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新型耕作模式.doc_第1页
推广新型耕作模式.doc_第2页
推广新型耕作模式.doc_第3页
推广新型耕作模式.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广新型耕作模式 提高玉米生产及生态效益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全省常用耕地面积378.47万公顷,其中,旱粮作物为337.58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89.19 %。我省旱粮作物主要是玉米,“十五”期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为266.7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79.00%,总产量为1650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商品量在1500万吨以上。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贯彻落实,生物防治玉米螟、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灭鼠等重大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并且在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带动下,我省玉米生产能力得到较快提高。2005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77.5万公顷,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64.4%,比2001年的192.7万公顷增加44%。其中全省专用玉米105万公顷,占玉米种植面积的37.8%;玉米产量达到1815万吨,占全省粮食总产的70.4%,比2001年的1328.4万吨增加了36.6%。与全国水平相比,我省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播种总面积的12%左右,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玉米出口量占全国的50%以上。玉米单产、人均占有量、商品量、调出量、出口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在全省广大科研和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试验和研究,免(少)耕栽培技术已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为加快免(少)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几年来,我省组织相关单位,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广了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垄侧保墒栽培、垄沟免耕栽培、原垄免耕栽培、秸秆覆盖免耕、高茬还田免耕等免(少)耕(翻)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吉林省农科院研究成果,已通过国家鉴定,并获国家发明专利,同时通过国家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完成了该项成果的技术熟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技术规范。并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公主岭、梨树等县(市)累计推广200多万亩。(一)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适宜区域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适宜雨养农业区及类型区。就吉林省而言,中部地区 (半湿润区)所属县(市),西部地区(半干旱区)于中部地区相邻,并且生态类型一致的县(市)或乡(镇),东部地区的平原区,上述这些地区较为适宜。(二)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在生产上应用,一是解决了东北地区春秋两季整地土壤失墒较重,夏季地表径流严重,降水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二是解决了实施秸秆还田困难,土壤风蚀严重,土地用养失调,黑土层变薄的问题;三是解决了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加厚的问题;四是解决了田间作业环节多,成本高的问题。(三)宽窄行交替休闲技术的效益据省农科院七年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技术有以下经济和生态效益。1、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呈上升的趋势,与现行耕法比较土壤有机质提高了6.73g/kg。2、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土壤水分比现行耕法高1.53.2个百分点。另据试验结果:各年度夏季降水量与强度不同,0-50厘米土层的含水量,深松区比对照多2-5个百分点,土层愈深,增水效果愈明显。相当每公顷多蓄水73-176吨,可增产15-26%。3、培肥地力。秋收后留高茬3540cm,每年还田秸秆总量的三分之一,等于三年秸秆全部还田一遍,通过秸秆还田培肥土壤。以四密25为例,留高茬4045cm相当于每公顷每年秸秆还田风干重量2.78吨(四密25风干秸秆养分化验分析结果为:全氮:6.71g/kg;全磷:2.332g/kg;全钾:11.399g/kg)。4、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容重降低,物理性状向良性方向发展。5、降低生产成本。每公顷可以节约成本260500元。6、提高保苗率及产量。春季保苗率比现行耕法提高1015%,核心示范田增产10以上,大面积示范区增产513%。7、提高经济效益。玉米耕作新技术示范10000亩,按平均增产10%计算,公顷可增产750公斤,可增产粮食50万公斤(按玉米0.80元/公斤计算),增加收入40万元。采用该项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20%,公顷可节约费用400元,10000亩可降低生产成本27万元,共获效益67万元。(四)主要技术措施1、宽窄行交互种植。宽窄行交互种植是把原65厘米行距两行做成一条带,改种成40-90厘米宽窄行。第一年在40厘米窄行上种两行玉米,夏季在90厘米宽行距内深松25厘米,幅宽50厘米,秋季两行玉米留高茬60-70厘米(茎秆重量占全株30-40%)。第二年在原宽行距深松带上播种行距40厘米。双行玉米,原留高茬地方成为90厘米宽行,夏季(6月下旬)深松、灭茬、就地腐熟还田。2、夏季深松。夏季深松是在90厘米宽行内,于6月下旬雨季来临前,进行伏前深松,作业幅宽50-60厘米,深度25-35厘米,打破犁底层有利于伏雨的下渗贮存,供秋旱或翌年春季应用。3、高茬还田。高茬还田是将秋季留的高茬在夏季深松时还田。深松部位与玉米植株分布在两个条带上,深松作业幅度50-60厘米,与两行玉米相隔15-20厘米。雨季来临,就地腐熟分解还田,解决了争水矛盾。4、配套的农机设备。一是精量或半精量播种机,BD、BJ、BDJ型号246行的均可;二是中耕深松追肥机,大型动力的为适;三是条带旋耕整地机,大型动力的为适。二、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垄侧保墒栽培是在上季垄作栽培后,第二年播种时不经过灭茬,在原垄的老垄沟施入底肥,直接在垄侧穿一犁起垄,然后播种的栽培方式。垄侧保墒栽培技术是操作简单,适用性强,省时省工,投入少,效益大。经过多年试验示范,该项技术逐渐趋于成熟,已有了相应配套的农机具,是一项非常适用的抗旱免耕栽培技术。近年来,全省累计300多万亩,并将在春旱严重地区及半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一)垄侧保墒栽培技术适宜区域垄侧保墒栽培技术适宜春旱地区和山区(半山区)坡地及平地。就吉林省而言,西部地区(半干旱区)于及生态类型一致的县(市)或乡(镇),东部和南部地区的坡地及平原区,上述这些地区较为适宜。(二)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作用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作用一是根茬还田。通过一年的风化,玉米茬子在地里自然腐烂,做到根茬还田;二是节水保墒。由于该栽培方式,垄与垄之间形成了阻水埂,有利于保水、保肥,减少了水土流失。另外,有半条垄没耕翻,本身就利于保墒、休闲。因此具有较好的抗旱效果,特别是坡耕地干旱年份可提高玉米保苗率10-20%以上;三是化肥深施。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及一次性施肥。由于没经过灭茬,化肥施入了老垄沟,比灭茬田底肥可深施10-15cm,做到深施肥,提高了化肥利用率。另外在春旱年份,由于底肥深施避免了施高氮复合肥烧种、烧苗现象;四是休整土地。由于只利用了半条垄,另半条垄当季处于闲置状态,提高了耕地质量,也达到了倒茬作用,能保持种植作物持续高产;五是抗倒伏,由于有半条垄未耕,土茬比较硬,固根能力好,抗倒伏能力强;六节约成本。该栽培技术只进行苗带封闭除草,可节省除草剂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了化学农药污染,保护了环境。此项技术不用机械灭茬,公顷节省灭茬费用13-17元。(三)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田间调查及秋后田间测产结果表明,在春旱较严重的年份,坡耕地保苗率平均可提高15个百分点,亩增产玉米50公斤以上,增加效益60元左右。另外可节省灭茬费用13-17元/亩,两项加在一起亩可增收73-77元。在平年及丰水年份,保苗率没有较大提高,产量与正常耕作玉米田相当,但亩可节省灭茬费13-17元。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是比较显著的。(四)垄侧保墒栽培技术要点1、不灭茬。不用机械灭茬,保持原垄。2、施肥与播种。播种与施肥有两种方式。一是人工等距点播。平地(垄距较窄的)第一年采取该栽培方式的地块,可在原垄沟靠近另一条垄侧处先浅穿一犁,施入底肥,做到化肥深施,然后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人工精量播种并施入口肥,覆土并脚踩镇压保墒。坡地或垄距较宽的可先在垄沟施入底肥,然后直接在垄侧深穿一犁起垄,用播种器播种、覆土;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