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doc_第1页
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doc_第2页
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doc_第3页
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doc_第4页
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 记者: 东方 华盛顿Nov 10, 2006 今天的对比新闻,我们要对比中国高校和美国高校对社会的贡献,看看谁的贡献更大。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国官方媒体对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人杨振宁最近一篇讲话的报导。他在讲话中说,中国大学对社会贡献比美国大。他还强调中国大学生出国留学并非绝对重要。*杨振宁为中国教育唱赞歌*新华社在官方网站的新闻标题中,强调了“杨振宁谈出国热:大学生出国留学并非绝对必要”报导说,2006年10月31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东南大学演讲,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他就目前出国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目前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到美国去求学的现象,杨振宁认为,每一个求学者一定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出国。如果自己的学科是处于科学前沿,一旦信息不及时就会影响自己的理论研究,就应该到在这个领域处于前沿的国家去。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要求的话,就没有必要非得跑到国外去。 *称中国大学生对社会贡献更大*报导说,杨振宁对比美国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后的结论说,中国除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不如美国之外,在衡量大学成就的另外两个因素中,远远超过美国。报导说:“他认为大学的成就可以看三个方面:第一是本科教育;第二是研究生教育;最后是对社会的贡献。在这三个方面中,中国的大学在第一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是做得相当不错的。在本科生教育方面,中国大学训练出来的本科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在对社会的贡献方面,杨振宁说,中国20多年来高速发展是因为建国以来中国大学培养了很多高素质人才。在这方面看,美国任何一所高校,就算是哈佛大学也比不上。*官方媒体纷纷叫好转载*杨振宁的演讲在中国大陆引起了轰动,报导就像开了闸门的洪水,滚滚而出。用谷歌搜索关键词竟有47万网页报导了这一新闻。各大报纸、新闻网站纷纷转载。例如:中国著名门户网站搜狐的新闻标题是杨振宁称中国高校社会贡献卓越 远超过美国高校。搜狐还在这一新闻前面加了提要说:“杨振宁对于为何中国本土还没人问鼎诺贝尔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持乐观态度,称现在中国很多学者的科研还是很成功的。杨振宁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清华大学新闻网兴奋地刊登了杨振宁博士的又一篇演讲。清华新闻网的文章标题是杨振宁评中国高校教育:清华本科生水平超过哈佛。 亲中的香港电视媒体凤凰卫视在报导这一新闻的时候,也用了杨振宁称中国高校社会贡献远超过美国高校的标题。中国教育在线的标题是杨振宁称中国高校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比美国大。*薛涌反驳*与中国教育界和官方媒体如获至宝的狂热报导相比,中国互联网论坛上网民的反应以及海外媒体的观点比较冷静。中国的一些互联网论坛刊登了薛涌在东方早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对杨振宁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文章说:“杨教授不提第二项,即研究生教育,大概是因为学术论文白纸黑字,比较好统计,编造谎言难度大一些。本科生教育和对社会的贡献两项,比较模糊,难以落实到数据。所以,他可以信口开河了。可惜,他没有想到,如今美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非常细致,即使在这两个比较模糊的项目上,也有相当详细的数据。我们不妨比一比”。*美国市场认可大学生教育投资*薛涌在文章中首先比较了美国和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薛涌承认,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大学生价值的认可,并非完全能够用钱来衡量的。比如,一个理想主义的高才生,毕业后到偏远地区教小学,他或她的贡献也许比一个亿万富翁要大。不过,薛涌说,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中国毕竟凤毛麟角。难以在统计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绝大部份本科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成为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的大学教育是否成功,必须经过市场竞争的考验。他们挣钱的能力,就是市场对他们所受的教育的验收报告。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4年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年收入为51554美元,高中毕业生平均年收入为28645美元。也就是说,一个学士学位,一年能带来大约23000美元的附加收入。这也应了美国流传着一句话,那就是教育是最好的投资。而中国没有相应的完备数据。但最近媒体频频有新闻报告说,大学生的起薪收入,有的甚至比农民工还低。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毕业就失业,甚至出现硕士找不到工作而自杀的新闻报导。薛涌感慨地说,而这一切,竟发生在中国经济发展强劲,已经被公认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的时代。如果经济增长放缓,这些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和收入就更是不堪设想了。中国的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上,怎么能和美国比?*中国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些网民在评论中也不约而同地谈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根据中国媒体的报导,看看中国大学生就业难,难到什么程度。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学术报告会”,日前在北京大学举行,联合课题组向社会发布了新近完成的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新浪网调查数据为41.99%),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新浪网调查数据为7.27%),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新浪网调查数据为36.50%)”。这是对中国目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基本描述。报告说,“在大学生就业预期方面,特别是薪酬预期方面,研究发现,有6成以上(66.10%)的大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至2000元之间(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66.03%)。但零工资的出现(占1.58%)(新浪网的调查数据为1.63%)却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个人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对就业窘境的无奈”。*脑体工资倒挂*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引发一些专家学者对中国目前重新出现脑体工资倒挂现象的讨论。中国大学生在线10月27刊登了羊城晚报的一篇文章说“广州本科毕业生的预期工资水平比农民工的平均预期工资水平低100元”。广东白云学院副院长、高级职业指导师何小雄,早在10多年前,就曾在南风窗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等“脑体倒挂”现象的评论。时隔多年,这一观点重出江湖。*三百多法学硕士六人找到工作*中国教育科研和计算机网援引光明日报的一篇报导,也报导了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报导说,“武汉大学法学院300多名硕士毕业生差不多全部报考了公务员,最后被录取的只有5、6个人,这几位成功人士成为年级里的传奇人物”。就业难并非仅表现在这些名牌大学的法学硕士身上,全国各地的高校毕业生许多人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据中国媒体报导,有的大学生为了找工作长期住在“10元店”里,有的人为了应聘“盲流”于各城市之间,这些都无不透露着大学生们就业难的辛酸。中国大学生太多了吗?一些专家指出,从大学生占人口比例看,中国的大学生不但没有过剩,比例还十分低。中国目前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而美国是35%,日本是23%,中国远远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社会人才配置协调出现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反映出的高等教育“过剩”,显然是一种虚假现象,实质是社会人才配置协调出现了问题。 有些媒体批评现在的大学生心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提倡大学生就业要转变观念。一些专家评论道,这当然很对,但大学生到街头擦皮鞋、卖糖葫芦,大肆宣传北大毕业生也能到农贸市场卖肉,这也太夸张了。如果那样,中国也不必办高等教育了,大家也不需要上大学了。其实,对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举家借贷,倾家荡产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十分现实的目的就是为了“低不就”,就是要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要求大学生去从事一些有中学学历、小学学历就能干的工作,显然误解了高等教育,也是在浪费社会宝贵资源。 *没后门难找好工作*有些专家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关键之所在。通往高薪工作的大门朝“后”开,有才能没有后门和关系的人才进不来。光明日报的一篇文章对比了入学和毕业求职的二者不同。文章说:“高考入学时较好地体现了公平、精英原则。参加高考时,由于有严格的原则保证,你只要才华出众,就能上好学校好专业;但就业时却不一定讲这个,各行各业、各个单位,都有自己的所谓的原则,因此在没有公正保证的原则面前,大学生的就业优势锐减,大学生同常人一样体验就业难也就不奇怪了。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缺乏公正,社会人才配置就会出现不协调”。换句话说,参加高考,只要能考高分,就能够被一所好大学录取,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毕业之后,要找到一个好工作,在目前中国这样的社会里,没有门道,没有后门,没有人脉,再有才能,恐怕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许多人才被工作单位浪费*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很多单位掌握在庸才手里。很多中国学者讨论过中国逆淘汰率。在中国的一些单位,往往实行的是人才的逆淘汰制度,越是精英越是早早被淘汰。很多单位是小人当道,好人受气。中国大陆流传的一个顺口溜,形像地讽刺了中国大陆社会和官场的现状。“富了投机倒把的,提了吹牛拍马的,树了弄虚作假的,苦了奉公守法的。表扬了指鹿为马的,提拔了溜须拍马的,苦了当牛做马的, 整了单枪匹马的”。新毕业的大学生,空怀一腔豪情壮志,到了这样的单位,过不了多长时间,或者被淘汰,或者同流合污。*学生:功利加腐败加道德败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大学生本身怎么看中国高等教育的成败。海南大学学联刊登该校的校学联记者团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深度剖析中国大学教育失败。文章说,功利化的教学是中国高校的通病之一。文章指出:“在欲望和金钱的刺激下,一切都是功利化的行为。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知道是受了就业压力的刺激还是物欲的享受,一切都是为了明日的财富。所谓理想、信仰,在这个人性荒漠化的时代,已经一文不值了。如果你在大学和人家谈信仰、谈理想,会被人家斥为落伍的另类。很少有人做学问,而是如何赚钱,如何掌握最能赚钱的技能。这样的恶果,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真正的形成,取而代之的是拜金主义,这样的一个群体,却要承担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不能不深忧啊”。 海南大学学联的校学联记者团写的文章还谈到了中国大学的学术腐败和道德沦丧现象。文章说:“中国的大学校园,已经成了人格分裂的温床。教授嫖娼,在中国慢慢地不是新闻了,学生堕胎更不是新闻了,自杀现象已经在中国的大学里面成了不是新闻的新闻了。男学生嫖妓、 女学生被包养,我们就生存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是的,这是少数,但是这样的少数,我们却并不感到奇怪,你可以说这是例外,可是我们对这样的例外并不麻木,情杀、自杀、暴力,我们的象牙塔,在间或的上演着悲剧。“而我们的媒体,却在掩盖,我们的学校,却在封杀,没有人敢去直面这样的事情,怕误了自己的晋升。我们看到了马加爵的悲剧,我们只知道他是个杀人犯,可是谁知道那事件背后的心酸和鲜为人知的经历呢。我们该深思了,大学究竟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文章最后的结论是:“教育最本质的问题是育人。可惜我们的整个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一开始不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最终也不曾教学生如何待人,僵化的教育体制,根本无法让学生得到人性的关怀”。 谈到教育对大学生人性的关怀和学生对社会的贡献,让我们来对比看看美国学生通过无偿参加社区服务和自愿活动奉献社会的有关情况。*美国鼓励学生做义工*美国从中小学开始,就鼓励学生服务社区。很多美国高中硬性规定,学生必须有多少小时社区服务时间,才能够拿到毕业证书。所以,在美国的公共图书馆,老人院等等,到处都可以看到高中学生在那里做自愿人员,无偿地为社区提供服务。到了大学毕业,服务社会的现象就更加普遍。美国高等教育界非常自豪地把对社会的服务当作美国大学别于欧洲大学的一个特点。在2004-2005学年,美国有330万16到24岁的大学生作义工。这相当于所有1080万适龄大学生的30.2%。打义工的行为几乎成为是否受过大学教育的标志。薛涌在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一书中写道:“美国的大学没有围墙,为当地社会提供一系列服务。比如,老年人常常可以到大学来免费旁听。哈佛这样的名校,也开办校外课程,为那些年轻时错过上大学机会的大龄学生服务,学费仅收七分之一,授予哈佛的文凭,甚至诺贝尔奖得主也会前往授课。当地的优秀高中生,也可以经过适当途径到大学里旁听,甚至有修学分者。当地中小学,经常可以利用大学的设施。“再对比我们的大学,豪华校门盖得多么森严!名校要限制校外游客,更不用说让社会人员进教室旁听了。我们的大学,流行的是圈地、盖楼、编外高价招生,拿了人家的钱又不给人家正当的学位”。薛涌问道:请问杨大教授,这叫什么社会贡献?*喜鹊和乌鸦*一名网名叫雪里埋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表文章,对杨振宁博士的演讲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进行体制改革,为学术自由和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土壤,迎头赶上突飞猛进的社会需求。令人遗憾的是,杨老却三番五次地发惊人之语,为我国的高教体制叫好,让人不得不怀疑:是不是因为住着清华的别墅,在现有体制下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