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_第1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_第2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_第3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_第4页
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2、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教学重点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教学准备1、趣味性实验所需的有关仪器;2、与化学有关的图片、资料、实物等;3、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或参观、访谈。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实验导入在一张白纸上用无色酚酞写上“化学”两字,将纸张贴在黑板的中央。让学生将碱溶液喷向白纸,出现红色的“化学”两字。过渡今天就让让我们走进化学世界。新课讲解指导看图指导学生看教材P1P5图111并思考 这些精美的图片都与化学密切相关,都是用化学方法制成的特殊材料产生的神奇效果.那么什么是化学?让我们再来看下面实验: 1、氯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2、镁与稀盐酸反应 3、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4、“魔棒点灯” 化学是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那么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P2五个方面. 由此可见化学对人类作用是巨大的,那么人类是如何认识化学地呢? 人类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简史 第一阶段:发现和使用火.(朦胧阶段) 第二阶段:很漫长,发现了一些应用产品:如孔雀石上烧碳生成铜,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制火药(硝酸钾、硫磺、木炭),精美的陶瓷(景德镇的陶瓷,世界闻名)。(摸索阶段) 第三阶段: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和阿伏加德罗的分子学说奠定了近现代化学的基础化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创建阶段) 第四阶段: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完善阶段) 现阶段 :已能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 ,并探索纳米技术制造出特定功能的产品。(深化阶段) 发展前景:众多的权威科学家阐述,化学不会消忘,将在开发物质领域做作出巨大贡献,且化学可以根据人们的意愿逐个准确放置原子,生成新物质。P5绿色化学(探索阶段) 而我们如何才能学好化学呢?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板书设计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一、什么是化学化学是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二、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三、学习化学的方法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拓展阅读 只“喝水”不烧油的汽车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石油的发动机燃料。有一个叫佛朗克司柯尼的英国人注意到了水。他想,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液体,如果能用它作燃料,可真是妙极了!当然,他知道水本身是不能燃烧的,要用它作燃料,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佛朗克司柯尼在汽车水箱的下面设置了一个旋转的铝鼓,再在水箱里用一根铁丝在铝鼓间加上1800V的电压,这时水箱里的水释放出气体。佛朗克司柯尼打开开关使气体进入汽车的发动机点火,发动机居然转了起来。佛朗克司柯尼高兴极了,决心试验下去,真正制成一辆只“喝水”而不“喝油”的汽车。思考:佛朗克司柯尼的试验看来有些荒唐,但确实又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实际上是利用电解水制得氢气,提供能源但由于氢气的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应用。形状记忆合金 形状记忆合金是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被广泛用于做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天线,水暖系统、防火门和电路断电的自动控制开关,以及牙齿矫正等医疗材料。例如,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上的天线是由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制造的,它具有形状记忆功能。先将钛-镍形状记忆合金天线制成抛物面,然后在低温下将天线揉成一团,放入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内。当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发射并进入正常运行轨道后,天线在舱外经太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就会自动恢复到原来的抛物面的形状。用形状记忆合金丝将天线揉成团 在加热时形状制成的天线开始恢复塑料的用途:薄膜、不粘锅的内衫、插座、纽扣、灯饰外壳、电线外面的包装层等。我们穿的衣服通常是由纤维织成的。棉和羊毛等属于天然纤维,涤纶(的确良)、锦纶(尼龙)和腈纶等属于合成纤维。合成纤维的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和耐化学腐蚀,但它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较差。因此,合成纤维常常与棉纤维或羊纤维混合纺织,使衣服穿起来既舒适又挺括。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2、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让学生能够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3、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概念及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物理性质中的有关概念及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到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特点,对于了解自然现象和规律是至关重要的,也与我们的曰常生活紧密相关。先看下面几个实验: 1、水的蒸发 2、胆矾的研碎 3、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4、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新课讲解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由1、2知物质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但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一般指物质的大小、粗细、形状、聚集状态的变化)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由3、4知胆矾、石灰石在变化中都生成了其他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板书)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1、基本特征: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 2、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有上述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3、化学变化过程同时伴随发生物理变化。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板书)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 1、熔点:物质熔化的温度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3、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4、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实验室里,闻气体的气味时,必须十分小心,应该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三、性质与变化叙述的区别(讲解)叙述中有“能、难、易、会、就”等用语,往往叙述的是物质的某种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用语,则往往叙述物质的某种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如汽油易燃烧-化学性质;汽油燃烧-化学变化汽油易挥发-物理性质;汽油挥发-物理变化(板书)性质的叙述中往往有“能、难、易、会、就”等用语;变化的叙述往往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用语。(讲解)我们在生活中了解到很多事实,如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乙醇可作燃料,石墨可用来制铅笔芯,这说明一个道理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 四、(板书)物质的性质决定着物质的用途课外作业:P10 1-5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1)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2) 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的方法。教学重点: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使学生领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所以学习化学的一条途径就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同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下面我们利用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科学探究:就是探究要有主题,并且对探究的主题要明确你“知道些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对哪些“不清楚和不知道的”,你有“哪些猜想”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寻找答案,这样你的探究才有意义,学习才更有效。比如课本要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是我们熟悉的物品,你对蜡烛有什么认识?对蜡烛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又有什么认识?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不断的变少?等等。课本要求我们对蜡烛从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问题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并完成探究报告:探究活动报告【实验名称】探究蜡烛及其燃烧过程中的现象与变化【实验目的】1、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2、通过实验让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实验用品】蜡烛、火柴、小刀、烧杯、酒精灯、澄清石灰水。【实验内容】实验步骤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结论、解释1、点燃前(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 色 态(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比水 且 溶于水2、点燃蜡烛(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蜡烛火焰分 层,其中最明亮的是 最暗的是 火焰各层名称是 (2)取一根火柴,平放在火焰1s后取出火柴梗在 处最先碳化。 层温度最高, 加热用的是 层(3)用一干燥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杯内壁有 ,石灰水 。蜡烛燃烧生成了 和 3、熄灭蜡烛(1)将蜡烛熄灭观察蜡烛熄灭时,可观察到有 蜡烛燃烧时,先由 态,转变为_ 态,再转变为 态,而后燃烧。(2)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到 【实验结论】蜡烛燃烧时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等。【问题建议】问题:为什么火焰各层的温度会不同?(与空气接触不同) 建议:用较粗的蜡烛来做实验效果较好,等等。(第二课时)一、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 信息(1)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 氧气能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3) 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 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比较;实验准备:用排水法收二瓶呼出气体和直接收集二瓶空气实验步骤:1、向1瓶空气和1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的石灰水,振荡。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多2、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的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熄灭(或较弱)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比空气少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现象: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而另一块上有水雾出现。结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多总结论:跟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较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较多。课外作业:P16 1、2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和教师的引导,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2)认识常用的化学实验仪器;(3)认识药品放置的规范化;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难点: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全教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因此,实验在整个化学课的学习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要做好实验就必须认识和了解实验仪器,下面我们来认识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一、 参观实验室,认识仪器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注意事项。1、试管(1)用途: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加热和常温时使用。(可直接加热,可给固体、液体加热。)(2)注意事项: 加热时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试管炸裂. 加热时要先预热,防止受热不均而炸裂。 加热后不能骤冷(加热后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将其放在冷的实验台上),防止炸裂。 给液体加热时,不能超过其容积的。 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接触到灯芯,防止炸裂。 给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2、试管夹(1)用途:用于夹持试管,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夹在距试管口1/3处(或试管中上部),取下时也从底部取下(防止沾污试剂)。(2)注意事项:防止烧损和腐蚀;手持试管夹的长柄,拇指不要按在短柄上。3、胶头滴管(1)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2)注意事项: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4、烧杯(1)用途: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2)注意事项:只能给液体加热,不能给固体加热;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使受热均匀。5、量筒(1)用途:量度液体体积。(2)注意事项: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不能加热,不能作反应器;精确度为0.1mL。6、集气瓶;(1)用途: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也可做反应容器。(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与玻璃片(毛玻璃片)配套使用。7、蒸发皿(1)用途:用于液体的蒸发,也可给固体加热。(2)注意事项:可直接加热,加热完毕用坩埚钳取下放到石棉网上(防止烫坏实验台)。8、酒精灯(1)用途:用于加热(2)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不平整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又不能少于1/4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引起大面积着火)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引起着火或爆炸)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9、玻璃棒: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液体、也可用于蘸取试液。10、铁架台: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课外作业:P23 1二、 实验室规则1、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1-2mL)取用用液体。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4、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提倡使用防护眼镜。三、 药品的取用1、 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使用镊子)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具体: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以后,再把容器慢慢地坚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粉末状固体(使用药匙或纸槽)方法:一斜二送三直立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定量用托盘天平,能称准到0.1g2、 液体药品的取用:取用较多量用倾倒,方法: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上(以免沾污药液);倾倒药液时,试管稍倾斜,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同时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或其他容器口缓慢地倾倒(防止药液外流或溅落),倒完药液,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始终保持桌面整齐,以备下次使用方便)。取用一定量用量筒, 取用较少量用滴管。(第二课时)四、 物体的加热1、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2、 给物质加热的方法:首先保持试管干燥,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外焰加热,要先预热再把火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给液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与桌面成约45角,用外焰加热,先预热,再均匀加热,试管口不可对着人。注意:(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不能直接加热。避免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避免试管骤冷而炸裂。 (4)给试管预预热的方法:手持试管夹在酒精灯火焰外焰处左右移动试管,如果试管固定可以左右移动酒精灯。五、 连接仪器装置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 3、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六 仪器洗涤振荡使用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干净的标准: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仪器已洗干净。课外作业:P24 2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 了解氧气、氨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空气的组成1、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1)现象: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生成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经导管流入到集气瓶中,进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体积的1/5。(2)文字表达式:红磷 + 氧气 五氧化二磷(3)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4)讨论: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便打开弹簧夹 装置漏气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名称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化学式N2O2无CO2无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3、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海水、空气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第二课时)二、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氧气:供给呼吸(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支持燃烧(炼铁、炼钢、气焊、宇航)等;氮气:1、氮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不活泼、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用途:制硝酸和化肥的原料、作保护气(灯泡填充气、食品防腐填充气、焊接金属时隔绝空气)、制液氮冷冻麻醉剂等;稀有气体:1稀有气体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极不活泼2用途:作保护气、作电光源(制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用于激光技术等。三、 保护空气1、污染物质: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和粉尘。2、影响: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3、保护空气的措施(1)减少使用化石燃料,多用清洁能源;(2)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3)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课外作业:P30 1-3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认识硫、磷、碳、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化学反应的概念。难点: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教学过程复习巩固 1、空气有氧气,是生命存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2、物质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有氧气。 3、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新课引入 氧气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它的性质。新课讲解:(第一课时 氧气的性质) 一、 氧气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低温、高压时能变为淡蓝色的液体或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二、氧气的检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操作),木条复燃(现象),证明该气体是氧气(结论)。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碳+氧气二氧化碳;木炭在空气中燃烧,持续红热,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硫+氧气二氧化硫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的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集气瓶底要装少量的水来溶解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3、铝+氧气氧化铝(三氧化二铝)铝箔在空气中不燃烧。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注意:集气瓶底要铺一层细沙或装少量的水,防止燃烧产物落下时炸裂集气瓶。5、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6、镁+氧气氧化镁(信号弹)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小结)描述物质的燃烧现象:一般为一光二热三生成。课外作业:P36-37 1、2、3、4、5(1)(2)(3)(第二课时化学反应)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硫+氧气二氧化硫 3、铁+氧气四氧化三铁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新课讲解: 第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由两种物质起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 (板书)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多变一 形式:A+B AB 第二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与氧气发生的反应。 (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是氧化剂,它具有氧化性。剧烈氧化:燃烧缓慢氧化: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 2、氧化反应课外作业:P37 5(4)、6课题3 制取氧气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二氧化锰1、利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1) 反应文字表达式:过氧化氢 水 + 氧气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具有催化作用。(2)实验装置:液+固气(不需加热)(3)实验步骤: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瓶内加入二氧化锰塞上带有长颈漏斗和导管的双孔橡皮塞向长颈漏斗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用排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4)验满方法:将带火星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了。(重点) 2、利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加热二氧化锰 反应文字表达式: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加热 实验装置:固+固气(第二课时)3、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加热(1)反应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2)实验步骤: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药品,定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加热;收收集氧气;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装置气密性良好:用手紧握试管,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后导管中有一段水柱。(3)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可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4)收集氧气的方法:排水法。(5)验满方法:当集气瓶口有较大的气泡冒出时, 则证明氧气已收集满了。二、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征:一变多 形式:AB A+B 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1)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利用液态空气中液氧(-183)和液氮(-196)的沸点不同。降温(蒸发)氮气-196过程:液态氧(蓝色钢瓶)加压 空气 液态空气 富氧膜 多级分离(2)膜分离技术法(富氧膜) 空气 富氧空气 含氧气90%以上的富氧空气课外作业:P42-44 1-5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教学目标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教学重、难点重点:水的组成。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人类认识水的简要史:1、水的存在 2、水的作用 二、水的组成(演示电解水)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1)电极上有大量气泡产生 (2)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与正极产生气体体积的比为2:1(3)负极产生的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氢气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氧气2、电解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 氢气 + 氧气3、电解水的实验结论(1)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水电解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 (4)电解水时正极得到氧气,负极得到氢气。三、单质和化合物1、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P2O5 SO2 KCl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如P2O5 SO23、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P S C N2 O2 课外作业:P49 1-4 课题2 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 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从宏观现象来想像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等粒子构成的二、 分子(原子)的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3、分子间有间隔。三、 分子、原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第二课时)四、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2、混合物和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是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课外作业:P53-54 1-5课题3 水的净化教学目标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教学重点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软水的区别;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难点了解硬水、软水的区别,初步学会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一、 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活性碳加絮凝剂二、 水的净化方法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 沉淀 过滤 吸附 加氯 消毒 配水水的净化方法:可溶性杂质不溶性杂质水的硬度沉 淀吸 附过 滤蒸 馏三、 过滤要点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口,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三靠:烧杯口要紧靠玻璃捧,玻璃棒要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四、 硬水和软水1、概念: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硬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2、区别:用肥皂水,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3、硬水的危害:(1)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2)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严重者可引起爆炸(3)长期饮用硬度很高的水,对人体的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4、硬水的软化:实验室-蒸馏 生活-煮沸五、 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的方法(装置介绍)课堂练习:P58 1、2、3、课外作业:P58 4、5课题4 爱护水资源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2)了解水污染问题,形成节水和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增强节水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增强节水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水资源概况:全球世界各国中国江苏本地;2、结论: 水资源的储量是丰富的,但淡水资源是紧缺的。二、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益。节水标记。2、防止水体污染:污染的原因:工业上“三废”的任意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工业上“三废”处理达标后再排放。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排放。课外作业:P64 1-5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教学目标(1)、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2)、知道氢气具有可燃性,理解点燃氢气前要验纯的原因,并知道验纯的方法。教学重点:氢气的可燃性教学难点:从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了解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观点。教学过程一、氢气的物理性质1、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3、难溶于水。二、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1、氢气燃烧的现象;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的壁上有水珠生成。2、文字表达式:氢气 + 氧气 水3、氢气的检验方法:用燃着的木条移近试管口,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证明该气体是氢气(或把收集满气体的试管移近酒精灯火焰,听到爆鸣声,证明该气体是氢气。)4、不纯的氢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5、氢气的验纯: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氢气较纯净。三、氢气的用途:制盐酸 高能燃料 合成氨 冶炼金属 制备单晶硅 氢气作燃料的优点:用水作原料制氢气,资源丰富;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是高能燃料;氢气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目标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原子的构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电荷数二、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近似值)= 质子数 + 中子数课外作业:P72 1-5课题2 元素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难点:元素概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元素1、定义: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1)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氧、硅、铝、铁(2)生物细胞中含量前五位:氧、碳、氢、氮、钙(3)空气中含量前二位:氮、氧二、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规定:国际上统一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2、元素符号的书写:(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3、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1个氢原子。4、元素的分类及中文造字规律:(1)金属元素:“ 钅”(除汞和金外),(2)非金属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石”气态非金属元素:“气”液态非金属元素:“ 氵”,(3)稀有气体元素:“气”(第二课时)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用途。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18个纵行。2、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3、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4、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每一格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5、元素周期表的意义: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内寻找物质(如半导体、农药、催化剂等)课外作业:P77 1-5课题3 离子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3)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4)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学重、难点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概念。教学过程一、 核外电子的排布1、排布规律:分层离核距离由近逐渐到远能量由低逐渐到高(最少1层,最多7层)。第一层不超过2个电子,第二层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排满第一层2个电子,再排第二层,排满第二层8个电子,再排第三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一般描述如:原子第一电子层有2个电子或原子第一层有2个电子)。 3、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为8外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等于8(氦为2),不易得到也不易失去电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形成带正电的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形成带负电的阴离子);4、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二离子的形成1、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2、离子符号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标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在后。如:Na+ NH+4 Cl- NO-3 SO4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表示2个镁离子含义 2Mg2+阳离子 Na+ NH+4 阴离子 Cl- NO-3 SO42-3、离子的分类:离子4、离子化合物: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5、原子团(根):由几个原子形成的集团 (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 课外作业:P80 1、2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2)了解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3)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4)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5)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教学重、难点重点:化合价知识及其应用、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难点:1、化合价的理解及应用。2、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化学式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一种纯净物只有一个化学式。)2、化学式的意义:宏观意义 微观意义H2O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1个水分子 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 1个氧原子构成3、2 H2O第一个“2”表示 2个水分子;第二个“2”表示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4、讨论:符号H、2H、H2、2H2、H+、2H+各具有什么意义?(H表示氢元素和表示1个氢原子;2H表示2个氢原子;H2:表示氢气这种物质、表示氢气由氢元素组成、表示1个氢分子、表示1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2H2表示2个氢分子;H+表示氢离子和表示1个氢离子;2H+表示2个氢离子)二、书写化学式1、单质化学式的写法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如 氦:He 氖 Ne金属和固态非金属单质:习惯用元素符号表示。如 铁 Fe 碳 C (除碘I2)气态非金属和液态非金属:在元素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氧气 O2 、氢气 H2 、氮气 N2 、氯气Cl2和 溴 Br22、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化合价:用来确定化合物中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原子个数比)。1、记忆规律:一价有钾钠银氢,二价钙镁钡和锌、铝价正三氧负二,以上价态要记真。氯负一来铁二三,铁显二时称亚铁。+1-1+1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标明价数(正负在前,数字在后)。如 H OH3、化合价的读法及意义:如H读法:H为+1价;意义: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4、化合价规律:(1)金属通常显正价,非金属通常显负价; (2)化合物中H通常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