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定稿.doc_第1页
2007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定稿.doc_第2页
2007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定稿.doc_第3页
2007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定稿.doc_第4页
2007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真题定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入学考试试题中国古代文学史1、 解释(65=30)1.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意思指(乐府诗)的创作是有感于现实生活中的悲哀或快乐,是源自于具体的事件而发出的感慨。现常可用于形容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两汉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就是创作主体有感而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激发乐府诗作者创作热情和灵感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及人们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 题材新鲜多样,内容丰富多彩,通过战争、恋爱、生活、婚姻、劳动剪影生活琐事,不仅揭露阶级压迫本质,而且表达人民心声,表现人民饿喜怒哀乐,从而成为汉代社会生活环境的镜子,是对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继承,对后世影响很大。2. 宫体诗 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梁简文帝萧纲。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并提出“立身需谨慎,文章需放荡”。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代表作家:萧纲、萧绎、徐陵、徐干、庾信、庾肩吾。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以说是宫体诗的总集。从诗歌发展史上看,宫体诗起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隋及唐初诗风流于靡弱,多少是受它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在形式上比永明体更趋格律化。至于它用典多、辞藻秾丽的特点,对后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唐代的李贺和李商隐的诗,显然曾吸取过“宫体诗”的某些手法。3.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指唐、宋两代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人都提倡散文,反对骈文,是唐、宋古文运动的健将。明初朱右选辑八人古文为八先生文集(已失),始有八家之名。明中叶唐顺之选辑唐、宋文,亦取此八家。嘉靖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流传最广,八大家之名遂家喻户晓。八大家散文风格各异,韩愈散文雄健奔放,波澜壮阔;柳宗元散文精密峻峭,清新秀美;欧阳修散文流畅婉转,迂徐委备;苏洵散文博辩宏伟,简劲凝练;苏轼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辙散文和平坦荡,体气离妙;王安石散文峭刻雄劲,简丽幽远;曾巩散文平易舒畅,简括严密。八大家中,以韩、欧影响最大。韩文如创阁奇景,欧文如江南秀色,并称“韩欧”。八大家中的宋代六家,又都受韩愈影响。4. 江西诗派 宋代诗歌流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论诗力主劲峭奇险,追随和仿效的人颇多。黄庭坚论诗“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当时发生了较大的影响。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们“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形成了宋代较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派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西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十一人是江西人。黄庭坚下列陈师道等25人,诗派成员大多或多或少的受到黄庭坚的影响,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接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5. 散曲 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的酝酿,都宋金时期有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曲在此的基础上演唱,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又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为北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 6. 临川四梦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家戏剧创作 的全貌,而且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为“临川四梦”,亦称为“玉茗堂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及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有 一是“真情”。前二梦写的是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 二是“矫情”。后二梦写的是士人仕途与宦海沉浮,劝世人超脱对“矫情”的贪恋。牡丹亭是“临川四梦”中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家地位的一部传奇,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瑰宝”。二、简答(310=30)1.史记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特色 史记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它作为历史著作,是忠于历史真实的,但是作者在“实录”的 基础上,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再现了一批栩栩如生、富有性格特征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塑 造人物的方法特色主要有: 一是精心选材,合理剪裁。1 写大事。选择人物一生当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具体描写,以展示人物一生基本历史 面貌和主要的性格特征,采用多维透视的方法。 如写项羽,主要通过“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写出他爱人礼士,妒贤嫉能,残暴,仁爱2 写小事,琐事,细节。揭示人物性格及其发展过程,更具真实性。如写张汤劾鼠,李广射石,韩信胯下之辱。3 “互见法”。为了突出某个历史人物的具体面貌及主要性格,把他的某些事件和性格特点置于别人 的传记中去描述,用“事见中”“语见中”做提示语,这就是“互见法”,其目的在于避祸或者避免重复,但主要是为了服从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如高祖本纪主要描写刘邦起义,写他知人善任,正面表现一代开国帝王的神采。但是他性格中 的狡诈、残忍、无赖的一面,则是在其他人物的传记中表现出来。 二是故事化的手法和戏剧化的场面。 根据人物关系之间复杂以及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安排人物矛盾冲突,构成戏剧化场面和故事化 情节,使得人物的思想性格得到充分体现,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如:项羽本纪中“鸿门宴”;魏其武安侯列传中“使酒骂座”“东朝廷辩”(窦婴,田蚡,灌夫) 三是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独白。这是揭示人物思想性格和内心心理的重要手段。如: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的率直大胆和垓下歌的英雄末路的悲歌。 四是对比衬托的手法。(同类合传,比照衬托) 对比项羽本纪中刘邦善于纳谏,城府深与项羽刚愎自用,直率磊落的对比。 列传有专传、合传(屈原贾生列传)、类传(儒林外传)。2.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诗的不同风格的形成,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统一时期的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或处于战乱之中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这时的诗,往往便表现为沉郁顿挫。长安困顿、陷落贼中、华州鄜州时期、陇蜀道上、夔州以后的诗,多数是这类风格。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1) 沉郁顿挫,即在杜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情感奔突,作用于心中深沉低回,千回百转,欲扬先抑。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历深厚、技巧娴熟,但当其历尽磨难、 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具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 杜甫不但目睹了时代的转折、社会的变化、政局的动荡、人民的苦难,而且也亲历了离乱时代的种种不幸。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无力正乾坤”的悲愤与无奈,都写入了他作为一代“诗史”的诗歌当中。所以他的一系列代表作中,反映的是一种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忧郁悲凉的气氛。而这种郁积于胸中的悲怆之情,势必会形成沉郁的诗风。所以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忧国忧民、慨叹世事,愈至晚年,这种情绪愈为强烈。而杜甫有时一个极有骨气、极有良知的人,其郁积胸中之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变得个更加深沉浑厚,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如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或即景含情,或直诉悲愤,或借古喻今,或欲说还休,沉郁回环、悲慨深沉,音情顿挫,突出变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2) 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杜诗除了沉郁顿挫之外,还有其他风格。胡震亨说杜甫的诗“精粗巨细,巧拙新陈,显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唐音癸签卷六),就是说的杜诗风格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正是伟大作家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标志。在杜诗的多样风格中,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3. 为什么说唐传奇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1 虚构和想象的运用。如果说六朝志怪的记录手法还比较质朴简单的话,那么唐传奇的虚构和想象已 标志着文言短篇小说的成熟。 在处理虚实关系上,唐传奇突破了实录性,讲究情节的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统一,将情节的虚构、想象与作品的叙事艺术融为一体,使作品文笔精细,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 唐传奇标志着文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唐传奇是由志怪小说深化而来,它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是先秦的历史传记小说,但是唐代小说家把史传的“因文运事”改为“音文生事”。a. 唐传奇作家大大降低了自己描述对象的社会层次,把笔触伸向与军国大事无关奇人奇事,获得了 过更为丰富多彩的题材,才有可能汲取更多的故事情节、生活细节和声口各异的人物语言,这是小说 文体获得独立地位的关键。b. 唐传奇将故事情节化,细节化注重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尤重细节。内容的生活细节化也是区别传奇 与志怪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别小说完全独立与否的一条条限。c. 唐传奇的叙事模式是由故事中心向情节中心、人物中心演进,全面采用史传手法,写一个人完整的 一段甚至一生经历,有意设计各种场面,多方面描绘环境、编织对话,使之更贴近人物的性格和特定 的环境3 极富文采的语言,其叙述语言雅俗兼采,时庄时谐,用文言描写物态人情以致琐碎情事,简介、准确、丰富、优美。4 在传奇文中大量运用诗歌辞赋,不少名作中穿插诗歌,以表达某种难以直言的心态和情事,增添行文的风采意趣和艺术气息,带有诗化的特征。三、阐述与分析(330=90)1. 诗经与离骚比兴手法的比较1 “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是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总括起来 也就是借物抒情,前人概括为“比兴”。它是由诗经最早开创的,离骚继承并发展之。2 诗经中的比兴时有寄托,这一点离骚与之相同,并极大地发展了诗经中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但是诗经中的比兴不一定都有寄托,诗经经学化后,一些比兴往往被 加以穿凿附会,这与离骚有所差别。3 诗经中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比兴分为二物,用以起兴和比喻的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离骚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物比物,触物起兴,而是合比兴为一,开始物我杂糅,情景交融。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意味,使物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如离骚中用鲜花香草比喻高洁,以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小人,以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等,不再是简单的比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它开辟了后世“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的先河。 但是诗经中赋比兴应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也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 秦风蒹葭就是如此,这与离骚又有共通之处。4 诗经中比兴往往是一个片段,或全篇就是一个比喻,如硕鼠等;而离骚中比兴不再限于一事一物,而且还成为一个个系列。如对君臣、国家、善恶的比喻,就前呼后应,寓意清晰,形象鲜明,各成一个系列。5 王逸的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 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道出了离骚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2. 苏轼对于词体有怎样的突破与创造1 提高了词品。 突破了“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尊词卑”的传统观念,把词上升为情性文字。 北宋人以词为小道,后柳永写作“骫骳从俗”的慢词,“曲子”在正统士大夫中的名声更有跌落之势,苏轼词出,因其人望和文名,高压的此风和词品,对词的认识又有所转变,始有“尊体”之说。a. 诗词同源的词学观;b. “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2 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无事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真诚严肃的创作的态度,内容的社会化。“社会化”:相对于词的狭隘的“别是一家”,将传统书写爱情之词转为表现性情之词,充分表现了作者饿性情怀抱,甚至延伸到广阔的社会领域。“雅化(士大夫化)”:苏轼继承和发扬了前人词“社会化”的倾向,又以自己开阔的生活经历和深刻的思想面目融入其中,从而完成了词的“士大夫化”。3 “以诗为词”,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苏词的本质特征,用陈师道的话来概括“以诗为词”,即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a. 采用标题和小序大量使事用典b. 突破了词对音乐的依附关系,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c. 诗文中的语体,见于其词。词的语言由纤巧秾丽,发展为伸缩自如,行云流水,高度诗化。4 创新词风。创“新天下耳目”的词风,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苏轼的艺术风貌和艺术风格不拘一格,多姿多态。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轼就其总体风格而言,开创了旷放和豪放的自然而工的词风,并对传统的婉约词风进行了“雅化”。从前,词境幽曲狭小,苏轼把诗中波诡云谲,纵横驰骋的笔试带入词中,于是,苏词要“关西大汉执铜牙板,唱大江东去”。如:豪放之风: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 旷放之风:水调歌头、定风波 婉约之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 红楼梦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家庭生活,是爱情与婚姻,这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一、 指出下列诗文的篇名或作者,并解释红色的字词(50分)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女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3.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5.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7.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8.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9.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10.新歌细字写冰纨,小部君王带笑看。二、 作品分析(75分)1.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