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1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2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3页
定风波教学设计4.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定风波教学设计姓名:廖敏(40802260)学号:40802260班级:08级汉语言文学(6)班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品味,鉴赏词作语言之美;大部分同学能达到当堂背诵。2、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译读法等方法,鉴赏词作;通过知人论世理解词作深层内蕴。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苏轼面对人生荣辱浮沉的旷达胸襟,提升自我人格境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语言艺术。2. 教学难点:理解词人的人生哲学,提升自我人格境界。教学方法:提问法译读法 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二、 导入师:同学们!我们曾经随着戴望舒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我们也刚刚在骤雨初歇的傍晚,和柳永一起感叹离别的哀伤。仿佛雨和文人骚客有着不解之缘。今天,让我们跟随另一个人,一起到雨中走走,看看还有什么别样的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鉴赏词作语言之美;体会词作情感内蕴;汲取人生智慧。下来,我为大家朗诵一遍,在老师朗诵时,注意节奏,并且借助注释疏通文字障碍。三、 朗读感受l 教师范读l 学生齐读(把握节奏)三、 层层品读l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穿林打叶声作者在小序中说沙湖道中遇雨,那么词正文中是怎样描绘的?请大家在词中找找看!穿林打叶(板书“穿林打叶”)穿林打叶,“穿”“打”是动词,如果我们用这两个字造个词,可以有“穿透”“穿破”“击打”等等。看来雨下得不小。莫听、何妨苏轼对此的反应呢?用原句回答。 “何妨吟啸且徐行。”提醒别忘记“莫听穿林打叶声”。用通俗的讲就是,面对突降的暴雨,作者耳不旁听、目不斜视、胆不战、心不惊,且吟且啸,且啸且行,仿佛置身事外,不以为意。体现作者的什么个性?【洒脱+疏狂】1) 与别人比。“同行皆狼狈” 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般狼狈逃窜(cun),东坡却是“何妨吟啸且徐行”【卓尔不群,非同一般】2) 从天气看。“穿林打叶”,自己且吟且啸,且啸且行,还是慢慢行。【反其道而行之的倔强、铮铮傲骨】l 竹杖芒鞋轻胜马【关键问题:从轻看出作者怎样态度?】1) 【学生翻译,突出“轻快”】我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轻快。2) 【教师引导,阐发“轻松”之义。】竹杖芒鞋倒也是轻装便服,但是如果在山中,路那么泥泞,拖泥带水的肯定是快不了了。那为什么还会说“快”呢?在注释中,我们知道,现在作者是被贬在黄州任上,现在没有官场权力争斗,公务上的“案牍之劳形”,也就是常言道“无官一身轻”。l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结合作者生平重点讲解,一是深入体会文本,二是明确艺术上的特点】1) 文本深度解读喊得有气魄。谁怕?震耳发聩;“一蓑烟雨任平生”。喊得有分量。多少悲凉和苍桑呐!词作于公元1082年,两年前,苏轼两年前,因为“乌台诗案”,其实就是文字狱,而锒铛入狱,身陷囹圄,忍受着身心的巨大侮辱,几乎命丧黄泉,正如他后来回忆说“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在向前追(zhi)溯(s),1071年,王安石登上政坛,因为苏轼和王安石激进的做派不和,然后就外放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长达八年。我们来替东坡算一算,从1071年到现在的1082年,苏轼受到接踵而来的厄运长达10年。2) 艺术上。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以小寓大,言外无穷。l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凄风苦雨云消雨霁:看苏轼的对待人生起伏的泰然和随缘自适】雨来时,没有愁眉苦脸;天晴了,也没有欣喜若狂。 安之若素,随遇而安,任天而动;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话来说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l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 时间上的流转;空间上的推移(反思,距离性的关照),这种距离性关照,苏轼发现了什么呢?也无风雨也无晴【设问】明明有穿林打叶的风雨,山头斜照的晴朗,为何又说出这样一段话来? 1) 作者对这些都看得透彻了,自然觉得无所谓了。正如元稹说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人生中的沉浮、顺逆、荣辱等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都等闲视之,自然界的风雨又能奈何东坡吗?这也可以是一种隐喻。2) 东坡的辩证思维。【教师引导】赤壁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归去【师生探讨环节】1) 有人说是归向“陶渊明的田园”。n 买田背景。游金山寺“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意思是:我告诉长江的江神,我指水发誓有了田一定会归隐;仕途挫折。n 装束。不正是隐士装束(sh)吗?张养浩【双调水仙子】(隐逸)“黄金带缠着忧患,紫罗襕裹着祸端,怎如俺藜仗藤冠?”就是最好的注解。n 用典。俞成萤雪丛说云“诗人于渔父称为一蓑烟雨,于农夫称为一犁烟雨,于舟子则曰一篙春水”;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2) 有人说是“世俗的樊笼”。n 也无风雨也无晴。佛教六祖六祖慧能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世俗只是自己的立锥之地,寄身之所,无所谓什么“樊笼”。【升华环节】归去的两种指向,就是士大夫“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这样才能一方面坚守自己经世济民的磊落大志,又可以使心灵得到休憩。但这种在逆境坎坷中的沉默,绝对导向着一种爆发。正如此,苏轼没有茫然和颓废,依然坚守着对生命价值的追寻之中。所以当他后来一贬再贬,甚至被贬到蛮荒的琼州,食芋饮水,后有遇赦返回时,他在渡海时作了一首诗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有这么一句“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和“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一对比,我们就会体会到饱经沧桑后苏轼的旷达和坦荡。【可以让同学谈谈感受和思考,看时间是否允许,如果可以当堂完成,不可以就留为家庭作业】预设生: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况对于苏轼这样一个饱受不幸磨炼的人呢,但是他能坚持,能从一个个坎坷中用乐观拯救自己的灵魂,最终成就不悔的人生,我们也应该这样,乐观面对生活。生:我们以前学过一篇文章叫做“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这正是苏轼或者说人类命运的写照,我们是脆弱的,但是思想可以使我们面对狂风暴雨时具有韧性,能够屹立在晴朗的蓝天下。师:大家谈得很好,或者结合苏轼人生经历或者联系以往所学知识。老师也想谈谈自己的理解。可以吗?(生点头)从词作讲,作者经历突如其来的大雨,不久,天又放晴,这不正想人生中的遭遇吗,有时命运像是和我们开玩笑,就试看看我们是否坚定,一些当下认为不得了的事情,过往之后,就会觉得也不过如此,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生:有。四、 总结和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