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历史学科品牌网站 必修3 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习题集锦一 、黄老之学1、成语“萧规曹随”反映了汉初主要的政治统治思想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 B法家的法治思想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黄老之学2西汉初年,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思想是A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墨家思想3西汉初年,黄老之学为统治者尊崇的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西汉初年经济恢复和政治统治的需要B儒学思想已经过时C统治者敬仰黄老之学D黄老之学的无为思想4、关于汉初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内容,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二是治国 B、 黄老之学的基础是早期道家理论C、只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不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D、 黄老之学是黄帝和老子学说的综合5、下列对于黄老之学中无为而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无为而无不为 B、积极有为C、毫无作为 D、待时而动6、下列关于汉初居支配地位的黄老之学的表述正确的有(1)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3)与儒家思想决然对立(4)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A、(1)(2)(3)(4) B、(1)(2)(3)C、(1)(2)(4) D、(2)(3)(4)7、黄老思想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即位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汉高祖到汉武帝以后D从西汉建立之前到汉武帝以后8、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倡导“待时而动” 倡导“因时制宜”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A B CD9、黄老之学的本质是A积极无为 B、消极无为 C、礼法并用 D、博采众家之长 10、汉高祖采纳黄老之学的客观原因是A、社会十分贫困 B、秦朝灭亡教训C、大臣陆贾建议 D、刘邦远见卓识11黄老思想中最基本的立足点是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阴阳家思想 D、法家思想12、西汉初年,黄老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 D、黄老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13、黄老思想的作用是( )A、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B、强化了中央集权C、有利于西汉社会的长治久安 D、使道家思想发扬光大14黄老之学指的是A黄帝和老子互相交流,合作创立的学说B阴阳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C黄帝年老时创立的学说D道家学派中的黄帝学说和道家学派中的老子学说15、 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淫愈炽,兵马益而敌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B减少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二、罢黜百家16、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17、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18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此,他向汉武帝提出:A天人感应学说; B君权神授学说;C独尊儒术建议; D崇尚法制主张19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20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促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D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21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最主要的是A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B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2、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 )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吸收了各家思想,适应了不同阶级的要求D、汉武帝对先秦之儒的不满23、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C、性善论 D、大一统24、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反映的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儒家思想是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思想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25、(2004、上海、4)汉武帝问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 ( )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的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2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B、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C、促进了民族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D、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7、对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本质认识更为贴切的是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的思想C、阴阳五行思想 D、君权神授思想2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B.儒家思想是西汉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C.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学的人 D.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9黄老思想成为西汉初年指导思想的客观原因是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B黄老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C黄老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局面D黄老思想是种消极无为的思想30黄老思想作为一种统治思想,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A以德治国B依法治国C以柔道治天下D礼法并用治理天下 31.如今,能成为博士,是众多莘莘学子的追求,但最初的博士是指( )A汉武帝时设立的专事研究、传播“五经”的教官 B儒家学派的弟子C有很高的学问并博闻广记的士人 D泛称有高深学问,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的的官员32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君权神授”33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 34.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35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有利于加强君权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使儒学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 B、 C、 D、36、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37.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的是: A.韩非的法家思想 B.孟子的仁政学说C.老子的道家思想 D.汉初的黄老学说3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深远影响是: A.促进西汉实现 “大一统” B.开创思想专制的先河C.推动古代教育发展 D.儒学取得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9.儒家思想在与其他思想的不断碰撞中A. 不断修改自身的学说 B.吸收其他思想补充,发展自己 C.保持传统思想不变 D.压制其他思想发民展40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 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 三、非选择题41司马迁说孟子的学说“迁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分析说明在战国、秦、汉的不同地位及其原因,指出儒家学说地位变化所反映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方面的特征。(11分)答案:地位:战国时备受冷落,秦朝遭受压制,汉朝获得独尊地位。原因:(1)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保护农业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时期,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受统治者的冷落。(4分)(2)秦朝时,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遭受压制在情理之中。(4分)(3)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内容,揉合了多家学说,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藉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获得独尊地位。特征:思想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由割据到统一的历史趋势;思想文化必须为政治服务,才能生存发展。(7分)42试分析董仲舒的思想体系,并谈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意义。答案(1)董仲舒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天人感应”的政治思想。(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的这些措施,为儒学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43阅读下面材料: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这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首、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古之王者明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原文)(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异同。答案:(1)李斯的主要观点:A、私学兴起,诸子百家争相议论朝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B、“焚书”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2)董仲舒的主要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兴办学校,重视思想教育,以礼治国(3)同:目的相同,即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异:A、工具不同,李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董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B、手段不同,李以法律和严刑为手段,实行霸道政治;董是以思想教化为手段,实行王道政治4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2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以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3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4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夫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1、2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并分析原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在当时诸候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2)根据材料3、4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什么问题?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统治地位开始动摇。(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下你对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儒家思想在初期不断丰富和完善,逐渐确立起统治地位,对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起了很需要作用;但是,后来僵化保安,禁锢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进步。4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胡其利,人有其治(利用)天地官(管)而万物役(服务)制天而用之。荀子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春秋繁露材料三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瑞:吉祥之意)应诚而至。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草生矣。此灾害所由起也。”请回答:(1)上述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共同反映的中心论题什么?这两个材料中“天”的含义是否一致?如何正确解释?人与天的关系。含义不一致。材料二中的“天”是指神化的“天”,材料一中的“天”是指“自然”。(2)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应如何评价?材料一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一种进步的唯物主义思想,但应注意的是,人类不仅要有战胜自然的勇气,更要遵循自然规律。(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材料二认为天有意志,可降下灾乱;同时把“天子”神化,目的是宣扬君权神授,皇权至上,宣扬大一统,让人民服从君主。材料二是一种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唯心主义思想。46.韩非子和董仲舒分别是战国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1)二人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10分)同: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实行君主专制。都顺应了历史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代表地主阶级的意志,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异:韩非子的思想有较强的改革意识;董仲舒的思想则有守成固本的特点。韩非子主张法治;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韩非子主张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董仲舒则主张“大一统”,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借此欺骗人民。(2)二人的思想各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韩非子的思想集中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主张,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试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6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产生了地主阶级。人们渴望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封建经济。其中不仅需要巩固对奴隶制度的胜利、严刑镇压人民的反抗,也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韩非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汉朝建立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此后,激进的法家思想和无为的道家思想都已经不适应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封建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47.(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概述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状况。(2分)(2)分析这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8分)答案. (1)汉初至汉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的国富民丰的变化。(2)要点:汉初社会经济残破,百费待兴,而黄老之学则提倡“无为而无不为”,适应当时进行休养生息的需要;汉武帝时,随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已经成为形势发展的要求,而黄老之学已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同时,儒家学说也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儒学很快取得独尊的地位。 48、“萧规曹随”这一历史典故反映了汉初怎样的政治思想? 曹参做法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 (1)黄老之学。 (2)实质: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继续维持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继续维持汉初制定的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保持了西汉稳定发展的局面,使西汉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49.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孔子 孟子 董仲舒(1)上述三人分别对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怎样的贡献?(2)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怎样理解? (3)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就是“显学”,但为什么到汉武帝时期才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 案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孟子:仁政学说,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说。倡导先义后利。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2)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靠仁政学说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因此司马迁认为孟子的思想是“迁远而阔于事情”。(3)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5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三代(夏、商、周)的制度是相承的、一贯的,周王朝的统治将百世一替地延续下去,天子的权威必须恢复。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是“正名”,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各自的名分,不越位,不僭礼。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作,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上,可使梃发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公孙鞅(商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日起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日起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君书。更法 材料四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有关治国方针大计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朱绍侯中国古代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孔子“正名”的思想实质是什么?你如看待孔子的“正名”思想?(4分)(2).归纳材料二中孟子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有何进步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的观点?商鞅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3分)(4).根据材料二、三、四,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3分)答案:主张贵贱有序,维护已经没落的旧制度(或分封制、等级制、奴隶制);孔子的正名思想具有落后保守性(3分)主张:仁政,宽刑薄赋;意义: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抑制统治者的暴政。(3分)历史是向前发展,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推动了各国的改革变法。(3分)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提倡。(3分)51、读下面史料: (15分)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完成下面问题:(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6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得1分,改正得2分) 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护牙齿毕业论文
- 排水管道水力计算与流量优化方案
- 毕业论文答辩跨系
-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和设计
- 道路运输两类人员安全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生儿护理查房
- 2025年物体打击应急演练脚本范文
- 2025年上肢骨折护理记录范文
- 2024社区《网格员》考前冲刺卷(含答案)
- 毕业论文大数据与会计专业
- 2024年福建投资集团招聘真题
- 2025年乡村方面的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26道医院财务科岗位面试真题及答案
- 农业机械无人驾驶协同系统接口设计与数据交换规范
- 2025年“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黄金集团井下技能工人招笔试高频考点题库考试试题【含答案】
- 研发样品管理办法
- 儿科护理实习出科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指南
- 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柯坦镇葛庙小学小升初数学试卷
- 2025年四川乐山市中区物理高一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DB54-T 0481-2025 西藏地区220kV和110kV变压器中性点 过电压间隙保护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