下诏废除租庸使,恢复度支户部盐铁三司,以张延郎为三司使,至此,三司使方并为一职。辽朝辽朝的统治制度1,南北面官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1)南面官制度:袭唐制以统治汉人与渤海人。太宗“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2)北面官制度:核心机构由北枢密院、宣徽院、大于越府、夷离堇院、大林牙院、文班司等八部组成,附属机构主要包括御帐官、宫官、著帐官、皇族帐官、诸帐官。其官吏任命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构。2,四时捺钵制度。所谓捺钵是指契丹皇帝在游猎地区所设的行帐,随四季而迁徙,分为春夏秋冬四时捺钵 。3,以世选制选拔官吏。它是从具有才能的诸子弟中择优录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高级或低级官员都要实行世选制,不同等级的官员,从不同等级的世家选任。皇族耶律氏:指阿保机家族横帐及孟仲季三父房(阿保机两个伯父和五个弟弟的族属所构成 ),三父房世预南府宰相之选后族萧氏:分乙室已、拔里、述律三族。太宗朝后并为萧氏,其中述律氏世预北府宰相之选辽史耶律萧氏,十居八九,宗室外戚,势均力敌。弊病:其一,政权长期被少数家族把持,排斥大量外部有识之士,使其处于相对孤立的地位。二,高门贵族长期把持政权,不必积极进取,即可坐至公卿,从而使其整体走向衰败,所谓“以是而兴,亦以是而亡。”4,政治中心捺钵与京城固守本土,这是辽区别于金元清等少数族政权入主中原统治的一大特点5,地方官制也实行双轨制度:部族制与州县制。(1)部族制:通行于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部族制下的牧民合族而居,合族而处,。部落既是生产行政的单位,又是军事皆备的组织,畜牧业是其主要经济部门,部族军平时守卫四方,战时征集作战。(2) 州县制:在燕云和渤海以及其它汉地,仍袭旧有的州县制。(3)头下军州:是为统治俘虏来的汉人和渤海人所采取的办法,是契丹仿唐州县,作为贵族及官僚的领地,从阿保机起,以后各代皇帝都建这样的州县。军政管理由朝廷节度使掌握,行政管理由头下主委管理,经济上则“凡市井之赋,各归头下,惟酒税赴上京,归于朝廷。”北宋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一、集中军权:唐末五代,“兵权所在,则随之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之以亡。”首先收回禁军统帅权,并设三衙以统兵。建国之初,废殿前都点检一职,改由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分统禁军。其次,培植和加强禁军力量。宋代把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四个部分。禁军是择优招募,实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司马光对此曾论称:“太祖既纳赵韩王之谋,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材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厚其粮赐。居常躬自案阅训练,皆一以当百,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支,致治于未乱故也。”其三,设立枢密院,使其与三衙及统兵将领互相牵制:“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其四,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其五,将从中御。 “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以阵图。其六,推行养兵法二、集中政权:其一,削分宰相之权。1,分割相权:宋代设中书省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军政;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合称宰执,以分宰相之权。设三司,其长官称三司使,或称计相,总理全国财政。同时又设审刑院,再把司法权从宰相权限中分离出来。2,在台谏制度上,设御史台与谏院两个机构,共同承担言官职责,与宰执大臣形成异论相搅的格局。真宗所谓:“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其二,削分地方官之权:北宋地方实行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建制。1,路设四监司:诸路转运使司(漕司),监管地方财政,长官为转运使;提点刑狱司(宪司)掌司法,长官称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司(仓司)主管仓储,长官称提举常平;安抚使司(帅司)主管军务治安,长官称经略安抚使,合称四监司。2,加强对州县官的控制(1)规定地方州郡长官只管本州事务,不得兼领他地,取消了节度使辖领支郡的制度; (2)州级机构中设通判与长官形成分权,同签文书。 (3)用文官治州事。用意文人不知兵,可免割据称雄之祸。其三:采取官职差遣制度。1,官:隋唐传统官称代表资历俸禄的高低,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但居其官者通常不掌其事。2,职:文官有称为职的衔号,如殿阁学士,修撰之类,亦与实际工作无关,只是荣誉头衔。3,差遣:主持实际工作,多称为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等,表示临时委派之职,意图在于表现官员“名若不正,义若不久。”三、集中财权与司法权1,集中财权:(1)乾德二年(964),改变过去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的作法,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2)设诸路转运司,代表中央综理一地区财政,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检查。2,集中司法权:宋代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并规定地方凡处刑,须申报刑部复核,将地方司法权收归朝廷四、重用士大夫首先,持续褒崇先圣其次,大力推行科举考试。完善科举制度:如禁“公荐”,对特殊身份的考生实行“别头试”、“锁厅试”,对知贡举官员实行“锁宿制”,对考生卷子实行“封弥”和“誊录”之法。考生参试条件宽松:参加科举考试者所需条件的限制相当宽松,一般人只要稍通文墨,不论家庭出身高低、贫富,都可投牒自进,甚至此前被排斥在科考之外的工商杂类,只要有奇行异能、卓然不群之处都可以参加,并扩大取士名额。 重用科举人士:太宗至真宗三朝的四十余年间共取进士诸科近一万二千人。太宗时,“三五名以前皆出贰郡符,迁擢荣速。陈尧叟、王曾初中第,即登朝领太史之职,赐以朱黻,尔后状元登第者,不十余年皆望柄用。”名士尹洙称:“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蕃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最后,重用文人治国。太宗末年,柳开就说当时的政局“上自中书门下为宰相,下至县邑为簿尉,其间台省郡府公卿大夫,悉见奇能异行,各竞为文武中俊臣,皆上所取贡举人也。”澶渊之盟:景德元年(1004) 闰九月,辽圣宗及萧太后率20万大军攻宋,直趋澶州, 真宗亲征。其一,宋每年向辽输岁币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其二,各守疆界,不得交侵;盗贼逋逃,无令停匿;城池濠河,依旧存守;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其三,根据双方当时年龄,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辽承天后为叔母。庆历新政变革内容: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拜参知政事,韩琦,富弼拜枢密副使,欧阳修任谏官;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指导思想: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具体内容:十事。自庆历三年十月至四年五月陆续颁行全国。范仲淹、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的改革意见,并加以补充发挥,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 这个方案所提出的十事是:“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 “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连续颁布几道诏令,规定:1、改革文官3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2、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3、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4、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主多者尽先差补。5、改进职田法。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6、“减徭役”。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 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范仲淹、富弼提出“厚农桑”,“修武备”等建议则并未实施。两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著名学者李约瑟:“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与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一、农业发展:1,农具:钢刃熟铁农具逐步取代此前的韧性铸铁农具。传统农具实现配套与定型化:江南水田耕种农具:犁刀、秧马、耘荡。2,水利建设:南方:沿海捍海石塘连点成线;塘浦圩田系统建成 北方:以疏浚河道与淤田为主。北方大河有黄河、漳河、汴河等,除黄河外,都达到目的。3,垦田数量增加:唐耕地620万顷,宋524万顷。唐亩合今0.783亩,宋亩合今0.974亩,折为今亩唐485万顷,宋511万余顷。其中圩田坝田涂田梯田的兴起既扩大了耕地面积,又改善了耕地结构,水田比重上升。4,农作物方面:(1)水稻取代小麦成为五谷之首。(2)农作物交流方面,稻作北上和麦豆南移为标志的南北作物之大规模地交流,导致作物品种稳态结构的形成,增强了抗灾能力。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等。(3)复种指数提高 :两宋之际,长江三角洲成都平原苏皖平原和浙江福建沿海等主要农业区,一年两熟制成为基本的耕作制度;二、商品性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背景: 1,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剩余率的提高,不仅保证了城镇和工商业人口的粮食供应,而且可腾出更多耕地种植经济作物。2,人口压力及租佃经济也逼迫农户且使其有权力去追逐利润更高的产业或从事其它产业。3,宋代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于各种商品需求强烈。4,庞大的国外市场。5,前代手工业技术成就突出。(一)经济作物的专业性增强及手工业领域重大技术改新层出不穷。1,商品性农业 (1)桑蚕业:北宋中晚期,两浙地区发明桑树嫁接术 (2)种茶业,神宗时,吕陶报告说“今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税赋一律科折,役钱一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农食。” (3)果蔬业:太湖流域和福建沿海发达,洞庭山,“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2,手工业领域重大技术改新层出不穷。1)煤铁工业:河东河北陕西等路的煤炭采掘业相当发达,并被用于冶铁铸钱工具制造陶瓷烧制等方面。其一,缓解了传统柴炭燃料短缺的矛盾,提高了铁的产量。其二,因炉温和冶炼效率的提高而推动了铸造技术的变革和各类工具的进步。代表性即灌钢法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炼钢三法:坩锅制钢法:百炼钢法:灌钢法,2)冶铜业:胆铜法的发明和推广。”3)井盐业方面,卓筒井和小口深井技术的推广 。4,其他:(1)纺织工艺进入第二技术高峰期,标志有三:其一,纺织机有重大改进,缫丝工具,由手摇缫车更为先进的脚踏转动绳轮其二,丝织技术有重大进展。宋代普遍采用的轴架整经法,较之唐代耙式整经法效率更高,并导致织物结构从平纹向斜纹从经显花向纬显花过渡。三是染印法又有创新。受雕版印刷业影响,腊染法得到推广,大量用于丝帛染印。(2)造船工艺。其一,车船,在船舷两侧对称地装上数对车轮,轮上装有激水叶片,人在船内用脚踏动轮轴,带动舷外叶轮旋转,极大提高了推进效率。其二,水密舱技术。海舶底尖型,吃水深,稳度高,船体和底部用多重外壳板构成,坚固异常,舱用十二道隔板分成十三舱室,每一个都密封,抗沉性能好。其三,导向航海罗盘发明。(3)印刷工艺:雕版铜版和活字的相继发明。(4)陶瓷业:瓷窑遗址遍布全国十七个省和一百三十余县。中原形成定耀磁钧四大窑系,江南龙泉窑景德镇窑最为著名。二)私营手工业发展迅猛1,民营作坊占主导地位2,雇佣劳动3,包买商出现。三、商业的发展(一)都市化进程加速。”1,大城市数量众多2,草市的勃兴和商业城镇的兴起。草市:指市郊特别是乡村地区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入宋后成批涌现。城镇:市向前发展一步,就上升为镇,镇的原意是军镇发展而来。3,市场的开放:城市人口比例:北宋20.1%;南宋:22.4%(1)空间的扩及整个城区:晚唐五代以降,商人开始突破封闭性的坊市体制,侵街造舍,面街设铺的现象愈演愈烈。宋代商人只要纳税便可在城内经济地点开设店铺,徽宗时税务机构正式征收侵街房廊钱,标志着面街设铺的合法性终于得到了官方认可。(2)时间上打破昼夜限制:既可五更开门,也可三更方休。二)铜铁铸币与纸币的发行。1,铜钱,宋初所铸不足十万贯。至神宗元丰三年达到506万贯,是有史以来最高,此后至北宋亡,数在三百万贯左右。南宋时期在十五万贯上下。而唐代铸钱最多年份是约百万,安史乱后一般年分仅十万上下。2,铁钱:两宋四川只用铁钱。北宋陕西河东铜铁兼用。南宋长江以北用铁钱。北宋铁钱每年大约铸60-90万之间,南宋则在五十万上下。3,纸币发行。交子最初产生于民间,仁宗天圣元年(1023)官方在成都成立发行交子的机构交子务。4,宋代为适应商业发展,白银比较广泛地被充作货币。给明清时期白银上升为主币作了历史的铺垫(三)对外贸易:市舶贸易1、贸易港口众多。两浙路有杭州、明州、温州、青龙镇、江阴军、上海镇、澉浦镇,福建路有泉州、福州、漳州,广南有广州、潮州、钦州、琼州。2、贸易范围扩大:汉代印度东南部及斯里兰卡一带已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唐代到波斯湾沿岸已有稳定航线,直接贸易范围仍是巴格达经印度、马六甲至广州航线以北地区。宋代可从印度南端直航波斯湾,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远地区贸易,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展开直接贸易。据宋人著述记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3、贸易规模增长:金金朝统治1,中央官制:废勃极烈体制,代之以三省六部制。尚书省尚书令下不设仆射,而设左右丞相,侍中中书令位在左右丞相之下,且为兼职。海陵王时又取消中书门下只保留尚书一省。此外又设御史台掌刑狱,都元帅府掌军事,海陵王时改名为枢密院。2,地方官制:其一,缩减猛谋,扩大州县制。熙宗天眷三年(1140)“罢汉渤海千户谋克。”皇统五年(1145),又罢辽东汉人渤海猛谋承袭之制。其二,对猛谋进行重新编制。并纳入州县体制中。一方面把部分人迁入内地,一方面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女真人为上,其他为中下。又将猛安与州地位相等,谋克与县地位相等。实际上将其纳入州县体制。三,设行台尚书省。1137年,金废刘豫伪齐,在汴设之。次年议归宋河南陕西,而在燕京再设。属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在中央尚书省统一领导下管理该地区事务,一般由中央高官兼领,但仍有一定独立性。开后世行省制先河。后海陵王迁都中京即燕京而取消。蒙古大蒙古国的统治政策(1)建立领户分封制:将全体草原牧民根据居住地域都按十户、百户、千户、万户的十进制方式编成军事、行政、生产三位一体的政治组织,分别让亲信、贵族、功臣、亲属任千户、万户长,分封95人为千户长,木华黎等四人为万户长,世袭统领。其中千户长、万户长由成吉思汗亲自任命,千户制度为其统治的基本形式。在指定的牧地居住,按受赋役征调。以地域划分,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千户由君主直接任免,加强了对部众的统治;限定人数,避免再度出现挑战权威的强权;(2)创建怯薛制度:1206年建国后,将亲军卫队扩充到一万人,分为四班,轮番值宿,总称四怯薛。四怯薛各有怯薛长,由功臣四杰博儿术、博儿忽、木华黎、赤老温担任,并世袭其职,怯薛除保卫大汗外还负责承担大汗宫帐内的各种服役。以内御外,从军事上对在外的贵族将帅形成牵制贵族将帅子弟具有人质的性质,有利于大汗驾驭臣下作为大汗的侍从近臣参与了军政事务,承担着早期国家行政中枢的能。(3)法制与行政方面:在习惯法基础上重新颁行了一系列法律条文,后用蒙古文记录成卷,名大札撒。成吉思汗发表的讲话和命令编为训言也具有法律效力。同时又任命了掌管司法的官员大断事官,蒙语称职也可札鲁忽赤。其下还置有若干级别较低的断事官札鲁忽赤。此外在行政组织上,也都定了制度,责成专人负责制,初步形成 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4)创制蒙古文字。灭乃蛮部后,令被俘的掌印官畏兀人塔塔统阿用向畏兀儿文拼写蒙古语,用以发号施令、登记户口等。元元朝中后期的统治政策其一,行省制度。因中央宰相机构称中书省,派高官外出镇抚,称行中书省,初有中央派出机构色彩,至忽必烈后期已基本上转变为地方常设机构。全国形成辽阳、江西、湖广、陕西、河南、江浙等十个行省。在邻近大都的地区由中书省直辖,称腹里。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地方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其目的当为加强民族统治及加强对诸王贵族的节制,行省仅主要长官掌军权,且通常不授汉人。其二,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少数族地区分设宣慰司(吐蕃)、巡检司(彭湖台湾)、行省(漠北设岭北行省。东北设辽阳行省,云南设云南行省)等行政机构,基本上改变了以往的羁縻政策,从而达到大一统政治局面。云南实行有效统治后,从此再没出现过地方性政权。其三,驿站和急递铺。驿站制度在窝阔台时就已具雏形。忽必烈定都大都后,又在一个更大的规模上发展起来。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每隔一定的距离上设置站赤。蒙古地区属通政院管辖。中原地区归兵部。站赤分水陆,陆用马牛马驴或车,辽东有用狗的,故又有狗站。水则用船。共约一千四百多处。为各级政府人员服务,提供交通工具住所饮食等,也用来运输官府物资。是当时最便利的交通体系。服务人员从百姓中签发,单立户籍,称站户。急递铺是官方邮递系统,每十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负责传递文书,速度一昼夜四百里,急件五百里。投下制度:投下语出辽代,意为分地,采邑,又引申为拥有分地采邑的诸王贵族,中原地区的投下形成于大蒙古国时期,忽必烈即位后对其进行了限制,但投下旧制并没受到根本动摇,其独立性仍然很强。大批半独立的投下,在地方上构成了一批以蒙古游牧习俗为主的民众集团,而众多的投下封主,则成为元朝政治领域中游牧贵族保守势力的主要代表怯薛制度怯薛是蒙古大汗的宫廷护卫亲军,同时也承担着大蒙古国早期的行政中枢职能,入元后,怯薛继续掌宫禁事务,并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其成员本身无品级,但却可以近侍身份干预朝政,并对大臣进行弹奏,使后者处于监视地位。明明太祖时期是的统治政策一)官制建设:(1)地方行政制度:废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十三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官军政,合称三司。互不隶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布政司下又设府(直隶州)、县(州)二级政权。县下实行里甲制度,官员由官府指派或签发。从而构成严密网络。(2)丞相制度废除:废中书省,罢丞相,分其权于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从此废除。(3)监察制度: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官,纠察内外百官。设六科给事中,分工对六部进行行政监督,负责纠察六部百司之事,是六部的监察机关。并负责侍从规谏,审核诏旨,有失得封驳,都察院还与刑部大理寺共同理刑审狱,合称三法司,遇大狱由三司会审。2、军事制度:创立卫所制度,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军事要地设卫,次要设所,下设总旗二,每旗下辖五小旗,每小旗十人。府县各卫归各省都指挥使司管。,设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五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军队的调发权在兵部,但兵部却不统兵,战时,皇帝作出决定,兵部颁发命令,都督储长官奉命出征,战事结束将军归印,兵士归卫所,军队始终在皇帝手中。3、法律制度:大明律和大诰的制定。(1)大明律:为贯彻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指示,洪武元年开始颁行大明律,内容虽多沿袭唐律,但充分体现了明初重典政策。(2)大诰:洪武十八年(1385)又颁亲自编撰的大诰接着又颁行大诰续篇三篇,大诰三篇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等案例。4、科举制度:1,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课程为四书五经,以及律令书数大诰等。洪武三年设科举,分三级进行。2,八股取士。规定试卷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应试者不得擅自发挥,而要以程朱等宋儒经义为本旨,仿古人语气撰文,“代圣贤立言。”甚者对格式用语都加以规定。到中期发展为八股文。5、户籍与赋役制度:1,户籍管理制度:(1)黄册制度:黄册就是全国的户口总清册,它以里甲制度为核心编制而成。(2)鱼鳞图册制度:一州县中根据税粮多少,划分若干粮区,分别丈量其土地情况,详列其面积地形四至肥瘠税则高低田主姓名,编号编制成分图,汇为州县总图册,因土地图形重叠,状如鱼鳞,故名。是全国土地的总清册。鱼黄配合,通过对耕地户口统计,实行户籍赋役管理,在巩固明专制国家经济基础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赋役制度(1)赋税征收:沿用唐宋两税法,田赋分夏税秋粮两次交纳,纳米麦者称本色,纳钱钞绢者称折色,税率因地而异,不同地区判别很大。为便于征收,各州县分粮区,每区设粮长一人,以地多纳粮多的大户充任,负责该粮区税粮的催征验收运送等。同时协助里长处理基层事务。(2)役:正役,以里甲为单位轮充。方法每里推丁粮多的地主十人为里长,其余百户分为十甲,每甲推一人为甲首,十甲编定次序,轮流充役。每年有一值年里长和一值年甲,由值年里长和值年甲带一甲男子供官府差役。十年之内各轮一遍。为一周期。具体工作为征粮治安及支公用等常规性工作。杂役,亦称杂泛,其名目数量伸缩性很大,主要有驿递土木工程等,多属临时性工作。准则是以黄册所载丁粮状况摊派,分三等九则,以定役之轻重。靖难之役:建文元年(1399)六月,建文密敕北平布政使张?都指挥使谢贵、张信逮捕燕王,消息泄露,七月,朱棣设计擒杀张谢,发兵夺北平,随即援引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训示,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叛乱。因其自称举兵为靖难,故史称此役为靖难之役。内阁制度:(1)内阁沿革:明太祖罢丞相,置四辅官,选民间老儒充任,后改设殿阁大学士,皆轮值备顾问,又临时任用一些翰林院官员协助处理章奏成祖即位,从翰林院官简选侍读解缙胡广等七人入文渊阁当直,自此秘书官员常设,渐有内阁之称,且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名职。宣宗朝,内阁开始拥有票拟之权。仁宗宣宗英宗正统年间,内阁地位进一步上升。阁臣不仅可兼六部尚书,官秩也不再限制。正统以下,内阁制度继续发展,阁臣中有了首辅次辅群辅之别。(2)特点:a,本官级别达到二品尚书和一品少傅和少保b,票拟权。明制外廷臣工章疏经通政使司呈内廷交皇帝阅后,发到文渊阁,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名义拟作批答草稿,用小票墨书贴于奏疏面进呈皇帝称票拟,亦称拟票条旨等。皇帝如同意,即亲自或交司礼太监以朱笔昭批于章疏下发,称批红。如不同意则发还重拟,称改票,或有章疏呈皇帝后不民内阁,也不处理,称留中。c,首辅拥有票拟权,组织会议,议论国政等。d,无专制六部等行政机构权。世宗(1522-1566) 1,大礼仪之争:世宗15岁以武宗堂弟身份继统,首辅杨廷和主尊武宗之父孝宗朱佑樘为皇考,世宗之父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叔考;观政进士张璁等议尊兴献王为皇考。 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追尊世宗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后世宗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七月十五日,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激世宗怒,下狱者一百三十四人,廷杖而死者十六人。九月,尊孝宗为皇伯考,献皇帝为皇考。2,壬寅宫变:嘉靖二十一年(1542)冬十月丁酉(21)世宗宿端妃曹氏宫,宫婢楊金英等受王宁嫔指使,伺帝熟寢,以組縊帝項,誤為死結,得不絶。同事張金蓮知事不就,走告方皇后,馳至解組,传太医,时已气绝,许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初帝甚病悸不能言,方后传帝命收端妃、寕嬪及金英等,悉磔於市,并誅其族屬十餘人。不久,许紳得疾曰:吾不起矣,曩者宫變,吾自分不效必殺身,因此驚悸,非藥石所能療也。已而果卒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英宗时瓦剌部强大,成为明劲敌。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在王振胁持下,北上迎击南下的瓦剌军队,八月十五日英宗在土木堡被捕,五十万大军死伤大半,二十万骡马及物资尽为也先所得。十月,胁英宗兵临北京城下,被击退。一条鞭法(1)赋役合并。将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等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为一,与田赋(两税对象是田)合并在一起征收。(2),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取消力役,里甲、均徭、杂泛等三役过去皆有力役(力差)雇役(银差)之分,力差往往使人倾家荡产,取消力役改为出钱代役,使人民不再直接负担力役。(3)部分摊丁入亩,计亩征收。所谓“人户虽有逃亡,土地只有本地。”“定税以丁稽考为难,定税以亩检核为易。”同时商品货币经济发达,土地产量也有较大提高,因此朝廷将身丁役人头税部分摊入地亩。(4)一概征银。田赋除了政府需要的米麦外,其余所有实物都改为用银折纳。(5)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管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甲办理的征解赋役的办法。意义:1,缓解了阶级矛盾:在清查土地和户丁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多少改变了原来赋役不均的情况,并且扩大了征税面,在增加国家收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简化了赋役名目和征收程序,使官吏不易与豪强通同作弊,以致对农民任意勒索。丁粮官吏征收,杜绝了粮长营私情况。2,简化了赋役的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前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者合而为一,并出现摊丁入亩的趋势,它是我国赋税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3,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徭役征银,使农民对国家的依附关系有所松驰,较容易离开土地,为城镇手工业提供较多劳动力。赋税征银,对货币地租的产生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摊丁入亩不仅阻止了商人购地,且促使富者卖田经商,视田为陷井,促进资义萌芽的产生。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杰出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出生将门,自小立志疆场,保国卫民,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名句。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全省沿海防御倭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继光被调到倭患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不久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嘉靖三十五年(1556)9月,倭寇800余人侵入龙山所,他率军迎击,接敌没几回合,明军怯战,纷纷溃退。危急时刻,戚继光纵身跃上一块高石,连发三箭,将3个倭寇头目射倒。倭寇见状,仓惶撤逃。?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继光从浙江义乌群山之中招募勇敢的农民和膘悍的矿夫共3000余人,采用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方法编成新型军队。队是基本战斗单位,队员按年龄、体格分别配备不同的兵器,作战时,全队队员各用其所长,配合作战,攻守兼备,进退灵活。这种战斗队形能分能合,人称“鸳鸯阵”。经过戚继光的严格训练,这支新军队伍很快成为军事劲旅,人称“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大举侵犯台州,戚继光率领所部九战九皆,取得举世闻名的台州大捷。倭寇们心惊胆战,给戚继光取了个名字叫“戚老虎”。次年夏,率戚家军南下福建,荡平倭寇在横屿、牛田、林墩的三大巢穴。嘉靖四十二年(1563),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人取得平海卫大捷。次年,升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及浙江金华、温州两府。是年11月,倭寇2万人围攻仙游,戚继光“用寡击众,一呼而辄解重围;以正为奇,三战而收全捷。”从此,戚家军威振中国海疆,倭寇望风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终被荡平。?隆庆二年(1568)五月,戚继光被任命为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军务,领兵镇守北部边关。他到任后,根据蒙古骑兵的作战特点,创建了以火绳枪炮为主的步兵营、骑兵营、车营和缁重营,并使各营成为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协同作战的合成军。同时,在旧长城的的基础上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在重要地断修筑重城重墙,并在长城沿线创建了空心敌台,从而真正建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坚强防线。他在北方御边的16年,“边备修饬,蓟门安然”。?万历十一年(1583),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山东蓬莱。万历十六年(1588),逝世于蓬莱故里。?戚继光在40多年的戎马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指挥戚家军“飚发电举,屡摧大寇”,甚至还出现过歼敌上千人,而“戚家军”却无一人阵亡的罕例。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颇多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谈兵者遵用焉”。?清八旗制度:万历二十九年(1601)努尔哈赤将部众编为黄白红绿四旗,各以相应颜色旗帜作为标志。具体是每三百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7500)即为一旗。后因部众增加,至万历四十三年(15)又新编镶黄白红绿四旗,原来的称作正黄白红绿,是为八旗。此制度是在原有的狩猎组织即称牛录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扩充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兵农合一,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的多方面功能。努尔哈赤身为八旗共主,又自统两黄旗,以子侄孙统领其余六旗。努尔哈赤死后,随着大批蒙古汉人的降附,又按内样的形式编制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总旗达到二十四,但仍泛称八旗。清朝加强中央集权一)密建皇储制二)设军机处雍正时新设于内廷,属秘书机构,初称军需房,后更名军机处,始设年代有四年七年八年等说。1,兼职:属非正式机构,其官员包括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皆为兼职。军机大臣主持工作,全称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由皇帝特旨指定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官兼任。人数任期不固定,通常以资历较深者一人为领班,称首揆,新任者习惯上又于职名加学习二字,称军机处大臣上学习行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于中级朝官中选任,初无定员,后定制满汉各两班,每班八人,共三十二人。这些人员可由皇帝随时罢归本职。2,工作由皇帝安排。皇帝交下差事,军机处才有事可作,既使如此,也要按皇帝的意思去办。军机处最重要的职掌,是将皇帝的口谕写为文字上谕下发。有必要公开以及关于日常政务的上谕通过内阁对外公布,称明发。事关重大的机密上谕则在加盖军机处印章后,不经任何其他机构官员,直接驰送受谕人手中,称为廷寄。在拟旨过程中,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处于皇帝的严密监控下,不能另立意见与皇帝对抗。3,机构精简,行政效率高。军机处以人员简练办事迅速机密为主要特点。无公署有值庐,有官无吏,凡事亲办,因而遇事不推诿,能迅速入理军国大事,接近皇帝,基本上天天召见,有时一日数召。能与皇帝及时进行勾通三)奏折制度。清初沿明制,奏章分题本、奏本奏折:康熙时起开始出现,上奏人撰写奏折后,用皇帝发的折匣装了,派专人直接送给皇帝,皇帝批阅后,又交专差以折匣送回,对于奏折内容,皇帝和官员本人都要严守密秘。1,迅速快捷;能够起到下情上达的作用,使皇帝能够了解各地实际情况;2,加强皇帝对官员的控制。这一方面表现为皇帝与官员直接单线联系,对其思想动态有一定了解和把握。一方面表现为皇帝挑拨离间,使之互相猜疑,“涕泪如雨,肺肝感振”、“惟知有上,不知其他。”使之有所顾虑,有所收敛。康熙后期地方督抚获得奏折权。雍正时扩大到部分中下级官员,科道官布政使按察使等。乾隆时变成广大官员均可使用的正式文书,从而取代奏本,而与题本并行。四)军事镇压与刑法严密:1,军事:清军分八旗和绿营两部,八旗又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人数约各十万,前者驻京师,属禁卫性质,通过不断以新技术和新装备加强之,使之成为王朝的基本镇压力量。后者则布防全国各要害地区如长城沿线运河沿线东南沿海诸要镇等构成对全国的军事控制。绿营兵是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军队,数量经常保持在六十万人上下,主要是配合八旗兵以拱卫京师和驻防各地。2,刑法:大清律承袭大明律,但更为缜密,那些有碍封建礼教纲常的行为也被列入“大不敬”“不孝”“不睦”的十恶之中从重治罪。对于集会结社聚众罢市佃户抗租喧闹公堂编写违禁词曲以及一切有碍统治的言行,都要严惩。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特点,满汉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旗人犯法,地方官无权过问,要归旗务机构处理,旗人有换刑减刑等特权。(五)严密的统治网络。1,地方建制:内地行政区域在明两京十三布政司基础上,形成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职掌偏于民政,每两三省设一总督,偏重于军事,巡抚原则上要受总督节制。由于清代特殊的军制,军官另有统辖系统,各省不再设都司,三司改为两司,布政司按察司,布政政使称藩台,主民财人事,按察使称臬台,主司法,为督抚属官。省以下行政区划仍为府县两级。督抚权力相对集中,且辖区较为广阔,起到了承上启下代皇帝控制地方的作用。(1)督抚处理政务必须按照皇帝的指令,在关键问题上并无最后决定之权。(2)虽可节制军务,但各省驻军的日常管理皆由武职将军提督负责,督抚很难完全凌驾其上。(3)布按二司以下行政官员与督抚只是公务上的上下级关系,并无私人领属性质(4)许多官员可用奏折形式与皇帝单独沟通,成为皇帝监督其的工具。(5)督抚级别相近,可收互相监督之效。2,基层实行保甲制,亦称牌甲制。不论城乡,每十户立一牌头,十牌立一甲长,十甲立一保长,牌头保甲长皆由地主担任,对所属保甲的人口流动情况进行严格的盘查和核对,为此每户门上挂一印牌,上写户主姓名丁口数并登入官册,以便稽查。每月月底保长要“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六)强化思想控制。在加强暴力统治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人民的精神统治。清地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其范围之广和禁锢程度之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