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语文试卷(11)重点解析.doc_第1页
专升本语文试卷(11)重点解析.doc_第2页
专升本语文试卷(11)重点解析.doc_第3页
专升本语文试卷(11)重点解析.doc_第4页
专升本语文试卷(11)重点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选择题1.笔记体史书:唐代人刘肃所写的大唐新语是一部笔记体史书。国别体史书:以各个国家为线索的史书。如西汉的刘向的战国策。 编年体史书: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也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如春秋、资治通鉴和左传等。纪传体史书: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如司马迁的史记。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竭力倡导的治国方略是王道仁政。3.元杂剧西厢记的作者是王实甫。4.略(见课本第十三课李将军列传第56至58页)。5. 诗歌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所以王维山居秋暝中的颔联是D。6. 冰心往事中将大海想象为“海的女神”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不是比喻手法。7.郑伯克段于鄢中,庄公发誓今生不再与母亲姜氏相见的直接原因是姜氏与共叔段里应外合用武力夺取君位。8. A运用比喻;B 运用排比;C运用比喻和排比;D没有运用修辞方法。9.白居易杜陵叟交替运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10.徐志摩再别康桥风格是飘逸清丽,而不是气势雄浑。11. 略(见课本P68第十四课张中丞传后叙)。12.“长风破浪”: 选自宋书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出师未捷身先死”:意思是出征讨敌尚未报捷而身先死去。 出自唐杜甫 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与魏军相持数百日,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13. A屠格涅夫门槛散文诗 B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短篇小说C 培根论学问议论文 D茅盾香市记事散文14. “曲”这种文学样式兴盛在元朝。(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5.“贻笑大方”:出自庄子秋水 ;“开柙出虎”:出自季氏将伐颛臾 ;“信誓旦旦”:出自诗经氓16. A 句中“以”是由于、凭借的意思;B 句的意思是:大王(你)不是喜欢打仗吗?(那么)请(让我)用打仗来作比方吧。其中“以”是用的意思;C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把你(种树)的心得,转用到为官治民上,可以吗?其中“以”的意思是用、把的意思。D这句话选自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意思是:当庄宗李存勖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朱梁君臣的首级。“组”是“丝带”的意思,这里指绳索,这里是把名词作动词用,是用绳索捆绑。“函”,是“木匣”的意思,这里是把名词作动词用,是用木匣盛装。文言文中【以】的用法(一)介词1表示工具。“拿,用,凭着”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表示凭借。“凭,靠”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把”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 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5表示原因。“因为,由于”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6表示依据。“按照,依照,根据”例:今以实校之。| 余船以次俱进。 补充:“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例:以一当十(成语) 夜以继日(成语) 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而、又、而且、并且”或省去。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不赂者以赂者丧。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逆以煎我怀。(四)动词1以为,认为。 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皆以美于徐公。2用,任用。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五)名词。“缘由,原因”。 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六)通假1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 日以尽矣。2通“已”,止。 例: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2.把作为或制成。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例: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 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17. A第一句话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意思是: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句中“或” 意思是或许、也许。第二句话出自侯方域的马伶传,意思是: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句中“或”意思是有的人。【文言文中“或”字的用法】一)作连词1. 用作虚词(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 (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如: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君实或见恕。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或异二者之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能免乎。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 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二)作副词1. 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 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2. 间或,有时。或长烟一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三)作动词 通“惑”。迷惑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四)作语气词 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莫或兴之。清 黄宗羲原君 莫或除之。B选项两句话中“而”都表示转折关系。意思都是“但是”。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见试卷一第20题】C第一句“且”是将要的意思;第二句中“且”表递进,意思是并且。【文言文中“且”字的用法见试卷一第20题】D第一句意思是:梁王使者往返三次聘请,孟尝君始终坚决没有答应。句中“固”意思为坚决。第二句意思是:我的才德跟自己的地位不相称,本来我自己是清楚的。句中“固”意思为本来。文言文中“固”字的用法1)名词:险要的地势.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2)动词:巩固,安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坚守,坚决. 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3)形容词: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坚固. 江山险固- 坚决,坚持. 少年固强也- 4)副词:表本然,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表确然,确实,实在. 斯固百世之遇也- 表让步,固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8. 【意动用法见试卷三第8题】A句中“耻” :以为耻B句中“侣”、“友”:以为伴侣、以为朋友C句中没有意动用法D 句中“客”:以为客19. A该句出自汉无名氏陌上桑。意思是: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所以在这里,后一个“犁”和“锄”都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分别是犁地和锄地。20. A选自冯谖客孟尝君,“不羞”:不以为羞B选自李将军列传C选自梁启超论毅力D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意思是:养育好你们的小孩 。二、文言文阅读(一)选自宗臣报刘一丈书译文:且看当今社会上所说的上下信任是怎么一回事呢?当他从早到晚骑马去权贵人家的门口恭候的时候,守门的人故意为难不肯让他进去,他就用甜言媚语装作妇人的姿态,把袖里藏着的金钱偷偷地塞给守门人。守门人拿着名帖进去之后,而主人又不立即出来接见,他就站在马棚里,与仆人和马匹相处,臭气熏着衣服,即使是饥饿寒冷或闷热得无法忍受,也不肯离去。一直到傍晚,那个先前曾经接受金钱的守门人出来对他说:“相公疲劳了,谢绝会客,客人请明天再来吧。”到了第二天,他又不敢不来。晚上他披衣坐等,一听到鸡叫就起来洗脸梳头,骑着马跑到相府门口,守门人发怒地说:“是谁?”他便回答说:“昨天的客人又来了。”守门人又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客人倒来得这样勤!难道相公能在这个时候出来会客吗?”客人心里感到受耻辱,只有勉强忍耐着对守门人说:“没有办法啦!姑且让我进去吧!”守门人再次得到他送的一笔钱,才起身放他进去。他又站在原来站过的马棚里。幸好主人出来了,在客厅上朝南坐着,召他进去见面,他就慌慌张张地跑上去,拜伏在台阶下。主人说:“进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来,起来后就献上进见的金银。主人故意不接受,他就一再请求收下;主人故意坚决不接受,他就再三请求。然后主人叫手下人把东西收起来,他便拜了又拜,故意迟迟不起,起来后又作了五六个揖才出来。出来他就对守门人作揖说:“多亏老爷关照我!下次再来,希望不要阻拦我。”守门人向他回礼,他就十分高兴地跑出来。他骑在马上碰到相识的朋友,就扬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人说:“我刚从相府出来,相公待我很好,很好!”并且虚假地叙述受到接待的情况。因此与他相识的朋友,也从心里敬畏他能得到相公的优待。相公又偶尔对别人说:“某人好,某人好。”听到这些话的人也都在心里盘算着并且一齐称赞他。这就是所说的上下信任,您老人家说我能这样做吗?(二)选自苏轼前赤壁赋前赤壁赋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散文。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本段意思:在这时喝酒喝得高兴起来,敲着船边,打着节拍,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地泛光。我的心怀悠远,展望美好的理想,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依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赋中语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和“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等,至今常被引用。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三)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 本段意思:齐王建派了位使者向赵威后致书通好,赵威后接到书信,尚未启封,就问使者:“齐国今年收成还好吧?百姓生活还好吧?齐王身体还好吧?”使者很不高兴地说:“我奉命出使到您这儿来,可您不先问候我的大王,而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是把贱的搁在前头,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威后道:“不是这样。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能保有人民?如果没有人民,又怎么会有国君?所以,有问话不问根本而问末节的吗?”三、现代文阅读(一)选自契诃夫苦恼关于本文作者及思想内容见第二套试卷第三题现代文阅读(三)(二)郭沫若炉中煤这首诗选自郭沫若的第一本诗集女神,作于“五四运动”前夕。当时,作者正在日本求学,因感于国内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即将到来而创作此诗。这首诗尽管很短,但它不仅是诗人郭沫若早期的重要作品之一,而且也是“五四”时代一首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篇。 这首诗从主题到题材,从思想感情到表现手法,无不具有强烈的“五四”时代色彩。它通篇都是以炉里燃烧着的煤的口气来抒写的。所谓“炉中煤”,已经由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