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创立医学上外科消毒术的著名学者是李斯特。 3.最初被广泛用于外科消毒术中的消毒剂是石炭酸液4.我国传统酿酒工艺一大特色是利用以下一种生物产生的淀粉酶对谷物进行糖化,即霉菌5.在下列两本古籍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制曲工艺:天工开物和齐民要术;6.列文虎克因在17世纪发现了微生物,故被人们誉为微生物学先驱者在微生物学史上,曾显赫一时的寻找重要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生在奠基期18611897年间.被誉为“细菌学奠基人”的微生物学家是科赫第一个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链球菌等细菌性传染的有效化学治疗剂是磺胺(百朗多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接种牛痘苗以预防天花并取得成功的人是Berring在应用了脉孢菌作为遗传规律的研究对象后,很快就开创了生化遗传学,并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学说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的浓度一般只能达到每毫升108109个人类最早利用的“家养微生物”是酵母在人体肠道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是拟杆菌能分解酚、甲醛、汞化物、DDT、六六六等有毒物质,从而在环境保护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假单细菌微生物包括了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显微)藻类,原生动物,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其个体通常小于0.1 mm,是一类低等(或构造简单的)生物人类在未认识病原微生物之前,在世界范围内曾遭受多次瘟疫流行,例如鼠疫(黑死病),天花,麻风,梅毒,肺结核等,直到今天,也还有艾滋病等新的严重传染病在流行。微生物难以被人们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微小,外貌不显,杂居混生,因果难联微生物学史上的“史前期”约从距今8000年年到1676年年,其特点是未见到微生物个体和自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防治有害微生物。微生物学史上的“初创期”是从1676年到1861年,其特点是停留在形态描述的水平上和未研究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本期的代表人物是荷兰的列文虎克微生物学史上的“奠基期”是从1861年到1897年,其特点是建立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了多个应用性的分支学科,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期”进入了生理水平的研究和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指导研究,本期的代表人物是巴斯德和科赫。微生物学史上的“发展期”始于1897年至1953年,其特点是3进入生化水平的研究,4应用性分支学科的扩大,5出现第二个“淘金热”寻找各种代谢产物,6普通微生物学已形成,7与各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等,本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布赫纳微生物学史上的“成熟期”始于1953年,本期特点是发展成一热门的前沿学科,进入了分子水平的研究,微生物成为新兴生物工程中的主角,代表人物是Watson和Crick。在微生物学史上,巴斯德学派的主要贡献有:提出了胚种学说(或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建立了巴斯德消毒法,提出活微生物是传染病、发酵和腐败的原因,研究了多种病原微生物(蚕微粒子,鸡霍乱菌,牛、羊的炭疽病菌,狂犬病毒等),发明了多种减毒疫苗(炭疽疫苗,狂犬疫苗等)用于预防接种;微生物学的先驱者是荷兰国的列文虎克,奠基人是法国国的巴斯德;细菌学的奠基人是德国的科赫在工业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6个“里程碑”是:自然发酵食品和饮料的酿造,罐头保藏,厌氧纯种发酵技术,液体深层通气搅拌培养技术,代谢调控发酵,生物工程的兴起生物工程(学)一般包括以下工程,它们是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遗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主导,而微生物工程则是生物工程的基础研究微生物基本生命活动的总学科称.普通微生物学或微生物生物学,它的分支学科有:微生物形态学,微生物分类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物化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学是整个生物科学中第一门具有整套自己独特操作技术的学科,这些技术如:1显微镜技术,2制片染色技术,3无菌操作技术,4消毒灭菌技术,5纯种分离技术(克隆化技术),6合成培养基技术,7选择性培养技术,8鉴别性培养技术,9突变型标记和筛选技术,10深层液体培养技术,11振荡培养技术,12菌种保藏技术,13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微生物5大共性的基础是体积小、面积大,原因是它使微生物获得了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接受面微生物的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1生理代谢类型多,2代谢产物类型多,3物种数量多,4遗传类型多,5生态类型多微生物具有多种为动植物所没有的生理、代谢类型,例如:1细菌光合作用,2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3化能自养作用(化能合成作用),4厌氧产能途径(厌氧生活方式),5生物固氮作用,6合成多种次生代谢物的能力,7对复杂有机分子的生物转化能力,8分解有毒物质能力,9在多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存能力,10病毒类非细胞生物的增殖方式第一个实用的化学治疗剂“606”(砷凡纳明)是一种能杀死人体血液中梅毒螺旋体的药物若对高等生物体内原来紧密联系的细胞群人为地使之单细胞化,则这种细胞株也能出现微生物所具有的许多优良性状无菌操作是纵贯于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中的关键胚种学说:由巴斯德提出。认为一切生命只能来自生命的胚种。实验依据:曲颈瓶试验。意义:否定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错误的、生命的“自然发生说”比面值(specific surface):任何物体其单位体积所占有的面积值(即面积/体积)。 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故具有极大的比面值,从而使它们具有一个巨大的营养吸收面、代谢产物排泄和环境信息的接受面什么是微生物?简述其3大特点和所属类群。答案定义: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特点:个体微小(0.1 mm);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 类群: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病毒,类病毒,朊病毒。 由巴斯德设计的著名曲颈瓶试验,有何重大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答案理论意义:彻底推翻了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生命的自然发生说; 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为创立消毒、灭菌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实际意义:推动了寻找各种传染病病原菌的研究;对防治人类和动、植物病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促进了外科消毒术的建立;使发酵工业从自然接种发展到人工纯种发酵的新阶段; 推动了消毒灭菌技术的发展与化工生产相比,利用微生物的发酵生产有哪些优点:一步生产(或一步反应);条件温和;原料价廉;设备通用;污染较少试列举微生物学中3项最重要的独特技术,并分别说出其创始人、基本原理及其对发展微生物学的贡献。答案显微镜技术:由列文虎克等创始。他制造的单式微镜通过光学放大原理使人眼的分辨率从mm水平提高到m水平,从而使原来无法见到的微生物世界显露其原形。由此开创了微生物的形态和分类方面的研究。无菌技术:由巴斯德等发明,其原理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来杀死、抑制或阻留微生物。由巴斯德设计的曲颈瓶试验不但创立了胚种学说,而且为消毒、灭菌无菌等技术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纯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生物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南昌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4年孝感辅警协警招聘考试真题附答案详解(能力提升)
- 吉林外国语大学《金属切削机床概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针织物设计与试织》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金文与摩崖隶书(秦汉书法史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2026学年四川邻水实验学校数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
- 宁波工程学院《企业级应用开发实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省绵阳市绵阳中学资阳育才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中学2026届数学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明黄色实景风《麦田里的守望者》名著导读好书推荐PPT模板
- GB/T 16857.2-2017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坐标测量机的验收检测和复检检测第2部分:用于测量线性尺寸的坐标测量机
- GB 17498.9-2008固定式健身器材第9部分:椭圆训练机附加的特殊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 纳米探针和诊疗技术课件
- 公路工程竣工资料编制内容讲义课件
- 满分素材!《经典咏流传》1~3季32期开场白文字与视频汇总,视听享受,文采共赏
- 报刊订阅合同
- 轨道工程无缝线路课件
- 幼儿安全教育宣传资料
- JJF(津) 73-2022 医用电针治疗仪校准规范
- (完整版)马来西亚建筑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