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质变——鸡骨白.doc_第1页
古玉质变——鸡骨白.doc_第2页
古玉质变——鸡骨白.doc_第3页
古玉质变——鸡骨白.doc_第4页
古玉质变——鸡骨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玉质变鸡骨白 要判断古玉的真伪,首选应该抓住玉器入土以后必然出现的最本质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些变化必须是在玉器入土后才发生的。出土古玉上发生的种种质变现象,有灰皮、鸡骨白、蚀孔、形变、沁色等。 古代玉器自埋藏入土开始,就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些物质包括地下水、土壤、有机质等,且随着季节的变化,温度、湿度、地下水位等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物理变化协同化学、风化作用,使得古玉器不断地改变着原有的性状,这一过程也常被人们称为“受沁”。受过沁的古玉不仅平添了几分古色古香,更重要的是它可作为古玉年代久远的判别标志。出土于我国南方地区的许多古玉器,期物理性质在埋藏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为:颜色白,透明度和硬度降低,空隙度较大,具吸水性,表面具粘手感等。这种现象被人们俗称为“鸡骨白”(图1) 为了达到这种鸡骨白的外观效果,做伪者往往用火烧、酸蚀或碱蚀等方法,由表及里地对玉器进行改造处理,其结果是造成自外向内的结构破坏,即外表比内部遭受的破坏更为严重,结构上更为疏松。(图2) 人们普遍认为,由于古玉的风化作用是由表及里进行的,其外表的风化程度应该总是大于内部。对于埋藏年代不甚久远、风化不彻底的古玉来说,情况的确如此。然而,古玉受沁既是一个“失”的过程,同时也是“得”的过程。“失”的过程即使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的风化淋滤过程,“得”的过程是指周围土壤中的胶体物质不断向古玉内部渗入的过程,在埋藏时间较长的古玉中普遍存在,但这一过程对古玉结构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我们认为,古玉在埋藏入土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和渗透胶结两个不同的阶段:古玉埋藏入土后,在地下水、有机物质等介质的作用下,将发生从表向内的风化淋滤作用,伴随着晶粒之间的缝隙逐渐增大,导致了玉质疏松、硬度下降、透明度下降、颜色发白、吸水性增强等一系列变化,一些抗风化能力差的玉器甚至会出现如图所显示的极端情况。与此同时,上覆土壤也同样经历着风化淋滤的作用,经过一定时间后,土壤矿物中的K、Na、Mg等较为活性的离子会逐渐流失,残留下的Al、Si、Fe等组分以胶体溶液的形式存在于土壤中。而经历了风化淋滤作用的古玉,其松散的内部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晶间孔隙,结含Al、含Si、含Fe等胶体溶液的渗入提供了通道与空间,由于这种渗透作用是由表及里进行中,所以,外壳因得到较多外来物质渗透而变得较为致密,硬度也随之略有增大,但随着深入作用的不断进行,古玉外部的孔隙度逐渐减少,胶体的渗入渐渐失去了通道,在未被渗入的内核部位仍然保留了风化淋滤阶段所形成的松散结构,从而出现了特殊的“外实内松”现象。最后越来越多的Al、Si、Fe质胶体因无法继续渗入古玉内部而积聚在古玉的表面,它们的富集导致了古玉表面具粘手感、手触之后留下指纹印迹等考古发掘现场常有的现象。 由于透闪石矿物的抗风化能力强于其它矿物,对于大多数透闪石质的古玉来说,它们的风化程度低于其它玉质古玉,晶体之间的缝隙并不太大,提供给胶体渗透的通道与空间自然都比较有限,晶间缝隙很容易被外来胶体所充满并将通道堵塞。因为,所形成的外层普遍比较薄,肉眼难以辨。倘若古玉在埋藏中局部与土壤隔绝,因得不到外来胶体的渗入,则可能出现缺失这一特殊外层的情况。 另外,Fe胶体的渗入造成了它们存在的区域显示黄色调,使得受到渗透的外壳整体上颜色为白中泛黄。实际上,古玉刚出土时的颜色应为白中带黄的象牙白色,(如图) 因为,与Al质、Si质胶体一样,黄色的Fe质与古玉主体矿物之间仅仅是一种物理充填关系,二者之间并无牢固的结合力,当在水是用手搓洗古玉时,一开始所感觉到的滑腻感即是表面胶体物质所致,当这些物质被清洗掉以后,古玉的颜色既变为白色,所显现的状态与未被胶结的内部十分相似。因此,“鸡骨白”色并不是玉器出土后的最初颜色,而是被过度清洗之后的颜色。 通过以上的剖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风化后的古玉有着十分独特的结构与颜色分层现象。正确认识这些现象不仅在理论上十分重要,而且还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其一,古玉保护必须首先正确判断出土的物理化学性状,然后再有针对性选择适宜的保护条件。古玉埋藏过程中所经历的“得”与“失”两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应该特别注意“得”过程中所叠加来的外来物质,由于这些物质都存在于古玉表屋,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对保护古玉外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仿古做伪一般只求“貌似”,做伪沁时往往只注重古玉在风化过程中的“失”环节,忽略或根本认识不到风化后期的“得”环节,在伪品表面自然就难以发现“得”环节中的特有外来物质,这是古玉真伪鉴别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其三,古玉埋藏条件因地而异,不同地区土壤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也会有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在古入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