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爱国主义.doc_第1页
时代呼唤爱国主义.doc_第2页
时代呼唤爱国主义.doc_第3页
时代呼唤爱国主义.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代呼唤爱国主义提要:当今时代是一个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潮流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本文主要以教材中的史料,优秀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壮举,坚定党的正确领导等方面加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既是新教材教学理念之一,又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关键词:爱国主义 历史人物 中国共产党鄙人从事历史教学以来,一个念头始终在心头萦绕:历史教学的重心应怎样把握,是突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应着力于情感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日益成熟,鄙人渐渐悟出:历史教学的着重点应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更要渲染情感教育,其中爱国主义的培养更是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何下手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以史实为依托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材中有很多催人奋进,促人泪下的素材,教师如能运用得当,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中英两国远隔重洋,英国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引起学生发散思维,教师从课文中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对中英两国历史发展状况进行详细比较,从分析英国和清朝当时的国情入手,英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先进的武器装备作后盾,而清朝是闭关锁国的封建帝国,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政府腐败无能,武器装备落后,军队战斗力不强等等因素归纳出:落后就要挨打,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祖国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为了祖国不再重蹈覆辙,我们应担当起复兴祖国的大任,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以此诱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讲到宋元时期的文化这节课时,我重点向学生讲述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这个知识,学生在小学已略知一二,要求学生记住这四项发明很容易,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这四项发明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以此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当时我问学生,这四项发明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这说明我们国家在古代时很先进。”也有同学说:“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我接着讲到:“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可是你们知道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马克思是怎样评价中国的四大发明的吗?学生一听,都很感兴趣,我接着讲述,马克思说:”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四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马克思的高度评价说明中华民族以自己的智慧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不仅是这四项,世界上很多发明都源于中国。如:现代农业、现代音乐、十进制数学、纸币及载人飞机等。翻开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画卷,每一时期都有杰出的科学家、医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我们感觉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值得骄傲自豪,我们将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祖国呢?这时课堂上很活跃,学生的爱国之情被唤起,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历史教学中这样的史实不胜枚举,教师如能运用得当,将收到不错的效果。二、以优秀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壮举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少年学生的特点是模仿性、可塑性极强,如果正面的东西对他们影响越多,他们的身心发展、道德情操,价值观就会呈良性趋势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特点,挖掘教材中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光彩照人的地方用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争中的爱国将领邓世昌、林永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反对外来侵略浴血奋战;张自忠“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在战斗中,他身负重伤,仍高呼“杀敌报国”;共产党员吉鸿昌就义前高呼“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两弹”元勋邓稼先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帝国主义重重阻挠于1950年回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在身患晚期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祖国核弹的研制工作,为祖国国防事业立下卓越不朽的功勋业绩。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在历史长河中,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抗和奋争,涌现出林则徐、关天培、郑成功等无数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业绩。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每一次战争都使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的历史深渊。同时,每一次战争也使中国人民产生震惊和民族危机感,爱国主义的精神日益增强,“救亡图存”之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近代中国出现的一切问题无不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无论是张謇等提倡的“实业救国”、蔡元培等倡导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还是邹容等追随的“革命救国”,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皆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中日近代史昭示我们,要改变贫弱受欺、落后挨打的历史命运,就必须奋起抗争,奋发图强,从列强侵略中国的那一天起,中国人民就举起了团结御侮、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旗帜。从太平天国起义到义和团运动,从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无数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前仆后继,历尽艰辛。”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正是爱国主义产生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严感,才有了新中国的建立。教师从讲述古今英雄报效祖国,甚至捐躯的壮烈历史故事入手,使学生产生同感共鸣。这既可使学生从身心上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又能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即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再从理论上分析其含义,使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到爱国感情表现为对祖国壮丽山河、灿烂文化、悠久历史和一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热爱,对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心。“知之深、爱之切”,从而能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还可组织学生召开“寻伟人足迹,学爱国精神”的主题班会和“爱国、立志、成才”演讲比赛会等,讲英雄故事,找自身差距,以“知”导“行”,达到明白做人道理的教育目的三、利用歌曲导入新课,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学习难忘九一八这节内容时,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是抗日战争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反映了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悲惨的命运和渴望回到家乡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烈愿望。那如诉如泣壮怀激烈的情韵和时而低回时而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随着歌声充盈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思维逐渐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去了。使学生看到了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他们那种不愿做亡国奴的强烈愿望。在歌声中教师提问:东北人民为什么流落他乡而又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此时我及时导入新课,指出“九一八事变”使东北开始沦为日本殖民地,从此东北人民开始了长达年的亡国奴生涯。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歌词的理解,把学生带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东北大地,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历史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四、坚定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秦末以来的无数次农民起义已证明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伟大动力。无论是反封建、还是反侵略,农民阶级都是主力军。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由于受阶级和时代局限,都失败了。史实证明,农民不可能获得自身解放。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由于受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要求实行民权,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由于没有群众基础,在封建势力的反攻下失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胜利成果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依然处于军阀割据的情况。只有中国共产党,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革命纲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斗争,无数爱国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独立,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义革命,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的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