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河子大学宏观经济学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存在东中西部经济差异之原因 姓名刘丽娟专业、班级电商20112班学号2011517050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012年10月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差异之原因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似乎在以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贫富差距的问题不可避免,只能说尽可能的缩小贫富差距,区域的经济差异也颇有渊源,本文将从历史发展及自然环境等角度来分析中国东中西经济差距的原因及了解相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词:区域经济;差距原因;历史发展;结构调整当工业化的时代正在逐渐的被信息化与电子化取代,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推动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这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为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这双面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在近现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地区之间在GDP增长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距。分析并找出这些差距存在的原因,有利于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与进步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一、 东中西部发展差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基础雄厚,生产工艺先进,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劳动力素质较好,金融业发达,资金比较充裕,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高,改革开放以来享受了国家赋予的诸多优惠政策,但能源、矿产和土地资源相对短缺。中西部地区的区情与东部地区相比较刚好相反,除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国土面积广阔、低素质的劳动力更加富裕外,其它方面例如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科技水平、劳动力素质、资金拥有量、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等,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地域经济分工的状况是:东部地区主要是生产和输出精加工、深加工和附加价值大的制成品,而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生产和输出自然资源及其初级加工品。东中西部的发展差异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项目东部经济地带中、西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较低科技教育水平较高较低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发展迅猛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产业结构差异在产业结构方面,中、西部经济地带的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东部经济地带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在工业结构中呈现出“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情况,西部以重型产业为主,东部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部则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3.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东部地带由于沿海交通便利对外开放时间较早,且开放程度较高,使得能够吸收到大量发展所需的资金;相对的,中、西部地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开放程度较低,外资吸收能力较弱,这大大的影响了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二、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我国存在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总的来讲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和资源;社会因素有历史基础、产业结构和政治政策之分。1.自然条件原因第一,地形地势条件。东南地区多丘陵,但大体地势较平缓;东北、华北地区以平原为主;西北地区则以高原为主,多荒漠;西南地区则多是喀斯特地形,崎岖不平。这样差异的影响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A. 地形地势差异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这又引发了以下的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交通不发达使得很多可开发资源不能得以利用。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才的流通和技术的发展。 交通的作用不仅仅具体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交通也会为枢纽城市带来很多发展机会,加强城市在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 交通是影响市场的很大因素,交通发达的地区也同样意味着潜在市场的广阔。B. 本身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地区靠海,海陆运输交汇,面向东南亚,市场广阔。近代史上又有海岸城市和内河航运枢纽城市成为通商口岸,较内地城市发展的早。第二,气候环境差异。东南地区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年温差较小,热量充足,降雨量丰富,土地肥沃,农作物种类繁多,一年两熟或三熟。西北地区的气候以大风干燥为主,年温差大,热量不足,降雨量少,土地贫瘠,农作物种类少,多为一年一熟。比较可知,东南地区比西北地区更适合农作物生产,更何况干旱问题严重的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甚至是本地人口的温饱问题。第一产业的发展差异标志着地区之间生产能力的差异,这必然影响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因而进一步影响到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自然资源差异,如矿产资源、煤炭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甚至是旅游资源等。这些都是能够进行生产的先天性保证,也是能够早就未来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条件。东南地区相对西北地区来说,有很大的资源上的优势,如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东北及中原地区的煤炭资源,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农业生产几近困境。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比如小规模的交通问题,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困难和不足,还有碍于未来长足的发展,没有待开发的可能就不可能吸引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这样,本身的先天条件不足和后天的可发展的缺陷,成了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异的原因之一。2.社会环境原因第一,长期的历史原因-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依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济地带,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次大转向。从总体上来看,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点是:强调各个区域的平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心是内地。通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内地经济发展速度迅速提高,与沿海的差距逐渐缩小;各个地区逐渐形成自给自足、独立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但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着根本上的缺陷:一是根据当时大的国际环境备战的实际和边防安全的需要没有把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它是通过抑制东部区域、沿海区域的发展,而强化内地区域的发展。二是过分强调区域平衡,以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来推动区域间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忽视了经济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的效率原则。表1: 改革开放前沿海与内地工业发展比较(1978/1952) 企业数(万个)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亿元)195219781952197819521978全国16.9538.84343.34230.8148.83193.4沿海8.5315.20238.125753107.11400.5内地8.4219.64105.21655.54171792.9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 - 1984) M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137.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随着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发展转变。其核心指导思想是以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作为国民经济的启动力量,按照效率优先原则,让东部地区先发展起来,在一定时期保留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待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再有序地发展中西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共同发展和人们共同富裕的目标。随着这种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表2 19791999年的GDP和增长速度年份GDP(亿元)增长速度(%)19794038.219804517.811.919814862.47.619825294.78.919835934.512.119847171.020.819858964.425.0198610202.213.8198711962.517.3198814928.324.8198916909.213.3199018547.99.7199121617.816.6199226638.123.2199334634.430.0199446759.435.0199558478.125.1199667884.616.1199774462.69.7199878345.25.2199981910.94.6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表3 1998年与1978年区域生产总值相对比重及人均GDP变化情况东部中部西部东北1978年国内(地区)生产总值(%)43.421.720.914.11998年国内(地区)生产总值(%)53.620.318.47.7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734.5289.2302.7541.7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12499.05010.84228.07597.7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 /www. stats. gov. cn /和中国经济统计数据网http: / /db. cei. gov. cn /公布数据整理计算所得。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差距扩大趋势愈演愈烈,逐渐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中央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统筹区域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根据我国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要以“五个统筹”为指导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化,从核心向边缘再到外围的空间扩展进一步扩大。第二,产业结构。我国的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东部的优势主要在于制造业,中部适合发展农业,而西部则在矿产品的开采上有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给国有企业提供廉价的投入品以维持国有企业的存在,在逐步放开工业产品的价格的同时,主要农产品和矿产品的价格却依然被人为压低,这等于是中部和西部在补贴东部的发展。东部发展越快,所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就越多,因此中西部对东部的补贴也就越多,而东部本来就比中西部富裕,因此东部发展越快,东部同中西部间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 地区差距的扩大引起东部和中西部在对政策的需求上产生摩擦,东部希望更多的自主权和进一步的市场化,而中西部则希望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因此希望中央政府更加集权,所以中央政府就难以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东部同中西部间过大的差距使得许多中西部的农民无法安于农业生产,大量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打工,民工的进城与大批城市工人的下岗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就业问题变得十分尖锐。特别是在经济萧条时期,大批的民工滞留在城市里,无所事事,极有可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第三,政治政策环境。80年代初以来,我国实行先沿海、后内陆,先沿边、后内地腹地,先交通便利地区、后交通闭塞地区的梯度发展战略。在此战略思想支配下,进入80年代中期后,我国对东部地区采取了倾斜式的政策扶持。比如,在产业发展方面,根据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已有基础和兴地富民的要求,选择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部门,给予投资和政策双倾斜,使之率先起飞,成为我国高新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然而,不发达的西部地区获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较迟,2000年西部大开发之前,国家对西部投资份额较低,致使一些地区某些产业部门由于资金限制而不得不放弃,这也导致了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发展差距突出。因此,政策因素是中西部地区后发的一个外在比较劣势。三、 结构调整 随着既往的发展模式逐渐到头,近年来,中国经济开始了漫长的调整与转型。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转型涉及到技术与空间两个维度:技术上,升级换代;空间上,梯度转移。体现在实践方面,便是东部地区的腾笼换鸟,以及中西部地区借承接产业转移,实施“中部崛起”战略。 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不再,要求这部分地区的产业向附加值更高的高端制造业与第三产业转型,这在技术上可能会存在一定难度。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思维模式也有必要从土地经济切换出来,转换“后土地经济”时代,以经营城市资产,而非单纯靠把土地卖出个好价来谋取发展。对中西部地区来说,任务相对简单和确定一些:承接东部省份的产业转移,利用中国经济的纵深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将成为中西部省份的不二选择。需要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在求发展的同时,应竭力避免重走东部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考虑到中西部的生态环境较东部更为脆弱,原有的破坏性发展模式显然更不可取。此外,在这部分后发地区,土地经济模式可能还能维持相当的时间,但也不应照搬东部经验。中西部地区需要在土地的产权制度方面取得一定突破,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中国经济的区域版图已开始改变。从经济增速来看,西高东低成为经济发展新现象。专业人士认为,考虑到经济体量上的差别,东部地区的减速将对中国宏观经济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大型活动会议方案策划
- 参考咨询书籍设计方案
- 大学生游公园活动方案策划
- 消防水管道施工方案
- 工程咨询实施方案编制
- 艺术展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写
- 2025年传统医药行业中医药保健品发展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教育科技行业在线教育内容创新研究报告
- 2025年旅游行业旅游目的地数字化营销研究报告
- 2025年环保行业环境保护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 《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高职人工智能通识课全套教学课件
- 护理敏感质量指标解读2025
- 急性心力衰竭急救
- 2024年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发展报告
- 2024小学科学教师职称考试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 农村房产放弃协议书
- 2025年中国热镀锡铜线数据监测报告
- 母女亲子断绝协议书范本
- 物联网导论(第四版)课件:感知技术
- 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项目总结报告范文
- 抖音外卖合同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