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doc_第1页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doc_第2页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doc_第3页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洪范九畴,帝所以锡禹者,而箕子传之矣。夏之季世,若胤甲,若孔甲,若履癸,始以日为名,而殷人承之矣。”贯通夏商文化的不仅是某些相同的制度,最主要的是贯穿于这些制度背后的意识形态,都是以原始宗教为主的。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是与此时的原始宗教紧密联系的。传说南音起于涂山氏所咏候人歌,东音起于夏孔甲的破斧歌。可以相信,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九歌是夏启得自于“天”的,可以想见,古九歌与夏时的祭天活动有关,它应该是祭祀歌谣。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是自商流传至周的,这些诗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是用于祭祀的。它们在述功和颂圣方面,很近于周之二雅,有较高的表现技巧。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若舍去其中的占断辞,便是简短古朴的诗歌.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述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尚书所录禹贡和甘誓两篇,据说是夏代的遗文。禹贡列有九州,这种地理观念夏人不可能有,可以推断是周人补充进去的。甘誓记载夏启伐有扈事,文字简质,文义简单,亦是后人所追记。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其中盘庚是可信的殷人作品,记录盘庚迁都于殷是发表的训辞,文字古奥。商书中另外四篇经过后人的润饰,已不是本来面貌。这些文章说明,巫史在政治、历史等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周初分封制的推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也就是说,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的认同,而这些 “礼乐”概念或制度又是从前代原始巫祭文化,尤其是巫祭仪式中发展出来的,比如丧祭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这些礼仪的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过这一 “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的突破。正如王国维所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的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周代敬礼重德的理性精神,使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各种神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怀疑和否定,殷商时期那种浓厚的巫术宗教色彩减少了。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对历史的关注源于对现实的关注,当神灵不再作为人们行动的动力,不再给人们指示方向的时候,历史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尤其在社会变革时代,人们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找行为的根据和经验教训。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他们以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职业信念自觉地肩负着对现实的责任,所谓“史官文化”也因而成熟。周书中的“诰”、“誓”以文献的形式,记录了西周初年征服商人的历史,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政治理想。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反映了周初的社会关系和周人的政治理想。春秋时期各国都有史书,而以鲁国的春秋为代表。现存鲁之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即讲社会伦理秩序,并通过对历史事实的选择以寓褒贬,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显然,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在春秋末年,还出现了左传和国语,此二书继承和发扬了春秋的现实精神和表现手法,倡导儒家敬德崇礼、尊王攘夷、固本保民等思想。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它记述史实,刻画形象,以极为高超的表现技巧把中国叙事文推向成熟。开战国策、史记等史传散文的先河。国语以记言为主,其言辞典雅、精炼,并通过人物语言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文学成就虽略逊于左传,也为后世所推崇。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这一特点表现在各种文体中,如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的“书法”,即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诗经以“比兴”为主要的艺术手法,再加以复沓叠唱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含而不露、回环往复的效果。刘勰概括道:“诗主言志,诂训同书,离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詠,故最附深衷矣。”这就是说诗经采用了比兴手法,文辞优美,比喻曲折,最能切合人们的内心情怀。这种美学倾向为后代其他文体所崇尚,所谓“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战国时我国历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初,司马谈曾把“诸子百家”总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西汉末,刘歆于六家之外,又增加了农、纵横、杂、小说四家。这些学派各自从不同的出发点,分别探讨了自然、社会、人生、政治、学理等问题。就其各方面的影响而言,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他们虽主张各异,但都秉有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就文学风格而言,此时正是百花齐放。诸子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文学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文章便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如庄子为了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嘲讽,表达玄妙精微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了 “寓言”、“重言”、“卮言”等文学手法,使其文章充满了奇思逸想。他正是以“不言之言”、“不言之辩”,让人们“得意忘言”,自觉运用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心神交汇的表现手法,从而达到“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与无意之域”的境界。孟子深切地关怀社会现实,就救世心切,道义感和使命感使他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因此为人为文都极具气势。孟子之文纵横捭阖,凌厉逼人。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使得文风至大至刚,而又饶有韵味。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其总体风格,以“浑厚”二字概括之。纵横家是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政治力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积极参加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因此语言的力量对他们显得无比重要。他们充分运用了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手法,务使其语言具有煽动性。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瞻、姿态万方。韩非子蔑视传统的礼乐德治思想,并对现实政治有深刻认识,所论势、法、术,显示了赤裸裸的功利主义倾向。他的文章无所顾忌,峻峭犀利,入木三分,淋漓酣畅。战国时期除诸子之外,楚国屈原别开一朵奇葩,照灼古今,大放异彩。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处在宗国倾覆的前夕,又身遭贬谪,报国无门,满腔愤懑,无可告诉,发为诗赋。屈赋以参差错落的句式,奇伟瑰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