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XX年度*市*县*镇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与实施方案(定稿)*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二一年五月 项目名称:20XX年度*镇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委托单位:编制单位:审定:审查:校核:设计及编写人员:目 录1 项目提要1.1 项目名称20XX年度*镇省级农业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属新建项目。1.2 项目建设地点和范围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全镇辖区总面积102平方公里,下辖1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总户数6500户,总人口32000人。现有耕地总面积17534亩,其中水田14807亩,旱地2704亩,山地10.5万亩。根据广东省财政厅办公室关于申报20XX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通知(粤财农综20XX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把上镇礤下村、培群村、榄子围村连片的4500亩(水田4250亩,旱田250亩)耕地作为20XX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项目区连片的4500亩耕地位于曾田河两岸的1km范围内。1.3 开发任务及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1.3.1 开发任务项目计划在*镇培群片改造中低产田面积4500亩(水田4250亩,旱田250亩),通过实施水利、农业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1.3.2 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内容包括水利措施和农业措施。具体如下:水利措施包括渠道工程及渠系建筑物等,渠道工程中衬砌渠道11.671km(干渠4.030km、支渠3.133km、农渠4.508km),新建、加固水陂共2座,加固、重建水闸共8座,新建过路涵8座、加固渡槽1座,新建公示牌1座。农业措施包括修建机耕道路5.100km。建设规模:完成*镇培群片改造中低产田面积4500亩。1.4 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430万元。其中,水利措施投资316.1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3.5%;农业投资77.47万元,占总投资的18.0%;项目管理费14.7万元,占总投资的3.4%。另外,项目勘测设计费13.78万元,工程监理费7.87万元,已纳入上述各项工程成本。资金筹措方案采取省级财政资金与市、县级财政资金、农民自筹资金四个方面相结合,其中广东省省级财政资金350万元,*市市级财政配套资金35万元,*县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5万元,农民自筹资金10万元,合计430万元。1.5 主要效益指标项目实施后,为项目区建成高产、稳产、节水、优质、高效标准农田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预计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5万公斤,新增农业总产值144.50万元,农民年纯收入总额增加144.5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212.03元;改善灌溉面积4500亩,改善治涝面积45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年均节约水量88.95万m3。1.6 编制依据本规划设计与实施初步方案的主要编制依据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十一五”规划;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广东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指南;广东省财政厅关于申报20XX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通知(粤财农综20XX84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XX年);*县20XX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申报材料(*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财政局,20XX年9月30日);*市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相关的工程建设设计规范;当地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2 项目区现状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治理范围20XX年度*镇培群片土地治理项目区位于*镇,涉及*5个村委会。根据通知的精神和要求,*县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把*镇礤下村、培群村、榄子围村连片的4500亩(水田4250亩,旱田250亩)耕地作为20XX年度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项目区连片的4500亩耕地位于曾田河两岸的1km范围内,本项目属新建项目。2.2 社会经济状况*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东、东江中游,介于东经1141911522、北纬23322415之间。全县区域面积407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97万亩。*镇位于*县东部,东江中上游,距*县县城56km,是省定的中心镇之一,辖22村委会,2个居委会。全镇总面积196.5km2,耕地面积2.5万亩。*镇培群片项目区涉及培群村、地运村、榄子围村、礤下村、新光村5个村委会,共1000多户,6815人,农业人口6801人,农业劳动力3053人。项目区内连片的4500亩耕地属3个村委会(培群村、榄子围村、礤下村),其中,水田面积4250亩,旱地面积250亩。20XX年*县财政收入连续增长,全县完成本级财政收入20XX6万元,对比上年增长28.4%,工商税收35943万元,同比增长21.3%。上级转移支付2.2亿元,合计可支配财力达到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31.65元,同比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5214.82元,同比增长4.5%。20XX年*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2.3 基础设施状况2.3.1 水利骨干工程现状*镇修建了大量的蓄水、引水等水利工程,为当地的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镇属东江流域,东江水系,水量充沛。*镇现有小型水库10座、山塘94座,总库容825.0万m3,设计灌溉面积1.327万亩。100亩以上的引水工程(水陂)37座,设计灌溉面积0.84万亩。项目区没有水库,仅在古洞片有1座小山塘,库容约为3万m3;现有水陂2座,分别为马腰磔水陂与神下水陂,马腰磔水陂集雨面积为83.52km2,多年平均来水量为7516.8万m3,神下水陂集雨面积为2.01km2,多年平均来水量为180.9万m3,2座水陂的多年平均来水量共为7697.7万m3。项目区连片的4500亩耕地位于曾田河两岸的1km范围内,曾田河两岸未建防洪工程。2.3.2 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现有主要灌排渠道11km,其中已衬砌的渠道仅约2km,约占需衬砌的18%;另外,渠道建筑物主要有水闸、渡槽、涵洞等10座,渠道及渠道建筑物配套率36%;村道长约8km。田间工程分布不平衡,部分农田缺乏骨干灌排渠道,渠道建筑物配套不完善,一些渠道及渠道建筑物年久失修,部分农田存在串灌串排现象,浪费水资源严重,灌排效率低。田间道路极不完善,只有一条村道贯穿项目区。项目区主要依靠引水灌溉,现状神下水陂的设计标准偏低,加上年久失修,引水灌溉的水源不保证。多年来,*镇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对中低产田进行了改造、整治,农业生产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每年投入资金有限,整治面积不大,农田水利设施仍较薄弱。项目区现有水利设施状况见表2-1“灌溉工程现状表”和表2-2“排水工程现状表”。2.3.3 交通与电力国道205线、梅河高速、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横穿*镇境内,东江从东北流向西南,可通行250吨船只,形成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镇现有水电站10座,装机容量17660千瓦。供电设施齐全,可满足项目区农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表2-1 项 目 区 灌 溉 系 统 现 状 表序号单元灌溉面积(亩)可供水量(万m3)抗旱天数(天)灌溉泵站水库、山塘(万m3)堰坝(万m3)灌溉渠系工程合计(kw/台/座)可利用(kw/台/座)支 渠田间渠系(斗农渠系)长度(km)已衬砌长度(km)长度(km)已衬砌长度(km)合13306.5082说明:1、单元划分:以项目区的村委会(居委会)为单元,若项目由两个以上的镇组成的,则以项目镇为单元。2、可供水量:指抗旱时水工程分配给灌区的水量(或流量),再由灌区分配给项目区的水量(或流量);利用河网水源的可按选用灌溉泵站在抗旱时能提供给项目区的水量或流量。3、水库、山塘及堰坝供水是指抗旱期间可供给项目区的引水量(或流量)。表2-2 项 目 区 排 水 系 统 现 状 表序号单元汇水面积(km2)现有排水流量(m3/s)排水达到的标准 (年)排涝闸排涝泵站排水渠系(km)渍害田情况容泄区情况合计m3/s孔/座可利用m3/s孔/座合计m3/skw/台可利用m3/skw/台面积(亩)地下水位深(米)排水干道河流位置水位(米)合计13.01.72109.641曾田河说明:1、单元划分:自流水排入河道或干道以一个出口处为单元,机埠抽排以泵站(座)为单元。 2、汇水面积:暴雨经流汇入项目区的集水面积(包括项目区自身面积和客水面积)。 3、现有排水流量:项目区现有排水工程能排出的水流量。 4、排水达到的标准:项目区现有达到的排涝标准。5、河流位置指河流属哪一级支流或干流,水位指排水干道或河流的最高、正常、最低水位,容泄区指与项目区排水有关联的排水干道、河流、(不一定在项目区范围内也要填写说明)。排水渠系一般指排水的支、斗、农渠系。2.4 农业生产状况2.4.1 土地利用现状*镇培群片连片的4500亩耕地,其中4250亩为水田,种植水稻,250亩为旱地,土地利用率较高但标准农田不多,亟待治理。20XX年,该片耕地平均亩产600公斤,亩产值约为1000元。2.4.2 农业生产水平*镇总耕地面积为2.5万亩,其中水稻1.8万亩、花生0.3万亩、蔬菜0.4万亩。20XX年水稻平均亩产750公斤,花生平均亩产300公斤,蔬菜平均亩产2000公斤,农产品商品率60%。*镇培群片项目区3个行政村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生产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近年来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耕地种植水稻、山坡丘陵种植花生。2.3.3 农业机械及农业服务设施目前,*镇农业机械总动力2456千瓦,中小型拖拉机9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88台、机动脱粒机动63台;农用运输车24辆、渔用机动船12艘。全镇年机耕面积1.1万亩,机收面积0.5万亩,有1个农机修理点。2.5 水资源状况2.5.1 水资源概述项目区地处丘陵山区,引水工程(水陂)是项目区的主要水利骨干工程,是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水陂主要从项目区的曾田河及其支流引水;此外,项目区范围内的曾田河右岸的1座山塘也可作为灌溉水源的补充。2.5.2 需水量预测项目区需水量主要来自人畜生活需水及农田灌溉需水。1人畜生活需水量项目区有居民6815人。人畜生活需水量:查广东省农村用水指标统计表(2000年),*县农村居民用水指标为89升/人日,大牲畜用水指标108升/头日,小牲畜用水指标47升/头日,牲畜用水按居民用水总量的20%计算,计算得项目区人畜用水年需水量为26.20万m3。2农田灌溉需水量项目区内治理农田4500亩,其中4250亩为水田,种植水稻,250亩为旱田。水稻设计灌溉制度采用“薄、浅、湿、晒”节水型水稻灌溉制度进行设计。、设计灌溉定额项目区属东江上游丘陵山地农业区,参考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及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根据就近原则及项目区能利用水资源相对不丰富的实际情况,选用*站点一年三熟、保证率为80%、土质为壤土的年净灌溉定额为671m3/亩。、灌溉需水量三亩旱地折合成1亩水田,项目区内4250亩水稻及250亩旱地的灌溉保证率为80%时年净灌溉需水量为290.77万m3,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76,则年毛灌溉需水量为382.59万m3。3年总需水量保证率为80%时,人畜生活需水量与农田灌溉需水量两项共计408.79万m3。2.5.3 可供水量分析项目区农田灌溉用水量及人畜生活用水量主要从曾田河及其支流引水,水量充足。根据黄田雨量站的降雨资料,结合广东省水文图集可知: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18mm,变差系数为0.19,R为2;多年平均径流深为900mm,变差系数为0.35,偏差系数Cs2Cv0.70,P80%的模比系数Kp0.701,设计年径流深Rp=80%630.9mm。下面分别计算各水陂可供水量。1、马腰磔水陂马腰磔水陂位于曾田河上,水陂以上集雨面积为83.52km2,水陂来水量按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推算,频率为80%的年来水总量为5269.28万m3。另外,在曾田河上游的曾田镇石大村建有小(1)型水库,总库容为120万m3,对下游的径流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2、神下水陂神下水陂位于曾田河的支流上,水陂以上集雨面积为2.01km2,水陂来水量按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推算,频率为80%的年来水总量为126.81万m3。3、古洞水陂古洞水陂(本次新建)位于曾田河的支流上,水陂以上集雨面积为5.17km2,水陂来水量按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推算,频率为80%的年来水总量为326.18万m3。4、山塘山塘位于2#支渠下游的左侧,可与2#支渠连接共同灌溉山塘下游的农田,山塘集雨面积为0.10km2,库容约为3万m3,对古洞片的径流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山塘来水量按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推算,频率为80%的年来水总量为6.31万m3。5、区间来水马腰磔干渠可利用的区间集雨面积为0.54km2,区间来水量按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推算,频率为80%的年来水总量为34.07万m3;2#支渠可利用的区间集雨面积为2.37km2(不含山塘),区间来水量按径流深乘以集雨面积推算,频率为80%的年来水总量为149.52万m3。保证率为80%时,以上各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合计5912.16万m3。2.5.4 供需平衡分析保证率为80%时,项目区年总需水量为408.79万m3,各水利工程可供水量合计5912.16万m3,从水资源总量来看,可满足项目区农业用水的要求。由于库区没有径流资料,故设计年径流年内分配由降雨资料推求。以附近黄田雨量站为参考站,雨量资料见表2-3,统计得19571998年各月降雨量,根据历年降雨量频率计算结果(见图2-1),选取与频率为80%时相应的年降雨量(1439.7mm)相近的年份为典型年,根据典型年降雨量的年内分配推求设计年径流年内分配。表2-3 黄田雨量站各月降雨量表图2-1选取1976年4月1977年3月、1988年4月1989年3月、1990年4月1991年3月、1995年4月1996年3月4个水文年进行分析比较;根据项目区的需水量及时段分配,水库(未建或已建)能满足完全年调节的情况下,确定各典型年径流年内分配相应的水库的兴利库容,其中以1995年4月1996年3的年内各月降雨量分配最为不利,故选其为典型分配,计算过程见表2-47。表2-4 完全年调节计算表(76年)说明:死库容按10万m3计算,水库所需兴利库容为135.80万m3。表2-5 完全年调节计算表(88年)说明:死库容按10万m3计算,水库所需兴利库容为107.05万m3。表2-6 完全年调节计算表(90年)说明:死库容按10万m3计算,水库所需兴利库容为95.66万m3。表2-7 完全年调节计算表(95年)说明:死库容按10万m3计算,水库所需兴利库容为160.42万m3。径流总量由地下径流量和地表径流量组成,地下径流量按径流总量的8%计,地表径流量按典型年降雨年内分配计算,详见表2-8。灌溉用水分配比采用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1999年)中的*站枯水典型年的用水分配(一年三熟),见表2-9。表2-9 枯水年典型年灌溉用水年内分配表(一年三熟)表2-8 枯水年典型年径流分配表项目区的马腰磔水陂、神下水陂及区间来水共需灌溉农田6100亩(水田5790亩,旱田310亩),其中3750亩(水田3650亩,旱田100亩)农田位于项目区,其余的农田位于项目区的下游;马腰磔干渠可通过分水闸向1#支渠供水;保证率为80%时,马腰磔水陂、神下水陂及区间来水总量为5430.16万m3,6100亩农田(3亩旱田折合成1亩水田)需水量为520.32万m3,马腰磔片水量平衡计算见表2-10,由表2-10可见,马腰磔片来水基本可满足用水要求。表2-10 马腰磔片水量平衡计算表说明:人口分布按农田面积比例分配。项目区的古洞水陂(本次新建)、山塘及区间来水共需灌溉农田900亩(水田690亩,旱田210亩),其中750亩(水田600亩,旱田150亩)农田位于项目区,其余的农田位于项目区的下游;山塘可向2#支渠供水;保证率为80%时,马古洞水陂、山塘及区间来水总量为482.01万m3,900亩农田(3亩旱田折合成1亩水田)需水量为67.10万m3,古洞片水量平衡计算见表2-11,由表2-11可见,古洞片来水基本可满足用水要求,古洞片的1座山塘库容有3万m3,对古洞片的径流调节起到有利的作用。表2-11 古洞片水量平衡计算表说明:人口分布按农田面积比例分配。项目区的水源工程包括3座水陂(已建或新建)、1座山塘(已建),从水量平衡分析来看,来水量基本可满足用水要求;但是,水量平衡分析选取的时段为月,而项目区内没有较大的蓄水工程(水库、山塘),故灌溉保证率相对不高;建议在项目区两侧的丘陵地带合适的位置兴建水库,提高项目区的灌溉保证率,保证当地农民增产增收。2.6 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6.1 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2.6.1.1 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建设水平低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引水工程设计标准偏低,部分农田没有渠道,渠道建筑物不配套;大部分引水渠道尚未实现硬底化,渠道漏水、淤积、堵塞、崩溃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排灌不分家,排灌能力较差;再次,路网不通,机耕路、机耕桥不配套。2.6.1.2 降雨量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18mm,其变化范围在10172691.5mm之间。降雨量年际变化大,年际和时空分布不均匀,极端天气造成农田旱涝灾害时有发生,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另外,项目区水资源充沛,但由于部分水利设施如水陂的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或年久失修,加上渠道及渠道建筑物不配套,造成部分农田缺水干旱。2.6.1.3 中低产田面积较多,农业生产结构单一*镇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土质偏酸,耕层浅薄,有机质不足,加上耕作粗放,农作物产量不高也不稳定。*镇种植业目前以水稻为主,占全镇作物播种面积的80%,其次是花生、蔬菜,占作物播种面积的20%。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未能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作物的生产结构,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2.6.1.4 科技含量低,栽培管理不规范*镇95%以上的耕地都是以农户为生产单位,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栽培管理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农产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普遍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2.6.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6.2.1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的需要根据项目区灌溉与排水系统、田间道路配套不完善,降雨量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达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改善农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2.6.2.2 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首先,改善农田灌排条件,推广节水灌溉,克服农田串灌漫灌、串排漫排,不仅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可明显改善水土流失状况;其次,实施改土、增肥措施,提高农作物产量,治理中低产田;再次,提供适宜的优良品种,优化作物结构及机械化耕作条件,有效地改进水稻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通过对项目区的水田路的综合治理,采取水利、农业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性问题,不仅改善项目区农业生态环境,又是实现项目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2.6.2.3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现有的耕作方法一般以播植为主,良种覆盖率较低,作物的品种结构均未能优化。目前以水稻、花生、蔬菜为主,其中粮食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80%,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先进的机械化耕作技术和耕作能力。只有为广大农民提供适宜的优良品种,优化作物结构及机械化耕作条件,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才能有效地改进农作物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6.2.4 加快农民脱贫奔康步伐,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的需要项目区地处农业山区镇,第二、三产业很不发达,种植业在国民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民绝大部分的收入还是来自农业。但是,目前项目区农业生产还是以粗放经营为主,农田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低,农业生产力低,科技含量低,严重制约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该项目,加强水利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和改善耕作条件,使农民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能更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土地产出率,提高土地效益,引导农民找到一条脱贫奔康的致富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6.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6.3.1 领导重视、思想明确,农业人才和信息有保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为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配备的专门的办事机构和专职人员;将把本级财政配套资金列入年度预算,保证及时足额配套;召开了财政、农业、国土、水利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协调配合,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县制定了农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具有雄厚的农业技术力量。全县具有农业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12人,中级职称89人;每个村聘请一名农民技术员,共258人,并由农业主管部门每年进行一次农业技术培训;开通全县农业信息网络,有良好的农业人才和信息保障。2.6.3.2 村民积极,全力支持*镇干部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高涨,相关村民委员会积极征求与听取农民的意见;群众反响强烈,表示全力支持实施农业综合开发。2.6.3.3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划设计合理针对制约项目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灌排分开,达到了明显改善农田灌排条件,增强抵御旱涝灾害能力的规划目标;安排机耕道路的配套建设,以改善耕作条件和区内外的交通状况,使农资、农产品的运输得到充分保障,解决内外交通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工程设计切合实际,实用美观、结构牢固、经济适用,满足工程需要,达到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的要求。2.6.3.4 生态环境优越,区域位置凸显*镇位于*县东部,东江中上游,北与曾田镇、柳城镇相连,东接龙川县、叶潭镇,南临黄田镇和康禾镇,距*县县城56km,是省定的中心镇之一。国道205线、梅河高速、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横穿*镇境内,东江从东北流向西南,可通行250吨船只,交通十分便利。*镇凸显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非常有吸引力。因此,在*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有利于吸收、学习珠三角地区先进的管理、信息和品牌,有利于为农业综合开发产品提供良好的市场和销路。2.6.3.5 产业资源突出,经济效益明显*县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6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17家、县级8家,带动农户3万多户,每年增收600多万元,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突出、拳头产品多样、农民收入增大的农业生产格局。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米粉行业品牌价值最高的专业米粉生产厂家,每年需采购1.5万吨绿色稻谷,所生产的“霸王花”系列米粉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项目将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持龙头”的原则,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后项目区作为“霸王花”系列米粉的原料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水稻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项目建成达产后,新增农业总产值144.50万元,新增纯收入144.50万元。项目区基本情况见附表一“农业综合开发县基本情况表”和附表二“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基本情况表”。3 项目规划设计及其可行性3.1 开发任务项目区的开发任务为治理农田面积4500亩。其主要任务是: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实施建设,改善灌排条件;推广节水灌溉,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提高农业耕作水平,改善生产条件,为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标准农田,促进项目区农业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3.2 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建设目标是:通过水利、农业等措施综合治理,要求明显改善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明显增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建设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奠定基础。具体要求是:项目区内5年一遇不旱,10年一遇不涝,达到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基本实现田园化;按标准建设机耕道路,满足中型机械耕作要求。3.3 工程规划设计3.3.1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包括灌溉系统、排水系统规划设计。3.3.1.1 灌溉系统规划设计3.3.1.1.1 设计标准(1)、设计灌溉保证率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项目区属水资源较丰富地区,作物种类以水稻为主,因项目区的水利工程较少,水资源相对不丰富,本次设计灌溉设计保证率采用80%。(2)、灌溉水利用系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田间水利用系数乘以渠系水利用系数,预计项目区经过治理后田间水利用系数达到0.95,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80,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6。(3)、灌溉水质标准水质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地下水质量标准。3.3.1.1.2 水资源平衡分析(1)、需水量项目区内治理农田4500亩,其中4250亩为水田,种植水稻,250亩为旱田。项目区内有居民6815人。水稻设计灌溉制度采用“薄、浅、湿、晒”节水型水稻灌溉制度进行设计。项目区地理位置属东江上游丘陵山地农业区,查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选用*站点一年三熟保证率为80%、土质为壤土的年净灌溉定额为671m3/亩。保证率为80%时,项目区内4250亩水稻及250亩旱田(三亩旱田折合成1亩水田)的年净灌溉需水量为290.77万m3,毛灌溉需水量为382.59万m3。人畜用水年需水量为26.20万m3,人畜生活需水量与农田灌溉需水量两项共计408.79万m3。(2)、可供水量分析项目区附近的3座水陂、1座山塘、渠道区间来水,保证率为80%时,来水量共计5912.16万m3,可满足灌溉需水量及农村人畜用量的要求。3.3.1.1.3 水陂设计1#支渠从神下水陂引水,神下陂陂体破损,陂身砂浆抹面脱落,本次设计对坝体浆砌石采取修补措施、对陂身采取砂浆抹面措施等。2#支渠目前没有成形的水陂,本次设计在古洞片新建古洞水陂;古洞水陂以上集雨面积为5.17km2,堰型采用折线型实用堰,过水净宽为3m,堰高为0.5m,堰顶厚度为0.6m;为在汛期增大水陂过流能力,减少对水陂上游的影响,本次设计在实用堰中部预留一处闸槽,引水灌溉时用木板或叠梁挡水,以抬高水位;因堰高较小,本次设计不设消力池;水陂的其它参数详见水陂的相关设计图纸。3.3.1.1.4 渠系建筑物马腰磔干渠有2座渡槽;1座位于MYZGQ0+000处,宽0.9m,高0.8m,长8m,渡槽完好,加大流量相应的水深为0.73m,渡槽断面尺寸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保持现状;1座位于MYZGQ1+535处,宽0.9m,高0.8m,长5m,渡槽破损,需维修,加大流量相应的水深为0.66m,渡槽断面尺寸基本满足规范要求。渠道穿越道路时需设置过路涵,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需设置8座过路涵,过路涵的内径应基本与上游渠道底宽相同,经计算,过路涵的壅水高度在00.05cm,净空及其它相关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3.3.1.1.5 灌溉渠道设计(1)、灌溉渠系布置项目区灌溉水源为水陂、山塘等,本规划设计主要完善干、支渠及田间配套,规划成果详见项目区规划图。灌溉渠道设置干、支、农渠三级,各级渠道的控制面积、长度见表3-1。表3-1 各级灌溉渠道控制面积及长度表渠道控制面积(单位:亩)长度(单位:m)马腰磔干渠594040301#支渠6608832#支渠9002250农渠13301382农渠21602113农渠3801013(2)、各级灌溉渠道流量计算、灌水年内分配根据广东省一年三熟灌溉定额附表11-(1)各计算点枯水典型年灌水、降雨时段分配表,可计算得该区水稻田逐月灌水量,计算结果详见表3-2。表3-2 枯水年典型年灌水时段分配表(一年三熟)、设计灌水率根据灌溉定额及年内分配,计算出项目区的灌水率,取年内旬设计净灌水定额最大值64.416m3/亩,分析计算得设计净灌水率q净=0.746m3/(s万亩)。治理后项目区范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6,则设计毛灌水率q毛=0.746/0.76=0.981m3/(s万亩)、各级渠道流量计算渠道工作制度实行续灌方式,各级渠道设计流量按下式进行计算:式中,Qs续灌渠道的设计流量(m3/s);qs设计灌水率(m3/shm2);As该渠道灌溉面积(hm2);s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取0.82;Q该渠道分出的总流量(m3/s);该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L该渠道工作长度(km)。因缺乏实测资料,且土渠渗水不受地下水顶托,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采用以下方法计算:式中,该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 K土壤透水性系数,取3.4; Qdj渠道净流量(m3/s);m土壤透水性指数,取0.5。衬砌渠道用以下公式进行修正:0=0式中 0衬砌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0衬砌渠道渗水损失修正系数,取0.15;此外,灌区田间水综合利用系数f采用0.95。渠道流量计算详见表3-3、4。干、支、农渠的加大流量:加大百分数取30%,各级渠道的最小流量不小于设计流量的40%,相应的最小水深不小于设计水深的70%。表3-4 各级灌溉渠道流量表 :m3/s渠道编号设计流量加大流量最小流量马腰磔干渠0.350.600.4550.780.210.361#支渠0.080.1040.052#支渠0.080.110.1040.1430.050.07农渠10.040.0520.025农渠20.020.0260.014农渠30.010.0130.007说明:农渠1的控制面积按330亩水田计算,农渠2的控制面积按160亩水田计算,农渠3的控制面积按80亩水田计算。表3-3 渠道设计流量计算表说明:1、Qs1为区间灌溉面积所需的毛灌溉流量,Qs2为渠道的设计流量;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未对渠道流量的进位做相应的规定,Qs1、Qs2的进位规则参考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SDJ 217-84)及水工设计手册 第八卷 灌区建筑物;2、神下水陂集雨面积较小,而1#支渠控制面积较大,需从马腰磔干渠引水,干渠与1#支渠控制面积有500亩水田存在重叠。(3)、灌溉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渠道横断面以上述计算的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最小流量、加大流量为依据,拟定渠道断面形式及其断面尺寸、糙率、渠道坡降等。灌排结合渠还要考虑排水要求,排水流量计算见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渠道断面采用矩形断面,糙率n取0.018,各级渠道的断面参数见表3-5。干、支渠道岸顶超高参考灌溉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 50288-99)中的公式(6.1.23-1),并适当加大取整,干、支渠道深度见表3-5。表3-5 各级灌溉渠道断面参数表、渠道断面尺寸的水力计算按下式验算渠道的过流能力:Q=AC式中,Q渠道的过流能力(m3/s);A渠道的过水断面积(m2);C谢才系数;R渠道的水力半径(m);i渠底比降。计算结果见表3-5;由表3-5可知,渠道可满足过水要求。、校核渠道的平均流速各级渠道的平均流速按下式计算:式中,V渠道的平均流速(m/s);R渠道的水力半径(m);i渠底比降;n渠床糙率,取0.018。经计算可知,马腰磔干渠、1#支渠、2#支渠的最小流量相应的最小流速分别为0.420.49、0.33、0.330.45m/s,满足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规定的不冲不淤流速的要求。3.3.1.1.6 灌溉渠道的结构布置本工程渠床土渗透性强,地下水位相对较低,水渗漏损失量大,且有一部分渠段属傍山渠道或在陡坡的地段,因此需对渠道进行衬砌防渗。本次设计根据本工程灌溉渠道的特点,选定常用的混凝土、砌石两种防渗材料,详见工程设计图。其断面结构布置如下:干渠断面为矩形,由浆砌石挡墙、水泥砂浆抹面、石粉垫层、C15砼护底等组成;渠壁采用M7.5浆砌石挡墙,挡墙顶宽0.3m,非傍山侧建不小于1.2m宽的田梗(含挡墙顶)。干渠挡土墙每20m设一道分缝,分宽2cm。支、农渠断面均为矩形,由C20砼边墙、C15砼护底组成;砼边墙厚0.2m,砼护底厚0.1m;渠道每10m设一道分缝,分宽2cm。3.3.1.1.7 渠道施工渠道施工应确定渠道线路和边桩、渠底中线和高程,按设计断面开挖。一般应由中心向外,先深后宽,分块分层开挖。必须将表面上的草皮、树根、稀泥等清除干净。干渠浆砌石砌筑应由低向高逐步铺砌,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浆砌石施工规范进行,座浆饱满、勾缝平整。砌体每隔20m设一道伸缩缝,伸缩缝宽2cm,沥青杉板填缝。砼的施工法为0.4m3搅拌机拌制砼,胶轮架子车直接入仓浇筑,插入振捣器振实。砼模板采用定型式组合钢模板。3.3.1.2 排水系统规划设计3.3.1.2.1 设计标准(1)、设计标准根据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粤水电总字19954号)规定,项目区的排涝设计标准采用10年一遇24h暴雨产生的径流量,城镇及菜地1d排干,农田3d排干。(2)、排水模数计算、设计暴雨径流查算查广东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可知项目区最大24h暴雨均值为130mm,变差系数Cv为0.51,Cs=3.5Cv,可知KP=10%=1.673;项目区中心10年一遇最大24h点雨量为:1301.673217.49(mm)、设计排涝模数计算根据平均排除法计算公式,计算项目区内4500亩农田的平均排涝流量,C径流系数,取0.9。3.3.1.2.2 排水渠道设计(1)、排水渠系布置排水渠有支、农二级,两级渠道均为灌排两用,各级排水渠的控制排水面积、长度见表3-6。表3-6 各级排水渠控制排水面积、长度表渠道编号控制面积(单位:亩)长度(单位:m)1#支渠3008832#支渠5002250农渠11601382农渠2902113农渠3501013(2)、各级排渠设计排水流量推算排水沟渠的设计排水流量根据设计排水模数和各排水渠控制的排水面积计算确定,推算其设计排水流量。计算结果见表3-7。表3-7 各级排水渠设计流量渠道设计流量渠道设计流量1#支渠0.11农渠20.032#支渠0.19农渠30.02农渠10.06(3)、排水渠道纵、横断面设计、横断面参数:灌排斗、农渠采用矩形断面,糙率n取0.018。、水力计算各渠道的水力要素计算结果见表3-8,表3-8 排水渠道水力要素计算表3.3.1.2.3 结构布置灌排结合渠道结构,详见工程设计图。灌溉及排水、渠系建筑物等的工程数量、所需投资详见表3-10“水利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表”。3.3.1.3 水闸项目内现有水闸8座,其中干渠上的6座水闸具有排洪与分水两重作用,2#支渠上的2座水闸均为排洪闸。经本次设计复核,原有水闸布置合理,符合水力计算要求。根据现场调查,8座水闸均年久失修,分水闸、汇洪闸绝大已大部分损毁、废弃,原设计功能已基本丧失,只有干渠上的2#、3#水闸经加固后可恢复原设计功能,其它6座水闸均需重建,方能恢复原设计功能。结构设计:据计算,现有的水闸断面尺寸基本合适,在水闸处按水力设计要求及规范要求布置钢筋混凝土闸墩,闸墩宽0.6m,闸墩高度基本平与渠顶,闸墩顶部设钢筋混凝土排架,以布设启闭设备,排架高度根据闸门高度及检修要求确定。本工程所有水闸及断面均较小,宽、高均在0.71.1m,因此闸门均设计采用平面钢闸门,以使闸门经久耐用。水闸的相关参数见表3-9,水闸结构详见工程设计图。表3-9 水闸相关参数表说明:闸底高程基本与水闸所在位置的渠底齐平。3.3.2 农业工程规划设计为改善项目区耕作条件,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和田间管理,加强项目区田间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项目规划的重点。机耕路分别连接田间道路和村道。表3-10 水利工程量和投资概算汇总表具体布置如下:规划的机耕路是利用原有的田间道路加固、加高及加宽至3m。沿机耕路走向设置并连接田间道路。机耕路总长5.10km。机耕路路基填土高度不小于0.35m,路面铺筑石渣厚度20cm,路基与石渣垫层经碾压,保障路面在雨季时能畅通。同时,渠道与机耕路交叉时设置过路涵。机耕路结构详见工程设计图。机耕路数量、所需投资详见表3-11“农业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表”。表3-11 农业工程量和投资概算汇总表项目区现有灌溉、排水系统规划表见表3-12“项目区灌溉系统规划表”和表3-13“项目区排水系统规划表”。表3-12 项 目 区 灌 溉 系 统 规 划 表序号灌溉面积(亩)供水工程渠系工程小型水库、山塘堰坝泵站支 渠田间渠系(斗、农渠系)建筑物利用座加固增容万m3/座新建万m3/座可利用座改建加固座新建米/座可利用kw/台改造kw/台新建kw/台总长度km可利用衬砌km规划衬砌km地下管道km总长度km可利用km规划衬砌km地下管道km桥、涵、闸、渡槽等(座)1460011113.1333.13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老干部健康知识培训课件
- 热点10 突变和基因重组-高考生物专练(新高考专用)
- 2023年1月国开电大法学本科《国际法》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老人血栓保健知识培训课件
- 《高速卷绕头》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配电知识现场培训课件
- 2025版金融服务行业流动资金贷款合同
- 配电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危险品运输安全培训承包合作协议
- 2025版智能化国内货物公路运输服务合同规范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 成品出货检验报告模板
-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语段综合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 香豆素抗凝血药华法林及其类似物的合成
- 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
- GB/T 5453-1997纺织品织物透气性的测定
- GB/T 14315-2008电力电缆导体用压接型铜、铝接线端子和连接管
- 农民工工资表(模板)
- 《室内空间设计》第三章课件
- 学习《北方民族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修订)》课件
-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word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