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隶书教学视频文本-xu.doc_第1页
李刚田隶书教学视频文本-xu.doc_第2页
李刚田隶书教学视频文本-xu.doc_第3页
李刚田隶书教学视频文本-xu.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刚田隶书教学(文本)一、隶书流变以隶书为起始,从隶书到后来所有的文字都被称作今文。潘伯鹰说“就中国文字和书法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革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的时期全是隶书也不为过”。隶书继承了篆书的一些特点,对楷书起到了开源的作用。无论从文字的角度看,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包世臣说:“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中朗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相背然也”。秦代的隶书基本上是篆书的解体,秦简可以看作篆书的手写体,篆书的简写、草化。汉代的竹简基本完成了隶化,字体由篆书的长形变成扁形,开始出现了波磔。东汉是隶书成熟完备时期,学习隶书一般从东汉的隶书碑刻入手。清代是隶书中兴时期。汉代隶书以实用性为目的,而清代隶书则是以欣赏为目的,为美的创作为追求。学习书法一般都要学习隶书,因为它承上启下,对上可探源篆书,对下可以寻楷书的流。二、隶书的特点(隶书与小篆的区别)第一个区别就是把象形性完全变化符号性了。到篆书时象形性已经不是很明显了,到隶书就把象形性彻底取消了,完全符号化了。篆书还保留一定的象形性,到隶书一点没有了。第二个特点就是把篆书的长形纵势变成扁形横势。第三个就是把篆书的对称性大大弱化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篆书体势以圆为主,隶书体势以方为主。包括形体上破圆为方,也包括线条上圆转变成圆中有方。篆用圆笔,裹锋而入,裹锋逆入,线条浑圆匀称;隶书也藏锋,但下笔很快,“啄?锋下笔”,很斩截,圆中有方。篆书转笔用圆转,而隶书用方折。孙过庭书谱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小篆圆轻有力,提按不明显。而隶书提按分明,变化丰富。篆书基本上全用中锋,而隶书往往中锋侧锋并用。再一个就是篆连而隶断。很多线条在篆书中是连在一起的,而在隶书中断开了,分成几笔。如绞丝旁、火字底。再一个特点就是篆书繁而隶书简。三、隶书的点画特点(以乙瑛碑为例)篆书只有点、线(横线、竖线)、弧三种,而隶书的点画就要丰富得多,已经基本具备了楷书中“永字八法”所提到了各种用笔。汉碑中的每一种碑刻都有自己独到姝用笔,同时各种碑刻又都具有共同的点画特点。我们以乙瑛碑为例。首先,我们来看这个“冯”字。左上角的两点,第一点挑得比较平,第二点向上斜挑,以求得两点呼应。两点都向右挑,以求右半部“马”字的呼应。两点都是很有势的,是一种映带之势。“河”字中间的长点。和“冯”字的两点差不多。看中间的长点。还是裹锋入笔。然后转笔向下,略慢(略按),然后向右提笔运行,结(折?)笔挑出,凌空收势,用回收之势就不至于过尖。三点收笔各不相同。第一点向下,呼应第二点。第二点带(顺)势而过,第三点略向上。三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点都向右挑。挑出以后,未尽之意,由“可”字承接了。这样一呼一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看“常”字。上半部两点,以短竖为轴线,两点都是藏锋逆入,左边摁(顿)一下笔,然后由内向外挑出,右边向右挑出。常字是平直线条,势较安宁,两点左右挑出以后,于静态中表现一种飞动的动式。再看这个“为字:下面四个点虽然都是竖点,但姿态都不一样,又有映带之势。左点逆锋向上起笔,然后折锋运笔,中间两点互相向一点,带有起势,最后一点带收势。整体看来有变化,又和谐。隶书店的点式不算太多,但它和楷书的点不一样,它比较含蓄,除少数情况,基本上不能挑得太尖,要留住笔,要含蓄厚重,点不能太飘了。隶书的横法。隶书的横法姿态也是非常多的。“臣”字。上横,向左逆入然后折锋向下轻按,再向右徐徐行笔,收笔回锋轻收。下边是“蚕头燕尾”,起笔向左逆入,转笔略按,向右行笔,收笔时先向下略按,住笔,然后提笔向上出锋。上边一横平稳取静势,下边一横劲健飞动取动势。这两横就构成这个字的动静之势。再看一下隶书的竖笔。“行”字的竖笔,向上逆入,转锋向下,凝势向下涩行,缓缓提收凌空收势,和楷书的悬针竖类似,但不完全相同,它的收笔比较含蓄,含而不露。同时有点向右倾斜,与双人旁向左倾斜相呼应,下面形成开张之势,也形成字的稳定。再看“辛”字中竖,起笔回锋向上,转锋向下逆行,好像有东西挡着一样,涩行。到未端忽然停留,回锋向上收笔,中间象有东西挡着一样,涩行。好像楷书的垂露竖,但不尽相同。它收笔的时候重停重按,求凝重勿轻滑,精神内内含,体现隶书纵向收敛的特点。再看撇。隶书的撇,姿态较多。先看“者”字的撇。这叫“反文撇?”。起笔逆锋入笔,然后再转锋向左下凝势,徐徐推进。此笔既要舒展,表现出隶书横向开阔,又要表现比较含蓄。再看“所”字的撇。起笔向左上逆入,然后向下转锋向右下运笔。力求线条比较坚实,收笔时销住,然后向左出笔。再看第二个者字,起笔逆入,转向左下,略提行笔,行至尾部,笔势加重,提笔回锋。行笔比前后一个者字加重了提按变化。下面再看隶书的捺笔。起笔左上逆入,回锋右下行笔,且行且按,至折角处,少住然后右上提笔,折角略见方型。上段要平,跟角要下凹。“氏”字的捺,左上逆入,回锋右下行笔,然后且按且转,和上面捺略有不同。再看“造”字的曲头斜捺。裹锋向左上再转右下,疾回锋向右上,渐渐右下,徐徐行笔,渐行渐捺,至折角处,转笔右行,边捺边出。一波三折,体现出运笔的提按变化和弹性。隶书的折。隶书的折和楷书的折不一样,一般不顿笔。回锋向下少住,提锋向右行笔,再向右上收笔。“守”字上面的折笔,不是折了,等于是两笔组合完成的。行至转折处,提笔离纸。“百”字的右折笔。横笔写至转折处少住,再回笔,转竖向行笔。和刚才说的“宅”字的左方折差不多,只是方向不同,这种折法是隶书中最常见的折笔方法。还有“孔”字,曲折笔,回锋向下行笔,至转折处,不按不住,转锋右行,收笔处好像燕尾一样。再看“是”字的折,转锋迅速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