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56例分析.doc_第1页
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56例分析.doc_第2页
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56例分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超诊断子宫腺肌病56例分析【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彩色多普勒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指子宫内膜侵入肌层,亦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1,本文对我院2002年12月2007年9月,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在我院妇科住院手术患者,年龄2850岁,平均39岁。均为已婚妇女,其中54例为经产妇,2例为无孕者。 1.2 检查方法:使用美国产GELOGIQ-5pro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5MHz。患者膀胱适度充盈后,取平卧位,常规行子宫扫查,注意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肌层回声、子宫内膜厚度及位置有无变化,同时应用CDFI显示子宫肌层与病灶周边及其内部血流分布情况,最后摄片记录。 1.3 结果:56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49例,误诊7例,其中2例为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5例为子宫肌瘤。 本组所有患者子宫体积均有不同程度增大,形态饱满,以厚径增大明显。其中弥漫型39例,子宫肌层回声弥漫性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后壁肌层大多较前壁明显增厚,可致内膜线相对移位(图1)。局灶型17例,为肌层内局限性不均质低回声或高回声区,边缘尚规则,边界模糊,部分有球体感,子宫形态可不规则(图2)。彩色多普勒检查于病灶周边及其内可见点状、短棒状血流。月经期病灶内常见散在小无回声区,且月经期子宫体积增大明显。 2 讨论 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经产妇,一般认为与多次妊娠、分娩时宫壁创伤及宫腔操作的手术有关。其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月经失调等。 本病是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侵入肌层,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充血、水肿、出血伴平滑肌纤维反应性增生所致2,根据子宫内膜在肌层分布不同分弥漫型和局灶型。弥漫型指子宫内膜弥漫分布于整个肌壁,形成增厚的粗纤维带和微囊腔,腔中偶见陈旧性血液。使子宫前后壁弥漫而不对称增厚,常以后壁增厚明显。局限型指子宫内膜在肌层中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但无包膜,与肌层无明显边界。由于周期性内膜增生、出血引起痛经,同时使子宫收缩,加重痛经程度。月经过后,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痛经往往减轻或消失。 本组2例合并子宫肌瘤(图3),5例病理证实为子宫肌瘤,提示局灶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鉴别尤为重要。子宫肌瘤除小的肌壁间肌瘤外,一般子宫外形不规则,病灶回声呈强、等、弱回声,内部呈漩涡状回声,边界清楚,周边有假包膜回声,彩色多普勒检查,于病灶周边可见半环状血流。局灶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病灶回声不均匀,边界模糊,无假包膜,月经前后动态观察,子宫体积及内部回声常有变化3。在临床工作中除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声像图特征外,还需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才能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总之,随着子宫腺肌病发病的上升,超声检查由于操作简便、价格便宜、诊断准确率较高已成为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最有价值的方法。【参考文献】 1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1:3192蒋玲玲超声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价值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6,3(11):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