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课件.doc_第1页
刑法课件.doc_第2页
刑法课件.doc_第3页
刑法课件.doc_第4页
刑法课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概 述1979年7月1 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实施时间是1997年10月1日共有452条,按照编、章、节、条、款、项组成。刑法学的研究对象刑法学包括: 1、刑法典 2、单行刑法 3、非刑法中的刑法规范刑法的含义u 广义的刑法学:指所有犯罪与刑罚的学科,包括实体法、程序法、犯罪学、刑事侦查学等。u 狭义的刑法学: 指实体刑法规范,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刑法学。刑法学的研究方法1.注释研究法指对刑法条文逐句进行分析、解释,使刑法的意义得以明确的方法。 2. 历史研究法指对刑法条文进行历史的分析与未来的展望,弄清刑法的来龙去脉,了解刑法的发展动向的方法。3. 比较研究法指对不同国家的刑法和不同时期的本国刑法进行比较研究,剖析优劣,评述利弊,从而吸取精华,排除糟粕的方法。 4. 案例研究法 指运用典型刑事案例研究刑法理论的方法。一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与统治秩序,按照自己的意志,以国家名义颁布,依靠国家强制力来推行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禁止性法律规范的总和。二刑法的性质1、阶级性质 原因1. 刑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2. 维护利益具有阶级性,它只能体现统治 阶级的意志 2.法律性质 (1)刑法是调整社会关系范围最广泛的法律 (2) 刑法是强制性最严厉的法律 三刑法的任务 刑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刑法的的基本原则 一、概念 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彻刑法始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根本性准则。二、基本原则 n 罪刑法定原则n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行法定原则,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 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 处刑。”罪刑法定的意义(1) 它是中国刑事立法健全的标志。(2) 保障司法严格。(3) 符合世界刑事立法的潮流,有助于树立我国刑事立法的良好形象。 这一原则,排斥习惯法、禁止类推、刑法效力不溯及既往、禁止不定期刑等。 习惯法:“不成文法”的一种,指国家认可并赋予法律效力的习惯。习惯分为成文习惯(记载于文书的习惯)和不成文习惯(没有文字记载的习惯)。 新刑法为什么取消类推制度? u 答:在中国古代,称类推为“比附援引”。类推是指对于刑法分则无明文规定的行为,如严重危害社会,在法律中找出一条最相类似的加以适用。 法律的严谨性。 在实践中很少适用类推。 现行刑法增加了许多条文,类推案件少之又少。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行法定原则,指依照刑法,犯多重的罪判多重的刑。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首先要做到: (1)区分各种犯罪 (2)确定相应的刑罚 (3)罪刑相应不能绝对相等,不是机械相应.案例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主要体现在( ) A、限制使用类推 B、采取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C、规定原则上不溯及既往的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 D、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原则 解析 新刑法完全取消类推制度,而不是限制使用。BCD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 罪行法定原则,指依照刑法,犯多重的罪判多重的刑。重罪重判,轻罪轻判,罚当其罪。 首先要做到: (1)区分各种犯罪 (2)确定相应的刑罚 (3)罪刑相应不能绝对相等,不是机械相应. 案例 下列哪一项原则的确立标志着我国刑法的完善工作以及我国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 ) A、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原则 B、罪刑法定原则 C、罪刑相当原则 D、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答案B 第四章刑法的效力范围u 刑法的效力范围指刑法适用于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以及刑法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 1、属地原则凡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内的犯罪都适用本国刑法,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反之,发生在本国领域外的犯罪,均不适用本国刑法。这一原则多为 英美法系国家采用。 长处:在本国领域内维护本国领土的主权 短处:不在本国领土犯罪的本国人不能处罚2、属人原则 凡是本国人犯罪,无论发生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发生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反之,外国人犯 罪,即使发生在本国领域内,也不适用本国刑法,这一原则多为大陆法系国家采用。 短处:外国人犯罪不能管3、保护原则(安全原则) 从保护国家利益出发,要求凡侵害本国国家或公民利益的犯罪,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4、普遍原则 从保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出发,凡侵害由国际公约、条约所保护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犯罪,无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无论犯罪地是在本国领域内还是在本国领域外,都适用本国刑法。5、折衷原则采用属地原则为基础,以其他原则为补充。 三.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1、属地管辖权 2、属人管辖权3、保护管辖权 4.普遍管辖权1、属地管辖权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领域包括: (1)领陆:指国境线内的陆地。 (2)领空:指领陆、领水的上部空间。 (3)领水:指领海、内水和底下层。(内 水包括江、河、湖泊) 法律有特别规定,包括:(1)刑法第11条:“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 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2)民族自治地方不能够完全适用中国的法律,可以制定、 变通或者补充法律。(3)刑法第6条第2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 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注意:刑法第6条第3款:“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 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领域内犯罪。”2、属人管辖权(1)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刑法问题: 除法律有特别的规定外,适用中国刑法 (2)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罪的刑法问题 刑法第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按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刑法第10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3、保护管辖权(1)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内犯罪 (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犯罪 刑法第6条第1款:“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刑法第8条:“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条件: a、行为人侵害中国国家或中国公民的权益。 b、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c、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d、行为人的行为依犯罪地的法律也应受到刑罚的处罚。 4.普遍管辖权 刑法第9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 案例1 (1996年律考多选题第68题)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实施哪些行为后进入我国,我国 司法机关有管辖权?( ) A、走私毒品 B、吸食毒品 C、运输毒品 D、贩卖毒品 解析本题测试考生对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规定的掌握。刑法第9条:“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就属于我国参加的国际禁毒公约所规定的罪行。 答案:ACD 案例2 当开往A国的我国国际列车行驶于B国境内时,A国公民甲某与C国公民乙某发生殴斗,甲某愤怒之下用刀将乙某捅死。对甲某的犯罪行为( ) A、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B、应当适用我国刑法 C、不能适用我国刑法 解析本题适用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首先,案件发生于B国境内,国际列车不属于拟制领土,所以不能以属地原则主张管辖,以此类推,排除依据其他管辖原则主张管辖。答案:C 案例3 甲国驻中国使馆的武官A因违反交通规则,将中国公民B撞死,对A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哪条途径解决?( ) A、我国人民法院 B、甲国法院 C、外交途径 D、我国人民检察院答案:C 案例4 下列哪些情况必须适用我国刑法?( ) A、我国军人犯罪 B、我国公民犯罪 C、外国人对我国国家与人民犯罪 D、我国国家工作人员犯罪答案:AD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一、概念 (1)生效时间(2)失效时间二、刑法的溯及力一、概念刑法的生效时间,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刑法对它生效前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生效时间 从公布之日起生效 从公布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再实施失效时间 立法机关明文宣布原有法律效力终止。 为同一内容新的刑法所取代。 一项法律赖以生效的条件的消失。二、刑法的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u 立法例 从旧原则 从新原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 从新兼从轻原则我国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第五章 犯罪概述第一节 犯罪概念u 概念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家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u 犯罪的基本特征 1、具有相当严重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的特征2、触犯刑事法律的行为-法律特征3、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第二节 犯罪分类犯罪在理论上的分类(1)自然犯和法定犯 (2)身份犯和非身份犯(3)行为犯和结果犯 (4)实害犯和危险犯 自然犯 又称刑事犯,指违反公共善良风俗和人类伦理,由 刑法典和单行刑法所规定的传统性犯罪。 法定犯 又称行政犯,指违反行政法规中的禁止性规范,并由 行政法规中的刑事罚则所规定的犯罪。 身份犯 指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司企业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等一定身份作为犯罪构成主体条件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罪、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 非身份犯 指身份犯以外的,刑法对其犯罪主体条件未作特别限定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等 行为犯,指侵害行为一实施就构成犯罪。 结果犯,指不仅有行为产生,而且也要有结果。 实害犯,指以出现法定的危害结果为构成要件的犯罪。 危险犯,指以实施危害行为并出现某种法定危险状态之构成要件的犯罪。犯罪在立法上的分类(1)国事犯罪和普通犯罪 (2)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3)亲告罪和非亲告罪 国事犯罪,指危害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及国家安全的犯罪。 普通犯罪,指除国事犯罪以外的其他各类普通刑事犯罪。 亲告罪,指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它们不属于公诉案件,必须由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自己到人民法院提起 诉讼时,法院才予以受理。 非亲告罪,除亲告罪以外的其他犯罪,都是非亲告罪,需要由公安、检察机关立案侦查,并由检察机关 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第六章 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指刑法所规定的,符合犯罪概念、基本特征,构成犯罪所必须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总和。犯罪构成的特征 1、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犯罪构成是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3、犯罪构成是构成犯罪所必须的要件的总和。 犯罪构成的意义 1、区分罪与非罪。 2、区分此罪与彼罪。 3、成为量刑轻重的标准。第7章 犯罪的客体 一、概念 犯罪客体 ,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简而言之,就是特定的社会关系。二、特征 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 三、分类 1. 从犯罪侵犯社会关系的范围上看(1)一般客体 也称共同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 所侵犯的共同客体 (2)同类客体 为某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3)直接客体 指为某个具体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对直接客体的进一步划分 简单客体: 指一项犯罪行为只侵犯一种社会关系。 复杂客体: 指一项犯罪行为发生同时侵犯两种以上社会关系。复杂客体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大于简单客体所反映的社会危害性。四、犯罪对象(行为对象)1、定义指危害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的本身。2、 特征v 犯罪对象是物或者是人。v 犯罪对象体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v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所指向的。 3、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 (1)联系:犯罪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 制约犯罪对象。 (2)区别v 定义不同。v 犯罪客体是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要件,而犯罪对象 不具有这个特征。 v 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具有。 v 犯罪行为的发生一定侵犯客体,而不一定侵犯对象。 案例 某甲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缆线,数额不大,构成破坏通讯设备罪。某乙盗窃准备安装的电缆线,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甲、乙所侵害的对象相同,但罪名不同,原因是( ) A、数额大小不同 B、对象本身的性质不同 C、犯罪对象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同 D、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 答案: D第8章 犯罪的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1)危害行为及由危害行为引起的危害结果 (2)犯罪的时 间,地 点,方 法,手段 8.1 危害行为一、概念指危害社会的行为。具体的说,是在人的主观意识支配下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属于危害的行为: 人的睡梦的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举动 身体受外力强制下的举动二、表现形式u 作为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u 不作为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刑法规定义务的行为。不作为犯罪的条件:v 行为人负有实施积极行为的法律义务。v 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v 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义务来源: 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法定或约定的义务 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 8.2 危害结果 一、概念 危害结果 ,指危害行为给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具体侵害事实。 二、特征v 危害结果由行为引起,与行为关系为因果关系。v 危害结果表明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遭受侵害的事实。v 危害结果是危害行为已经实际造成的侵害事实。v 危害结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 二、种类(1)犯罪构成要件A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B不属于构成要件的危害结果 (2)现象形态A物质性危害结果 B。非物质性危害结果 8.3 因果关系 一、概念 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二、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特点(1) 因果关系的客观性(2) 因果关系的顺序性(3) 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三、 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第9章 犯罪主体 9.1 概念与意义概念 指依法规定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特征(1)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体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3)犯罪主体是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意义 (1)犯罪主体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志。(2)犯罪主体是区分罪与罪之间的重要界限。(3)犯罪主体是影响量刑轻重的主要依据。9.2 自然人犯罪主体 一、概念 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严重 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的一般条件 1、刑事责任年龄 (1)定义 指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2)我国刑法的立法分类 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期 不满14周岁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期 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刑法第17条第2款:“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买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刑法第17条第1款:“以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从宽负刑事责任年龄期 刑法第17条第3款:“以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年龄的计算 a. 必须满周岁 b. 包含本数 c. 从生日的第二天起算 d. 行为和结果不同时,则从行为开始算 e. 如果行为出现了连续或持续状态,则应当以行为状 态结束之时行为人的年龄去予以确定。 f. 行为人达到法定年龄后,有同一性质的行为发生时, 不能按照前后一并认定的方法去处理。 2、刑事责任能力(1)定义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2)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特别规定的情形A精神病人 B。醉酒的人 C。聋哑人或者盲人 第一,相对长期的精神状况 第二,相对间歇的精神状况刑法第18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18条第4款:“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一,生理性醉酒第二,病理性醉酒刑法第19条:“又聋又哑的人犯罪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三、自然人犯罪的特殊条件 1、定义指自然人犯罪主体除了必须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这样一些基本条件外,在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还必须具备某种特定的身份。2、内容特定公职人员 a、国家工作人员 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c、司法工作人员 d、邮政工作人员 e、国有公司、企业负责人f、军人特定的法律义务 a、纳税义务人b、抚养义务人特定的法律关系 a、证人、鉴定人等b、辩护人等c、在押犯等 d、首要分子等特定的从业人员 a、航空人员 b、铁路职工 c、生产作业人员9.3 单位犯罪主体一、概念单位犯罪主体单位犯罪条件 为本单位谋利 体现单位意志 由刑法加以规定二、单位犯罪的认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而只能以自然人犯 罪处罚的情况: 个人为进行违法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 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盗用、借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所得或私分的。三 、刑事责任主要实行“双罚制”第10章 犯罪主观要件 10.1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一、概念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二、特点 犯罪主观要件是法定要素。 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是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要件是说明主观恶性的特征。 犯罪主观要件是犯罪构成条件。10.2 犯罪故意一、概念 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构成因素:v 认识因素 基础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v 意志因素 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二、立法分类(1) 直接故意 (2) 间接故意【直接故意 (1)定义 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构成因素v 认识因素v 意志因素【间接故意 (1)定义 指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2)构成因素v 认识因素v 意志因素(3)界限10.3 犯罪过失 一、概念 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导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的,或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导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二、立法分类(1)疏忽大意的过失(2)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1)定义 疏忽大意的过失,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特征v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v 行为人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v 发生危害结果。 【过于自信的过失 (1)定义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2)特征v 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认识因素v 轻信能够避免意志因素v 发生危害结果 (3)界限案例1(1996年律考单选题第16题)24岁的青工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中,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已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答案:C解析本题测试对刑法中过于自信过失的识别。 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本题张某的行为属于“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即过于自信的过失。张某不希望也不放任小涛死亡的结果,也知道小涛害怕,但过于相信自己能控制不让小涛掉下去,而未能避免结果发生。案例2(1999年律考单选题第22题) 某医院妇产科护士甲值夜班时,一新生婴儿啼哭不止,甲为了止住其哭闹,遂将仰卧的婴儿翻转成俯卧,并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半小时后,甲再查看时,发现该婴儿已无呼吸,该婴儿经抢救无效死亡。经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婴儿系俯卧使口、鼻受压迫,窒息而亡。甲对婴儿的死亡结果有何种主观罪过?A、间接故意 B、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的过失答案: C解析此题测试不同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认定。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据报道,最新研究成果证实婴儿采用俯卧姿势,有益于婴儿健康,不过应将头部偏侧,露出口鼻。本案护士甲不应将棉被盖住婴儿头部,但她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婴儿的死亡。对其采取的行为应当预见到可能导致婴儿呼吸障碍以致死亡,但她没有预见,是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案例3被告人乙在其承包的石坑里爆破采石。因石子落在刘某家的责任田里,双方争吵起来。刘某说:“如果你再放炮,我就坐到炮口上,看你敢不敢点。”被告人乙说:“你敢坐,我就敢点。”刘某紧接着说:“我不敢坐就是大姑娘养的。”乙也说:“我不敢点就是大 姑娘养的。”于是乙将约2公斤的炸药包扔在地上说:“你有胆子就坐。”刘某过去坐在炸药包旁边,乙拿起约60厘米长的导火索,剪去约20厘米,当着刘某的面接上雷管插入炸药包内,点燃导火索后,乙朝刘某喊了声:“点着了,快跑!”随即跑离了现场。此时,刘某向外挪动了下身体,尚未起身,炸药包便爆炸了。刘某当场被炸死。 问:被告人乙的行为是故意杀人还是过失致人死亡?并陈述理由。 答:被告人乙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从案例分析中可得知乙懂得爆炸知识与技术,在被害人刘某坐在炸药包旁边的情况下,将雷管插入炸药包内,并亲手点燃了导火索,说明被告人乙认识到其行为可能造成刘某的死亡。特别严重的是,被告人又将60厘米长的导火索截去约20厘米,缩短了被害人刘某逃离现场的时间,使其行为造成刘某死亡的可能性增大。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危害社会后果的可能性很大。即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后果,而仍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表明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态度。因此,被告人乙对被害人刘某的死亡是间接故意。 三、意外事件 1、定义 指行为人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而造成客观损害的事实。 2、特征 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 行为人主观上没有故意或过失。 损害结果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 A 、不能抗拒 指行为人虽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结果,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行为人无力排除或者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B 、不能预见指行为人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结果,而且根据其认识能力和当时的具体条件,他也不能预见,不应当预见。10.4 犯罪目的和动机一 、犯罪目的犯罪目的,是指希望通过实施行为实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二 、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和思想活动。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区别在于: 犯罪动机产生在前,犯罪目的产生于后。 犯罪动机回答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何在,犯罪目的回答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所希望发生的结果是什么。 犯罪动机不以危害结果为内容,犯罪目的以危害结果为内容。 同一性质的犯罪,犯罪动机可以多种多样,但犯罪目的只有一个;不同性质的犯罪,犯罪动机可以相同,但犯罪目的不相同。第11章 排除犯罪性的行为 11.1 概述 一、概念指某种行为在外观上似乎具有严重社会的危害性,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权益而实施的对社会有益的行为,或者虽然危害社会造成了损害结果,但却不具备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二、特征客观上似乎给社会造成了一定损害,而实质上对社会有益而无害,或者给社会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法律明文规定“不是犯罪” 行为。u 主观上没有危害社会的故意或过失。11.2 正当防卫 一、概念正当防卫, 指为了使国家的、公共的、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侵害者本人直接反击的方式以维护上述权益的行为。 二、条件 1、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存在 前提条件 注意: 有些不法行为不可能防卫。 动物的自然侵袭,不发生正当防卫的问题,但是,对于由于故意驱使动物去侵袭别人,则可实行正当防卫,因为这时的动物实质上是行为人实行不法侵害的工具。 对于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原则上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但要接受一定的限制,即不知道侵害者是无责任能力人,或者不能用逃跑等其他方法避免侵害时,才可以实行正当防卫。 案例(1996年律考单选题第19题) 某日,黄某牵着狗在山坡上闲逛,恰遇平日与自己不和的刘某,黄某即唆使狗扑咬刘某,刘某边抵挡边冲到黄某面前,拿石块将其头部砸伤,黄某见头上流血,慌忙逃走。从刑法理论上看刘某的行为属于那种情况?( )A、紧急避险 B、正当防卫C、防卫过当 D、对象错误答案:B 解析本题测试考生对正当防卫的理解。 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规定,本题中,虽然向刘某攻击的是狗,但是狗是在黄某的唆使之下才向刘某攻击的,因此,刘某如不对黄某采取措施必会被狗咬伤。故刘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这就是刑法理论中,唆使动物进行不法侵害时,可以对唆使人实行防卫反击的情况。单纯的动物侵害不属于人的不法侵害,对侵害动物的打击属于紧急避险。 2、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时间条件 含义: (1)不法侵害行为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想象或者推测的。 (2)不法侵害行为是处于正在进行的状态之中。 a、不法侵害的开始 b、不法侵害的结束 案例 被告人何某32岁,某日回娘家,在荒山上与王某相遇。 王某带有刀,想强奸何某,于是拿出刀威胁何某脱衣。何某看到后边有一堵墙,墙边有粪池。何某要王某先脱衣服,并把他推入粪池。粪池很深,且王某不会游泳。王某喊救命,并几次爬到粪池边上,均被何某掰开,后淹死。问正当防卫的终止时间。 答:不法侵害没有结束 包括:l 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实行完结,危害结果已经发生。l 不法侵害行为确已自动中止,侵害危险归于消失。l 不法侵害者已经被制服,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 。3、必须具有维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主观条件 防卫挑拨 互相斗殴4、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侵害者本人实施 对象条件5、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限度条件 刑法第 20 条第 3 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三、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0条第2款:“正当防卫明显超过 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案例1对下列犯罪采取防卫措施,不可能防卫过当的有( ) A、故意杀人罪 B、入室盗窃罪 C、绑架人质罪 D、强奸罪 答案:ACD案例2(1999年律考单选题24题) 宋某持三角刮刀抢劫王某财物,王某夺下宋某的三角刮刀,并将宋某推倒在水泥地上,宋某头部着地,当即昏迷。王某随后持三角刮刀将宋某杀死。关于王某行为的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A、根据刑法第20条第3款,王某将抢劫犯杀死,属于正当防卫。 B、王某的行为属于防卫过当。 C、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防卫过当。 D、王某前面的行为是正当防卫,后面的行为是故意杀人。答案:D 解析此题测试正当防卫的条件及无过当防卫权。 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第3款规定的无过当正当防卫属于正当防卫的一种特殊情形。行使无过当防卫权,必须同时具备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对象条件、主观条件等前四个条件和“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这一特殊条件。此案若到抢劫者倒地昏迷为止,即使致死,亦属正当防卫(无过当正当防卫)。抢劫倒地昏迷,说明不法侵害行为已足以制止,再进一步杀死不法侵害者,已属违反正当防卫,时间条件的事后防卫。事后防卫杀死他人的,应定故意杀人罪。案例3 某夜1时许,被告方涛与其女友坐在马路边谈恋爱。某钢铁厂青年工人韦某等三人事先约定去找谈恋爱的人寻衅滋事。遇见方涛及其女友后,便上前故意盘问,还用手电筒照他们的脸,方某和其女友随即离开。但过了一会儿,韦某等三人又尾随上来,方涛见状,从腰里掏出他弟弟私自装配的一把手枪,向路边麦地扣发,想把三人吓跑,可是枪未响,又揣回腰里,韦某等人也没有看见。韦某等三人追到跟前,韦某用一长木棍向方涛的面部左侧打去,方涛左太阳穴被打伤,后退两步倒下。韦某取棍再打。方涛一手撑起身子,一手从腰间抽出手枪向韦某砸去,正中韦某前额上方,同时枪被震动而击发,韦某中弹倒地。方涛趁机带女友逃走。韦某三个月后死亡。 问题:方涛枪杀韦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答:方涛的行为是正当防卫。首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及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实施的必要的防卫行为。本案中,韦某等人寻衅滋事,并将方涛用木棒打伤,实属不法侵害,且是正在进行的过程中,方涛为了防卫,仓促间用手枪砸向韦某,这种行为是正当防卫。由于手枪受震动后走火,韦某被击中而死亡,这些情况的发生是意外事件,方涛不存在杀人故意,也不可能预见到手枪在受震动后会走火甚至杀死韦某,所以方涛不必对此负责。11.3 紧急避险 一、概念 紧急避险,指为使国家的、公共的、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 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侵害,不得已采用损害另一合法权 益的方式,以维护上述权益的行为。 二、条件1、必须有危险的存在 前提条件 危险来源 自然灾害 违法犯罪行为 人的生理、病理原因 动物的侵袭2、必须是正在发生的危险 时间条件3、为了使合法权益免受危险4、必须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5、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三、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21条第2款:“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 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1、相同点: 都具有主观目的的正当性,即主观意图均是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 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损害。 都具有客观行为的有益性,即二者行为的结 果均是对社会有益的。 都具有实施行为的合法性,即两者实施行为 的前提均必须是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犯或者 危险威胁。 2、不同点: 危险的来源不同。 行为的对象不同。 实施行为的条件要求不同。 对损害程度的限度要求不同。 对行为主体的要求不完全相同。第12章 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12.1 概述一、概念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出现的相对静止的犯罪行为状态,即犯罪的既遂、预备、未遂和中止。完成程度: 完成形态:既遂未完成形态: 预备 中止 未遂12.2 犯罪预备一、概念刑法第22条第1款:“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特征: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犯罪故意,其行为的目的在于 为顺利地实行犯罪制造条件。 行为人在客观上实施了为犯罪创造条件的预备行为。 准备犯罪工具 制造条件 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停止在犯罪预备阶段。 二、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的区别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2条第2款:“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12.3 犯罪中止 一、概念刑法第24条第1款:“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 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自动性,有效性犯罪中止的特征 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必须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必须是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或者彻底放弃犯罪。二、中止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4条第2款:“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案例(1998年律考单选题20题) 赵某持刀闯入女友钱某家中,声称要割下钱某的一只耳朵以教训她“与人通奸”的不忠行为,面对钱某的苦苦哀求,赵某将刀扔在钱某面前转身离去。依照刑法规定,对赵某应如何处理?( ) A、应当不处罚 B、应当从轻处罚 C、应当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 答案: D解析此题测试对犯罪中止的辨析和中止犯处罚原则。刑法第24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本题中,赵某欲伤害他人,在钱某哀求下,自动放弃犯罪,属于犯罪中止,且属于没有造成损害的中止犯。当选答案D。注意“不处罚”与“免除处罚”的区别,此外还可以在“应当”上设题。 12.4 犯罪未遂一、概念犯罪未遂,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犯罪未遂的特征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犯罪未得逞。 犯罪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二、未遂犯的刑事责任刑法第23条第2款:“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着手实行犯罪行为的特征: 着手实行的行为对于犯罪的直接客体具有直接侵害性。 着手实行的行为可以直接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 着手实行的行为能够比较明显地反映出行为人的犯罪意图。犯罪未得逞表现为: 未发生刑法分则规定的作为某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所 要求的结果。 未完成犯罪行为。 未出现特定的危险性。案例(1996年律考多选题67题) 所列选项中哪些行为属于犯罪未遂?( ) A、某甲潜入本单位财物室正在撬保险柜,忽听门外有人走动,以为被发现,跳窗逃走。 B、某乙用猎枪瞄准正在骑马的周某,欲将其打死,枪响后逃走,结果将马打死,周某负轻伤。 C、某丙煽动群众抗拒国家法律的实施,被群众送到公安机关。 D、某丁在旅馆内偷得同室李某的存物牌,欲冒领李某所存物品后遇李某正寻存物牌,丁恐事情败露,遂说自己刚拾到一个存物牌,随即从口袋中取出交给李某。 答案:AB 解析本题测试考生对犯罪未遂的理解。 我国刑法第23条第1款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换言之,犯罪未遂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答案A、B中甲未完成犯罪,乙虽完成了犯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